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江西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江西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江西余干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第一章旅游产业背景分析一、余干县基本概况1、区位条件(1)地理位置余干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及怀玉山脉与武夷山余脉尾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3′48″——116°54′24″,北纬28°21′36″——29°03′24″,属亚热带气候区。

全县总面积为2,330.77平方千米。

地处赣鄱水道这一南北交通要道一侧,历来为军事重地。

秦置县时,余干疆域,东抵歙(今皖赣交界一带),西抵豫章(南昌等地),南抵瓯徼建宁(浙江、福建边区),北抵鄱甸(波阳县)。

现余干东与万年接壤,西连新建、南昌、进贤,南毗余江、东乡,北邻波阳、都昌,并滨鄱阳湖。

县城玉亭镇西距省会南昌市70千米,东距上饶市200千米,东北离景德镇市110千米,南距鹰潭市69千米。

(2)交通条件陆路方面,县境东南的206国道、320国道为连接对外交通主干线。

206国道鹰潭—乐平—景德镇线,经过黄(金)埠、五雷,从而使余干县由黄埠经206国道、320国道、沪瑞高速与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连通,形成以公路为主的区域旅游交通格局。

此外,在建的昌万公路横穿余江,通过该公路县城玉亭镇距南昌市仅70千米,有利于省城及周边地区往返余干的经贸和旅游往来。

水路主航道有信江横贯县境,全长146.5千米,平均宽度为330到390米,最宽处(大溪渡)668米,有主要航道8条,275千米,均可通往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景德镇等地。

县内交通,到2003年11月,全县实现乡乡通柏油、水泥路。

全县公路总里程1,262.8千米。

其中已通县道167.7千米,乡道268.5千米,村道394千米。

全县共有行政村442个,已通公路村338个,其中已通油路行政村114个。

目前县境内外交通主要以陆路为主,水路为辅。

2、自然地理(1)地质地貌余干县基本上由低丘和滨湖平原所组成。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崇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崇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崇礼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862 更新时间:2008年08月05日规划总纲规划内容1、确定崇礼县旅游的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策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2、通过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完成系统评价,开展资源整合;3、制定崇礼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支持政策,形成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办法;4、确定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旅游业产业布局,形成滑雪产业、四季旅游、接待中心、旅游交通环线、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及其它要素布局;5、全面策划崇礼县可开发旅游产品,确定开发顺序,形成一批可进行招商引资的项目;6、制定三年旅游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确保规划思路落到实处,并尽快实施。

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资源概况在崇礼这片美丽、富饶的热土上流传着一个个古老神奇、历史悠久的人文佳话,这里有武则天发配太子到崇礼太子城的故事;这里有响铃寺与康熙巡游的传说;这里出土了战国青铜剑、青铜镜以及辽代长颈瓶等大批珍贵文物,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成为崇礼的旅游业的重要点缀,使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分类对旅游资源的调查、整合、评价,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

崇礼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县、旅游立县、旅游强县的任务。

为此,已经做了大量关于旅游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

规划组在前期考察期间走遍了县内各乡镇,对崇礼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扎实的调查,同时深深感到当地干部群众发展旅游的强烈意识。

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总体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能够承办“三冬”,即冬运会、亚冬会、冬奥会为努力方向,同时面向大众,满足不同旅游需求,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和社会资源,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

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滑雪产品带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以冬季冰雪旅游和夏季休闲避暑旅游带动四季旅游,以旅游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布局带动县域城市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

江西省兴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5)

江西省兴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5)

江西省兴国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5)目录第一篇现状篇第一章旅游规划区概况 (1)一、规划范围与区位 (1)二、自然地理概况 (1)三、历史人文概况 (2)四、经济社会背景 (3)五、产业现状分析 (3)第二章旅游资源评析 (5)一、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5)(一)旅游资源类型 (5)(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8)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9)(一)旅游区景观质量评价 (9)(二)旅游资源单体定量评价 (10)三、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竞争分析 (14)(一)红色文化:内涵深厚,价值独特 (15)(二)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神奇 (16)(三)客家风情:乡土浓郁,吸引力强 (16)(四)生态资源:分布广泛,颇具潜力 (16)(五)区际比较:特色鲜明,亦有替代 (17)五、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7)(一)红色旅游产品:特色不清、亮点不鲜 (17)(二)特色文化产品:缺乏发掘、尚待开发 (17)(三)生态旅游产品:原始粗放、聊胜于无 (18)第三章旅游客流与市场环境分析 (19)一、旅游客流特征 (19)(一)流量持续增长 (19)(二)本省游客居多 (19)(三)过路游客较多 (20)(四)预期潜力可观 (20)二、游客特征分析 (21)(一)国内游客结构特征分析 (21)(二)国内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22)(三)海外游客特征分析 (28)三、兴国县旅游市场环境分析 (28)(一)优势:区位适中、资源良好 (29)(二)劣势:基础较差、形象不清 (29)1(三)机遇:产业发展、政府促进 (30)(四)挑战:实现竞合、跨越发展 (30)第二篇规划篇第一章规划总体思路 (32)一、依据•背景•时空 (32)(一)法规依据 (32)(二)内外背景 (33)(三)规划时空 (33)二、原则•理念•定位 (33)(一)四项原则 (34)(二)三大理念 (34)(三)三重定位 (34)三、战略•重点•目标 (35)(一)六大战略 (35)(二)四层重点 (36)(三)三项目标 (37)四、布局•形象•口号 (38)(一)总体布局:“一心一轴三区” (38)(二)主题形象与视觉形象 (39)(三)主题促销口号 (39)第二章旅游产品开发 (40)一、旅游产品设计 (40)(一)红色旅游 (40)(二)地方特色文化旅游 (41)(三)绿色休闲旅游 (42)二、重要旅游景区规划 (43)(一)长冈—潋江红色旅游区 (43)(二)三僚村特色文化旅游区 (44)(三)宝石仙境生态旅游区 (45)(四)均福山森林公园 (45)(五)灵山生态旅游区 (46)三、旅游线路设计 (47)(一)外部旅游线路设计 (47)(二)内部旅游线路设计 (47)四、旅游商品开发 (48)(一)旅游商品开发理念与策略 (48)(二)旅游商品开发设计 (49)(三)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 (50)第三章旅游市场展拓 (52)一、旅游目标市场 (52)(一)国内游客目标市场 (52)(二)入境游客目标市场 (52)2二、旅游市场预测 (53)(一)预测步骤 (53)(二)预测结果 (55)三、旅游地形象策划 (56)(一)现实旅游地形象调查 (56)(二)旅游地主题形象设计 (57)(三)促销口号设计 (59)(四)视觉形象设计 (59)四、市场营销策略 (60)(一)旅游产品创新策略 (60)(二)旅游产品定价策略 (60)(三)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61)(四)旅游产品促销策略 (61)五、精品亮点竞争策略 (62)(一)执政为民溯源,刷新红色亮点 (62)(二)唱响山歌风情,打造风水名村 (63)六、旅游地形象推广的保障措施 (63)(一)建立旅游宣传协调小组 (63)(二)建立旅游宣传专业队伍 (63)(三)加大旅游宣传投入 (63)第四章旅游设施规划 (64)一、餐饮住宿 (64)(一)现状 (64)(二)餐饮设施规划 (64)(三)住宿设施规划 (65)二、娱乐购物 (67)(一)现状 (67)(二)娱乐设施规划 (68)(三)购物场所规划 (68)三、旅行社(旅游公司) (68)(一)现状 (68)(二)发展措施 (69)四、道路交通 (69)(一)规划原则 (69)(二)对外交通 (69)(三)内部交通 (70)(四)交通组织 (71)五、给排水 (72)(一)现状 (72)(二)给水规划 (72)(三)排水规划 (72)六、电力通讯 (73)(一)现状 (73)(二)电力设施规划 (73)3(三)通讯设施规划 (73)七、旅游安全设施 (74)(一)医疗救护措施 (74)(二)旅游安全设施 (74)第五章旅游保障体系规划 (75)一、产业管理体系 (75)(一)现有管理体制的缺陷 (75)(二)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要点 (75)二、人力资源规划 (77)(一)旅游人力资源现状 (77)(二)旅游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68)(三)旅游人力资源工作重点 (79)三、旅游信息系统 (80)(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0)(二)系统建设的工作重点 (80)四、旅游资源保护 (81)(一)旅游资源保护现状 (81)(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81)五、资金筹措建议 (83)(一)建立兴国县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 (83)(二)多渠道筹措旅游开发资金 (83)第三篇专题篇第一章兴国县红色旅游开发规划 (84)一、红色旅游专题规划思路 (84)二、发展红色旅游的资源基础 (86)(一)红色旅游资源赋存 (86)(二)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91)三、红色旅游现状分析 (92)(一)红色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92)(二)红色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93)四、红色旅游发展的内外环境 (94)(一)兴国县发展红色旅游的内部优势 (94)(二)兴国县发展红色旅游的外部机遇 (95)(三)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在劣势 (95)(四)发展红色旅游的外部挑战 (97)(五)两点结论 (98)五、兴国红色旅游特色精品项目策划 (99)(一)打造特色精品项目的重要性 (99)(二)“中共早期执政为民”旅游精品项目策划 (100)(三)“将军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策划 (103)六、长冈—潋江红色旅游4A级景区建设规划 (106)(一)景区范围和景点体系 (106)4(二)创建红色旅游4A级景区的意义 (107)(三)长冈—潋江红色旅游4A级景区建设规划 (107)(三)创建4A级景区工作重点 (111)第二章三僚风水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 (112)一、现状分析 (112)(一)区位与交通 (112)(二)自然条件 (112)(三)社会经济情况 (112)(四)旅游资源条件 (113)(五)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 (119)二、市场分析与预测 (120)(一)旅游市场现状 (120)(二)旅游市场潜力分析 (120)(三)旅游市场预测 (120)三、规划总则 (120)(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20)(二)规划依据 (120)(三)规划指导思想 (121)(四)发展目标与形象定位 (121)(五)规划原则 (121)四、总体布局 (122)五、旅游开发建设 (122)(一)第一期开发 (122)(二)第二期开发 (123)(三)第三期开发 (125)六、道路交通规划 (126)(一)入口与停车场建设 (127)(二)游步道建设 (127)七、环境保护规划 (127)(一)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127)(二)环境保护对策 (128)八、规划实施的建议 (128)(一)管理体制构建和利益关系协调 (128)(二)坚持滚动发展 (128)(三)环境改造和旅游人才培养先行 (129)(四)与北京十三陵、故宫、湖北显陵等风景名胜区联动 (129)第三章绿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130)一、均福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规划 (130)(一)现状分析 (130)(二)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134)(三)规划总则 (137)(四)总体布局 (138)(五)景区建设 (139)(六)道路交通规划 (141)5(七)环境保护规划 (142)二、宝石仙境风景区开发规划 (143)(一)风景区概况 (143)(二)风景资源条件与开发评估 (144)(三)规划总则 (148)(四)总体布局 (149)(五)风景游赏规划 (150)(六)专项工程规划 (153)(七)风景区建设控制 (157)(八)服务设施配备 (158)三、灵山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 (159)(一)现状分析 (159)(二)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162)(三)规划总则 (164)(四)总体布局 (165)(五)景区建设规划 (166)(六)道路交通规划 (169)(七)环境保护规划 (169)第四篇图件图件一:区位分析图 (171)图件二:旅游市场分析图 (172)图件三: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图 (173)图件四:总体规划图 (174)图件五:旅游设施图 (175)图件六:旅游线路设计图 (176)图件七:红色旅游区规划图 (177)图件八:三僚风水文化村旅游规划图 (178)图件九:均福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图 (179)图件十:宝石仙境景区总体规划图 (180)图件十一:灵山景区总体规划图 (181)6。

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的RMP规划分析

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的RMP规划分析

江西省森林旅游开发的RMP规划分析江西省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份,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使得森林旅游的开发具有很高的潜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西省制定了一套关于森林旅游的RMP(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规划,旨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发展经济。

下面就结合江西省森林旅游的实际情况,对其RMP规划进行分析。

首先,江西省共有森林面积约为4.4万平方千米,其中洪泽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井冈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一系列具有旅游价值的景区和保护区便位于其中。

江西省RMP规划制定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及其特殊性质,加强对其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鼓励开发一些适度的旅游产品,以实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和环保的最小化,同时提高游客体验。

其次,江西省是一个山水交织的省份,有吉安市、上饶市等多个地区的山、水、林、田、湖、村景区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

规划应注重将景区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而且可以在各大景区间加强交通联通,提高游客出行的便利性,同时通过景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宣传效应,提高江西省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再次,江西省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也是森林旅游的独特资源。

例如井冈山、岳阳楼、白鹭洲、龙虎山等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胜区.江西省RMP规划应该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根据景区的不同历史特色,开发出一些精品旅游商品,为游客提供了解江西文化历史的机会,以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

最后,江西省RMP规划还应加强文化保护和教育。

该省存在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如江西龙虎山寺、赣南大院子、彭泽梅园等,规划应确保其历史性和文化性不被破坏,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江西省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的RMP规划应注重资源保护和环保,完善旅游线路,挖掘文化资源,同时加强文化保护与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江西省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崇义县

崇义县
2017年全县户籍总户数64587户,户籍总人口215997人,其中,城镇人口46003人,乡村人口169997人。常 住总人口193165人,其中,城镇人口85746人,乡村人口107419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39%。2017年全县人口 出生率14.81‰,死亡率5.16‰,自然增长率9.65‰ 。
第一产业
崇义梯田油菜花开崇义县的农业在维持传统水稻主产的基础上,1990年以后,逐步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 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含税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689万元,粮食总产 量53845吨,增长5.7%,扭转了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滑的局面。
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1679亩,蔬菜面积26441亩,油料面积8409亩,瓜果面积1598亩。全年粮食总 产量48162吨,基本与上年持平。其中稻谷产量45617吨,杂谷产量286吨,豆类产量663吨,薯类产量(折粮计算) 1882吨。
水文
阳岭风光照片崇义的江河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是章水干流重要的支流。河流以大江、小江、扬眉江为主, 文英、上堡、思顺、金坑、聂都、义安、新溪等河次之,累计有大小河流83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 有30条,小于20平方公里而大于5平方公里的有53条,总长度980.9公里。平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 0.441公 里。
2011年崇义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0.8亿元,增长8.9%。投入1000万元扶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成功争取新一 轮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柑橘)发展项目,培植了君子谷、万长山等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君子谷被确定为江西 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刺葡萄栽培及产品开发”成果通过省级科技鉴定。高山茶研讨会圆满举行,新增茶园 5000亩,“馨阳岭”被认定为江西省著名商标,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 。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公开稿- 最终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公开稿- 最终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年)-公开稿- 最终附:《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21--2030 年)》(公布稿)一、规划期限、范围与法律效力(一)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21-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1 年,中期为2021-2021年,远期为2021-2030 年。

(二)规划范围 1、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和赣州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

赣州都市核心区范围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上犹县和赣州开发区;同时考虑到赣州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将崇义县的陡水湖水库周边的过埠镇、杰坝乡纳入,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

2、赣州中心城市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全域,南康区的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

区域总面积为2236平方公里。

(三)法定效力本规划是赣州都市区进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在都市区内各项规划建设管理活动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执行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一)发展目标 1、都市区发展目标到2021年,初步形成赣州中心城市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大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建立;都市区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都市区整体的社会经济、生态环保等指标位居全省都市区、城镇群发展前列。

到2021年,建立起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都市空间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稀土与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到2030年,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2、赣州都市区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到2021年,都市区城镇人口为300-310万,城镇建设总用地为340-350平方公里左右。

上堡梯田提升策划及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

上堡梯田提升策划及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

l 上堡梯田被上海大世 界吉尼斯评为“最大 的客家梯田”
始于元朝,成形于清朝
2000
2012
2014
l 核心景区水南村入选“中国最美休 闲乡村—特色民俗村”
l 赤水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l 传统民俗表演“舞春牛”节目被列
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
未来 ?
l 《上堡情》摄影作品展
l 《舌尖上的中国Ⅱ 》 l 被中国农业部评为“中国重要

“萌宠”加分
动 机 程 度
大型主题活动
户外摄影
汽车营地
古镇




季节性的“雪乡游”
文化摄影
动 机


动植物园
公园、风景区 研学游
家庭度假 周边休闲
传统观光景区
邮轮
自然乡村游 传统观光景区
宗教文化
赏花踏青

旅游消费情况
高低
旅游消费情况
高低
旅游消费情况

2121

1.2市场新趋势|专项市场需求研究
3.1用地优化
4.1游客量预测
3.2道路优化
4.2停车场预测
3.3空间导向
4.3商业设施预测
3.4功能分区
3.5梯田景观引导
5.1策划结构 5.2产品框架 5.3规划总平面图 5.4梯田景观系统 5.5分区项目策划
6.1游线规划 6.2景观系统规划 6.3道路系统规划 6.4标识系统规划 6.5综合防灾/设 施系统规划 6.6给水工程规划 6.7排水工程规划 6.8电力工程规划 6.9电信工程规划
1010
10
市场现状
游客以赣州本地为主,其次是广州游客,摄影客仍占主流

崇仁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

崇仁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

崇仁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崇仁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南部,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县。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崇仁县全域旅游的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发展全域旅游,提升崇仁县的旅游魅力和竞争力,制定全域旅游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崇仁县要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

县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梅花、竹海、溶洞等,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好自然景观,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原始之美。

其次,崇仁县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旅游景点。

县内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村落、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同时,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全域旅游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此外,崇仁县要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同时,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最后,崇仁县要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提升县域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崇仁县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总之,崇仁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的制定,将为崇仁县的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保障。

全域旅游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崇仁县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也能够促进经济的腾飞,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希望崇仁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能够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为崇仁县的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前言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林竹茂密,民风民俗奇特纯朴,是一片绿色的净土。

进入新世纪,崇义县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兴县的战略。

应崇义县委、县政府之邀,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与崇义县旅游局共同编制《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组包括旅游发展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所和北京三维诚信策划公司三家设计单位。

崇义县旅游局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研究,崇义县有关部门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1月规划组首次到崇义县进行实地考查,搜集资料,根据实地情况编制旅游规划。

此后又多次征求当地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于当年8月进行补充考察,完成评审稿。

2005年4月30日,在崇义县阳岭通过专家评审(评审意见附后)。

根据专家意见作相应修改后,现将规划文本提交崇义县政府。

一.规划原则1.旅游规划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发展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3.加强政府引导,强调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以政府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发旅游业;4.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本地区的特色。

5.综合部署、有序开发,兼顾近、中、远期各阶段的发展,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规划目标为崇义县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指导未来15年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保护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人数,保证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近一步带动全县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规划直接目标是制定系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

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是以竹文化为主题,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竹乡·绿谷品牌,建成江西省生态养生第一县。

三.规划期限为保证与崇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将规划期限定为2005年—2020年。

近期:2005年—2010年为重点建设期中期:2011年—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远期:2016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期四.规划范围崇义县域所辖18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人口19.6万,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

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2、.参考文件《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江西省旅游局(2001-2020年)《崇义县志》,2003年《崇义县统计年鉴》,2003年《崇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3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崇义县人民政府,2003年六.规划成果本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中国竹乡旅游专题报告》图件包括:1、区位与旅游交通现状图2、旅游资源分布图3、旅游功能分区图4、客源市场分析图5、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图6、项目布局与分期建设图第一章崇义县旅游业发展系统分析一.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江西省崇义县,是一颗镶嵌在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被誉为“中国竹乡”、“江南绿色宝库”。

由于崇义县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崇义县一直以林业为支柱产业,旅游业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80年代中期,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崇义县利用阳岭的自然资源建立了阳岭自然保护区。

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6.8%,有木本植物87科、371种,动物1150种。

国家一、二类保护树种有水杉、秃杉等13种,省级保护树种63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稀动物有黄腹角雉、金钱豹等17种。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阳岭景区初具规模,成为赣南面积最大、物种最多、保护最好、离县城最近、开发潜力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目前已开发的景点有水上乐园,阳岭杜鹃、花径,龙吐水瀑布、兰溪瀑布,云隐寺,摩天云梯,十万亩竹海,阳峰云海等22个景点。

阳岭度假村现有168个标准床位,已经对外营业接待旅游者。

2002年阳岭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3年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992年聂都乡政府开始开发仙鹤岩溶洞,接入光电设施,接待游客。

上堡万亩梯田群在80年代初即受到赣州市内摄影爱好者的青睐,采风创作并发表了一些摄影作品。

进入90年代,上堡梯田在省内摄影界受到重视。

2003年赣州市老年摄影家协会设立创作基地,近几年每年接待省内外摄影家采风团20余次。

1998年开发杰坝七星湖景区,1999年兴建了有20个标准间的水上度假村,日接待游客500人。

已开发出滑翔伞、水上快艇、夜捕、垂钓、游泳等多种娱乐项目,集吃、住、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服务,吸引省内外不少游客。

目前聂都和七星湖景区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崇义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活动,使其自身的旅游价值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并为崇义县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年崇义县接待国内旅游者8.9万人次,年均递增13.6 %,接待海外旅游者132人,旅游总收入2490万元。

目前全县有国内旅行社1 家,县城现有的接待床位为660个,还有一批风味餐馆可以为旅游者提供餐饮服务。

2003年12月,崇义县成立股份制中华绿谷旅游总公司。

200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打造沿海发达地区“后花园”的思路,开始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确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逐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崇义县重要的新兴产业。

二.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一)区位地理与气候条件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位于东经113°55′—114 °8′,北纬25°24′—25 º54′之间。

东邻南康市,南接大余县和广东省仁化县,西与湖南省汝城、桂东县毗邻,北连上犹县。

距省会南昌市500公里,距赣州市90公里。

县境东西长约73公里,南北宽约59公里,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面积的1.33%。

1.地质地貌崇义县属江西罗宵山脉诸广山余脉的一部分,境内山脉纵横交错,群峰起伏连绵,中部阳岭海拔1259.5米,北部石牙头海拔1333米,东部牛轭潭海拔140米,西部诸广山脉齐云山海拔2061.3米,西南花皮山海拔1581米,东北部陡水水库,水域海拔170米。

全县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

按地貌特征,全县主要分布的有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等4个类型。

其中山地、丘陵占全县面积的52%。

由于山多林密,河流水量充沛,使崇义县有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空气质量优良,负离子含量为风景名胜区之最,居民多长寿,非常适合人居住、休闲与度假。

2.水文特征崇义的江河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是章水干流重要的支流。

河流以大江、小江、扬眉江为主,文英、上堡、思顺、金坑、聂都、义安、新溪等河次之,累计有大小河流83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30条,小于20平方公里而大于5平方公里的有53条,总长度980.9公里。

平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0.441公里。

崇义县水资源丰富,1986~2000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566.38毫米,属赣南多雨区。

年降水量最多的1997年达2000.9毫米,最少的1989年为1260.3毫米。

3.土壤红壤是崇义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其次是山地黄壤和水稻土。

红壤是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地带性土壤,是崇义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的主要土壤。

水稻土是全县的主要农业土壤。

此外,紫色土分布在丘陵地区,由紫色砂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石灰(岩)土由石类岩类风化物上形成的盐基饱和土壤。

有机质含量较少,有明显的心土层发育。

4.气候崇义县地处中低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冬夏两季盛行季风,雾日多,日照偏少,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冬季短而无严寒,夏季长而无酷热,1月平均气温7℃,夏季平均气温27℃,年平均气温17.9℃;降雨量多,历年平均雨量1615.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

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07天。

全年大约有240天以上气温在舒适气温范围(15-18℃)内,除三、四月份梅雨季节外,其它时间均在人体舒适湿度范围(60-80%) 内。

表1-1 崇义县城气象年表资料来源:崇义县志(二)历史与人文崇义县建于明朝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

春秋战国时期,崇义先后属楚国、吴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属南野地,隶九江郡。

西汉时属淮南国,东汉献帝属南野县地,隶庐陵郡。

三国时崇义属南野县和南安县地,晋、唐时期,崇义属南安府。

明正德十二年王阳明立县,名崇义,寓“崇尚仁义”之意。

1949年解放后,崇义隶属赣州地区行署,1999年赣州地区撤地设市,崇义隶属赣州市。

崇义县下辖16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包括横水镇、长龙镇、扬眉镇、过埠镇、铅厂镇、关田镇、聂都乡、上堡乡、龙勾乡、金坑乡、杰坑乡、思顺乡、文英乡、麟潭乡、乐洞乡、丰州乡。

崇义县现有人口19.6万人,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其中赣南客家人历经多次迁徙辗转和上千年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人文习俗。

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土家族、壮族、侗族、白族、蒙古族等,县境内有畲族聚居地。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社会经济崇义是一个林业县,素有“九分山、半分田、半分水面、道路和庄园”的说法。

由于山多田少,交通不便,崇义县过去的生产力水平一直较低。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建设“经济大县、生态大县、文化大县”的目标,经济实力实现飞跃。

2002年崇义县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7年的7.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0.5亿元人民币,城镇职工人均年收入6888元人民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160元人民币。

同时政府加大对第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封山育林,保护绿色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5.78%,被誉为“江南绿色宝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