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二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重点定义:

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

疑点: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拓展:

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

重点定义:

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

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

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

重点定义:

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

拓展:

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重点定义:

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

难点:

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

重点定义:

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

能超过90dB 。

2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①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②空气等介质的传播;③鼓膜的振动

拓展:

噪声的危害可分为哪几类?

造声的危害可分为生理危害,心里危害和物理危害。不太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厌烦;比较强的噪声,使人感到刺耳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还会引起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消化不良等症状;更强的噪声,几分钟时间就会使人头晕,恶心,呕吐,像晕船似的;极强的噪声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甚至是直接造成人和动物的死亡。

三:控制噪声

重点定义:

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①防止噪声产生;②阻断噪声的传播;③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

消声(从声源出);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声(在人耳处减弱)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声与信息

要点:

1 回声定位

2 声纳测距,探测鱼群

疑点:

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超声,次声等;声音则指人而能够感受到的声重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难点:

用超声波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这就是“B超”。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时,由于人体各部分器官对声波的反射情况不同,利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设备,可以清楚地将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显示在屏幕上,根据图像,医生很快就可以找出病灶所在的位置了,超声波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这一点不同于“X光”

二:声与能量

要点: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波→将能量传递出去→声波能传递能量

重点:

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精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光现象基础知识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

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

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6.

u>2f 倒立缩小实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实

f

u=f 不成像

u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9.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镜头。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也是凸透镜,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镜头。

第四章物态变化

1.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前注意:①观察它的量程②认清它的分度值,使用时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

放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放在液体中稍等一会儿,稳定后在读数③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除了体温计)被测液体并且时视线和温度计液柱相平。

3.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4.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蒸发现象: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剧烈的汽化现象。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6.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升华吸热,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1.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e=1.6×10—19 原子有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不显电性,但是得到电子就显负电,失去电子就显正电。

3.电荷(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和断,导线连接电路作用。

4.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从电源正极到用电器再到负极,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负极流向正极。

5.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用电器正常工作。开路: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有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端。

6.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7.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 表示。单A)1A=1000 m A 1m A=1000uA

8.电流表使用注意(两要两不要):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处电流表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要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还应该注意:①使用电流表前,应该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指零,若不指零,应先调零②用试触法选择量程,要从大量程的接线柱开始。

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 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二物理上册全书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

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什么是物理?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怎么学?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体振动 传播:介词 例子:月球 概念: 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15°空气340米/m 测量声速? 固体,液体,气体?看表 声源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朵,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头骨,颌骨 双耳效应 (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用,人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音时,在不同的位置用两只话筒进行录音,而在重放时则使用两路独立的放大器和两个扬声器,从而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音中不同音源的准确位置。) (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准的双声道音响系统播放音乐节目时,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样。)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 钢尺(振幅、音调):振动、频率和音调,乐器 频率,赫兹Hz(一秒振动一次),人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 猫:60-65,00Hz 火山、地震、蚊子 响度与振幅(鼓,力量大,幅度大,绷紧) 音色(颜色、脸色) 瓶子做的乐器 题:2s做700次振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生活中的例子:

唱片(发音盒), 问题: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___,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真空_____传声 ?声音要靠____________传播。若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________米/秒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面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 1.光的传播自然光源: 1.1.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1.1.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星星等。 1.1.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1.1.3.光的传播: 1.1.4.可以看见是因为光从光源到了眼睛。 1.1.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在同一 种介词中) 1.1.6. e.g, 隧道挖着 1.1.7. e.g.小孔成像实验,画光的径迹图。 1.1.8.光的传播速度: 1.1.8.1.比声音快(先看闪电后听打雷) 1.1.8.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2.99792*1000000000m/s, 计算时取c=3*100000000m/s (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1.1.8.3.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的3/4, 在玻璃中的为真空中的2/3. 1.1.8.4.光速绕地球(7.5圈/1s),光速到太阳(1000km/h, 17年;光8min) 1.1.8.5.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牛郎、织女,16光年) 1.1.8.6.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4.3光年 1.1.8.7.最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16万-19万光年);仙女座大星云(225万光年); 测到最远140亿光年。 1.1.9.可以看见的 2.光的反射 a)反射: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发射(水面,玻璃) b)实验:反射光的射出方向。 c)求反射角。 d)反射光线所在平面。 e)法线,入射角=反射角(i=r) f)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 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g)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h)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定义: 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声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重点定义: 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 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 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重点定义: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 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3 回声测距离:2s=vt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重点定义: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 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 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 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重点定义: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 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 重点: 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 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共4节)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1k m= m ,1m= dm= cm= mm= um= nm,。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 的单位。(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多次测量取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 中学生的身高为1.58 ,一本书的厚度为10 ,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18.41cm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单位是 。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 (图1) (图2) (图3) 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 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 圆的直径为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 ,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mm 。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 的直径为 mm 。。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 、 。其中 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 ;1min= s ;30min= h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分或秒) 8、误差是 与 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 能消除, 只能减小,不能消除。(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 、 。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 。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 第一节1、长度单位km、m(国际单位)、dm、cm、mm、um、nm(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 2、长度测量:刻度尺使用方法:三看(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五会(选、放、看、读、 记) 3、时间单位:h、min、s(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 4、时间的测量:秒表、停表(的读数) 5、区别误差与错误 第二节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速度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单位换算)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常考点) 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 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 1、⑴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 ⑵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⑶换算关系: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106μm ;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3、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 )。 2、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3、换算关系是:1h=60min 1min=60s 三、误差:1、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⑴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⑵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⑶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⑷计算公式: 变形 ( v=s/t ) ⑸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v s = t s v = v t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贵州望谟三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 (范围:1~3章满分:100分出题:蒙锡奇)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面关于声现象的一些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太空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用语言交流 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D.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着地面,很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狗的耳朵特 别灵敏 2.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人耳有故障 B.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波响度不够大 C.翅膀振动不产生声波 D.翅膀振动的频率比较小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与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4.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5.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6.小明拍完毕业照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向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7.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可是检查视力的房间东西墙壁最大的距离为 3.5m,此时,眼科医生把视力表挂在东墙上,在西墙上挂一面大平面镜,此时被检查者应面向西坐在平面镜前合理的位置是() A.距镜面3m B.距镜面2m C.距镜面1.5m D.距镜面1m 8.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 A 、相等 B 、甲高于乙 C 、甲低乙 D 、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 A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B 、人呼出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 A 、不变B 、降低C 、升高 D 、先降低后升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上升 C 、下降 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 A 、一定降低 B 、一定升高 C 、一定不变 D 、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 A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 、放热,温度不变 C 、吸热,温度不变 D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 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 A 、固态 B 、液态 C 、固液共存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 A. 凝固、液化、凝华 B. 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 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 A 、凝固 B 、升华 C 、先升华后凝华 D 、凝华 1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 “白气”,这现象( ) A 、液化 B 、汽化 C 、先汽化后液化 D 、先熔化后汽化 13、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 时间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学习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11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一些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