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名称:机械原理实验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机械原理实验室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原理: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3. 机械效率实验仪器与材料:1. 机械原理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秒表4. 计算器5. 记录本实验步骤: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1)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传感器水平。

(2)用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力的作用点,并记录数据。

(3)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计算出合力的作用点及合力大小。

(4)将合力作用点与测力计连接,调整测力计使合力与传感器受力方向一致。

(5)观察传感器受力情况,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实验(1)将实验台上的机构调整至初始位置。

(2)利用秒表测量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运动次数。

(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机构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

(4)分析机构运动规律,了解平面机构的运动特性。

3. 机械效率实验(1)将实验台上的机构调整至初始位置。

(2)利用测力计分别测量输入力和输出力。

(3)根据机械效率公式,计算出机构的机械效率。

(4)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构设计水平。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实验结果:合力的作用点与两个力的作用点连线的中点重合,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

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桥梁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实验实验结果: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运动次数为n次,运动速度为v=(n/t)m/s,加速度为a=(dv/dt)m/s²。

分析: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是研究机构运动规律的基础,对于提高机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3. 机械效率实验实验结果:机构的机械效率为η=(输出力/输入力)×100%。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步骤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步骤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1. 本实验主要研究机械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如机械运动、速度、加速度、功、功率等。

2. 利用实验器材验证机械原理中的基本公式和规律。

三、实验器材1. 机械运动传感器2. 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3. 齿轮组4. 齿轮箱5. 支架6. 电机7. 电压表8. 电流表9. 千分尺10. 量角器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实验器材按照实验要求组装好,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2. 数据采集:a. 将机械运动传感器安装在支架上,确保传感器能够准确测量齿轮箱的运动。

b. 连接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机的工作电压和电流。

c. 启动电机,开始采集数据。

d. 记录齿轮箱的转速、齿轮齿数、电机工作电压和电流等数据。

3. 数据处理:a. 利用计算机数据采集与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b. 根据实验原理,计算齿轮箱的转速、齿轮齿数、电机输出功率等参数。

4. 结果分析:a.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机械原理中的基本公式和规律。

b. 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异,分析原因。

5. 实验总结:a.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b. 总结实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验数据记录1. 实验数据表格:| 序号 | 齿轮箱转速(r/min) | 齿轮齿数 | 电机工作电压(V) | 电机工作电流(A) | 电机输出功率(W) || ---- | ----------------- | -------- | --------------- | --------------- | ---------------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 | | | | | |2. 实验数据记录:a. 齿轮箱转速:通过机械运动传感器测量得到。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

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变频 电机ZJ 扭矩 传感器ZJ 扭矩 传感器工作载荷扭矩测量卡转速调节机械传动装置负载调节工控机扭矩测量卡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

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三)PLC控制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全自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焊接站等工业模型的组装设计,控制原理及PLC在工业中的应用;2)了解和熟悉PLC的结构和外部接线方法,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3)掌握顺序功能图的绘制,掌握以顺序控制梯形图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机械原理作业总结报告

机械原理作业总结报告

机械原理作业总结报告
在本次机械原理作业中,我通过学习和实践,对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作业内容的总结报告。

首先,在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机械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

我熟悉了平衡条件、力的作用规律、杠杆原理、滑动摩擦和动态平衡等概念。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我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机械的平衡和运动问题。

其次,我在实践中掌握了机械原理的应用方法。

作为机械原理作业的一部分,我需要对给定的机械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通过计算和模拟,我能够确定系统的力和力矩平衡,并预测系统的运动趋势。

这让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应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通过作业的完成,我进一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我主动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这不仅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在未来,我会继续加强对机械原理的学习和实践。

我会深入研究机械原理的更高级内容,并应用到实际的机械设计和问题求解中。

我也计划通过参与机械工程项目和竞赛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机械原理作业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机械原
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应用机械原理,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机械工程能力。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答案实验一,杠杆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杠杆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力臂和力的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杠杆原理。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个木制的杠杆,上面有两个固定的滑块,分别位于杠杆的两端。

我们在滑块上分别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并通过移动滑块的位置来调整力臂的长度。

然后,我们使用一个测力计来测量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力臂较长时,需要施加较小的力才能使杠杆达到平衡。

而当力臂较短时,则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平衡。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力矩的计算公式,M = F d,其中M表示力矩,F表示施加在杠杆上的力的大小,d表示力臂的长度。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即力矩的大小与力臂的长度成反比。

这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二,轮轴原理。

本实验旨在验证轮轴原理,通过测量不同半径的轮轴上所施加的力和输出力的大小,以及计算力矩的大小来验证轮轴原理。

我们准备了两个不同半径的轮轴,分别在轴上施加相同大小的力,并测量输出的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轮轴原理的计算公式,F1 d1 = F2 d2,其中F1和F2分别表示施加在轮轴上的力和输出的力的大小,d1和d2分别表示轮轴的半径。

实验结果表明,当轮轴半径较大时,输出的力较小;而当轮轴半径较小时,输出的力较大。

这与轮轴原理的预期结果一致,即输出力与轮轴半径成反比。

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轮轴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轮轴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验证了杠杆原理和轮轴原理,并得出了它们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验结果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也为我们今后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机械原理的实验报告到此结束。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

简单机械原理实验简介:简单机械原理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项目。

通过进行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实验,可以加深对于基本力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加强实践操作技能。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简单机械实验,并详细描述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

实验一:杠杆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验证杠杆原理,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和运用。

实验材料:杠杆、重物、支点、测力计、尺子。

实验过程:1. 将杠杆固定在支点上。

2. 在杠杆的一端挂上重物,使之平衡。

3. 使用尺子测量杠杆的长度和各个部分的距离。

4. 使用测力计分别在杠杆的不同位置测量拉力与支点的距离。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杠杆的力矩图。

通过计算力矩的大小,验证杠杆的力矩平衡原理。

同时,分析各个测量点的拉力与支点距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杠杆原理的应用。

实验二:斜面与滑轮原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斜面与滑轮的实验验证力的分解和求解问题,理解斜面和滑轮对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影响。

实验材料:平滑斜面、滑轮、各种重物。

实验过程:1. 将平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台上。

2. 将滑轮固定在斜面下方,并绑上绳子。

3. 在绳子上挂上重物,使其与斜面保持平衡。

4. 记录各个重物的质量、斜面的角度以及重物下滑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重力分解、摩擦力和加速度的数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同时,通过分析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讨斜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三:滑轮组合原理实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滑轮组合对力的传递和改变的影响。

实验材料:滑轮组合装置、重物。

实验过程:1. 将滑轮组合装置固定在支架上。

2. 将重物挂在滑轮组合装置的一端。

3. 测量各个滑轮的半径、重物的质量以及逐个滑轮上绳子的拉力。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个滑轮上的拉力,并比较其与理论值的差异。

同时,分析不同滑轮组合对力的传递和改变的影响,深入理解滑轮组合原理的作用机制。

结论:简单机械原理实验是物理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14p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14p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成绩批阅人实验名称: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根据实际的机械或机械模型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学会用机构运动简图来表达机械系统设计方案。

2 •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和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判定方法。

3 •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提出一种可以完成某些功能的机械结构,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实验设备及用具三、实验结果四、问答题1、一个正确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答:它能准确的表达机构运动特征以及机构中的活动构件,运动低副,高副的个数,还能以此计算出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运动。

2、机构自由度大于或小于原动件数时,各会产生什么结果?答:1)若F>0,而F>原动件数,则机构可以运动,但构件间的运动不确定。

2)若F<0,而F<原动件数,则构件间不能实现确定的相对运动或产生破坏。

3、在本次实验中是否遇到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或虚约束等情况。

在机构自由度计算中你是如何处理的?说明它们在实际机构中所起的作用。

答:没有1)复合铰链:由m个构件汇集而成的复合铰链应当包括(m-1 )个转动副2)局部自由度:计算机构自由度是局部自由度应当合并不计,可减少高副元素接触处的磨损。

3)虚约束:预先将生产虚约束的构件个运动副去掉,然后进行自由度计算,可改善构件的受力,增加机构的刚度。

五、体会与建议体会:在进行试验时,深刻体会到理论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从人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要得到真知就必须进行实物上的操作,这点特另忧在绘制“创新机构”的简图中体现出来,有些部件的运动状态并非靠个人的想法便能描绘出来,各个构件间的关系也要在相当谨慎的态度下才能确定,否则之后的自由度计算便会出现差池。

建议:希望可以多几次这样的实验安排,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结合理论。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成绩批阅人实验名称:齿轮范成原理一、实验目的1•观察渐开线齿廓的形成过程,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

实验背景
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机械原理的理解至关重要。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 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实验原理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通过将 力分解为不同的方向和大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力的作用。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通过合 成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多个力对物体的综合作 用。
实验材料
1. 测力计 2. 力感应锁 3. 弹簧秤
实验结果分析
力的分解
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出力的分解结果,并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影响物体的 运动。
力的合成
根据实验的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多个力如何合成为一个力,并分析力的合成 对物体的影响。
结论与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与理论相符合的实验结果。这些知 识和技能将对我们在机械原理领域的学习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
欢迎来到机械原理课程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机械原理的基本原 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我们将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实验目标
1 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通过实验理解力分解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熟悉力的合成原理
通过实验了解力合成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力的合成计算。
实验步骤
1
步骤一:准备实验材料
收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测力
步骤二:力的分解实验
2
计、力感应锁等。
通过实验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并记
Hale Waihona Puke 录测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3
步骤三:力的合成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一、 实验目的1.掌握根据各种机构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2.验证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 3.分析某些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各类机构的模型和实物; 2.钢板尺、量角器、内外卡钳等;3.三角尺、铅笔、橡皮、草稿纸等(自备)。

三、 实验原理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数目、类型和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可以撇开构件的实际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构件,用规定的或惯用的符号来表示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这种简单的图形即为机构运动简图。

四、 实验步骤1.使被测机构缓慢运动,从原动件开始,循着传动路线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2.根据直接相联接两构件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性质,确定运动副的种类; 3.选择能清楚表达各构件相互关系的投影面,从原动件开始,按传动路线用规定的符号,以目测的比例画出机构运动示意图,再仔细测量与机构有关的尺寸,按确定的比例再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用数字1、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字母A 、B 、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比例尺)(构件在图纸上的长度)(构件实际长度mm AB cm L AB L =μ4.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计算机构运动的自由度。

五、思考题1.一张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包括哪些内容?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能否任意选择?是否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六、实验报告实验二 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原理一、 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曲线的原理; 2.了解齿廓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3.了解刀具径向变位对齿轮的齿形和几何尺寸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 2.剪刀、绘图仪;3.圆规、三角尺、两种颜色的铅笔或圆珠笔(自备)。

三、 实验原理范成法是利用齿轮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一种方法。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

他们之间保持固定的角速度比传动,好象一对真正的齿轮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制得的齿轮齿廓就是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为了能清楚地看到包络线的形成,我们用范成仪来模拟实现齿轮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切削”过程。

齿轮范成仪构造如图2——1所示,半圆盘2绕固定于机架上的轴心转动,在圆盘的周缘刻有凹槽,凹槽内嵌有两条钢丝3,钢丝绕在凹槽内,其中心线形成的圆相当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

两条钢丝的一端固定在圆盘2上的B 、B ‘点,另一端固定在拖板4的A 、A ’点,拖板可水平方向移动,这与被加工齿轮相对齿条刀具的运动方向相同。

在拖板4上还装有带有刀具的小拖板5,转动螺钉7可以调节刀具中线至轮坯中心的距离。

齿轮范成仪中,已知基本参数为:1. 齿条刀具:压力角020=α,模数mm m 25=,齿顶高系数0.1*=a h ,径向间隙系数25.0*=C2. 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mm d 200=四、 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基本参数分别计算被加工齿轮的基圆直径d b 、最小变位系数x min ,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齿顶圆直径d a1和d a2、齿根圆直径d f1和d f2,将上述六个圆画在一张绘图纸上,并沿最大的圆周剪下制成被加工齿轮的“毛坯”;2.把齿轮“毛坯”安装到范成仪的半圆盘上,注意对准圆心;3.调整刀具,使其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此时刀具处于“切制”标准齿轮位置;4.“切制”齿廓时,把刀具移向范成仪的一端,然后每当刀具向另一端移动一个不大的距离(2~3mm),描下刀刃在图纸上的位置,直到形成两个完整的齿廓为止;5.调整刀具的位置,使其中线远离轮坯中心。

移动距离为避免根切的最小变位量mx,即刀具顶刃与变位齿轮齿根圆相切。

重复上述“切制”过程,得到两个完整的变位齿轮齿廓,为便于比较,此齿廓可以用另一种颜色画出。

五、思考题1.根切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避免根切?2.比较用同一把齿条形刀具加工的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下述几何参数的变化: 、m、d、d a、d f、d b、h a、h f、S、S b、S a、S f、e、P。

3.这两种齿轮的齿廓曲线是否全是渐开线?六、 实验报告1.已知参数齿条刀具:模数=m 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a h 顶隙系数=*C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d=实验三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掌握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通过测量和计算,熟练掌握齿轮各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1.被测齿轮一对;2.游标卡尺(精度0.02mm ); 3.机械零件手册;4.渐开线函数表、纸、笔、计算器(自备)。

三、 实验原理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来测量,通过计算得出一对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

渐开线直齿圆柱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 、模数m 、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 a *、径向间隙系数C *、变位系数x 。

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的基本参数有:啮合角'α、中心距a 。

以上各参数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如下:1.测定模数m 和压力角α 如图3——1所示,当量具在被测齿轮上跨K 个齿时,其公法线长度应为b b K S P K W +-=)1(若所跨齿数为K+1时,则公法线长度为b b K S KP W +=+1所以b K K P W W =-+1 (1) 有因为απαcos cos m P P b == 所以απcos bP m =(2)P b 为齿轮基圆周节,可以从(1)式中求得,由齿轮标准可知,α可能为150,也可能为200,故分别用150和200代入式(2),算得两个模数,取数值接近于标准模数的一组m 和α为被测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为保证量具的卡脚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所需的跨齿数可参照表3——1。

图3——1 公法线长度测量示意图2.测定变位系数x与标准齿轮相比,变位齿轮的齿厚发生了变化,故它的公法线长度与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不等,两公法线长度之差为αsin 2mx 。

设W K ‘为被测齿轮跨K 个齿的公法线长度,W K 为相同模数m ,齿数Z 和压力角的标准齿轮跨K 个的公法线长度,所以有αsin 2'mx W W K k =-即 αsin 2'm W W x KK -= (3)式中W K 可以从机械零件手册查出,将W K 的值代入式(3)中即可求出变位系数x 。

3.测定齿顶高系数h a *和径向间隙系数C *根据齿根高计算公式 2ff d mZ h -=(4)式中d f 为被测齿轮齿根圆直径,可用卡尺测得,然后求得齿根高。

另一齿根高计算公式 )(**x C h m h a f -+= (5)式中h a *和C *为未知,因为不同齿制齿轮的h a *和C *均为标准值,故分别将正常齿制h a *=1.0、C *=0.25和短齿制h a *=0.8、C *=0.3两组标准值代入式(5),取最接近h f 值的一组h a *和C *为所测定值。

4. 测定啮合角'α和中心距a如所测定的两个齿轮是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则根据所测得的这对齿轮的变位系数x 1和x 2,按公式(6)和(7)计算出它们的啮合角'α和中心距a 。

αααinv tg Z Z x x inv +⋅++=2121')(2 (6)'21cos cos )(2ααZ Z m a +=(7) 实验时可用游标卡尺直接测定这对齿轮的实际中心距并与计算结果比较,求出中心距误差'a a a -=∆,测定方法如图3——2。

图3——2 实际中心距测定示意图首先使这对齿轮作无侧隙啮合,然后分别测量齿轮内孔的直径及尺寸b ,由此得:)(2121'K K d d b a ++= (8)四、 实验步骤1.数出齿数,按表3——1查出跨齿数K ;2.分别在每个齿轮的三个位置测出公法线长度1+K W 、K W 及齿根圆直径f d ,算出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 逐个计算齿轮参数,填写实验报告。

五、 思考题1.两个齿轮参数测定后,怎样判断它们能否啮合及传动类型?2.测量齿根圆直径f d 时,对于齿数分别为奇数和偶数的齿轮测量方法有什么 不同?六、实验报告实验五回转构件的动平衡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验证回转件动平衡的基本概念;2.了解补偿质径积式动平衡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补偿质径积式动平衡机;2.试件;3.平衡质量(螺钉、螺母、橡皮泥等);4.普通天平、量角器、活动扳手。

图5——1 动平衡机的结构原理图三、 实验原理理论上已经阐明:质量分布不在同一回转面内的回转构件的动不平衡,都可以认为是分别处于两个任选回转平面'T 和''T内向径分别为'0r 和''0r 的两个不平衡质量'0m 和''0m 所产生的。

因此,在实验中分别测定所选两平衡校正平面内的不平衡质径积'0'0r m 和''0''0r m 的大小和相位,并给予校正就可以达到要求的动平衡。

图5——1为动平衡机的结构原理图。

框架1经弹簧2与固定的底座3相联,它只能绕道OX 轴摆动构成一个振动系统。

框架上装有主轴4,由固定在底座上的电动机14通过皮带和皮带轮12驱动,主轴4上装有齿轮8,与齿轮5齿数相等,相互构成交错轴斜齿轮传动。

齿轮5、圆盘7固定在轴9上,圆盘8随轴9转动,还可通过调节手轮17沿轴9上下移动,由此而改变两圆盘间的距离c l ,c l 由指针16指示,,圆盘7、8的大小、质量完全相等,上面各装有一质量为c m 的重块,质心都与其回转轴相距c r ,但相位差0180,因此,当圆盘7、8转动时,c m 所产生的离心力c F 便构成一个可调的力偶矩c c l F ,它与框架振摆平面间的夹角以c ϕ表示,轴9上端的指针15即用来指示c c l F 的作用平面和方向,指针相对圆盘的指向即为c c l F 的转向,齿轮6还可以沿主轴4移动,移动的距离与它的轴向宽度相等,比齿轮5的节圆圆周要大,当调节手轮18,使齿轮6从左端移动到右端时,齿轮5和轴9可以回转一周以上,以此调节瞬时的c ϕ值。

实验时,将待平衡的试件10架于两个滚动支承13上。

通过挠性联轴器11由主轴4带动,此时试件的不平衡质量可以看成在所选的两平衡校正面'T 和''T 内,向径分别为'0r 和''0r 的两个不平衡质量'0m 和''0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