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文讲解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 第一篇:题西林壁原文翻译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 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题西林壁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第二篇:题西林壁的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意思,只有清楚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大山,游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峰峦所局限,看到只是庐山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认识难免有一定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感受,借助庐山形象,用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第三篇:《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赏析1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简介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之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翻译/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⑶侧:侧面。 ⑷各不同:各不相同。 ⑸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⑹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⑺缘:因为;由于。 ⑻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讲义

《题西林壁》 讲义

《题西林壁》讲义《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庐山的样子。

横着看,庐山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庐山又成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面貌。

这告诉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对待问题、看待他人也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能片面、单一地去下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说自己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这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感悟。

有时候,我们身处某个环境或者面对某个问题时,由于受到自身所处位置和视野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就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跳出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思维层次去分析和理解。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苏轼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庐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又意味深长。

这种将写景与说理巧妙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欣赏价值,又能给人以启示。

再从苏轼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这首诗。

苏轼在被贬期间游览庐山,他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心情复杂。

而庐山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成为了他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

这首诗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他对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思和总结。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题西林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一种学习方法或者一个知识点,要多角度地去探索和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全貌。

在工作中,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不能仅凭第一印象或者表面现象去评价一个人,要深入了解,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的品质和特点。

总之,《题西林壁》这首诗虽然简短,但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刻。

《题西林壁》 讲义

《题西林壁》 讲义

《题西林壁》讲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首诗语言简洁,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和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姿态万千。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成了陡峭耸立的山峰。

而且,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的远近高低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这不仅仅是在描述庐山的外形,更是在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这就启发我们在看待问题、认识事物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要有多维度的思考。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

如果只从他的工作表现来判断,可能会觉得他不够出色;但如果从他的为人处世、对待家人朋友的态度等多个方面去考量,或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又比如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哲理所在。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这意味着当我们置身于某个事物内部时,往往会受到局限,难以客观、全面地认识它。

这让我们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情境中,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如果总是局限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流程,可能就无法看到整个团队的运作和发展方向。

又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出发,可能就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为,从而产生矛盾和误解。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局限呢?这就需要我们有“旁观者清”的意识,努力从外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所面对的事物。

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苏轼创作这首诗,不仅仅是在描绘庐山的景色,更是在借景抒怀,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

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

《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

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的古诗大意

题西林壁的古诗大意

题西林壁的古诗大意题西林壁的古诗大意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古诗大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的古诗大意原文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的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注释⑴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析

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析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题西林壁》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言教育
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探索发现
苏轼手迹
探索发现
题壁诗
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 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 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 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整体感知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巍然耸立的险峰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地处看,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以图看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以图看文
第一单元 · 阅读
题西林壁
本课时编写:(甘肃)镇原县南川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他的
诗、文、书、画都很专精,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成“三苏”。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 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 称宋四家。
远近高低各不同
整体感知
因为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
只因为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课堂感悟
你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就要站 在客观的立场,多听听他人的意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课外延伸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 (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 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 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 评价。
庐山美景
庐山美景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尝试用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