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测(白细胞)
血标本的分类

血标本的分类人类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它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血液的检测和分析,医生可以诊断疾病、监测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
为了更好地进行血液检测,血液标本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几种常见的血标本分类。
一、全血标本(Whole Blood Specimen)全血标本是指包含血浆和血细胞的血液样本。
它通常是通过静脉穿刺采集得到的,而且没有进行任何处理。
在实验室中,全血标本常用于血常规检测,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
二、血浆标本(Plasma Specimen)血浆是一种黄色的液体,它是在抗凝剂存在下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的。
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
血浆标本在诊断疾病、药物监测和输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室中,血浆标本常用于血糖、肝功能和肾功能等的检测。
三、血清标本(Serum Specimen)血清是在没有抗凝剂的情况下,将全血放置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液体。
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乏了凝血因子,但含有一些金属离子、激素和抗体等物质。
血清标本在临床诊断中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病毒感染的筛查和免疫学试验中。
四、血小板富集标本(Platelet-rich Plasma Specimen)血小板富集标本是一种特殊的血浆标本,其中富含血小板。
它可以通过离心分离法制备而成。
血小板富集标本被广泛应用于创伤和整形外科手术后的愈合过程中。
血小板富集标本中的生长因子和促进愈合的蛋白质可以加速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
五、红细胞标本(Red Blood Cell Specimen)红细胞标本是将红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的样本。
与其他血液标本不同,红细胞标本主要用于输血和贫血等相关疾病的诊断。
通过检测红细胞标本,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以及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六、白细胞标本(White Blood Cell Specimen)白细胞标本是将白细胞从全血中分离出来的血液样本。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一、背景白细胞(WBC)分类计数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程度。
本操作规程旨在准确、高效地完成白细胞分类计数,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实验步骤1. 样本制备a. 将待测血液样本放置在真空抽血管中,轻轻颠倒数次以均匀混合。
b. 通过离心机将样本离心,将上清液吸走,留下底部的血细胞沉淀。
2. 制备涂片a. 取一块清洁无尘的载玻片,用酒精棉球清洁玻片表面,使其无油无尘。
b. 使用吸管吸取血细胞沉淀,轻轻涂抹于载玻片上,形成薄且均匀的涂片。
c. 将载玻片置于通风处晾干,避免沾染灰尘。
3. 染色处理a. 取一容器,加入Wright涂片染色液。
b. 将晾干的载玻片缓慢地完全浸入染色液中,浸泡时间约为3-5分钟。
c. 取出载玻片,用蒸馏水洗净,直到不再有颜色溢出。
d. 将载玻片倒置放置在架子上,风干。
4. 镜检操作a. 将染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调整倍数至1000倍。
b. 选择一个视野,使用显微镜目镜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c. 根据形态特征和染色情况,将白细胞分为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d. 使用计数器或目测法进行计数,记录每种白细胞的数量。
5.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a. 将得到的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
b. 将统计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报告表格中,并进行结果的审核和核对。
c. 完成数据分析后,将结果进行归档并上传至电子病历系统以备查阅。
三、质量控制1. 高质量涂片的制备与染色是确保准确计数的关键步骤,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
2. 操作人员需熟悉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染色情况,以确保正确分类计数。
3. 建立质控标准和定期参加质量控制评估是标准化操作的必要保障,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样本。
白细胞分类分析报告

白细胞分类分析报告白细胞(leukocyte)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和比例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本文将对受检者的白细胞分类进行分析和报告,以便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
分析方法:本分析报告通过对受检者血液样本的细胞计数及分类鉴定,采用血常规或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
我们将白细胞分为以下五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淋巴细胞(lymphocyte),单核细胞(monocyt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对于每一类白细胞,我们将给出细胞计数和百分比。
结果分析:根据血液样本的测试结果,受检者的白细胞分类如下: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正常成人的中性粒细胞细胞计数范围为2.0-7.0 x10^9/L,百分比范围为40-70%。
在本次测试中,受检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为X.x x 10^9/L,占总白细胞比例为XX%。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免疫记忆和调节。
正常成人的淋巴细胞细胞计数范围为1.2-3.6 x 10^9/L,百分比范围为20-40%。
在本次测试中,受检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为X.x x 10^9/L,占总白细胞比例为XX%。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主要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
正常成人的单核细胞细胞计数范围为0.2-0.8 x 10^9/L,百分比范围为2-12%。
在本次测试中,受检者的单核细胞计数为X.x x 10^9/L,占总白细胞比例为XX%。
4.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
正常成人的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计数范围为0-0.4 x 10^9/L,百分比范围为0-5%。
在本次测试中,受检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X.x x 10^9/L,占总白细胞比例为XX%。
5.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血液学一般检查

57.3
0.250
95.4
59.2
0.255
97.3
61.1
0.260
99.2
63.0
0.265
101.1
64.9
0.270
103.1
66.8
0.275
105.0
68.7
0.280
106.9
70.6
0.285
108.8
72.5
0.290
110.7
74.4
0.295
112.6
吸光度 0.300 0.305 0.310 0.315 0.320 0.325 0.330 0.335 0.340 0.345 0.350 0.355 0.360 0.365 0.370 0.375 0.380 0.385 0.390 0.395
2
3
4
[附]HiCN标准曲线绘制和K值计算:
将HiCN标准液倍比稀释(如50g/L、100g/L、150g/L、
200g/L) 后,在所用的分光光度计上 540nm处,光径
1.0cm,以转化液为空白测定各稀释度的吸光度。以标准
品血红蛋白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
曲线,或求出换算常数K(K=ΣHb/ΣA)。则通过待测标本
0.450
171.8
0.550
209.9
135.5
0.455
173.7
0.555
211.8
137.4
0.460
175.6
0.560
213.7
139.3
0.465
177.5
0.565
215.6
141.2
0.470
179.4
人的血液一般指标

人的血液一般指标人的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液体组织,它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的血液一般指标。
一、红细胞指标1.红细胞计数(RBC):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通常以10^12/L计算。
2.血红蛋白浓度(Hb):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通常以g/L计算。
3.红细胞压积(Hct):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以fL(10^-15升)计算。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所含的平均血红蛋白量,通常以pg(皮克克)计算。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每升全血中血红蛋白的质量,通常以g/L计算。
7.血细胞比容(PCV):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总体积百分比,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二、白细胞指标1.白细胞计数(WBC):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通常以10^9/L计算。
2.中性粒细胞计数(N):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通常以10^9/L计算。
3.淋巴细胞计数(L):指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的数量,通常以10^9/L计算。
4.单核细胞计数(M):指白细胞中单核细胞的数量,通常以10^9/L计算。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指白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通常以10^9/L计算。
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指白细胞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通常以10^9/L计算。
7.白细胞分类比例(WBC differential count):指白细胞中各类细胞的百分比。
三、血小板指标1.血小板计数(PLT):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通常以10^9/L计算。
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指血小板的平均体积,通常以fL(10^-15升)计算。
四、血浆指标1.血浆总蛋白(TP):指血浆中各种蛋白质的总量,通常以g/L计算。
2.血浆白蛋白(ALB):指血浆中的白蛋白含量,通常以g/L计算。
血液白细胞检测

第一步:试验准备工作
配制白细胞稀释液:取冰醋酸1ml和1%龙胆紫1ml混匀,加蒸馏水至100ml,配制成1%
的冰醋酸液。
第二步:白细胞计数
1. 用刻度吸管准确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滴入干燥洁净的试管中,备用。
2. 用一次性定量取血管采小鼠血20ul(眼静脉从取血)。
立即用注射器将20ul血液吹入装有0.38ml白细胞稀释液的试管底部,并吸取上清液清洗取血管数次,混匀。
3. 静置约3分钟,待红细胞溶解完全后,取干燥洁净的血球计数板,并将血盖片平铺在中央,然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沾取混匀的血细胞悬液1滴,由血盖片侧面充入计数池内,静置约3分钟待白细胞沉于计数池底部开始计数。
4. 在40*10倍镜下,计数四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目,四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设定为W,则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为W/20*10的9次方个。
可以采取多读几次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
1. 充池的液体量要合适,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2. 每次沾取血细胞悬液时要先混匀一下,否则影响计数准确度。
3. 取血做稀释时要快,以免发生凝血。
临检基础第7讲(WBC分类)

(1)有限性的分类,不能完全和真正分类吻合,三分群或五分类 (2)速度快,考察细胞多,重复性好 (3)不能发现形态学异常,只适合筛检。三分群设备不能作为最终结果,五
分类设备非血液病人可做为最终结果 (4)血液病人、异常分类结果必须显微镜复查
(四)质量控制
1.影响准确性的因素 2.影响精确性的因素 3.涂片和染色质量的问题 4.遇到有核红细胞的处理 5.质量考核的方法
(六)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增多 生理性增多:年龄,日间变化,运动、疼痛和情绪, 妊娠与分娩、吸烟 病理性增多: (2)减少
(1)中性粒细胞的病理性增多
中性粒细胞的比率最高,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反应性增多: ①急性感染:细菌,某些病毒、真菌等等 ②炎症: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肾炎等 ③急性中毒,急性药物、农药中毒,代谢性中毒,汞及铅肿毒 ④严重的组织损伤,如烧伤、大手术、心肌梗死 ⑤急性大出血、内脏破裂或宫外孕所致大出血 ⑥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和肺癌等 ⑦血细胞破坏:严重血管内溶血 异常增生性增多: ①急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②骨髓增殖性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
(略)
3.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0.1 ×109/L,主要见于: 1.过敏和炎症性疾病 2.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骨髓增殖性疾病:如慢粒、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4.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雌激素治疗 5.其他,如重金属中毒,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放射线照射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减少:成人小于1×109/L
1.中性粒细胞增多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2.流行性感冒恢复期 3.HIV感染 4.结核病早期 5.药物治疗:烷化剂(环磷酰胺) 6.放射治疗 7.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 8.先天性免疫缺陷
2、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白 细 胞 分 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N
粒细胞(GRAN) 白 细 胞
(LEU)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各阶段
分裂池
1
成熟池、 2 贮存池
1/20
组织 5 固有池
3
4
循环池
(50%)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 增生增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 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 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普通显微镜法: 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 碱性着色基团(+)可与Ret中RNA的磷 酸基(-)结合,形成蓝色的点状、线 状或网状结构。 2、仪器法: 流式细胞仪、Ret计数仪、血液分析仪等
还原血红蛋白(Fe2+)--99% 高铁血红蛋白(Hi)--1% 氧合血红蛋白(HbO2) 碳氧血红蛋白(HbCO,COHb) 硫化血红蛋白(SHb)
【检测原理】
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在溶血标本中,Hb中的Fe2+被高铁氰化钾氧 化为Fe3+,Hb转化为Hi。Hi与KCN中的氰离 子反应生成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 液中的浓度呈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 得Hb的浓度。 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注意:
正常RBC可自然退化变性,即使
高质量的正常人血涂片,也可见
到变形或破碎的红细胞,但数量 很少,分布局限。
2、异常红细胞形态 在排除人为因素后,若血涂片中出 现异常形态红细胞且数量较多,往 往提示病理性改变。 常见的异常形态可分为红细胞大小、 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结构和排列 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40
单核细胞(M)
3~8
ppt课件
细胞名称
0.04~0.5 2~7 0.02~0.5 0~0.1 0.8~4 0.12~0.8
百分
6
临床意义
• 白细胞>10×109/L称白细胞增多;
< 4×109/L称白细胞减少。
• 白细胞↑or↓,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
响,白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 有变异。
• 参考值(白细胞计数):
成人
4-10×109/L
新生儿
15-20×109/L
6个月-2岁 11-12×109/L
ppt课件
5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st) 中性分叶核(sg)
1~5 50~70
嗜酸性分叶核(E) 0.5~5
嗜碱性分叶核(B) 0~1
淋巴细胞(L)
● 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1.5 × 109/L
●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penia) ★ 中性粒细胞< 0.5 × 109/L
ppt课件
11
中性粒细胞减少
1)某些感染 2)血液系统疾病 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5)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意义:它只出现在白血
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 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急非 淋)
ppt课件
18
嗜酸性粒细胞(E)
参考值:0.5%~5%
作用:吞噬作用 形成吞噬体 与嗜酸性颗粒融合: 被
其中过氧化物酶氧化分解
ppt课件
19
嗜酸性粒细胞(E)
• 生理功能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
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 质
绝对值 > 4×109/L
–减少:比例 < 0.20
绝对值 < 0.8×109/L
ppt课件
29
淋巴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主要见于4-6岁前的儿童,
–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
染期时,如伤寒嗜酸性
粒细胞常减少,唯有猩
红热的急性期时,嗜酸
性粒细胞可增高
–其他:风湿性疾病、脑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时
ppt课件
25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பைடு நூலகம்床意义较少
–可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在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的极期,因机
体应激反应增高,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吞噬其释出颗粒 –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 –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
的作用
ppt课件
2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过敏性疾病:支气
管哮喘、药物过反 应、荨麻疹、血管 神经性水肿、血清 病、异体蛋白过敏、 枯草热等
ppt课件
2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寄 生 虫 病 : 寄 生
虫感染时,如血吸 虫,蛔虫病以及钩 虫感染
ppt课件
12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映粒细胞的成熟
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 和预后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
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
–杆状核(1%-5%)与分叶核(50%-70%)之间的
正常比值为1:13
ppt课件
13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第四篇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ppt课件
1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血常规 网织红细胞 血沉
ppt课件
2
血常规
• 白细胞参数 • 红细胞参数 • 血小板参数
ppt课件
3
白细胞参数 WBC DC
N
三N 分L 类 MID
五L 分 MONO 类
E
B
ppt课件
4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 白细胞计数——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 • 分类计数——各类型白细胞的比值 • 绝对值=总数×分类计数的百分数
功能活性的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占血液中淋 巴50-70%,寿命长,数月至数年。
• B:骨髓依赖淋巴C 前体C通过BM发育成熟,参
与体液免疫功能,占15-30%,寿命短,4-5天,抗原 激活后转化为浆C。
ppt课件
28
淋巴细胞
–百分比:为20-40% –绝对值:(0.8-4)×109/L –增多:比例 > 0.40
年龄 日间变化 运动、疼痛、情绪 妊娠与分娩
ppt课件
9
中性粒细胞增多
(2)病理性增多
• 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 • 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 急性溶血 • 急性失血 • 急性中毒 • 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恶性肿瘤
ppt课件
10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
主要见于巨幼贫和应用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ppt课件
16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中毒性改变
①细胞大小不均 ②中毒性颗粒 ③空泡形成 ④杜勒小体 ⑤核变性
临床意义
主要是严重的急性感染,在化脓性感染尤为明显
慢性感染、大面积烧伤
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中ppt课毒件、恶性肿瘤等
17
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棒状小体★
经Wright或Giemsa染色,白 细胞胞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 状物质,1条或数条不定,称为 棒状小体。
ppt课件
2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皮肤病:如湿疹、
剥脱性皮炎、银屑 病等
ppt课件
2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血液病:慢性粒细胞
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 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 细胞性白血病
ppt课件
2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
–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嗜酸性粒细胞可以增高
ppt课件
26
嗜碱性粒细胞
参考值:0-1% 临床意义:
增多:
•过敏性疾病 •血液病,如慢粒、骨纤等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 •其它:如糖尿病,传染病
ppt课件
27
淋巴细胞
来源于骨髓造血干C,是人体 重要的免疫活性C ,它具有与
抗原起特异性反应能力。
• T :胸腺依赖淋巴C 前体C依赖胸腺发育成熟为有
ppt课件
14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即杆状粒细胞↑(>5%),甚 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
粒细胞
常见于感染 ,尤其化脓性感染 ,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等,严重核左移见于
白血病
ppt课件
15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右移:如分叶核粒细 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 的细胞>3%。
ppt课件
7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在血中生存的时间约为7~10小时 –在组织中生存的时间约为1-3天
• 中性粒细胞改变:
–数量增多 –数量减少 –细胞核象的变化 –粒细胞形态异常
ppt课件
8
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粒细胞比值大于0.7,粒细 胞绝对值大于7×109/L
(1)生理性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