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doc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
2
唾液/清水
牙齿的咀嚼与舌头的搅拌
三、制定计划:完善计划:
试管
1
2
3
初订计划, 设计单一 变量对照 实验
唾液/清水
清水
唾液
唾液
牙齿的咀嚼与 搅拌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舌头的搅拌 学习活动
搅拌
不搅拌
二
三、制定计划:实验准备
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 C 部分
三、制定计划:完善创新方案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班班通, 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素材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馒头图片。 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尝一尝
第一块快速吃完馒头块。
导入
提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
认 真 思 考 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
在口 腔
趣。
中的变
活动一:自学课本
化
(一)带领学生自学课本“馒 P27-28,注意课本的提
培养学生自
头 在口 腔 中 的 变 化”的实 示,理清课本实验设计 学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验,分析设计思路。
思路。
力。
活动二:课前小组
(二)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前 讨论完成活动二的改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让学生展示 进实验的问题,课堂派
总结学生
示
发言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
独立思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展示图片 考 , 回 答 小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参考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与吸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2.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4.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技能目标:1.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A.小肠的结构与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法;2、观察法;3、归纳法。
四、课型与时间1、课程类型:新课。
2、授课时间:2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引那这条流水线从上到下会设有哪些我们将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
液的量可达到多少吗?大家可以大胆猜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请同学自由发言):问且小肠还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主学习六、板书设计7.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二、消化系统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分泌消化液)唾液胆汁胰液胃液肠液胆囊三、口腔内的消化: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切割和研磨;舌头的搅拌化学性消化: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2.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本、查阅资料、分享生活经验等。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一系列针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点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练习题包括:
1.判断题:关于消化酶的作用机理和分泌部位;
2.选择题:关于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3.填空题:关于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
4.简答题:分析消化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化和吸收知识。首先,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点,如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消化酶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模型、实物标本及图片,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通过实验、动画和案例,让学生掌握消化酶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分泌部位,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保持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作息规律等。
-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关注身体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齿的结构和功能胃和肠的结构特点;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人教版七下生物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设计】

《消化和吸收1》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组成。
2.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
3.3.阐述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能力目标:1、能够辨析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曲线图;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组成;2.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3.阐述食物的消化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相关课件,资料。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二、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消化道外的消化腺胰腺——分泌胰液——内含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消化腺肝脏: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消化道内的消化腺胃腺: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肠腺:分泌肠液。
含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三、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历程: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四、小肠——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1.小肠很长,约5-6米长。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增加了内表面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消化和吸收2》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2、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的消化历程。
能力目标:培养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新鲜馒头,试管若干支,温度计,碘液,暖水瓶。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吗?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2

课标要求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活动建议: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活动建议: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课标解读1.本课时要求学生能够阐明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观察动物小肠的结构;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2.学习后, 学生应形成的观点:(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2.学习后,学生应形成的观点: (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2.学习后,学生应形成的观点:(1)每个系统的正常工作都离不开各器官的协调配合(2)健康生活离不开科学的保健知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来源:Z|xx|][来源:1ZXXK]能力目标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小肠的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认同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的材料;PPT课件。
教学策略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学生来说, 接受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重点是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出示图片: 消化系统的组成。
复习提问: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的, 那么消化道和消化腺各包括哪些器官呢?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 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 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引入:在消化的过程中,各器官分别起了哪些作用?学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法建议:
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
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
(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
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
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
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
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
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
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
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
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二节消化与吸收
第2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四)吸收的途径:
①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②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
(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