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知识点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4)哲理领悟:对于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生可能因为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原因,难以深入理解。
(5)文化背景的感知:学生对苏轼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有限,可能无法充分体会诗人的文化情怀。
具体举例: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哲理,并鼓励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题西林壁》的内容、修辞手法和哲理启示。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意境和哲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哲理启示: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的思考。
(5)文化背景: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所代表的文化精神。
2.教学难点
(1)朗读节奏:学生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需要教师指导并反复练习。
(2)生字词理解:对于一些生僻或具有多重含义的字词,如“岭”、“峰”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诗中的具体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内容。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林壁上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它是何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哲理的,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句子,体会诗人观察景物的角度与感受。
二、核心素养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提高对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2.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技巧,培养文学鉴赏素养;3.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启发思考,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4.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怀,培育文化自信;5.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口语表达和倾听能力,发展人际沟通素养。从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年级上册古诗、日积月累默写汇总

四年级上册古诗、日积月累默写汇总一、古诗1、《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日积月累1、读了《去年的树》,我感受到了友情的美好;读了《给予树》,我明白了要关爱身边的人;读了《颐和园》,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6、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是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本学期,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收录了多首经典古诗,这些古诗不仅充满了文学魅力,而且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我们来学习《暮江吟》。
这首诗是由唐代白居易所作,描述了夕阳映照江面的美景。
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江景图。
在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描述,形象地表现了夕阳余晖映照江面的独特美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接下来是《题西林壁》。
这是宋代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写,抒发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向往。
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述,生动地表现了庐山多姿多彩的形态。
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欣赏身边的美景。
《雪梅》是一首描写冬季雪后景色的古诗。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描绘出了雪后红梅傲雪绽放的独特景致。
在这首诗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

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初一语文的古诗词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以下是一些初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的知识点:1. 《静夜思》 - 李白-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 内容: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 特点: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2. 《望岳》 - 杜甫-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 内容:描述了诗人远望泰山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特点: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语言雄浑。
3. 《春晓》 - 孟浩然- 作者: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 内容: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 特点:语言清新,情感真挚。
4. 《游子吟》 - 孟郊- 作者:唐代诗人孟郊。
- 内容: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实。
5. 《江雪》 - 柳宗元- 作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 内容:描绘了江面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
- 特点:意境清冷,语言简练。
6. 《赠汪伦》 - 李白- 作者:唐代诗人李白。
-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 特点:语言豪放,情感真挚。
7.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
- 内容:描述了诗人登楼远望的景象,表达了壮志凌云的情怀。
- 特点:语言雄健,意境开阔。
8. 《绝句》 - 杜甫- 作者:唐代诗人杜甫。
- 内容:以绝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 特点:语言精炼,情感丰富。
9.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 内容: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 特点: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10. 《题西林壁》 - 苏轼- 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 内容:表达了诗人对西林壁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特点:语言流畅,寓意深刻。
在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全解、知识点、导学导读这首诗是作者借看庐山风景对人生经历所包含的哲理作了精深的小结。
题西林壁①〔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②,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③,只缘身在此山中④。
注释:①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②岭:顶端平长有路可行的山。
峰:顶端尖峭难以攀登的山。
③不识:不能认识,辨别不清。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与形状。
④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
这里指庐山。
古诗今读: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各山峰高耸,从远近高低看庐山又各不相同。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处在庐山之中。
读背韵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读背技巧:借景议论法前一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句描写景象为主,为下面议论奠定基础。
先“横看”后“侧(看)”,这是人们观看的习惯;对句讲述道理为主,因为“横看”视野开阔辽远,所以“远”字在前,这样理解记忆,前四字就不会错背为“高低远近”了。
如果有一点平仄的常识,还可从“平平(横看)”对“仄仄(远近)”的韵律着手记住。
后一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句先说“不识……”这一结果,对句解释“不识……”的原因。
这样的倒置因果句式,也是为了押韵的关系。
此外,这一联写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往往局外人更加客观正确。
这两句诗还可理解为作者身在官场,往往看不清官场的黑暗无道,常常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莫名其妙的处罚。
本联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普遍道理。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知识点+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
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篇一: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一、教学目标: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庐山风景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除了桂林山水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一些地方很美吗?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展示庐山风景画)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二)讲解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也学了古诗的学习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生答2.解诗题,知作者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3.抓字眼,明大意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读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雪梅》(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雪梅》(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雪梅》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雪梅》。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题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西林寺壁上题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雪梅》是宋代文学家卢钺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雪梅花开时节赏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雪梅的喜爱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但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也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略古诗的美。
2.原因:古诗的语言表达较为简练,含义丰富,需要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和思考来理解。
同时,古诗中所表达的哲理和情感也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美,然后教师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知识点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
寺里墙壁上的。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练习题
一、默写《题西林壁》并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题西林壁》题: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 只缘: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
横看:________________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
”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四、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1.来了果子野的早已秋天满山熟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这个想到心惊有点一就肉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