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1)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在中国园林中的体现“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
”(丹纳《艺术哲学》)在世界古典园林类型中,有意大利的台地园、法国的平地园、英国的牧园、日本的水石庭,育化在中华文化的肥壤沃土中的中国园林则是以“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园为基本类型。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得自然之道,获得人之精英,生成艺术生命,从自然中感悟出生命真谛、宇宙隐语,自然因人的情思而包裹感性及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明·张潮《幽梦影》)“文人园是主观的意兴、心绪、技巧、趣味和文学趣味,以及概括创造出来的山水美。
”(汪菊渊《中国园林》)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然山水园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念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纯任自然与天地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于“天”的认识并不一致,殷周时代的“天”有时指超自然的至上神(人格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天”,已经由至上神过渡到自然之天,即自然界的苍苍天空。
宋明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以“气”讲天,指物质世界之总体;唯心主义思想家以“理”讲天,指最高原理、最高理念。
对“天人合一”的内容所指也不同,如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含牵强附会内容;宋·张载的“天人合一”,主要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天地犹如父母,天地与人都是气所构成,天地的本性与我的本性也是统一的,人民都是兄弟,万物是我的朋友。
无果之花网络民粹思潮的现状及引导

学习心得无果之花:网络民粹思潮的现状及引导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张春贵摘要:进入21世纪,民粹主义在我国的网络空间复活,形成网络民粹思潮,对社会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有了很大变化,又使网络民粹思潮趋于平静。
在全球民粹主义思潮活跃的大背景下,要辩证对待网络民粹思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民粹思潮的引导。
关键词:民粹主义;网络空间;网络民粹思潮;引导民粹主义(Populism)又称平民主义,是一种极端强调各种社会底层群体和平民群众价值和理想的一种社会理念。
它追求绝对平等、反对社会差距,同情弱者、反抗压迫,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社会治理方面,民粹主义提倡全民公决、人民创制等政治主张。
民粹主义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曾在很长时期内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最初20多年,民粹主义趋于式微。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民粹主义再次活跃起来,在网络空间形成风云激荡之势,一度给社会治理带来很大困扰。
进入新时代,网络空间民粹思潮的发展,又随着社会治理的实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社会转型推动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复活(一)民粹主义起源与实践民粹主义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人民主权论”“公意论”,这是民粹主义的滥觞,法国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他的学习心得 主张。
作为一种明确的社会运动纲领,民粹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俄罗斯,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在思想家赫尔岑提出的“到民间去”口号的引领下,深入俄罗斯民间,企图发动农民推翻沙皇统治,建立新社会,这个运动很快被沙皇扑灭。
十九世纪末,美国也曾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一些民粹主义者发起过组党、竞选活动。
民粹主义的核心诉求是反抗不公平、不正义、不道德的制度、现状等。
从其在各个国家的实践来看,民粹主义往往是反抗现有秩序、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影响中西方历史进程不同、文化源不同,对美的认知异然“美学”一词源于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18世纪,随着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蓬勃发展,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开始确立。
鲍姆加登于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的康德、黑格尔等人赋予美学更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借助西方美学系统理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西方谓之的“美学”理论,但对美的本质、美的意识的感觉、情感,乃至悟性、性情的理解和诠释,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却比比皆是,这种理学体系至今保持完整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
对事物本质、意识的认知,古籍《易经》、《尚书·洪范》、《论语》、《大学》、《诗经》等皆涵盖其中。
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起点高,主观世界的客观意识视野广,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为主导的哲学理论延续至今,与西方哲学体系中建立的美学理论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学者理解西方文化及美学理论较容易,西方学者真正明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相当不易的道理。
当然,文化本身不是用来比较的,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中。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着眼现实世界,认知中西文化的优秀与伟大,使之坚守与传承,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深入探究美学的意义,真正理解人类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发展,从意识形态的演变、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促进社会进步和美学理论的完善提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追求的特点。
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哲学体系不同,宗教、伦理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不同,所以对美的本质的认知、审美意识、审美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结果。
天与上帝之比较

为了施恩,为了展示他的荣耀等,但基本的看法是,这是一 而是人对天象变化的领悟。基督教的神人沟通也是因为人
个人的理智永远无法揭开的迷。仅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 与上帝具有共同之处。上帝以自己的形象造人,所以人可
上帝用六天时间,从无中创造了天地万物,并按照他的形 以与上帝交谈,与圣灵沟通。但这种沟通却是主要是通过
质 较 好 的“ 精 兵 强 将 ”组 成 回 溯 建 库 数 据 小 组,然 后 对 他 们 进行专门培训。( 1) 要精确理解机读目录格式。为确保回溯 建库的质量,工作人员必须充分理解机读目录中各字段指
编文献也存在外语问题。因此,应当以一定的外语水平来 严格要求。( 5)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回溯建库中面对的是 一些旧书旧卡,本身容易使人产生麻痹思想,如果工作人
准确无误的计算机操作, 整顿出高标准高质量的编目数
( 作者单位:南京图书馆) 责编:学林
兰台世界 LA N TA IW O R LD 2005.12
71
的天,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神。在古文常见的天意,天佑等, 看出西方文化中重差别,中国文化重统一的特点。
不过是拟人化的笔法而已。
4. 天的经验体验与上帝的理性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认
增补应以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 等规则为依据,这
总之, 图书馆回溯建库是一项庞大和艰巨的工作,它
样才能全面反映文献内容与外表特征,便于读者借助这些 的建成将有助于图书馆馆藏资源实现自动化管理,对推动
特征,检索出特定文献。( 3) 快捷无误地操作计算机。通过 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示符及各子字段的含义, 严格遵守机读格式与条例规定, 员的责任心不强,就会对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采取放弃查
只有这样, 才能使所有数据符合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要求, 证的态度,从而影响整个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水平。因
历史上的八大信仰典故

历史上的八大信仰典故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八大典故涵盖了世界各地不同宗教及哲学的重要故事和传承。
1. 教 - 亚当与夏娃教起源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他们被赶出伊甸园,象征着人类的原罪与堕落。
这故事传达出对神的与救赎,以及人的罪恶与神的宽恕。
2. - 舍利子的传说中,舍利子是佛陀释迦牟尼的遗物,通常为骨灰或其他遗骸的残余。
许多寺庙储存着佛陀舍利,被视为圣物,象征着的核心教义:生命的无常和轮回转世。
3. - 五个支柱有五个支柱,包括经典《》,礼拜朝拜、斋月、天课(分穷养贫)、虔斋。
这五个支柱被视为徒的基石,每个教徒都应尽力遵守。
4. 东方哲学 - 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主张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平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5. - 轮回转世中相信轮回转世的概念,即灵魂在不同生命之间的不断转世。
这一教导着人们追求解脱和解除人世间的痛苦,通过生活中的善行和修行来达到解脱。
6. - 与的源自于与的故事,接受了的命令,为以色列人带来了律法,其中包括了。
这些戒律指导着犹太人的生活,被视为神圣的律法。
7. 希腊神话 - 奥林匹斯十二神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神是主要的神明,包括宙斯、赫拉等。
这些神被视为操控自然力量和人事的超自然存在,反映出古希腊人对宇宙及人类起源的。
8. 奴隶制度 - 四大文明奴隶制度曾在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印度等四大文明社会盛行。
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这些文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塑造了当时社会中的体系和道德观念。
总结:八大典故展示了不同宗教和哲学的核心理念和故事,它们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体系和价值观。
了解这些典故有助于增进对不同的理解和尊重。
应用文-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 一、中西方传统核心观念的分析中国和西方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民族等方面的差异,而对人的本性的假定存在差异。
西方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另外,在服务对象上也存在差异。
很多中国行政官员由于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为政府服务的意识。
而西方由于传统契约论思想深入人心,为公众服务观念为雇员所接受。
(一)中西方人性假设分析“三字经”在中国可谓童叟皆知。
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可谓对人性为善的认定。
在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人性善理论的是战国时的孟子。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就是说“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生而就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注:陈器之《孟子通译》,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4页。
)性善论是孟子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
儒家也有少数性恶论者,如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就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注:邓汉卿《荀子译评》,岳麓书社1993年,第499页。
)不过他的性恶论是等级制的性恶论,所以仍然是不彻底的。
从总体来看,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是以人性本善为主流的。
时至今日,我们对人性的估计也受传统影响,存在道德人这种片面人性认识,对人的自觉性期望很高。
西方传统中对人性的认识与中国传统文化明显不同,西方文化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上是性恶论的。
西方基督教文化一直把人看作是有“原罪”的人,人甚至是由于“罪恶”才出生的,人有与生俱来的罪恶本能,所以对人性具有恶的一面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警觉。
这种性恶论我们称之为“人”,其叫法源于古典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
在他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都是从利己主义本性出发来论证“经济人”的。
他认为“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
”(注:[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01-102页。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中西方人性观区别

中国跟西方人性观的异同——指导老师:高春华摘要:人性,已经是人类讨论的永恒的话题。
虽然依旧各执己见,但综合古今中外各家所长,透过他们的论述,我们放佛可以窥见人性的一些端倪——中西方的人性学说大致相同,但他们的主流却是不同的。
关键词:人性、东西方、善、恶、人性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因此,作为一个人,思考人性这个问题,是与生俱来,与身同在的问题。
我们只有了解了人性,才能对以后生活方方面面问题,有更深入的分析与了解。
中国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信无善无恶论、信有善有恶论、三品论。
中国古代、现代,关于人性的主流依然是性善论。
1、性善论。
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曾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
虽没有明确的指出人性本善,但从其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性本善的方面还是占很大一部分。
孟子却直言不讳的提出了人性本善论,在他认为,人性中,天生充满了仁、义、智、礼等。
以至于儒家的启蒙教育经典《三字经》的开编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的人性本善论的观点。
2、性恶论。
儒家的第三个代表荀子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天性本恶,是后天的培养才使恶变善。
但是,善只能附着在本性之上,而不能取代本性。
他的本恶论,对后世的法家影响很大。
3、无善无恶论。
战国时期的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
从告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所信奉的人性并没有本善与本恶,就犹如水无分于东西一样,全看后天的引导。
后天的环境影响在人性的善恶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有善有恶论。
西汉的扬雄是汉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法言》中提出了“人之性也善恶混”的人性论思想。
莫言《檀香刑》的存在原罪与悲悯情怀

莫言《檀香刑》的存在原罪与悲悯情怀王学谦我以为,在莫言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中,《檀香刑》( 二○○一) 应该是更具风采、更具魅力的一部,是优秀之中更为优秀的作品,也是百年新文学值得珍惜的宝贵收获。
李敬泽说: “《檀香刑》是一部伟大作品。
我知道‘伟大’这个词有多重,我从来不肯在活着的中国作家身上用它。
但是,让我们别管莫言的死活,让我服从我的感觉,‘伟大’这个词不会把《檀香刑》压垮。
”①我完全认可李敬泽的这个判断,但李敬泽却没有将这种“伟大”剖析出来。
这部令人惊惧的小说当年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不是小说本身的缺陷,而是茅盾文学奖的遗憾。
时至今日,莫言不但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且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思考这部小说,就更容易发现它的魅人光彩。
《檀香刑》想象奇谲、叙事凶猛、结构完美,具有莫言小说那种把本土性与现代性浑然融为一体的叙事风度,更重要的是它达到了那种新文学很少有作家能够企及的博大、深沉的境界。
它介入历史而超越历史,在对历史的巧妙叙事之中,直逼黑暗的人心,将人类不可克服的邪恶、凶暴毫不掩饰地揭示出来,饱含着对人的存在原罪的思考,让人们在超额恐惧的黑暗中,悲悯、反思人类存在的悲剧境况,将新文学的人性叙事拓展到一个新的广度和高度。
一《檀香刑》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首先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奇特面貌。
从目录上看,作品由三个部分构成: “凤头”、“猪肚”和“豹尾”。
“凤头”按古人的原意是说文章的开头像凤凰的头部一样秀美、漂亮,“猪肚”是说主体部分像肥猪的肚子一样充实而饱满,“豹尾”是说结尾部分像豹子尾巴一样刚劲有力。
莫言是在借古人的说辞高调宣示一种雄心勃勃的写作自信。
可是,当我们把“凤头”、“猪肚”、“豹尾”这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变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却不能不感到惊异,因为即使是动物学家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奇形怪状的动物。
这种奇怪的外形就弥漫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气息,暗示着文本那种非同一般的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1)
“中国人缺乏忏悔意识”、“我们没有原罪的观念”、“原罪说是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中国传统
文化中没有原罪思想”等等,几成人们熟知的常识、共识。 那么,到底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没有“原罪思想”呢?常识、共识就是真理吗?——真理往往从怀疑常识开始。或如黑格尔
所说,熟知未必真知。让我们先从西方的原罪说说起。 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说 西方文
化的基础是《圣经》,西方的原罪说最早就来源于《圣经》的《创世记》中人类始祖偷吃
禁果的故事:亚当和夏娃经不住蛇的引诱吃了上帝告诫不能吃的禁果——能够分辨善恶的
“智慧果”。 “智慧果”好吃,但代价却是巨大的:亚当和夏娃失却了乐园。不仅如此,他们
的后人因为他们所犯的罪而不得不继承他们的“原罪”。——在西方文化中,“十字架”是西
方人的宿命。虽然后来有上帝之子耶稣的救赎,但,作为背负着沉重肉身的个人,西方人
是从未卸掉过自己身上沉重的十字架的。因为,这十字架是生长在他们的血液和灵魂里的。
不言而喻,西方人的所有努力和使命,就是“救赎”。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主旋律就是寻求救
赎之道——不管是科学的还是人文的。 那么,西方人的这种“原罪”到底是一种什么罪呢?
其实,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普通的、人人难免会犯的罪——违约罪,或说是,
失信罪。况且,此罪的获得是由于“轻信”。记得马克思夫人燕妮说过,在所有过错中,她
最能原谅的是“轻信”。 二、中国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与西方不同,几乎没有人会相信中国
文化中有类似西方的原罪思想的。道理很简单,所有关于原罪的说法,都是与宗教信仰有
关的。而中国,是一个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民族。某些中国人的原罪观念,几乎都是
来源于佛教的业障观念和迷信性的伤天害理观念以及基督教的原罪观念等。 此外,几千
年来中国人的具体道德伦理操守,也往往给人一种缺乏原罪观念的印象,这在事实上强有
力地支持了中国文化中没有原罪思想的看法。人们看到,现实生活中“慎独”的道德境界,
只有在个别的圣人和士人中才能够出现。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唯一的“紧箍咒”来自于他们
的现实上帝——统治者。在中国大众中,“忏悔”现象是极其罕见的,“中国人为什么缺乏
忏悔意识?”的质疑就是证明。 无庸讳言,中国人缺乏原罪意识,并因此而缺乏忏悔意识。
更进一步来说,中国人缺乏救赎的冲动和渴望。 ——这一切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文化学
者,几乎都将之归因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原罪思想。 这是真的吗?
恰恰相反,笔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庄子》中,读到了与西方的原罪说有异曲同工
之妙的中国的原罪思想。请看—— 《庄子·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
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这就
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的原罪思想即原罪说!可是,它却不是被学者们牵强附会地当成了
与物理学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基督教的“创世说”相类似的具有“科学性”的宇宙起源论的
“宇宙论”、“本体论”了,就是被自以为高明地而实际上是肤浅地解释为人由愚昧而“开窍”
的积极的“文明”过程等等!——庄子“浑沌”寓言中所深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被遮蔽了。 中国人的原罪,就是从倏和忽合伙“谋杀”(我在课堂上讲解这一思想时,有同
学说是“过失杀人”)混沌开始的。尽管倏和忽的主观愿望是善的,但他们是难逃“杀人”之
罪的。 从倏和忽“善”的主观愿望来说,中国人的原罪是由于讲“情义”而导致的,它与西方
被“蛇”引诱是不同的。所以,中国人从一开始其“开窍”即理性智慧就与非理性的“情感”纠
缠在一起。这正是中华文明迟迟不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M·韦伯看得
非常清楚,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理性化”,我们中华民族迟迟
不能够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