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老师执教《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修改)(1)

合集下载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与点评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与点评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陆淑芳点评:魏巍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是中年级的一节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概念课,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七册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新课程中的一节老课。

垂直与平行是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它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将是今后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主题图先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画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让学生根据其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初步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揭示概念。

案例背景】本人今年任教五年级数学,对于这课的教学并不陌生,这一课比较单调,孩子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思维上的障碍,分析原因主要是有两点:垂直与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纯数学的内容;二是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而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比起单一的直线、射线、线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理解起来难得多。

如何帮助孩子们突破这一些障碍,很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呢?我曾用两种方案来上过这一课。

方案一:直接说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收集学生所画的素材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分类中逐步归纳出平行和垂直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充分地经历了操作和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在充分经历中逐步抽象出这两个概念,孩子们的主动性较强,认知也比较充分,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太费时;方案二:先出示教材的主题图,问孩子们能否从中找到一些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或线段,之后再把互相平行的几组直线抽象出呈现在课件上,让孩子们去观察归纳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师的引导下再归纳出平行的概念,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垂直,这样的教学比较省时,效率特别高,而且孩子们在归纳平行的概念时还能感悟到它隐含的特征,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比较高,适合一些对这一知识点已经有一些初步了解的孩子,不然在第一个找平行线和垂线的环节学生就会无从入手,另一个环节就冷场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教学实录

《平行与垂直》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认识两条直线相交、交点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直线,请你在作业纸上画出一条直线,(生画)老师也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师画)师:直线有什么特点?(师指画在黑板上的直线)生:向两边无限延长,无法度量。

师:看来一条直线的特点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在刚才的作业纸上,再任意画一条直线。

想一想,你画的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生画师巡视指导、收集作品)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种情况,有的是这样画的(师上、下分别贴×、=),我们先来看这幅作品(×),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生:交叉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交叉了,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两条直线相交的这个点叫做交点。

(师板书:交点)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生:一个交点)是的(师板书:一个)。

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关系就是相交。

(情况1:若1生说交叉,另一生不说交叉,师就说:你觉得这两位同学谁说的更能表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生答:交叉,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情况2:若1生说交叉,另1生说相交,师就说:这两位同学说的交叉和相交都是一回事,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2、认识互相平行师:我们再来看这幅作品(=),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生:不交叉。

(情况1:若1生说平行,师就对说平行的生说:你知道的可真多,是的,像这样的两条直线他们的位置关系就是互相平行,师板书:互相平行,那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呢?生可能说:不交叉、上面一条下面一条找2生)师:不交叉我们可以说是不相交,这两条直线是不是不相交呢?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师用手比划着两条直线的宽度说),这两条直线延长、延长、无限延长会相交吗?(师声音轻柔)生:不会。

师:有交点吗?生:没有交点(师板书:没有交点)师:睁开眼睛,我们来直观的看一下(课件演示:两条直线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这样永远的延长下去会相交吗?生:不会相交。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及点评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及点评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是中年级的一节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概念课,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七册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新课程中的一节老课。

垂直与平行是两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它是在学生认识直线与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将是今后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主题图先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然后通过画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让学生根据其位置关系来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初步认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并揭示概念。

【案例背景】本人今年任教五年级数学,对于这课的教学并不陌生,这一课比较单调,孩子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思维上的障碍,分析原因主要是有两点:垂直与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纯数学的内容;二是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而两直线间的位置关系比起单一的直线、射线、线段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理解起来难得多。

如何帮助孩子们突破这一些障碍,很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呢?我曾用两种方案来上过这一课。

方案一:直接说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收集学生所画的素材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在分类中逐步归纳出平行和垂直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充分地经历了操作和探究的过程,孩子们在充分经历中逐步抽象出这两个概念,孩子们的主动性较强,认知也比较充分,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太费时;方案二:先出示教材的主题图,问孩子们能否从中找到一些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或线段,之后再把互相平行的几组直线抽象出呈现在课件上,让孩子们去观察归纳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师的引导下再归纳出平行的概念,之后再以同样的方法教学垂直,这样的教学比较省时,效率特别高,而且孩子们在归纳平行的概念时还能感悟到它隐含的特征,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比较高,适合一些对这一知识点已经有一些初步了解的孩子,不然在第一个找平行线和垂线的环节学生就会无从入手,另一个环节就冷场了。

与吴老师执教《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修改)(1)

与吴老师执教《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修改)(1)

双师同堂:《平行与垂直》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56-57页。

教学目标:1.在分类活动中建立“平行”与“垂直”的表象,并能够正确地辨析“平行”和“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

2.在探究“平行”与“垂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相交趋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流程:一、课前对话感知“互相”佟老师:孩子们,你们还认识我吗?(认识)谁知道我叫什么?生:您叫佟宁宁。

佟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生:听我班老师跟别的老师聊天知道的。

佟老师:看来听别人聊天还能知道很多事儿。

佟老师:他认识我了,知道我叫什么了,咱们现在算不算互相认识?生:不算。

佟老师:为什么?生:因为您还不知道我的名字。

佟老师:那你说说什么才能算是互相认识呢?生:我认识你,你也认识我,这样才算互相认识。

佟老师:你愿意让我认识你吗?(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好吗?生:我叫李默然。

佟老师:李默然你好,(互相握手)现在咱们两个算不算互相认识了?生:算。

佟老师:同学们,通过我跟默然刚才的对话,你们觉得什么是“互相”?生:“都”认识,你和对方,对方和你。

佟老师:除了“互相认识”,你还知道,“互相()”生:互相帮助生:互相理解佟老师:不管是“互相”认识,还是“互相”理解,都是几个人的事儿?生:俩人或者俩人以上佟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聊“互相”呢,那是因为我们这节课的知识就与“互相”这个词儿有关系。

(板书:互相)吴老师:这节课除了佟老师,还有吴老师,我和佟老师跟你们一起学数学。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佟老师:刚刚我们说,“互相”是两个人的事儿。

这节课我们所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它。

(课件出示:直线),认识吗?知道它有什么特点?生:直线,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伸长。

佟老师:(把直线向两端伸长一点儿)可以了吗?生:不可以。

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课堂教学实录【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师:我们学过直线、射线和角这一课,你还记得直线有什么特点吗?生: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师:观察画面,这是我们熟悉的校园一角,找一找直线藏在哪里?生:单杠、双杠……师:在我们校园里到处都有直线的影子,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直线,不过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两条直线,让我们来看看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师:什么叫“在同一平面内呢?”你是怎样理解的?生:一张纸可以看成一个平面师:好,现在进一步明确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讲授(一)小组合作探究1、师: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出示学习方案)生:1)画一画:在一张空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2)分一分:在学具袋中取出①号图纸、②号图纸、③号图纸和小组内画好的图纸放在一起,讨论讨论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师:看懂了吗?好,请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习方案画一画,分一分2、学生到黑板前展示师:大家的想像力可真丰富,在同一平面内想像两条直线竟然出现了这么多不同的样子,哪一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并说说是怎样分类的?师:说说你们分了几类?能给大家说说你们这样分的理由吗?生:我们分了两类,相交的分为一类,不相交的分为一类师:对于这个小组的分法,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说说理由?谁还有调整的意见,说说理由3、师:我们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哪位同学上来画一画师:给全班同学说一说,你延长之后发现了什么?延长之后相交了,应该归到哪一类?生:我发现延长之后相交了,应该归到相交这一类(小结:像这种看似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之后能相交,我们就把它归到相交这一类)师:大家看,我们现在把作品分成了两类,这一类作品是两条直线相互交叉在一块了,这一类我们就称它为相交,那这一类相交了吗?没有,我们就称它为不相交。

小学数学课例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

小学数学课例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

课例(教学实录): 平行与垂直学科:小学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四年级上册作者姓名:XX学校:XXX小学《平行与垂直》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课题:《平行与垂直》教学课例 (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三、教学过程(一)初探交流,导出新课出示一条直线和一条线段,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线,有什么特点?(从中引出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位置关系。

(二)画图感知,小组探究(研究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位置关系)1、出示一张白纸师:我们把这张白纸看成一个平面,孩子们,闭上你们的小眼睛,想象一下,这个平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睁开你们的眼睛,把你刚才想象的两条直线用直尺、彩色笔画在纸上。

(学生动手画)师:画完的同学举起来互相看看,相同吗?生:不相同。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两条直线展示给大家看看?(学生展示)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画法,现在我们选几组有代表性的直线来研究。

2、提取6组直线,课件出示:①②③④⑤⑥师:你能根据直线的位置关系把这个六组直线分类吗?同组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边分边想,为什么这样分,组长把分好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3、汇报:生1:①和⑤交叉了分为一类②③④⑥没有交叉分为一类。

师:刚才老师听到一个词“交叉”,两条直线“交叉”了,也就是两条直线相碰了,用数学语言应表述为两条直线“相交”了,请同学们记住“相交”这个词。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与评析

“平行与垂直”教学实录与评析
( 2 ) 小组汇报展示 。 师: 哪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分的情况?
师: 也就 是永 远都 不会 相 交 , 始 终保
持这个 宽度 。 ( 板书: 永不相交 ) 课件 出示一组竖着摆放 的平行线 。
两条直线 )
生 : 我们 按 交叉 和 不交 叉分 。交叉
师: 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J I A0YA NS HI CHUANG
周 雪梅 陈祥 彬
执教 评析
( 重庆 市 高新 区第一 实验 小 学) ( 重庆 市教 育科 学研 究院 )
教 学内容 : 人教版 《 义 务教育教科 书 ・ 数学》 四年级 上册第 5 6—5 7 页例 1 及相关
练习。 教 学 目标 :
生: 交叉 的那一类 。
2 . 通过 观察 、 操作 、 想象等活动形成两 置关系 。
【 评析 】 学 生将 看到 的线 凭 想象 画 出
观念, 感受抽象 、 分类思想 。 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 学重 点: 正确理解 “ 相交 ” 、 “ 互 相平
■ J I A 0Y A N S HI CH U A N G
线的 本质特征 , 有助于 学生建构 平行 线的 种很特 殊 , 发现 了吗?
概念 。
线是 否垂 直 , 不能仅 凭眼 睛观察 , 还 应 通 严 谨 的 学 习 态度 和 验 证 的 意 识 。
生: ①号 、 ④号 和⑥ 号中的 4 个角都是 过科 学的手段 进行检 测 , 有利 于培 养学生 直 角。
( 3 ) 揭示平行 的概念 。 师: 像 成这样 的位 置关 系 的直 线 , 数
生 : 我们分 为三种 , ③ 号和⑤ 号是平 等数 学活动 , 一 方面直观认识 了相 交与 不

平行与垂直课堂实录

平行与垂直课堂实录

平行与垂直一、两条直线的关系1.师:这是一张白纸,如果老师现在让你任意画两条直线,请你想象一下,这两条直线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拿出白纸和笔画一画。

师巡视2.师:观察一下,他的这两条直线现在是什么关系?生:交叉关系谁画的也是交叉关系?像这种情况,我们平时就是叫交叉的,但是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关系叫相交。

板书:相交3.师:有没有不一样的?这又是什么情况?生:平行这两条直线现在有什么特点?没有相交谁画的也是这种情况?老师拿一张贴黑板上。

像这种叫相交,那这种就可以叫不相交。

4.师:有没有跟这两种都不一样的?他画的这两条线怎么样?生:碰撞了,相遇了,撞上了,形成一个角师:这种情况是不是跟黑板上两种情况都不一样?想想看。

师引导,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我们看到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如果再画下去,会怎样?相交5.师:还有不一样的吗?你自己说说看,你这两条直线什么关系?不相交生:我觉得以后还是会相交的,两条直线不平行点评:有想法,我理解你们的意思了。

他刚才说以后是什么意思?延长后师:想象一下,这条延长过来,我们还是看到了直线的一部分,这条也延长过来,还是什么情况?看来这种情况也属于相交。

师:现在有没有不一样的?请你们对照自己画的两条直线,是相交还是不相交。

6.师:看来老师叫你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有两种情况,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

板书:两条直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两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平行1.师:我们先来研究不相交,刚才画出不相交的举手?看来很少。

那现在我们再来画一次,有要求了,这次要画的两条直线不相交。

2.师:老师这里拿了三幅,符合要求吗?符合,过掉。

符合,过掉。

符合要求吗?不符合。

为什么不符合要求?生1:因为延长后会碰在一起。

你们听懂了?没有,谁再来说?生2:因为一条线平的,一条线斜的,延长后就会相交了。

他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你再说说看。

生:两条线不平行。

说明延长后还会怎样?相交。

你们明白了吗?点头点得不太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师同堂:《平行与垂直》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56-57页。

教学目标:1.在分类活动中建立“平行”与“垂直”的表象,并能够正确地辨析“平行”和“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

2.在探究“平行”与“垂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相交趋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流程:一、课前对话感知“互相”佟老师:孩子们,你们还认识我吗?(认识)谁知道我叫什么?生:您叫佟宁宁。

佟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生:听我班老师跟别的老师聊天知道的。

佟老师:看来听别人聊天还能知道很多事儿。

佟老师:他认识我了,知道我叫什么了,咱们现在算不算互相认识?生:不算。

佟老师:为什么?生:因为您还不知道我的名字。

佟老师:那你说说什么才能算是互相认识呢?生:我认识你,你也认识我,这样才算互相认识。

佟老师:你愿意让我认识你吗?(愿意)介绍一下自己,好吗?生:我叫李默然。

佟老师:李默然你好,(互相握手)现在咱们两个算不算互相认识了?生:算。

佟老师:同学们,通过我跟默然刚才的对话,你们觉得什么是“互相”?生:“都”认识,你和对方,对方和你。

佟老师:除了“互相认识”,你还知道,“互相()”生:互相帮助生:互相理解佟老师:不管是“互相”认识,还是“互相”理解,都是几个人的事儿?生:俩人或者俩人以上佟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聊“互相”呢,那是因为我们这节课的知识就与“互相”这个词儿有关系。

(板书:互相)吴老师:这节课除了佟老师,还有吴老师,我和佟老师跟你们一起学数学。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佟老师:刚刚我们说,“互相”是两个人的事儿。

这节课我们所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它。

(课件出示:直线),认识吗?知道它有什么特点?生:直线,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伸长。

佟老师:(把直线向两端伸长一点儿)可以了吗?生:不可以。

佟老师:(追问)怎么回事?生:还可以延长。

佟老师:(把直线再向两端延长一点儿)这样可以了吗?生齐:不可以佟老师:(把直线一直延长到屏幕尽头)这肯定可以了。

生齐:不可以。

佟老师:怎么回事儿?到头儿了,还不行?生:因为还可以有很大的纸,就可以画很长,一直画下去,无限延长。

佟老师:说的真好!除此之外,直线的摆放位置可以横着放、竖着放、斜着放、想怎么放都可以,可是不管怎么放,它都是“直线”(课件出示:直线各种摆放位置)。

佟老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借助分类建立表象1.任意画出两条直线。

佟老师:老师课前给每个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现在需要同学们在这张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

(两位老师共同巡视,挑选:直接相交、垂直、延长后相交、平行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佟老师:黑板上这些作品放着有点乱,能不能试着给它们分分类?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商量一下。

2、认识“相交”和“平行”。

佟老师:谁来把你的分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把“连接”在一起的分为一类,“不连接”在一起的分为一类。

当生1按照自己所说的分类方法,移动黑板上的作品进行分类时,吴老师对其他同学说:“看清她是怎么分的了吗?分了两大阵营。

”生1:这边是不连接的,那边是连接的。

吴老师:啥叫连接啊?生1:“连接”就是粘在一块儿了。

吴老师:(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连接”就是粘在一块儿了,“不连接”就是没粘在一块儿,明白了吧?我也听懂了。

佟老师:粘在哪儿了?你能不能给它画出来。

(画出“交点”)佟老师:连在一起了,就是相交。

她是按“相交”和“不相交”来分的。

佟老师:课前我们说直线有什么特点?(向两端无线延长)延一延,试一试。

(找一名学生到黑板选择一幅没相交的进行延长。

)吴老师:这名同学选择了4号,在她画好之前,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是两条直线的话,一会儿会怎么样?伸出手来试一试。

a线在这儿呢,b线在那儿呢。

(学生用手在空中画这两条线)一会儿这两条直线就会怎么样?生齐:相交(学生在黑板上延长完毕)佟老师:延长后,交上没?应该放在哪儿?生:交上了,应该放在相交的一类。

佟老师:(拿出1号)想象一下这幅,又会怎样?生:又会相交。

吴老师:又会相交,孩子们,好好看看这些不交的,还有谁弄着弄着又会交上了?想好了,就喊出来。

吴老师:9号会交吗?(大部分学生说:“会!”有一名学生说:“不会!”)吴老师:(满脸笑容)你说的不会?就你来!(学生在吴老师和佟老师的帮助下,在这张纸旁边又加了一张纸,把这两条直线进行延长后,自言自语“交了”。

)吴老师:(亲切搂住这名学生)你说什么?交没交?生笑着说:“交了”。

(把所有相交的移走后,就剩下了10号,全班同学都认为,无限延长后也不能相交。

吴老师又从学生作品中选出了一幅13号)吴老师:真不交?谁不信,谁试试。

(找出一名同学到黑板,向两边分别延长13号的两条直线。

)吴老师:怎么样?生:不交叉。

吴老师:(吴老师用自己的动作,帮助学生想象这两条直线超出黑板范围后,继续延长,仍然不相交。

)那咱们就画到那头儿去,交不交?(不交)画到那头儿去,交不交?(不交)老不交?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事儿?两条线画,画,画......老不交?(是)佟老师:13号能放到相交的一类吗?应该跟谁放到一类?生:13号和10号,延长后不相交,放到一类。

佟老师:(面向学生)你们同意吗?生齐:同意。

吴老师:这10你们就这么同意了?13号这平平的不交,我认可?能不能画“站起来”的两条线,不相交(一名学生到前面用直尺画,当这名同学在直尺一侧画完一条直线,想要移动直尺时)吴老师:尺子不能帮助你吗?我不挪尺子了。

(学生认真思考后想到:不移动尺子在尺子的另一侧画出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不相交。

)吴老师:谁能画两条“躺着的线”?(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直尺画出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佟老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把黑板上所有的作品分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边说边完成集合圈)不相交的这类,我们就叫它“互相平行”(板书:相交和互相平行)。

3、认识“互相垂直”。

佟老师:在这么多“相交”的作品中,你能不能找出特别的?生:有的作品“相交”成一个角。

佟老师(追问):想象这几幅作品中的两条直线继续延长,会怎样?(交叉)还是一个角吗?(不是)出现几个角了?(四个)所有这些都会出现四个角吗?(会)佟老师:都有四个角,快看看四个角中有没有特殊的?生:其他的都是钝角和锐角,第7幅里面有直角。

(这名学生运用三角板测量7号作品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吴老师:真的很佩服你!在这么多的图形中,一眼就能找到7号跟别的不一样,能看到7号这儿有个直角,而且,你还特别棒,你会用直角板,找到一个直角,又一个,又一个,一共几个?(4个)吴老师:我找到了1个直角,我就说找到了4个直角。

我这么说,有道理吗?(没有)吴老师笑着说,这事儿慢慢想去!(吴老师拿着三角板又操作了一次。

)我找到一个,就说另外3个都是直角。

(这时,有一个女孩子点头并站起来赞同了吴老师的说法。

)吴老师:谢谢你!支持我!吴老师:除了7号,这里面还有特殊的情况吗?(找了一名一直没发言的女孩儿到台前)吴老师:(伸手递过三角板)用吗?女孩儿:不用。

(女孩儿找出了一幅有直角的作品后)佟老师:只用眼睛看,就能确定它是直角吗?女孩儿:不能。

佟老师:用借助工具吗?女孩儿:用。

佟老师:快去取啊!(女孩儿马上回到了吴老师处,准备取三角板。

)吴老师:你要不用,你能保证吗?女孩儿:不能。

吴老师:有了它,你能保证吗?女孩儿:能。

吴老师(面向三角板):三角板你真好!(学生把有相交成直角的作品找出来。

)佟老师:把这样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我们称为“互相垂直”。

佟老师:互相垂直的这几幅作品,我们放在相交的圈外,行不行?生:不行。

佟老师(追问):为什么不行?生:因为它们是一类的。

佟老师(继续追问)哪类?生:相交。

相交中特殊的。

佟老师:特殊,你们都相交成锐角和钝角,我相交成直角。

但我还是相交,所以要放在圈内。

那怎么表示它特殊啊?生:给它圈上。

(老师完成集合圈)4、用手势表示“相交”“平行”“垂直”。

佟老师:如果用我们的两条手臂代表两条直线,你能做出“相交”“平行”和“垂直”这几种关系吗?5、处理“异面”。

(老师与一名学生用手臂做出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佟老师:这两条直线永远也不会相交,他们是平行吗?吴老师:(拿出学生画作品用的两张纸)一条在这个面儿上,一条在那个面儿上,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吗?(不是)佟老师:象这样在两个面儿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不叫平行,叫异面直线。

(板书:异面直线)佟老师:异面直线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也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过街天桥。

(出示:图片)这就是异面直线,不相交,也不平行。

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

而我们这节课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三、看书自学对接经验佟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条直线是“平行”和“垂直”,书中对于这两个知识给出了怎么样的定义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56—57页。

(结合黑板上的分类,讲解平行和垂直的含义及读写法。

)6、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练习。

吴老师:这两条直线是“平行”和“垂直”的就说出来,不是的不出声。

佟老师:(判断结束后,老师总结。

)为什么吴老师让同学们只说出“平行”和“垂直”这两种关系呢?因为这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很重要的两种位置关系。

(板书课题:平行与垂直)四、总结全课生谈收获这节课,我们先在纸上任意的画出两条直线,然后我们把这些作品进行分类,边分边讨论,边分边想象,最后,我们知道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不是相交就是平行,相交中还有一种相交成直角的特殊情况,我们称为互相垂直。

课后反思:自从平房区成立了吴正宪工作站分站,我便成为其中一员。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学习吴正宪的儿童教育思想与教学策略。

并尝试着在课堂上象吴老师那样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质疑、对话、互动,努力让我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好吃而又有营养”的数学。

但总是拿捏的火候掌控不好,有时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放不开”;有时“放开了,收不回来”课堂效率低,教学难点未突破……这些问题令我很困惑和迷茫。

这次有幸与吴老师同台上课,收获颇丰,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备课中要多想一想核心目标。

以往,我在备课时总会先去想“本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却很少再往深一层次想“通过这节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比如,这节课通过分类让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和平行,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而核心素养是帮助学生建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中,吴老师抓住很多细节之处切入教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落实数学素养目标。

如,吴老师多次让学生进行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