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终稿)

浅析我国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终稿)

浅析我国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年级2011级姓名袁静专业法学指导教师刘耀彬2011年11月1日摘要职务犯罪是最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它直接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破坏法律统一实施,毒化社会风气,危害极大,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的特点以及对预防的构想,其特点表现为:犯罪领域广泛化;犯罪群体化;作案手段多样化、智能化;犯罪跨区域化、国际化。

针对这些特点,本文提出了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法律体系;强化监督机制,注重权力制约;增强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力争反腐国际化等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当前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务犯罪危害特点预防对策SummaryThe duty crime is the most serious social corruption, it directly violated state organs of norm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office staff honest behavior,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countries,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reaking the law implemented uniformly, spoil social atmosphere, great harm, has become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socialist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tudying deeply, but also needs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uty crime and to prevent the idea, its characteristic: crime areas, Crime groups; Means diversification, intelligent, Cross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rime. 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prevent position crime,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pay attention to the power restriction, Strengthen and prevent position crime technology content, Learning experience abroad, strive for anti-corrup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current prevent and punish crim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work of reference and.Keywords:Jobbery crime harm features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引言众所周知,职务犯罪是社会腐败现象的极端表现,该行为直接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破坏法律统一实施,毒化社会风气,危害极大,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 (2)

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 (2)

度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总结
职务犯罪是指在工作职务中利用职权、职务之便,从事非法活动、违法犯罪行为的行为。

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工作总结建议:
1. 加强教育培训:为了增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组织相关培训课程,提高员工对职务犯罪的防范和辨识能力。

2. 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和规章,明确员工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工作流程,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3. 实施内部控制: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工作流程,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降低职务犯罪的风险。

4.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内部审核和监督机制,对职务犯罪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职务犯罪的滋生。

5.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加强对重要信息的保护,以减少因信息安全问题引发的职务犯罪行为。

6. 建立举报机制:建立一个可以匿名举报职务犯罪的渠道,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倡导员工正确对待职务犯罪行为。

7. 加大惩治力度:对发生的职务犯罪行为,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使员工对职务犯罪有所畏惧,从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以上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一些工作总结建议,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但需要注意的是,预防职务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的执行。

职务犯罪现状及特点

职务犯罪现状及特点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
4.卖官鬻爵、索贿受贿犯罪突出 。
Page 13
吏治腐败最突出的表现是买官卖官,现在流传的顺口溜, 比如“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用,又跑又送 提拔重用”,比如地厅级干部“十万元挂号、20万元戴帽、 30万元才报到”,虽然我们不能全部相信,但也反映了吏 治问题的严重性。
Page 3
一、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 二 )职务犯罪的现状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43490 41447 43757 33668 2003 2004 2005 2006
职务犯罪人数PagΒιβλιοθήκη 4一、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
3.窝案、串案高发,呈现群体化。
省农行原副行长丁志 国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 折合人民币273万元,涉 案人员多达22人,其中科 级干部7人,处以上干部 13人。
Page 11
一、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
4.卖官鬻爵、索贿受贿犯罪突出 。
Page 12
一、职务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
1.贪婪成癖的拜金心里 2.心态失衡的补偿心里
3.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4.随波逐流的大众心里
Page 21
(一)关于职务犯罪根源的几种观点
1、政体说 孟德斯鸠、洛克认为权力腐败的一切根源来自于 专制政体 2、现代化论 塞缪尔·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滋生腐败 3、社会转型理论 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的产生与社会转型有关 4、寻租理论 经济学家认为,根本问题在于政府用行政权力对 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是指农村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的行为。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腐败现象突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中涉及的主要是经济犯罪,如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职务权力相对集中,腐败现象相对突出。

2. 隐蔽性和复杂性: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往往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很难通过传统的查办手段进行调查和取证。

一些干部犯罪使用的手段高度隐蔽,利用职务上的权力和地位来掩盖罪行。

3. 社会影响大: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方面,贪污、受贿等犯罪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阻碍了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也严重败坏了干部形象,破坏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纯洁性。

4. 犯罪手段多样化: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手段多样化,如以权谋私、虚报冒领、利用购销关系等手段从中牟取利益。

一些干部还借助金融工具、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犯罪,使得犯罪手段不断更新、变化多样。

5. 预防控制难度大:由于农村地区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和隐蔽性,使得预防和控制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纪检监察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职务犯罪行为。

一些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来进行犯罪,让干部纪律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困难。

为了预防和控制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和完善:1.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对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监督,建立健全干部信用档案制度,及时掌握干部的违规行为。

2.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对干部的法纪教育培训,加强对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3.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任免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规范,提高干部任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充分认识到职务犯罪的严重性,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包括权力制约机制、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确保公务员依法办事。

3. 加大惩治力度:对于职务犯罪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提高职务犯罪的成本,从而震慑潜在的犯罪行为。

4. 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审计监督,确保公共权力的合法、合规、高效运行。

5.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职务犯罪行为,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全社会共同防范职务犯罪的良好氛围。

6.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行为,从而有效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7. 加强国际合作:针对跨国职务犯罪,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职务犯罪行为。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保
障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农村基层干部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如果出现了职务犯罪行为,往往会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害。

了解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1. 领导责任不落实导致腐败问题严重农村基层干部在扶贫、发展乡村经济等方面拥有较大的权力,如果领导责任不落实,就容易导致腐败问题严重。

有些干部为了谋求个人私利,把手中的权力变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导致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2. 知识水平不高容易滋生腐败由于中国农村基层干部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法规意识薄弱,对一些敏感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容易滋生腐败。

一些干部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容易违法乱纪,给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短期利益观念浓厚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规划,对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短期行为忽视,导致了职务犯罪行为的滋生。

4. 监管不力导致漏洞百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容易形成权力寻租、职务侵害等行为,从而导致职务犯罪漏洞百出。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1. 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针对农村基层干部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习等形式,提高干部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2. 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内部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纪干部要依法追究责任,形成威慑力。

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职务犯罪的风险。

4.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预案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职务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

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探析及预防建议

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探析及预防建议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探析及预防建议去年,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指导地方检察院一举查处了一起职务犯罪窝案、串案。

该案中嫌疑人的犯罪特点、原因等具有一般性和全局性意义,对此作一分析,期望能起到警示作用。

一、犯罪特点:1、犯罪嫌疑人年纪轻、学历高。

在查处的这批案件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34岁,呈低龄化趋势。

这些嫌疑人的学历除一人系大专学历外,其余人的学历均是全日制本科以上。

年纪轻、学历高是本案的显著特点,在近年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犯罪嫌疑人都是业务骨干,处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该窝案串案的嫌疑人在单位中都担任一定职务,或主管某项重要工作,既有所、处、局负责人,也有一般工作人员,均系所在单位、部门的业务骨干。

3、受贿数额巨大。

近几年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涉案数在十万元以下的居多,而该案中,除一人犯罪数额在十万元以下外,其他人的涉案数额都在十万元以上,其中三人涉案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

4、受贿方式多样化,一次性受贿数额越来越大。

以前受贿人受贿的对象以现金和购物卡居多,而现在发展到信用卡、银行借记卡、房产、股份等多种方式,受贿数额也从一次几百元、几千元上升到一次上万元甚至是十万元。

这也是近年来受贿案的一种趋势,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5、结伙犯罪。

在以往的受贿案件中,行贿和受贿行为多是暗中进行,行贿方与受贿方单线联系。

但在该窝案、串案中,由于嫌疑人在同一系统工作,在同一事项的决策过程中,互有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而互相关照,结伙犯罪。

6、多头行贿,多头受贿。

在审批同一事项过程中,要经过多个环节。

为疏通每个环节,行贿人多头行贿,不同的受贿人因同一事项多头受贿。

如一行贿人为了一件事先后向三人一次行贿共计20万元。

二、犯罪原因:(一)主观原因1、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

本窝案、串案中的涉案嫌疑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独当一面,可以称得上是业务上的好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不注重学习,特别是不注重政治学习,不注重自己世界观的改造,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上的一些挫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建议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建议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建议职务犯罪是指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或违法行为,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

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十个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制度:企业或组织应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职务权限和责任,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2. 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念: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他们对职务犯罪的认知和警惕性。

3. 加强对员工的背景调查和审查:在招聘和任用员工时,要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和审查,确保员工没有不良记录和不端行为。

4. 建立举报机制: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及时举报职务犯罪行为,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建立独立的内部监督和审计机构,对企业或组织的财务、人事、采购等关键领域进行定期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 加强对重要岗位的监控和控制:对拥有重要权力和决策权限的岗位,加强监控和控制,确保其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7. 提高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强企业或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职务犯罪分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非法活动。

8. 加强对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协议和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其进行定期的风险评估和监督。

9. 鼓励员工参与反腐倡廉活动: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宣传活动,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反腐倡廉的行动中,共同维护企业或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10.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教育,使他们了解职务犯罪的法律后果,提高他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避免触犯法律的行为。

通过以上十个对策建议,我们可以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保障企业或组织的正常运作和员工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预防作者: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张玉华戴延伟王志斌发布时间:2011-05-20 10:33:30 打印字号:大| 中| 小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渎职滥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及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律规范,应当处以刑罚的行为。

其主要特征是权力私有化、商品化、非法化,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更严重,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

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命运,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严峻斗争。

如何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惩处,有力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成为当前和今后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现根据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理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及有关案例,对当前职务犯罪的的特点、成因及预防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评判指正。

一、职务犯罪案件的类型及特点2009年至2011年3月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法院审判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共审结各类职务犯罪案件53件60人,其中2009年审结19件22人(贪污案件5件5人,受贿案件6件6人,玩忽职守案件4件4人,挪用公款案件4件7人);2010年审结24件26人(贪污案件7件7人,受贿案件3件3人,玩忽职守案件1件1人,挪用公款案件7件7人,徇私枉法案件2件3人,徇私舞弊案件1件2人,徇私舞弊少征税款案件3件3人);2011年1至3月审结10件12人(贪污案件2件3人,受贿案件1件1人,徇私舞弊案件2件2人,徇私枉法案件1件2人,玩忽职守案件2件2人,挪用公款案件2件2人)。

通过对以上案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现阶段职务犯罪类型多样,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发案点多面广,涉及各个领域。

前几年,该院辖区职务犯罪主要集中在建筑和金融领域。

上列案件中,涉及政府部门11件,金融系统8件,财税系统3件,粮食系统6件,土地部门7件,教育系统4件,公安部门2件,工商部门3件,其他部门和系统9件。

涉案范围在扩大、行业在增多,职务犯罪已涉及社会管理及相关行业各个领域,而其中腐败犯罪案件占90%以上。

(二)发案数呈上升趋势,大案要案增多。

从上列案件数量看,2010年比2009年上升26.32%,2011年1至3月比2010年同期上升37.5%。

从职务犯罪的绝对人数看,2010年比2009年上升18.18%,2011年1至3月比2010年同期上升近50%,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犯罪对象来看,不仅涉及单位负责人,而且涉及面扩大到一般工作人员。

2009年至今年3月该院共判决科级及以上干部和有关单位负责人职务犯罪案25件,占审结案件总数的47.17% 。

从案值来看,前几年案值多在1万元以上3万元以内;而近几年来该院审判的案值5万元以上、达100万元的大案达17起,占审结案件总数的32.08% 。

(三)窝案、串案犯罪形态显著。

职务犯罪往往发生于关联岗位、行业系统、上下级关联人员之间,他们往往利用公共资源结成错综复杂的利益体,互惠互利,互相包庇。

一旦案发,往往是一挖一窝,带动一串。

如发生在许昌市土地管理系统贪污受贿窝案(4案4人)、税务系统的徇私舞弊及玩忽职守串案(2案3人)就是典型例子。

有的企业高管内外勾结,借改革、改制之机侵吞国有资产,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四)涉案人员中,具有领导职务的人员多起重要作用。

一类是在工作中利用职务和权利进行职务犯罪。

如原许昌德润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主管会计牛成志因利用职权挪用卖粮款20万元用于抄股,被检察机关以涉嫌挪用公款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另一类是在单位内部或上下级之间,具有领导职权的人员利用权力攫取钱财,索贿受贿,又以此操纵权力,形成买官卖官之风。

许昌市国税局原局长姜国仕,以职务晋升、职级调整、工作调动等为由,收受其34名下属人员的贿赂。

另外,其还接受了5个建筑公司为承揽工程而进行的贿赂。

对于巨额财产姜国仕不能说明合法来源。

法院数罪并罚,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0万元。

(五)职务犯罪的影响及危害严重。

对公职人员行为的底线要求要高于普通群众,这是由公务人员的职责及权力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人民群众对贪污腐败、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深恶痛绝。

相对于其他犯罪来说,由于职务犯罪具有隐蔽性、成本低、易成功、获利大的特点,使职务犯罪屡禁不止,在一些重点部门甚至出现“前仆后继”现象,成为国家的一大疾患。

职务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损害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直接的影响就是败坏了社会风气,降低了社会和公众的道德底线,使社会价值观畸形,荣辱观被颠覆。

比如把干实事讲诚信的人看作迂腐不随流,把圆滑投机看作是有能力,把敢于胡搞看作是有魄力。

深层次地影响:将是党群干群关系割裂,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最终影响执政基础,使和谐社会名不副实。

二、职务犯罪的成因及分析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

职务犯罪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认识不清。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队伍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发扬光荣的优良传统。

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公务员不可能是高工资高收入的阶层。

而不同的行业、地区、社会成员间的经济收入和待遇差距较大,甚至有些人不正当暴富,势必会刺激其他社会成员,也使一些公务人员出现心理失衡,一旦有条件和时机,便会产生利用职务进行犯罪的念头。

一般地说,一个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较好,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机会就少。

从职务犯罪的情况看,90%以上的涉案单位认为教育学习是软指标,导致重业务和经济,轻教育和学习。

特别是有的单位领导发现本单位发生职务犯罪时,不能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还为当事人说情,甚至纵容包庇犯罪。

作为职务犯罪者个人,平时不讲学习,放松思想改造,导致自己走向犯罪道路。

(二)特权思想和贪腐文化影响深远,余毒犹存。

职务犯罪的主流是贪腐犯罪。

解放六十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大力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思想教育,但官本位特权思想仍没有得到根除,还有一定市场。

同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对国人的思想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一些公职人员经受不住考验,走向了职务犯罪的深渊。

(三)制度棚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这是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

各单位都有其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已逐步健全。

但有的单位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尽人意,流于形式。

在这样的单位里,对领导的权力失控、约束不力,其个人意志常常会因没有压力和牵制而随意发挥和运用,权力进而演变为图谋私利的工具;正因为制约监管不力,才使一些人为所欲为。

究其原因,有其个人原因,也与现行对公务人员特别是官员的监管制度不足、不力有直接关系。

目前的监管还主要是组织上的监管,缺乏全面性;而群众监督方面又缺乏制度性保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权力参与机制。

原中央储备粮许昌直属库综合科科长吕文志兼任许昌德润粮油有限公司经理期间,由于缺乏监管,于2009年6月将未入账的27万余元公款据为己有,被法院以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而其所在单位在同时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发生多起贪污挪用、私分国家财产案件。

(四)惩处不能罪当其罚,打击力度不够。

职务犯罪人员基于自身优势,往往有其不同程度的关系网、人情网,对查处职务犯罪造成不利影响。

在打击职务犯罪方面,由于制度性原因,一般情况下先由纪检监查部门查处,或作内部处理。

在一些情况下,查处力度不够。

即使进入了司法程序,仍可能因权利或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刑罚力度不够,判决适用缓刑、免刑等非监禁刑的太多,目前全国职务犯罪案件适用缓刑等非监禁刑的比例在50%左右。

职务犯罪案件量刑不平衡和非监禁刑的较多适用,引起社会关注,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状况使法律的权威和正义得不到有效伸张,群众的不满情绪得不到缓解,使刑罚的惩戒功能不能充分彰显,反而使职务犯罪成本大大降低,使犯罪者有恃无恐,甚至出现一些问题公职人员“带病”升迁的怪现象,屡遭公众抨击。

如曾轰动一时的原卢氏县县委书记杜保乾,在任卢氏县县委书前就被举报和查处,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带病”一路高升,结果是其更加肆无忌惮,变公权为私权,贪污受贿、打击报复,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处徒刑16年。

真实害民又害己。

三、对职务犯罪的惩戒和预防。

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是历史性课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

在反职务犯罪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反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监管体系、教育体系和考核机制;可以借鉴国外反职务犯罪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职务犯罪工作的机制。

我们认为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反职务犯罪法律体系,预防前移,防范职务犯罪发生。

一是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应建立反职务犯罪法,将对职务犯罪的立案、侦查、审判、执行进行专门规范,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质效。

避免在反职务犯罪方面标准不一、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二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强贯彻执行力度,将预防重心前移,做到提前防范,消除职务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如对公务员法、会计法、税法、公路法等部门法律法规进行充实和完善,切实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使这些法律法规确实成为有权部门、相关行业及公务人员操守的行为规范、自律自警的意识、思考问题的红线,做到职务犯罪预防前移和全面预防。

三是执法检查应当常态化,不应当形式化。

常态化的执法检查可以是有计划的、随机的,还可以根据投诉、申诉线索而进行。

执法检查常态化能够起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积极作用,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又能够威慑职务犯罪的发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推手。

四是认真落实对公务人员的制度性保障,确保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如在人事、奖惩方面做到严格依法依规,正确落实公务人员的政治待遇,避免任人唯亲、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

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应保证公务人员的工资福利不低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应建立廉政奖励基金,并能够得到落实。

从而降低公务人员的经济落差和心理落差,从事实上让公务人员不愿违法,更不愿犯罪。

(二)强化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构筑强大思想防线。

我们应主要立足于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防范。

只要思想教育常抓不懈,世界观改造时刻从严,做到防微杜渐。

鉴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

如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荣辱观教育,抓好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教材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思想情趣,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从而提高公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增强抵御职务犯罪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