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精品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
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岭ling峰feng不识bushi只缘zhiyua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①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②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____部首,再查___画。
第四笔是___,名称是________,第五笔是___,名称是______。
③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④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1、齐读一、二句诗。
2、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3、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岭:峰:)4、说说“岭”“峰”的区别。
5、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6、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7、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8、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
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
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
(板书课题)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学生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6篇)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6篇)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化工作者,往往须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视察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视察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奇妙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相识,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视察的方法,乐于把视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相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教案1活动目标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活动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
(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
你们想听听么?二、学习古诗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活动目标: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活动准备:1、教学挂图。
2、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
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指导朗读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
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他在诗中写道:【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指导朗读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
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主体观。
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
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
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最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

最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最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最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1设计意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
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
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
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教学流程: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
谁来背首古诗?(二)出示: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注意适当解释(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二)初读诗句,正音1、出示古诗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二、初读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生根据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三、理解(一)借助题目悟方法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板书:增补调换(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不同。 人教版《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资料准备 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背 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 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 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望洞庭》教案设计 【教材阅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