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翻译《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一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知识扩展】《题西林壁》读书笔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

题西林壁译文及注释
原文: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译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价值上颇高,在启发人们思考和认知世界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原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咱们先来聊聊这诗的字面意思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呢,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就好像咱们看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发现他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我想起之前和朋友去爬山的事儿。

那座山啊,远看的时候,觉得它雄伟壮观,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等我们走近了,又发现山上的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特别有趣。

当我们爬到半山腰,再往下看,之前觉得很大的石头变得小小的,而原本觉得很高的树木,也不再那么高大了。

这就和诗里说的一样,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就完全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可太有深意啦!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对自己的问题或者周围的情况看不清楚,就是因为我们深陷其中,缺乏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视角。

我曾经在处理一件工作上的难题时,就有过这样的体会。

当时我一心想着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决,觉得自己的方法肯定没错。

可结果呢,事情越弄越糟。

后来和同事交流,才发现是自己太局限于自己的思路了,没有从全局去考虑问题。

这不就像在庐山里,只看到眼前的一小片风景,却忽略了整座山的全貌嘛。

再回到这首诗,苏轼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观察事物要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既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却把庐山的景色和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轼通过对庐山的多角度描绘,巧妙地将写景与哲理融合在一起,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引发深深的思考。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题西林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题西林壁》全文及分析

《题西林壁》全文及分析

《题西林壁》全文及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而这首《题西林壁》更是其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庐山的样子。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也反映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为什么不能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说庐山,更是在借庐山的形象来表达一种人生哲理。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身处某个环境或情境之中,而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就像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只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很可能会被局限住,看不到问题的全貌。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庐山的形象既是具体的,又是富有象征意义的。

对于庐山来说,我们要想真正了解它,就需要跳出它的范围,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而对于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来看,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

通过“横”与“侧”、“远”与“近”、“高”与“低”的对比,突出了庐山的多变姿态。

同时,庐山又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复杂事物,让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也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产生深刻的思考。

在诗歌的结构上,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明理。

景与情、理之间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这种先描述现象,再揭示本质的结构,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

再从诗歌的语言来看,整首诗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又韵味无穷。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版本一题西林壁⑴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版本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品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作品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璧古诗意思

题西林璧古诗意思

题西林璧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的意思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的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的注释
1、题:书写,题写。

2、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3、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4、侧:侧面。

5、各不同:各不相同。

6、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7、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8、缘:因为,由于。

9、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