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旋转的纸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旋转的纸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旋转的纸片》教学目标
1.了解旋转的概念和现象;
2.掌握制作旋转纸牌的方法;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透明胶带;
2.彩色卡纸;
3.圆珠笔;
4.剪刀;
5.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1.引导孩子们谈论日常中见到的旋转物品,比如风车、陀螺等,并引导孩子们讲述旋转的概念和现象;
2.展示一张旋转纸片,让孩子们观察并提出看到的特点和规律。
2. 实践操作
1.给每个孩子发放卡纸、透明胶带、圆珠笔和剪刀;
2.指导孩子们根据手上的材料,制作一张旋转纸片;
3.在制作的旋转纸片上,让孩子们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3. 操作展示
1.要求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旋转纸片,与其他孩子交换,并观察看到图案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
2.按照旋转次数、旋转速度等指标,对孩子们的操作进行展示和评测;
3.共同总结各优秀作品的特点和更好的改进方案。
总结反思
1.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绘制、操作等实践环节,更好地了解了旋转现象和旋转纸片的制作方法;
2.此外,还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手工能力;
3.在评价方面,要以孩子们的参与程度、完成情况和思维发散等内容为主要评价标准,关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4.最后,要欣赏孩子们的作品,在总结反思中,老师要认真参考孩子们的建议,为今后的活动落实更加科学地方法。
作业布置
在家中,让孩子们制作一张旋转纸片,并在家庭作业中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并分析旋转纸片的原理。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旋转的纸片》。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探索旋转的原理,通过实践活动,观察旋转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旋转的概念,知道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2.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掌握旋转的基本原理,能独立完成旋转实验。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原理,完成旋转实验。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概念,观察旋转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旋转玩具、卡片、彩纸、胶棒、剪刀、圆规等。
学生准备:彩纸、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旋转玩具,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旋转现象,引导幼儿关注旋转物体。
2. 讲解旋转概念(5分钟)通过展示旋转玩具和卡片,让幼儿了解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
3. 探索旋转原理(10分钟)(1)分发彩纸、剪刀、胶棒,引导幼儿制作旋转纸片。
(2)指导幼儿将纸片固定在手指上,观察旋转现象。
(3)讨论旋转原理,引导幼儿发现旋转速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4.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一个旋转纸片的例题,引导幼儿分析旋转纸片的制作方法和旋转原理。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独立制作旋转纸片,观察旋转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旋转的纸片2. 内容:(1)旋转概念(2)旋转原理(3)旋转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制作一个旋转纸片,观察旋转现象。
(2)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将纸片固定在圆心,观察旋转现象。
2. 答案:(1)旋转纸片制作方法:将彩纸剪成一个圆形,用胶棒将纸片固定在手指上。
(2)旋转现象:纸片围绕手指旋转,速度与用力大小有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掌握了旋转的概念和原理,提高了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中的第二节《旋转的纸片》。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旋转的基本概念,观察不同形状纸片的旋转现象,探索旋转速度与力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转动的现象,能描述纸片旋转的过程。
2. 观察并比较不同形状纸片的旋转速度和力的大小,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察和描述纸片的旋转现象,探索旋转速度与力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旋转的概念,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旋转玩具、各种形状的纸片、胶棒、剪刀、尺子。
学具:旋转玩具、各种形状的纸片、胶棒、剪刀、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旋转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旋转现象。
(2)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见过的旋转现象。
2. 讲解旋转概念(5分钟)(1)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旋转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让幼儿理解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转动的现象。
3. 观察不同形状纸片的旋转(10分钟)(1)教师分发各种形状的纸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纸片的旋转。
(2)幼儿合作探索,比较不同形状纸片的旋转速度。
4. 探索旋转速度与力的大小关系(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用胶棒和剪刀改变纸片的旋转速度。
(2)幼儿自主尝试,观察力的大小对旋转速度的影响。
(2)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旋转概念图2. 不同形状纸片的旋转速度比较3. 旋转速度与力的大小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物品的旋转现象,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时钟的指针、风扇的叶片、转动的玩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旋转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旋转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车轮、电风扇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对旋转现象的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旋转的纸片》

中班科学教案《旋转的纸片》一、教学内容《旋转的纸片》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
本节课详细内容围绕“旋转”的科学概念展开,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感知和理解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规律和方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旋转的概念,知道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方式。
教学重点:观察旋转现象,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旋转玩具、旋转卡片、风车、转盘等。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旋转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玩具的旋转现象。
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见过的旋转事物。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旋转卡片,讲解旋转的基本概念,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的图案,讨论旋转的方式。
3. 动手操作(1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每组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旋转的纸片。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旋转的基本方式。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旋转的风车和转盘,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旋转方式。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旋转纸片。
六、板书设计1. 《旋转的纸片》2. 内容:旋转的概念旋转的方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旋转的纸片,并描述其旋转方式。
2. 答案示例:制作一个风车,旋转方式为顺时针旋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旋转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动手操作环节积极投入。
但在理解旋转方式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旋转木马、风扇等。
鼓励幼儿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旋转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方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活动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旋转的纸片”。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旋转现象,知道旋转是由力量推动产生的。
2. 能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发现旋转的原理。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教学重点:观察旋转现象,动手操作,探索旋转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旋转玩具、纸片、彩笔、胶棒、剪刀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旋转玩具、纸片、彩笔、胶棒、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旋转玩具,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旋转现象,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旋转?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演示和讲解,让幼儿了解旋转的原理,如: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旋转是由力量推动产生的。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纸片、彩笔、胶棒等制作旋转玩具,观察并记录旋转现象。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各种旋转现象的图片,让幼儿判断哪些是旋转,并说明原因。
六、板书设计1. 旋转的纸片2. 内容:旋转现象旋转原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旋转物品,记录下来并说明旋转原理。
2. 答案示例:洗衣机脱水时,内桶高速旋转,使衣服上的水分因离心力作用被甩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动手操作的环节4. 作业设计的内容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理解旋转的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教学重点:观察旋转现象,动手操作,探索旋转的原理。
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幼儿对旋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旋转的纸片”。
通过观察和分析纸片的旋转,让幼儿了解旋转运动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旋转现象,知道旋转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轴进行运动。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记录旋转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旋转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旋转现象。
重点:观察和分析纸片的旋转,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旋转玩具、风车、纸片、胶棒、图钉、磁铁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旋转玩具、风车、纸片、胶棒、图钉、磁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让幼儿观察教室内旋转的物品,如电风扇、旋转木马等。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见过的旋转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旋转玩具、风车等,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它们的旋转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发纸片、胶棒、图钉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旋转的纸片。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发现。
(2)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制作的旋转纸片。
5. 课后实践活动(5分钟)(1)让幼儿在家中寻找旋转现象,并记录下来。
(2)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记录,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旋转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旋转的纸片》2. 板书内容:(1)旋转现象:电风扇、旋转木马等(2)旋转特点:围绕一个点或轴进行运动(3)制作旋转纸片:纸片、胶棒、图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家中的旋转现象,记录并描述。
2. 答案示例:我找到了家里的电风扇,它是一个旋转现象。
电风扇的叶片围绕中心轴进行旋转,让空气流动起来,给我们带来凉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交流,让幼儿了解了旋转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旋转的纸片》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有趣的旋转》,详细内容围绕旋转的纸片展开。
通过观察、实践,让幼儿了解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并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旋转的概念,知道旋转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旋转现象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合作、分享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旋转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旋转现象。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旋转现象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旋转玩具、纸片、剪刀、胶水、彩笔等。
学具:每组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旋转玩具,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运动状态。
引导幼儿发现旋转现象,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旋转的纸片,让幼儿了解旋转的概念。
结合实例,让幼儿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白纸、剪刀等材料,指导幼儿动手制作旋转的纸片。
幼儿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 分享交流(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旋转的纸片。
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交流,培养合作、分享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旋转的纸片2. 旋转现象:生活中、自然界、玩具等3. 制作过程:剪纸、涂色、旋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至少三个旋转现象,并用画笔画下来。
答案:示例:电风扇、自行车轮子、地球仪等。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践、交流,让幼儿掌握了旋转的概念,培养了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旋转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旋转大发现”活动,让幼儿在校园内寻找旋转现象,并用相机记录下来,进行分享交流。
中班科学活动旋转的纸片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旋转的纸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选用教材《旋转的纸片》。
通过观察和实验,旨在让幼儿掌握纸片旋转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提升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纸片旋转的现象。
2. 增强幼儿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实验和思考解释纸片旋转的原因。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在小组活动中能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纸片旋转的现象。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思考,解释纸片旋转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彩纸、剪刀、胶水、彩笔和画纸。
学具则供每个幼儿使用,包括彩纸、剪刀、胶水、彩笔和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彩纸,提问:“这张纸片可以怎么玩呢?”以激发幼儿的讨论。
2. 实验:教师剪裁彩纸成不同形状,让幼儿观察纸片旋转的现象。
教师演示纸片旋转,并让幼儿自行尝试。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纸片旋转的原因,让幼儿思考并解释纸片旋转的原理。
4. 创作:教师让幼儿自行创作旋转的纸片,并用自己的方式解释旋转的原因。
5. 展示:教师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思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彩纸旋转的原因,如形状、角度和速度等。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发现纸片旋转的现象,并让幼儿通过创作和讨论,解释了旋转的原因。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幼儿对旋转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转的纸片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
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
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
要作用。
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
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
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