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质量通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其出现可能是由于原料、工艺、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所致。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合理管理供应链能够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
首先,需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要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和监督,定期进行供应商评价和审核,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还要及时处理供应商提出的质量问题,避免问题加剧。
第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防治质量通病的基础。
首先,要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其次,要加强对质量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明确质量目标和质量检测标准。
同时,要建立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体系,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第三,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
员工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因此,需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工艺流程、设备操作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指标,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加强工艺改进和优化。
工艺是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合理的工艺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成本。
因此,需要持续进行工艺改进和优化。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工艺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要求。
其次,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还要加强对关键工艺参数的监控和调整,及时发现并解决工艺问题。
第五,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
检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的判定和控制能力。
因此,需要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并进行适当的技术改造。
同时,要加强对检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要加强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精选3篇)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精选3篇)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篇1为进一步减少我市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切实提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由无锡市建设局组织有关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市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心,根据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结合我市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实践,针对“门窗渗漏”、“屋面渗漏”和“外墙渗漏”三个常见的质量通病编制了防治措施专篇,现予下发并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自发文之日起:1、新建工程应当按本通知的要求将有关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纳入施工图设计文件。
2、在建工程原设计中没有、且尚未施工的内容,应由设计单位根据相应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出具设计变更,涉及重大变更的应当送审图机构复审。
3、已进行图纸设计但未开工工程,设计图纸应按本通知的要求调整设计或作变更;已完成施工图审查的,设计图纸应作相应变更,涉及重大变更的应当送审图机构复审。
二、无锡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无锡市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心负责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实施的日常监督管理。
各单位在执行本通知过程中和工程实践过程中,请及时将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我们,以便下次修订时吸收和参考。
设计方面请反馈给无锡市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心,电话:*************,其他方面的问题请反馈给无锡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电话:*************。
三、本通知要求执行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列入优秀设计和“太湖杯”优质工程等评优考核体系。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篇2××地块是由河南××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高档住宅小区,由上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上海××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由于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是住宅工程中极易出现的质量问题,通病的防治工作又牵涉设计、业主、监理、施工等有关各方及各施工阶段,解决好质量通病的防治成了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保证在施工中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克服质量通病,我方制定了以下措施及制度:一、组织措施成立质量通病防治小组,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副组长:××组员:××防治小组的权限、责任、范围1、质量通病防治小组的权限:防治小组发现未按监理方及建设方批准的质量通病防治方案施工的,有责令施工队限期整改的权力;如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有权进行经济处罚甚至要求返工、整改。
质量通病的预防与防治措施

质量通病的预防与防治措施质量通病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或产生缺陷。
为了预防和解决质量通病,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一、常见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1.设计不合理:设计不合理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
为了预防设计不合理,应加强设计工作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包括需求分析、方案选择、设计验证等环节。
同时,加强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合作,及时解决设计问题,确保产品的可制造性和可靠性。
2.材料问题:材料选择不当或材料质量不过关是会引起产品质量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材料问题,应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选用合格的原材料。
同时,引入先进的材料检测方法和技术,对原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3.工艺不规范:工艺不规范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一个常见因素。
为了预防工艺不规范,应建立严格的工艺管理制度,明确各工序的操作规程,借助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此外,加强工人的技术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工人的操作技能和意识。
4.设备故障:设备故障是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解决设备故障,应加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修复,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建立设备故障记录和分析制度,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找到故障根源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5.人为失误:人为失误是引起产品质量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
为了预防人为失误,应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质量意识。
同时,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鼓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提出改进意见。
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质量检验和质量改进等各个环节。
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程序,确保产品能够符合设计要求和客户需求,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
2.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如六西格玛、质量功能展开等,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最全版)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最全版)质量通病是指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们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
为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我们需要针对质量通病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1. 制造业(1)材料选择:采购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原材料的质量,确保材料符合设计和生产要求,避免因材料质量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2)生产过程控制:建立科学的生产工艺和制度,明确各个工序的操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并且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验,确保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3)设备维护: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生产质量问题。
2. 建筑业(1)设计规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建筑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建材质量控制:建材是建筑的基础,要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建材,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避免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建材。
(3)工程施工管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严禁违规操作和使用劣质材料。
3. 医药行业(1)临床试验:在新药开发过程中进行临床试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试验,并进行必要的监管和检验。
(2)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按照药品生产的标准和流程进行生产,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药品监管:加强药品的监管力度,对市场上的药品进行抽检和质量检验,严厉打击假药和劣药的生产和销售行为。
4. 食品行业(1)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建立食品安全的追溯体系,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生产过程控制:建立科学的食品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严格的生产控制和质量监控,确保食品的质量合格。
(3)食品检测和抽检:加强对食品的检测和抽检工作,确保市场上的食品质量合格,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5. 电子产品行业(1)原材料选择:选择符合质量要求的电子元器件作为原材料,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和认证。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
1. 背景介绍
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是常见且不可避免的。
质量通病是指
多个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缺陷的问题。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生产成本,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方案。
2. 质量通病分析
在制造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包括但不限于:
•工艺问题导致的产品不合格
•原材料问题引发产品质量下降
•设备故障导致生产中断
•人为因素引起的生产差错
3. 预防措施
3.1 加强质量管理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方法,确
保产品质量可控。
3.2 优化生产工艺
定期检测和改善生产工艺,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
3.3 强化原材料采购
加强对原材料的供应商管理,确保原材料符合标准,避免原材料问题对产品质
量造成影响。
3.4 提升员工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培养,提高员工对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 应急措施
4.1 引入质量审核机制
建立定期质量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产品质量问题,避免质量通病扩大影
响规模。
4.2 及时处置质量问题
一旦发现质量问题,要立即停止生产,追踪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避免产品批次受到影响。
5. 结语
质量通病是企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如何有效预防和处理质量通病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生产工艺,强化原材料采购和员工培训,以及建立应急处置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率,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质量通病防治及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质量通病防治及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导言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质量通病指的是在大量产品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如缺陷率高、不符合规格要求等。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降低质量通病的发生率,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和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1. 规范生产流程:建立完善的标准操作流程,并严格执行。
规范生产流程可以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操作,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
2. 加强质量培训:对生产人员进行质量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培训,使员工了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
3.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及时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 强化供应商管理: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符合规格要求。
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并与其共同解决质量问题。
5. 加强产品检验: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流程,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验和测试。
通过严格的产品检验,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规格要求,并降低质量通病的发生率。
质量控制管理措施1. 建立质量控制团队: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计划。
该团队应包括来自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共同推动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2. 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质量要求,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质量控制目标、控制方法、检验标准、验收标准等内容,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3. 实施过程控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控制点和控制措施,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控制。
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4. 建立反馈机制:建立质量问题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整理生产中的质量问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5. 持续改进:质量控制工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包括材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符合
要求、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一、材料质量问题
1.购买正规渠道材料:选择正规渠道采购材料,确保其质量可靠。
2.确认材料供应商信誉:对材料供应商进行调查和评估,选择信誉良
好的供应商。
3.进行材料检测:对大宗材料进行抽样送检,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二、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
1.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在施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工
艺要求和操作步骤。
2.定期进行工艺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工艺培训,提高其工艺
操作水平和质量意识。
3.强化工艺监督:设立专门的工艺监督人员,对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
监督,确保其符合要求。
4.进行工艺检查:定期进行现场工艺检查,对工艺不符合要求的进行
整改,确保质量达标。
三、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1.进行技术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术
水平。
2.建立技术交流平台:组织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施工人员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
3.设立质量奖励机制:建立质量奖励机制,鼓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施工过程,提高质量。
4.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建立施工队伍的管理制度,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和工作流程。
总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可以通过加强材料质量管理、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等一系列防治措施来解决。
同时,监督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切实保障施工质量的达标。
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

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质量通病是指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材料质量不达标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质量通病,施工单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措施。
以下是质量通病防治的一些常见施工措施:1.强化施工组织管理: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的施工组织结构,明确质量责任和工作职责,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单位应聘请合适的技术人员,监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防止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违章施工等问题。
3.严格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对各项施工工程进行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施工材料的质量把控、施工工艺的控制和现场施工过程的监督等。
要求相关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并进行必要的验收检测;施工工艺要按照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对现场施工过程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控制。
4.做好施工成本控制:施工单位要合理控制施工成本,购买符合要求的材料和设备,避免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劣质材料或低标准设备,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5.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6.加强质量管理培训:施工单位要定期组织质量管理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技能,了解最新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掌握质量防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
7.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施工单位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水平,提升工程质量。
可以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提高施工单位自身的技术能力。
8.加强沟通与协作:施工单位要与业主、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总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是施工单位为预防和控制质量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需要从组织管理、技术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生产等方面综合施策,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0.1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报审表工程名称:引潮河河道整治工程编号:B.0.1—第五版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监制扬州市业恒城市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引潮河河道整治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编制:审核:扬州市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二零一五年四月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审批表工程名称:引潮河河道整治工程年月日质量通病防治专项方案一、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引潮河河道整治工程2、建设单位:扬州市业恒城市建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3、设计单位: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4、施工单位:扬州市邗江水利建筑有限公司5.工程地点:蒋王片区6、工程内容:河道工程、驳岸工程、桥梁工程、箱涵工程及附属工程。
7、工程项目组成和规模:蒋王片区中心区块半岛公园河道工程位于扬州邗江区,工程范围:润扬中路以西,兴城西路以南,国展路以东,引潮河南岸以北。
主要构筑物包括引潮河段河道及驳岸、浅水区新开河道及驳岸、景观桥梁、箱涵等。
本项目中驳岸型式为重力式浆砌片石挡墙,一号桥为简支板结构,全长17.68m,桥面宽度:2×0.3米栏杆带+2×1.5米人行道=3.6米;二号、三号桥采用实腹式板拱桥,桥梁下部为重力式扩大基础,拱轴线跨径为10米,桥宽6米,矢高3.0米,拱圈厚0.4米;四号、五号桥采用现浇无铰拱肋板式桥型,桥梁下部为重力式扩大基础,拱轴线跨径为12米,桥宽4米,矢高3.0米,拱圈厚0.4米,板厚0.15米;六号桥为斜腿刚构桥,桥长25米,桥宽3.6米;箱涵为1×1m钢筋混凝土过水箱涵,两侧顺接驳岸挡墙。
二、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1、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1)、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
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这种地层一般最好取芯检验。
如不能钻孔取芯,要参照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一般钻进至微风化岩时,钻头不蹩钻,主要钻杆振动不很厉害,钻进声音感觉较好)、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缩径(孔径小于设计孔径)原因:塑性土膨胀。
防治措施: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
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
如出现缩径,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2)、桩底沉渣量过大原因: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
防治措施:(1)、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和测锤(2)、一次清孔后,如不符合要求,要采取措施,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
(3)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
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
二次清孔可再利用导管进行,即准备一个接头,一头接导管,一头接胶管,在导管下完后,提离孔底0.4m,在接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
二次清孔能及时有效保证桩底干净。
(3)、钢筋笼上浮原因:①、当砼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且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砼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
②、由于砼灌注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砼因浇注时间鞍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砼从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防治措施:①、灌注砼过程中,应随时掌握砼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当砼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
②、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砼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除。
(4)、断桩原因①、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
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一是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振击法,使砼强行流出,但如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
二是泥浆过稠,如果估算或测砼面难,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引起断桩。
②、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3)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引发断桩。
防治措施:①、队真做好清孔,防止孔壁坍塌;②、尽可能提高砼浇注速度:一是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
二是快速连续浇注,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③、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④、灌注水下砼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和缺陷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5)、导管安装①、导管为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直径25cm,壁厚3mm,每节长度2m,下端节长度4m。
在使用前对导管规格、质量和接头做认真的检查验收,保证橡胶密封圈密封效果完好、螺旋丝扣完好。
应在平整的场地上按照钻孔的深度组拼成需要的长度一根,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的抗拉试验。
水密试验的水压力应不小于钻孔内水深的1.3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最大内压力的1.3倍。
②、经试验合格后,用油漆在导管外壁明显逐节编号,划好尺寸标记。
导管拆卸装入钻孔时接头上的标记应对准,所划尺寸刻度要对齐,有关数据必须记录在案。
③、导管的下口距离孔底25cm~40cm为宜。
导管不准贴靠钢筋笼,以免提升时卡挂钢筋笼造成移位上浮,上端固定支承在稳固的支架上,支架要离钻孔一定距离,不准支承在钢护筒上,以免压塌孔口或压沉钢护筒。
2、先张法预应力砼梁(板)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1)、先张法采取整体张拉工艺,由于锚具精度或夹具硬度不符合标准,部分钢绞线有咬啃现象,易出现滑移。
采购符合规范标准的锚夹具,每次使用锚夹具,夹片必须清理检查,及时更换磨损的夹片;出现滑丝或钢绞线滑移后应及时查找、排除原因,更换钢丝束,重新张拉。
(2)、空心梁(板)橡胶芯模成孔孔道缩小空心梁(板)砼浇筑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橡胶芯模,出现成孔孔道明显偏小的主要原因是橡胶芯模充气不足或漏气。
橡胶芯模使用前应严格检查,若发现漏气及时修补,对于已经老化或出现龟裂的应及时更换;充气时加设气压表,控制充气气压,砼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芯模气压,发现气压不足及时充气。
(3)、砼梁(板)外表面或内腔露筋钢绞线张拉时定位板位置未控制好,不能保证底部构造钢筋的保护层,砼浇筑前未进行调整,板梁出槽后,可能出现板梁构造钢筋外露;橡胶芯模安装时位置偏差,或芯模定位不牢,砼浇筑过程中芯模移位,形成孔道内露筋。
定位板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制作材料应有足够的刚度和耐磨性;橡胶芯模必须控制气压,并安放在正确位置,定位牢固。
(4)、侧向弯曲张拉时由于没有发现滑丝,使两边张拉力不一致;或由于橡胶芯模的偏位,使两侧砼保护层不一致,对钢绞线握裹力不同;或由于没有按照设计图纸设置预应力失效段或设置位置不准确,使两侧预应力产生差值;或由于放张时没有对称放张,使构件偏心受压,从而导致放张后梁(板)产生侧向弯曲。
应选用精度硬度等符合要求的锚夹具,确保不因滑丝而减少预应力;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正确设置预应力失效段,浇筑砼时不得使水泥浆进入失效管。
按照设计图纸位置准确布设预应力筋;正确、牢固定位橡胶芯模,是之在砼浇筑过程中不产生移位,以避免由此产生的梁体两侧刚度不一致的现象。
放张时应按照批复的放张顺序,缓慢、对称放张,避免放张过程中构件承受偏心荷载。
(5)、构件上拱值偏大由于没有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正确设置预应力失效段,或放张时梁(板)砼强度没有达到设计或规范规定要求,出现预制梁(板)上拱值偏大。
应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正确设置预应力失效段,浇筑砼时不得使水泥浆进入失效管。
加强砼浇筑和养护质量,砼试件必须与梁(板)同条件养护,避免试件强度与梁体强度不一致,只有当梁体强度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强度时方能放张。
3.预制梁(板)安装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1)预制梁堆放时支撑点不按设计位置;堆放后场地下沉,构件与地面接触;堆放过高。
防治措施:正确设置支撑点,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多层堆放时,各层支撑点必须在同一垂直线上,且必须演算地基承载力;严格按规定控制堆放层数。
采取措施提高堆放场地地基承载力,同时,做好场地排水,防止地基泡软后下沉。
(2)吊装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吊车倾倒或梁(板)损坏。
防治措施:根据起吊的最大梁(板)重力和足够的安全系数计算吊装设备所需的起吊能力,并应注意吊装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吊点位置要符合设计要求。
(3)运输时梁体产生裂缝或梁体翻倒。
由于支撑位置错误或不合理,致使梁(板)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导致梁体产生裂缝或断裂;运输道路状况不良,梁体横向支撑不牢,导致梁体翻倒。
防治措施:应按照设计支撑点的位置支撑,确保梁体受力状态不发生变化,对薄腹板梁,应事先验算运输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必要时增设托架加以保护;当运输道路状况不良且无绕行道路时,需对道路进行修补,确保运输过程平稳,要保持中等速度匀速行驶,不可急刹车。
保证梁体横向支撑牢固,以防梁体翻倒。
裂缝一般处理方法为:对裂缝宽度小于0.1mm的裂缝,先将裂缝处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胶泥或其他专用封缝胶表面涂刷以封闭裂缝。
对缝宽为0.1~0.2mm的裂缝,可灌注专用的灌缝胶进行处理。
对于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须先将裂缝封闭,然后于梁底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布,以增强梁(板)抗拉能力,提高承载力。
(4)梁(板)中线与支座中线不重合防治措施:应加强中线测量复测,确保中线放样无误;应仔细研究设计图,正确安装支座和预制梁,当发现支座位置安装不准确时,应将梁(板)吊起,重新安装支座,或是预制梁安放位置不准确时,应将预制梁重新安放,切忌用撬棍撬动预制梁来纠正偏位。
(5)支座安放后与垫石支撑面不密贴,有空鼓,不平稳。
由于垫石支撑面施工时不平整,或预埋铁件混凝土浇筑质量不好,使支座与垫石支撑面不密贴,造成支座受力不均匀,甚至造成支座破坏,使梁体倾斜失稳。
防治措施:加强垫石支撑面混凝土的抹平工作,用较长直尺进行刮平,并随时检验其平整度。
改进预埋铁件的加工工艺,提高预埋铁件的表面平整度。
较大面积铁件预埋时,应保证混凝土浇筑振捣质量,并适当设置溢出孔,待溢出孔溢出混凝土时才停止振捣。
较大面积铁件下的空鼓,应开孔注浆填实。
(6)预制空心板梁安装后相邻梁(板)底面出现高差,形成错台。
工作要点:混凝土梁浇筑后,要等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和龄期后再张拉预应力筋。
每片梁张拉时的龄期应当一样。
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如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水灰比,增加粗骨料用量,加强养生等。
另外,安装时尽可能将上拱度相近的梁安装在同一孔内,使相邻梁的拱度差不大于1cm,4、桥头跳车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防治措施①、检查桥台回填材料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