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
文章的结构方式6种

文章的结构方式6种
1.时间顺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文章内容。
文章从过去到现在,或从现在到未来,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
这
种结构方式常用于记叙文、传记等。
2.空间顺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按照空间的位置关系来组织文章内容。
文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内到外等方式进行组织。
例如,旅行游记
可以按照旅行路线的顺序来叙述。
3.问题解决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将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依次
进行叙述。
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给出解决问
题的方法或建议。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议论文、说明文等。
4.比较对照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将相似或相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和对照。
文章先介绍一方面的内容,然后再介绍另一方面的内容,并进行比较
和对照。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对比分析、论证等。
5.因果推理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按照因果关系来组织文章内容。
文章
先介绍事件的原因,然后再介绍事件的结果或影响。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
因果关系的叙述和解释。
6.主题和分论点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将文章按照主题进行组织,主题
下再进行分论述。
文章先介绍主题,然后再逐个介绍分论点,并对每个分
论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议论文、科技论文等。
如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在记叙文(小小说、叙事散文)阅读中,其所记的事往往不止一件,这时候就需要理清叙述的顺序,才能分清主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了把事件叙述清楚并有条理,通常要用到插叙、补叙和分叙。怎样才能理清它们的顺序呢?
1.插叙:主次分明、插入它事
如果一篇记叙文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来交代主要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或环境,把这件事叙述完后,再接着对主要事件进行叙述,它就运用了。
2.找出文中的补叙情节,并说明其作用。
3.在罗妮和汉姆两位老师身上,有哪些可贵的为师品质?
参考答案:
1.单亲家庭的“我”遇到罗妮和汉姆两位老师,他们不但没有歧视“我”,反而鼓励“我”,尊重“我”,让“我”感受到他们带给“我”的温暖和爱,“我”最终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
(摘自《知音·海外版》)
【赏析】
这是一篇表达对老师感恩的小小说。文中的罗妮和汉姆两位老师都对“我”这个桀骜不驯的学生充满了爱心和鼓励,尤其是罗妮老师更是用它的包容和宽厚感化了“我”这个并不喜欢她的学生。两位老师的形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小说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我”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写法上,作者并未在两位老师的外貌上下功夫,只是巧妙地进行了简笔描绘,但两位老师的亲切热情又诚恳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既与题目中的“素描”一词相吻合,又刻画了人物的心灵。小说正是在精炼的人物描写和情节特写镜头的推进中,体现了感恩师爱的主题,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动。
再次抬起头,罗妮已经站在了我的身边。我低下头,画像轻轻地从我的桌子上飘到罗妮的手中。
“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素描!”我听见罗妮老师清脆的声音。我抬起头,她正用欣赏的眼光看着我:“南希,你的素描真的很棒!能把自己画得这么惟妙惟肖,你一定能成功!”同学们吵着要看我的自画像,罗妮却说要请汉姆老师给这幅画打完分再给他们看。”我无地自容,我把她画得这么丑,她居然还在同学们面前维护我的自尊。
文章的叙述顺序有哪些

文章的叙述顺序有哪些1. 事件发生背景。
2. 事件发展过程。
3. 事件影响和结果。
4. 事件的启示和反思。
标题,一次突发事件的全过程。
事件发生背景。
在一个平常的周末下午,我和朋友们计划去郊外露营度假,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和宁静环境。
我们兴致勃勃地准备行装,准备踏上这次令人期待的旅程。
事件发展过程。
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露营地点,沿途欣赏着风景,聊着天,心情愉悦。
然而,当我们抵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原本计划好的露营地已经被其他人占据了。
这让我们感到有些失望,但我们决定不被打败,开始寻找其他合适的露营地点。
经过一番搜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决定在那里安营扎寨。
然而,就在我们搭起帐篷准备晚餐时,突然下起了大雨。
我们被困在帐篷里,没有办法出去做饭或者做其他活动。
情绪开始有些低落,但我们相互鼓励,决定共同度过这个困难的时刻。
事件影响和结果。
雨势越来越大,我们的食物和水也开始不够,情况变得有些紧急。
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对自然环境的不了解,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撤离露营地,回到城市的安全地带。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一些困难,但最终安全到达了城市。
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学到了很多关于露营和户外生存的知识。
这次经历让我们对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平日里的安全和舒适。
事件的启示和反思。
这次突发事件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强大和变化无常。
我们意识到在户外活动中,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们也学到了团队合作和相互支持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总之,这次突发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成长了不少。
我们决定在未来的户外活动中更加谨慎和周密地计划,同时也更加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这次经历成为了我们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写作文有哪些顺序分析

写作文有哪些顺序分析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下。
常用于写下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相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下。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先总后分后。
另一种意见是: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
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另外一、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承叙利亚就是写下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通常就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去描述。
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并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难把事件记述得有头有尾,脉络准确。
顺叙的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种:一就是全然按时间顺序记述;二是以地点的切换为顺序去描述事件;三就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去描述事件。
在描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切换顺序往往就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就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倒叙,就是在描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协助进行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描述的线索,填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描述原来的内容。
倒叙的内容Montmirail对中心内容起至补足、表述或衬托促进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须要可长可短,但无法打破整体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可以喧宾夺主、繁杂累赘。
采用倒叙时,必须精心安排不好与中心内容的贯通,并使过渡阶段自然,内容全线贯通一气。
第四讲 分析叙事特征(二)叙述顺序、腔调与节奏-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国通用)

• (2)小说中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简要分析。
• ①既能写出奶奶一家人为革命所作的贡献,又体现出 干爹对奶奶一家的愧疚和崇敬之情,使小说的主题意蕴 更加丰富、深刻。
• ②回忆与现实交织,调节了叙事节奏,使情节更加饱 满。
• ③可以从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情 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叙述顺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如果题干已给 出具体的叙述特征,这一步可省略。
• 第二步:具体分析叙述效果。分析叙述效果,一是结合文 本对叙述特征(或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二是明确这种特 征(或手法)的具体效果,重在后者。
• 第三步:分条列项,规范作答。组织答案时,要将每个角 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又是奶奶站出来说话。奶奶说,大侄子,让他去吧,大娘有脚有手, 还养活不了自个儿?等革命胜利了,你跟你兄弟一起回来,大娘给你熏 野猪肉吃。
干爹跪在奶奶面前,喊了奶奶一声娘,起身,抹着眼泪快步离去。 我爹跟在干爹身后。 我爹还是个孩子,干爹怕他出意外,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当干爹的 警卫员。说是警卫员,其实是干爹在保护他,但到底还是出事了。干爹 的部队遭遇敌人袭击,埋伏在路旁的敌人,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来,枪 口对准干爹,情急之中,我爹飞身挡在干爹身前。 我爹就这样牺牲在长征路上。干爹别无选择,只能就近掩埋我爹。 干爹摘下了我爹脖子上的那只长命锁,他原本打算把它交给奶奶;见到 奶奶,他又不忍心提及我爹的死,就把它留在自己的行军箱里。
•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高中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高中记叙顺序及其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记叙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以一定的顺序来描述事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节。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记叙文,了解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对于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记叙的三种基本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1. 顺叙:顺叙是最常见的记叙方式,它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故事情节连贯,易于理解。
2. 倒叙:倒叙则是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关键部分放在开头,然后再回溯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这种方式常常用于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深入地探究事件背后的真相。
3. 插叙:插叙是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另一段故事或回忆。
这种方式可以丰富故事的内容,提供更多的人物背景或事件的背景信息,使故事更加饱满。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三种记叙顺序的作用。
1. 顺叙的作用:顺叙可以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使故事情节连贯,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顺叙也有助于作者有条理地展开故事,使文章结构清晰。
2. 倒叙的作用:倒叙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事件。
通过将结局或关键部分放在开头,倒叙可以有效地设置悬念,为故事增添趣味性。
3. 插叙的作用:插叙可以丰富故事内容,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人物和事件背景信息。
通过插入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另一段故事或回忆,插叙可以使故事更加饱满,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同时,插叙还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使文章更加有条理。
在实际写作中,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记叙顺序。
例如,如果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顺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要设置悬念或突出某个关键点,倒叙可能更为合适;如果要丰富故事内容或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插叙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了解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对于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通过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这三种记叙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探究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常见的写作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因果顺序和比较对照顺序。
在不同的写作场景中,选择合适的写作顺序可以让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有条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种常见的写作顺序。
一、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常用在叙事作品、历史文章等涉及时间线索的写作中。
通过时间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写一篇旅行日记时,可以按照旅行的时间顺序,逐个叙述旅行的各个阶段、景点、经历、感受等等。
这样读者可以像亲身经历一样跟随着游记的时间线,了解整个旅行的脉络。
二、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按照地理空间或空间关系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描述某个地理位置的特点、分析某个空间区域的问题等。
通过空间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
例如,写一篇城市介绍文章时,可以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或区域,逐个介绍城市的特点、景点、文化等。
这样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
三、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按照逻辑关系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分析问题、提出论点、论证观点等。
通过逻辑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写一篇议论文时,可以按照论点的递进或反面驳斥,逐个提出论据、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
这样读者可以明确看出观点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因果顺序因果顺序是按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分析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推理论证等。
通过因果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例如,写一篇问题解决文章时,可以按照问题的发生原因、可能的结果、解决方法等顺序进行叙述。
这样读者可以了解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比较对照顺序比较对照顺序是按照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叙述或论证。
这种顺序常用于分析事物的特点、优缺点、相互关系等。
通过比较对照顺序,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
记叙顺序的判断和作用

记叙顺序的判定与作用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是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四种记叙顺序的定义及作用。
(一)顺叙顺叙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
它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
1、时间顺序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存在方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描写,有利于全面介绍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3、事情发展顺序是以事件进程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其实它也是按时间先后来写,只不过,它不强调时间性,而是侧重事情谁先谁后。
语言标志上往往是“首先”“其次”“然后”这样的词语比较多。
顺叙的作用是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二)倒叙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倒叙绝不是整篇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文才是主体。
而主体部分仍是顺叙的手法。
倒叙的作用是强调突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主旨等,同时避免了结构的单调。
(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交代……内容(概括出插叙段的内容)。
②补充交代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曲折。
因为插叙是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文字。
这样的文字破坏了原有叙事的线索,让整个故事情节更波澜。
从这个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使故事情节更曲折”的作用。
③为下文……作铺垫。
通过分析插叙段的内容,解答出为后文哪部分内容作铺垫。
④突出中心(或主题),使人物形象鲜明。
在记叙文阅读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插叙,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这种目的是与文章的中心相关的。
(四)补叙补叙也叫追叙,补叙则是指在故事的后续部分,对之前的情节进行解释或补充,补入的内容是中心事件发展的有机环节,可放在篇中,但大多放在篇末,补叙去掉后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新教育集团个性化教案
教学主题:
四年级阅读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弄懂叙述的顺序,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
2.能联系实际分析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1.导入
游戏导入:击鼓传花,复习上节课知识点
2.呈现
一、激趣导入
一支考古队在地下挖出一个宝箱。
箱盖四周用篆书刻着四句话:“日黄穷欲楼依入里上更山层河一白尽海目千流”。
这四句话的每个字都是一个按键。
可是依照这四句话的顺序按键,宝箱却打不开。
考古队中的一位叔叔想了想,把这20个按键重新依照另一种顺序逐次按一遍,宝箱就打开了。
请问,你知道那位叔叔是依照什么顺序把20个字后重新排列起来的吗?
学生回答,因为这是一首古诗,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读写例话──了解叙述的顺序。
二、理解顺序
你是如何理解顺序这个词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事情是按照顺序来的?大家联系实际说说。
生说涉及较为广泛,可能说到“站队”“上车、下车”“排队购买”“打扫卫生先洒水再扫地”等内容。
教师要给予肯定。
是的,生活中是离不开顺序的,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也是有一定顺序的。
了解了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读例话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课文,都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
认真读读课文,说说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些什么?
学生说要点,教师随机评价。
2、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想想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围绕“教科书”,按照渴望得到教科书──去印刷所取书──保护教科书──教科书激励“我”前进,这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
3、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爸爸和书》《黄继光》《壮丽的青春》,小组讨论下,这些文章都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组汇报。
讨论提纲:
⑴三篇文章分别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⑵你是通过那些地方来了解的文章的写作顺序的?
《黄继光》时间先后顺序,《珍贵的教科书》事情发展的顺序,《爸爸和书》地点的转换顺序。
这里要求学生大致有个了解,不一定非让学生明白是按照哪种顺序写的。
四、再读例话
1、再读课文,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结合你学习过的课文说说你是如何了解这些话的。
“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叙述事情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否则说的颠三倒四,让人听了半天不知道所以然,听不明白。
)“了解叙述的顺序,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正是因为文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才能够在理解文章的时候比较容易,不会因为顺序混乱而出现理解的偏差。
)2、你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讲了文章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叙述的顺序──阅读、习作、说话都要注意一定的顺序。
3.练习与检测
在我们学校小学部的教学楼前有一块操场,在操场的两边各有一排白杨树。
白杨树的主干和支干都是直的,它的叶子像颗“心”。
它的生长速度较快,现在已有三、四层楼那么高了。
到了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美丽极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枝叶长得郁郁葱葱。
在课间,我们常在树荫底下赛跑、唱歌、游戏,它像一把大阳伞似的,为我们遮挡强烈的太阳光。
到了秋天,白杨树的叶子都枯萎了,随着秋风的阵阵吹过,心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踩在厚厚的落叶上,仿佛昌站在海绵上,非常柔软。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好像一群黄色的小飞机飞起来了,非常壮观。
到了冬天,黄叶落尽,白杨树赤裸裸的,我真担心它是否会被冻坏,来年春天是否还会长出绿叶。
挺立在操场边上的这些白杨树,是我们校园生活的见证,它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
我爱它们。
这篇文章先讲了什么,然后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4.小结
每一篇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这样,文章才会有条理,所要表达的意思才会刘畅、清晰,通过了解文章的报答顺序,能够更好地体会坐着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5.作业
房屋演变史
房屋是人类栖息的场所,是人类征服自然亦是自身发展的一种象征。
到了半坡氏族期间,人类才完全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自己的房屋--用双手堆砌而成的石屋。
这种石屋的顶是用草铺盖的,呈圆锥状。
屋的形状并不规则,屋体一半在地面以下。
几个这样的屋聚在一起,便成为当时的村落。
后来,随着人类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
于是经过人们精工雕凿、科学拼接的木屋和石屋,以及木石土合用的各种形式的房屋,大量建筑起来,以至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
由于历史文化亦或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了各式不同的房屋。
云南傣族的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马,方便安全凉爽卫生;黄土高坡的人们则因地制宜,掘土为屋,建造出一排排冬暖夏凉的窑洞;草原上的蒙古民族更是造出了遮风避雪、随意搬迁的活动房屋毡包。
各种房屋不一而足,无一不表现了人类创造的艰辛和伟大。
近代的房屋,在本质上又有了巨大变革。
人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天然材料,而是采用钢筋水泥等人工材料,而且更加重视房屋内外的装饰。
例如在墙壁上镶瓷砖,甚至涂上金粉,使得房屋变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这些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外观,都远远超过了古代房屋。
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房屋中从事活动,可以说,房屋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人类从学会制造工具的那天起,就和动物分了家。
人类既然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当然在填饱肚子的同时,也就想到了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
现代社会,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
房屋在性能、功用方面出现了新的突破。
例如,有的房屋可以抵御地震。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座圆堡形房屋,经受了6.2级地震,却“毫不动容”;有的房屋可以模拟地球外的空间环境,成了地球上的太空站。
现代的房屋已不再是仅仅供人们遮风避雨、生活起居的庇护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科研以及一切发展现代文明的实验所和工场。
由于人口猛增,房屋的需要量太大,人们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于是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据统计,一座高300层的摩天大楼可以住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最早的房屋应推山顶洞人居住的铺有干草的洞穴。
这种房屋,恐怕除了人类自己劳作之外,更多的还是大自然的恩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越来越多的欲望,在将来,人类不会满足于仅仅生活在地球大陆上,“海底龙宫“,“星球别墅”,“空中楼阁”的出现,大概也为期不远了。
1.文章是按()顺序来介绍房屋演变的历史。
A.空间
B.内外
C.时间
D.逻辑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房屋发生了什么巨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出其发展过程。
3.同学们,你们心中理想的房屋是什么样的?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