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丁玲的散文

合集下载

《风雨中忆萧红》的潜文本意义——特定时代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

《风雨中忆萧红》的潜文本意义——特定时代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

精心整理《风雨中忆萧红》的潜文本意义——特定时代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风雨中忆萧红》的潜文本意义——特定时代作家的心理个案分析作者/吴建萍一,仅录一报《解放日报》副刊《文艺》当主编。

其实在左翼文艺运动时期丁玲就是一个出色的编辑,应该说这是她得心应手的工作,而丁玲在延安文艺界的威望也如日中天。

但现实使丁玲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即使在进步的地方,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需要督促,监视……陶醉于小的成功,讳疾忌医,虽也可说是人之常情,但却只是懒惰和怯弱。

”丁玲肯定对现实有所不满,也有一些感情用事。

其实当时延安文艺界知识分子普遍都有这样的情绪,如萧军、艾青、罗烽等人,这直接导致延安文艺界严厉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中丁玲受到点名批评,因为作为主编,她发表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有问题的文章。

丁玲内心是痛苦的,她有委屈,但是没人理解她。

好在只是受到点名批评,并没有人身的折磨和凌辱(不像王实味那样失去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安全也受到威胁)。

萧红去世的消息经过几个月才传到丁玲的耳中。

丁玲联想到自己与萧红短暂的交往,写下了《风雨中忆萧红》这篇散文。

时值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一周前,也是丁玲的历史问题引发争议的时候,二水《“三八节”有感》受到批评,使她极其苦闷,她明显没有了初到延安时的热情和冲动,所以她感到“没有什么地方可去”。

这不正反映出丁玲思想的变化吗?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延安存着美好的幻想,甚至感到了压抑。

显然,思想的苦闷已经严重影响了丁玲,她无法摆脱这阴影,感到苦闷、窒息。

正是在这样的苦闷里,丁玲感觉到了有“东西”非常可怕:“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绝不是艰难险阻,绝不是洪水猛兽,也绝不是荒凉寂寞。

而难以忍受的却是阴沉和絮聒。

”丁玲对一些人反复纠缠于她的历史问题这种“絮聒”感到害怕,因而感觉到环境是“阴沉”的。

但作为一个受“五四”新文化影响而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并没有气馁。

尽管她还存在诸多的顾虑,也感受到环境的压抑,尽管郁闷的心情与思绪始终缠绕着她,使她无法释然,但丁玲看到了自己存在于这宇宙的伟大意义,她给予“阴沉”和“絮聒”决绝的反抗:“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骄傲,便是给絮聒以回答。

在文化中心主义阴影的笼罩下:丁玲《访美散记》的文化学考察

在文化中心主义阴影的笼罩下:丁玲《访美散记》的文化学考察
“ 家 利 益 ” 狭 隘 理 解 出 发 , “自 我 ” “ 者 ” 国 的 将 与 他
相 对 立 , 异 证 异 、 异 斥 异 , 而 表 现 出 了 与 改 以 以 从 革 开 放 国 策 相 悖 逆 的 、 本 土 文 化 为 中 心 的 文 化 以
自然 , 玲 不 能 不 直 面 美 国 高 度 发 达 的 现 代 丁
们 相 信 一 个 国 家 的 事 , 有 这 个 国 家 的 人 民 自 己 只
之 邀 , 美 国作 为期 四个月 的访 问写作 ( 间 , 赴 其 应
加 拿 大 政 府 文 化 理 事 会 邀 请 , 赴 加 访 问 十 天 ) 曾 ,
至 是 年 年 底 回 国 。从 18 9 1年 9月 至 1 8 9 3年 3月 ,
丁 玲 在 美 期 间 及 归 国 以 后 , 续 写 成 记 录 其 美 国 陆
才 能 管 得 好 。 我 们 … … 应 该 虚 心 学 习 别 国 的 长 处 , 真 克 服 自 己 弱 点 , 们 不 妄 自尊 大 , 不 妄 认 我 也
自菲 薄 ” ; 中 美 两 国 的 根 本 制 度 不 同 。 … … 我 “
18 9 1年 8月 底 , 玲 应 爱 荷 华 国 际 写 作 中 心 丁
中 心 主 义 思 想 。这 一 思 想 阴 影 是 如 此 浓 重 , 使 致 对美 国文 明这一 “ 者 ” 批 判 事 实上 成 了《 美 他 的 访 散 记 》 中 心 主 题 。 虽 然 她 在 文 中 一 再 表 示 : 我 的 “


昨 天 的 飞 行 》 不 是 随 意 为 之 的 。从 她 的 书 写 内 容 ,
来 看 , 所 Y T- 它  ̄' 的显 然 不 仅 仅 是 时 差 , 隐 含 着 美 更 中两 国在 文 明层 次 上 具 有 “ 天 ” “ 天 ” 别 。 昨 与 今 之 文 章 第 二 部 分 “ 个 普 通 美 国人 的 谈 话 ” 写 了 与 两 叙 两名 华裔 美 国人 的交 谈 。在 与姓 苏 的谈 话 中 , 她 迅 即 感 悟 到 “ 活 可 能 是 美 国方 便 , 件 好 些 ” 但 生 条 ,

丁玲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现当代文学

丁玲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国现当代文学
时时从梦中醒来醒来也还是像在梦中充满了甜蜜不知有多少东西在心中汹涌只想能够告诉人一些什么只想能够大声的笑么只想能够大声的笑只想做一点什么天真愚蠢的动作然而又都不愿意只愿意停留在沉思中因为这里是满占据着你的影子你的声音和一切形态还有你的爱我们的爱情这只有我们两人能够深深体会的好的没有俗气的爱情
时代苦闷 女性叛逆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小熊猫 作品
一、作家简介
•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 之,湖南临澧县人。现 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1904—1986 )
• 1923年夏,经瞿秋白 介绍进入共产党创办 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 系,曾参加争取妇女 财产权的大规模示威 游行
• 19223年开始的玛 格莉特·桑格节制生育 和性解放运动。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
• 最早发表于1928年2月 号的《小说月报》, 是丁玲继《梦珂》之 后的第二篇小说,引 起当时文坛极大震惊。 作家获得更大声誉的 同时,也因莎菲这一 人物形象饱受争议。
1.思想内容:
整篇小说以日记体 (共34篇)的形式,呈 现了“五四”落潮后、 一个知识女性孤寂与窒 息的日常生活图景。
3.丁玲一生中的另两个男人
• 1931-1936:欲说还休的隐痛——冯达
• 1942-1986:患难与共的伴侣——陈明
1942年
丁38 陈25
四、艺术特征
• 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大胆、细腻的心理描写。 运用内心独白等抒情技巧,大胆真率而又细致 入微地揭示出莎菲内心深处心理与生理、理智 与情感等各方面的矛盾。
2.人物形象 恋爱中的“三角”
凌吉士与苇弟
• 凌吉士: 高贵、丰仪、骑士风度,卑劣灵魂 • 苇弟: 懦弱、无能、好哭泣、女性化

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信仰与实践——以丁玲的《杜晚香》为中心

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信仰与实践——以丁玲的《杜晚香》为中心

捷的方式,如写作革命回忆录或节选长篇小说,但
辑是王扶,她的回忆是主任“让我编个理由去退
是她却选择了“重写”这种比较含蓄、“笨”的方

稿” ,她有糖尿病,等了一上午,身体不适,无
式,尤其是她已经意识到“读者变化很大”、自己
奈简单地写了几句套话,把稿子留在传达室。5 月
的文风是“老旧”“不合时宜”的;如果重写 《杜
过程是比较痛苦的,晚年丁玲的倔强,表现出她对
气读完后“于激动之中”给丁玲写了一封长信。5
“文学”的坚持,即对自己难改的创作“性格”、所
月 21 日,又写了第二封信,告知 《十月》 已决定
坚守的文学观念、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充满信心。经
发表,正在做插图,编辑部已有“四位同志读过,
过学习和践行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恐甚不合时宜。” 直到 12 月,陈明在北京奔走
感上难以接受,直到反复读过 《杜晚香》,发现她

时,两人还在不断写信讨论、修改 《杜晚香》。


“这样爱人民,这样爱祖国”
,才从内心彻底接受
回北京后,丁玲将稿子送去 《人民日报》,“他
了她。这种纠结的心理生动地反映出,在历史转折
们回话说,文章太长,不拟在报纸上刊用,能压缩
《杜晚香》 最早写于 1966 年 4 月,后散失。晚
述。如果我们从文学史重返文学现场,就会发现晚
年丁玲重写 《杜晚香》 的初衷是与新时期读者交
年丁玲选择了一条个性化的路径重返新时期,而起
流。1978 年 7 月重写,8 月底写完,立刻让家人审

点正是 《杜晚香》 。与 《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

院中》 相比,有关 《杜晚香》 的研究很少 ,而且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所创作的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所创作的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

创作背景
社会时代
人物原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上空弥漫着瞬息万变的历史风烟,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因为一时找不到出路, 产生了普遍的苦闷与彷徨。五四知识阶层的“最终分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绪的蔓延,尤其是一些从封建旧 家庭冲出来的新女性,不仅没有找到自己渴望的真正爱情以及新生的道路,反而在冷峻的现实面前,逐渐减退了 五四运动焕发起来的热情,进而转化为一种悲哀与幻灭。
谢谢观看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和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了一位受到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在追求以性爱自由 为内容之一的道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与苦闷,从一个特殊的侧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知识青年因 受时代、环境的制约而感受到的孤独。这种困惑、苦闷以及孤独等,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也表达 了作品对旧中国的使人窒息的社会现实的控诉。小说通过莎菲的生活遭遇及内心活动,给读者展现了处在社会转 型期的人们的心里波动,尤其是处于其中的女性,她们在经历了数千年封建压迫之后,迫切渴望有一个自由发展 的空间,取得真正的妇女解放。虽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已经退潮,但“五四”精神却不容置疑地进入每一个年 轻人的心中,莎菲正处在彷徨之中,她不甘沉沦于庸常的人生中,但事业又没有什么出路,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 爱情上,小说描写了莎菲生活中的两种不美满的爱情:一种是“苇弟”式的爱情,那是一味地迷恋和盲从,莎菲 对此极为厌烦,她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理解与沟通;可当她爱上一个外表俊美的男性,选择另一种爱情时,却陷入 了新的痛苦,因为这个男人的内心肮脏卑劣,莎菲倾倒于他的丰仪而厌恶他的灵魂,在经历了矛盾与挣扎后,莎 菲选择了一个人离去,悄悄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作品评价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女作家丁玲》: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叫绝 者。莎菲女士是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者;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的生活;她热爱着而又蔑视她的怯弱的 矛盾的灰色的求爱者,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摆脱,从被动的地位到主动的,在 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的富于诱惑性的红唇以后,她就一脚踢开了他的不值得恋爱的卑琐的青年。这是大胆的描写, 至少在中国那时的女性作家中是大胆的。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 者!

丁玲 介绍简介_丁玲 简历_丁玲 作品,名人故事

丁玲     介绍简介_丁玲     简历_丁玲     作品,名人故事

丁玲介绍简介_丁玲简历_丁玲作品,名人故事
丁玲丁玲,现代女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

笔名彬芷、从喧等。

湖南临澧人。

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

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

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
程。

1928年10。

1930
5月在团长、《我
《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并在繁忙工作之余,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

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

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

“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

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丁玲文集》五卷。

晚年的丁玲被骂成“左”,丁玲晚年曾说道::“我不管它‘左’还是右,我也不晓得什么叫‘左’和右,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丁玲与沈从文的恩恩怨怨
丁玲沈、丁两人都是近代有名的作家,尤其是沈,现代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

但对他两人的事迹,我都不熟悉,看过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丁玲的看得很少。

忘了在
次,是胡也频介绍的,而几天後,丁玲就跑回湖南。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和心得(精选多篇)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很喜欢《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几个朋友都觉得它又枯燥又纠结,神经兮兮。

而我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还是另一个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

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

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

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

莎菲是个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代表。

个性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

而我仿佛也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待下一秒的爆发。

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法轮回。

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许是虚构的人物。

全篇采用日记体裁,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在养病期间的内心独白,和以女性的视角看得的人间百态。

主人公是莎菲,围绕在莎菲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衬托出其的抑郁,纠结的形象。

忧与爱交错的重现,交杂着内心的求知欲。

在一个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有些先进思想的文人总喜欢安静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热闹中升华。

莎菲的体弱多病更让她觉得性情烦躁,即使有苇弟,有朋友的时时家访,也觉得事事不顺。

孤僻的闷常常笼罩在心头,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性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头,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个真诚的女人,她爱她的朋友毓芳和云霖,也在乎童年时关系最好的朋友,以至于每每见到与其极其相似的剑如,她也会那么介意当初为何不回应她寄出的八封长信。

她气得只想哭却纵声而笑,她痛恨过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

她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

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却又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

读后感前序散文

读后感前序散文

读后感前序散文1、读后感前序散文落笔之时,我真的犹豫了,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大脑一片空白。

我有些惆怅的望望书架,密密麻麻的书,我开始嘲笑自己有些附庸风雅了。

耷着头,我抱来一摞书,翻了一遍,是写刘墉的《点一盏心灯》,还是写高尔基的《童年》,还是《汪国真诗集》……不谦虚地说,这些书我都有涉猎,但是涉猎和精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走马观花,后者是如饥似渴。

这或许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吧。

瞧,我一个高中生,知识分子,连篇读后感就想几天,说好听点是一丝不苟,难听点是文思枯竭。

于是我想起了白落梅,白——落——梅,很美的名字,被誉为“隐世才女”,人称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章”。

可见其文学造诣多高。

的确,我曾拜读过,她的文章很恬淡素雅,重点是她多读人,读林徽因,写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三毛,写下《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读唐诗宋词,写下《半季花开情暖三世》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一个人,读一本书,便有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可她读了多少本书,拥有了多少人的一辈子,这些人生,在她笔下,竟被解读的如此深刻,如此透彻,如此清越。

他是真正的读书人,别人用眼读,她用心读。

这个纷繁芜杂的社会,这个喧嚣浮华的世间,她像一朵清莲用文字的香气宁静了多少人。

而我呢?我并非说自己也如白落梅一般超然世外,但是,我的追求和信仰和白落梅是一样的,我欣赏她的文章,就像向日葵迷恋太阳,可我却没能想她一样解读,蜻蜓点水款款飞。

记得有句话说得很好,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是一位好的读者。

这个“好”字就是深究,解读之意。

白落梅如此,丁玲如此,三毛亦如此。

然而光看书,不深思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社会问题。

这种现象有几个极端,一是书呆子看书,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二是心浮气躁,又想博得美名,装模作样的读,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三是以书为宝,手不释卷却不求甚解,我大概就是最后一种了。

诗人金波曾写过一篇文章,意思大概是,他小时候喜欢做读书笔记,深究文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