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说略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上古韵部研究略说

上古韵部研究略说

∗[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孙瑾,女,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新系教师,专业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上古韵部研究是中国音韵学研究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音韵学之源头,而且为中古音和近代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上古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清代古音学家和近代学者对韵部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上古音;上古韵部;古音学中图分类号:H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5-0124-03(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00)孙瑾上古韵部研究略说提到上古韵部,首先要弄清楚韵部的概念。

其实,韵部是针对韵而言的,韵是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

韵部则不区别韵头和声调。

简而言之,归纳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就是韵部。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状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初学音韵者之参考。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韵部的研究材料主要是《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

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到今天普通话也还押韵,但后面的就不押韵了,“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不仅主要元音不同,而且韵尾也不同。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诗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

《诗经》产生在先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了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了。

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学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取韵”。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

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

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歌队寒谆真—至泰脂青—支阳—鱼东—侯侵谈缉—幽蒸—之宵冬盍二、黄侃的古韵分部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

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

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

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

”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①见《国故论衡·上卷·小学略说》②括号内为王力的部名,本书所加。

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

他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韵(即戴氏的分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构成了阴阳入相配的格局。

可惜萧部的入声他却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他晚年很想使之独立,将二十八部增加为二十九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王力(1900~1986年)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

「语言基础常识」古音概说所谓“古音”是指古代汉族书面语言的语音。

汉族的书面语最早见于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但甲骨文反映的古音资料很少,看不出当时的语音特点,所以我们讨论的古音是从两周时代谈起的。

从周秦到现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汉语语音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现代是指以北京音系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的语音。

古代三个时期,一般是指以周代《诗经》音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上古音,以隋代《切韵》音为代表的南北朝到唐宋的中古音,以及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古音。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掌握上古音是用处最多、作用最大的,但从学习音韵学来说,中古的《切韵》音又是基础。

前人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上溯古音,下推今音的。

所以我们这节讲“古音概说”,先介绍一点儿中古《切韵》音的知识,然后谈上古音。

《切韵》是隋代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之后新编的一部韵书。

韵书是按韵编排的,是供诗人选字用韵的,《切韵》的作者有颜之推、萧该、卢思道、刘臻等八九个人,执笔的是陆法言。

由于作者大都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所以《切韵》编写出来以后,很有影响,受到文人的推崇,唐宋王朝都用它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后来为《切韵》增字加注的人不少,著名的有唐代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和宋代陈彭年与丘雍等的《广韵》。

字数不断增加,篇幅不断扩大,书名也改了,但体例和音系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切韵》是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唐写本,《唐韵》写本已残缺不全。

只有《广韵》有多种刻印本,流传最广。

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还影印过,书名《宋本广韵》。

《广韵》是广切韵,即切韵的扩大的意思,全名叫《大宋重广韵》。

它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共分五卷,平声因字多分修两卷,共57韵,上声一卷55韵,去声一卷60韵,入声一卷34韵,合计206韵。

它基本上是以隋唐时代的洛阳音为基础,吸收了一些魏晋以来的古音和方音成分,分韵多而细。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15
到南宋·朱熹为《诗》作《集传》就全面采 用叶音说。
今天读音不押韵,只能说明语音随着历史 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而不是古人在那时就 改读了这个字的读音。
明代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 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16
(二)通过《诗经》押韵考求古音
1、韵例 韵例是押韵的格式。《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三个
条件:主要元音必须相同。
33
《诗·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入 二之日栗烈,--入 无衣无褐,--入 何以卒岁。--阴
形声字:
肃(觉部uk )—萧(幽部u ) 叔(觉部uk )—椒(幽部u) 溥(鱼部a) —缚、搏、博 (铎部ak)
34
3、阳入对转
阳声韵也可以同入声韵对转而相通,条 件有两个: 一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是辅音韵尾必须是同一发音部位。也 就是说,只有[k]同[ŋ]对转,[p]与[m] 对转,[t]与[n]对转。
42
所謂“古無輕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這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這組音在上古讀作“幫滂並明”。輕唇音 是在唐末宋初時期從“幫滂並明”四母中 分化出來的。這項結論是清人錢大昕得出 的。
43
Hale Waihona Puke 什么时候分化出轻唇音的呢?钱大昕说:“六 朝以后,转重唇为轻唇。”分化可能在唐末宋 初。
钱大昕为了证明“古无轻唇音”,举了大量的 “异文”和“古读”材料,如“阿房宫 (pang)”,古读负如背,读附如部,读逢如 蓬,读文如门,读微如没。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中, 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广东广州话急[kap]、 雪[syt]等。上古塞音韵尾就是指-p、-t、-k。
30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的异同及上古音简说
2021/8/16
B、 谐声字不谐声。 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偶、耦、 藕”两种读音;
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够”两组 读音;
从“京”得声的有“景、鲸”和“谅、凉”“掠 ”等三组读音。
C、反切拼不出该字读音,韵书的韵部也与今不同 。
东-德红切、山-所间切等。
《广韵》有入声韵部,“觉、月、角、竹、璞、浞 ”等字都是入 声字;“谈、侵”等字收“-m” 202尾1/8/1,6 现代普通话中没有。
古人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 做“五音”。再加上一个半齿音和一个半舌音,就是“七音”。
唇音 b p m 齿音 z c s 喉音 h w y
半舌音 l
舌音 d t n 牙音 g k
半齿音
2021/8/16
③清 浊
古人根据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与否,将声母分为清浊
两类。声带不振动的是“清音”,振动的是“浊音”。
,古读皆为重唇。 唇:帮旁并明(非敷奉微)(古无轻唇
音) 悲(帮b)、非(非f); 板(帮b)
、反(非f); 《论语》:“子贡方人。” 方(非f)
通 谤(帮b)
2021/8/16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无舌头舌上 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 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笃(端d)——竹(知zh); 店(端d )——占(知zh) 《春秋·成五年》:‘同盟于虫牢。’杜注 :‘陈留封邱县北有桐牢。’是虫桐同音 之证。”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 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2021/8/16
3、上古的声调 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清代开始研究
上古声调,顾炎武认为上古四声一贯(只 有一个声调);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只 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平、上、去 三声;王念孙、江有诰认为上古也有平、 上、去、入四声,但四声的归字与后代有 所不同;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两声; 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主张先分平入, 后分长短。即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 四声。现在没有定论。

音韵学概述分析

音韵学概述分析
❖ 现代汉语中,声母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声母一般 由辅音充当。如果一个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 就称为“零声母”。
❖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纽”、 “声纽”、“音纽”“声类”等。
❖ 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 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 用“端”来标记,“端”便是字母。
5、清浊
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 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
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 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度,古人 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
(二)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
❖1、韵母
❖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部分就是韵母。 韵母最多由三部分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 最少的只有韵腹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韵腹 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则不 一定每个韵母都具备。
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 古代都属入声韵。
B、 谐声字不谐声。
❖ 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 “偶、耦、藕”两种读音;
❖ 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 够”两组读音;
❖ 从“京”得声的有“景、鲸”、“谅、 凉”和“掠”“剠”等三组读音。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 (一)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 ❖ 1、字母
❖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 1、语音是变化的。 ❖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广韵》都属“灰韵”。 ❖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古音概说

古音概说

方言差别的存在就要求有一种共同语作为 各地的通用交际工具,当时的共同语叫 做“雅言”。“雅”是“夏”的意思, 即中原一带华夏族的语言,后来引申为 高雅的意思。《论语·述而》:“子所雅 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 严格地区分不同的谈话场合,在读经书、 参加礼仪的时候,一定用雅言,不用他 的鲁方言。雅言是高于方言之上的。
时代越早,语音变化越大。《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用现代普通话来读,首章的韵 脚“鸠、洲、逑”是同韵的,二章的前四 句的韵脚“流、求’韵母都是iou,自然 也同韵。但是二章后四句的韵脚“得、 侧”和“服”现在读来,主要元音不同, 一是e,一是u,差别很大。三章的韵脚 “采”和“友”、“芼”和“乐”,现 在读起来,不仅主要元音不同,韵尾也 不一样。
中古音 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魏晋时 期被认为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 渡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 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语音 材料比以前增加了。汉末人发明了反切, 汉语音韵学从此产生;三国时出现了韵 书。反切和韵书都是以前没有的语音材 料。
南北朝时期,语音的一个特征是韵母“繁化”, 韵部比以前分得多。中古的四声体系确立了, 有很多上古时期收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变成去声。 唐五代时期,韵母系统又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韵部减少了。实际的口语里,四声的调值有分 化,各有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分高低的情况。 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往往要 借助于古音。比如史书里边记录的一些 民族或国家,后来去向不明,其名称用 字的古音就是一条寻找的线索。历史学 家考证汉代的“发羌”是后来藏族的祖 先,证据之一是“发”字的古代汉语读 音近似[pwat],跟藏族的自称[bod]很相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母(喻四)的读音与定母相近,有“喻四归定”之说 异文例: 《尚书·舜典》:“命汝典乐,教胄子”,《周礼·春官·大司乐》 郑玄引作“教育子”,《说文》“育”下云:“《虞书》曰: 教育子。” 胄,澄母,上古归定母,幽部字;育,以母,觉 部字,幽觉有对转关系。 《左传·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公羊传》作“陈 仪”。夷,以母,上古脂部字;陈,澄母,上古归定母,真部 字。上古脂部真部具有阴阳对转关系,二字可通。 声训例: 《释名》:“妻之姐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章组字读同端组,读t-类声母,这种现象在南方的方言中存 在,如江西南部的一些客家方言。
《切韵》庄组声母接近精组
谐声字例如
“足——捉”、 “仓——创疮”、 “宗——崇”、 “相——霜”、 “生——性姓星”等。
(BACK)
四、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GO)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研究上古汉语韵母的方法:
一般是从中古音出发,把《诗经》、 《楚辞》、《周易》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 语的韵脚确定之后,加以分析、归纳,同时 参照谐声、异文等其它材料来确定。
对于没有用于押韵的字,可以根据 谐声偏旁归入相应的韵部。
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 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 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
3.上古时期无“娘、日”二纽(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 音。)
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 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BACK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
1.谐声字2.通假异文3.音注4.声训5.古反切
方法:
依据材料归纳声类,与已知的中古语音《广 韵》声母系统作对比研究。
1、谐声字
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 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
再如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箸、褚、堵、睹、赌、都、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无也。” 《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
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
“猪,都也。”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 丁丈反。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下面介绍几个有关上古韵部的概念: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如《广韵》 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ŋ ][-m]收尾的韵,如《广韵》中 的真 轸震韵、东董送韵和侵寝沁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 韵,如《广韵》中的缉韵、质韵和屋韵。 舒声韵:也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指 读音舒缓的音节,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 尾的字,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 读音可以自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指读音 短促的音节,即有塞音韵尾的字,以[-p][-t][-k] 收尾 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元音之后紧接 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切韵》的于母跟匣母在上古是同一个声母,有“喻三归匣”
之说。
谐 声 字 例 : “ 韦 围 —— 讳 ” 、
“ 有 —— 贿 ” 、
“或惑——域蜮”等。
声训例如《释名》:“淮,围也,围绕扬州北界,东至海也。”
读若的例子如《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 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直到《切韵》时代,于母和匣母的音值依然相近,它们的 出现环境是互补的,于母出现于三等,匣母出现在一、二、四 等。现代不少南方方言中,于母也并没有演变为零声母,而是 与匣母字同读h。
古书异文如《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
》作“既都”。
(BACK)
日母的读音接近泥母(娘母)
谐声字例: “日——涅捏”、 “若——诺匿”、 “而——耐”、 “仁——佞”、 “女——如汝” 、 “乃——仍”
声训例如 《释名》和《白虎通义》云: “男,任也”,“男之为言任也”。
(BACK)
没有独立的于母(喻三)
(BACK)
唇音 双 唇

舌尖中 端 舌音
舌面前 照
舌叶

齿音
舌尖前 精
牙音 舌 根

喉音 喉

滂並明 透定泥 穿神日 初床 清从 溪群疑
来 审禅喻 山俟 心邪 晓匣
三、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清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台”字《广韵》有土来切、与之切两读,“土”是 透母字,与定母相近,“与”是以母字(喻四)。
(BACK)
章组声母的读音也接近舌头音端组 谐声字里有两组声母字使用同一声符的:
“者——堵赌” “詹——胆担” “周——雕雕凋琱鲷鵰”。 异文例: 《周礼·考工记》:“玉栉雕矢磬”,郑玄注“故书雕或为 舟”。
阴声韵
之部 ә 支部 e 鱼部 a 侯部 ɔ 宵部 o 幽部 u 微部 әi 脂部 ei 歌部 ai 缉部әp 叶部ap
入声韵
职部әk 锡部 ek 铎部ak 屋部ɔk 药部ok 觉部uk 物部әt 质部et 月部at 侵部әm 谈部am
阳声韵 蒸部әŋ 耕部eŋ 阳部aŋ 东部ɔŋ
冬部uŋ 文部әn 真部en 元部an
《大雅·卷阿》一章
《鲁颂·泮水》六章
“南”“心”为韵 “林”“南”“林”“南”为 “风”“南”“心”为韵 “钦”“琴”“音”“南”为 “南”“音”为韵 “心”“南”为韵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
戴震觉得不妥,把“方”解释为“房”,他看出了“方”是个通假字,但没 有讲对。
音韵与诗词格律
第二节 古音说略
第二节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 方法 (GO)
二、上古韵部研究 (GO)
三、上古声母系统 (GO) 四、古音通假问题 (GO)
(END)
一、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二)上古声母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GO)
(BACK)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3、音注
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 作的注音。
其术语为“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便是。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 事”,郑玄注:“播,读为藩”。
《说文》:“娓,顺也,读若 媚。”
4、声训
声训—— 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如: 《诗.采薇》 “靡室靡家。”郑玄笺 “靡,
清人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中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
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 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
例如《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毛亨注“方,有之也。”郑玄、孔颖达都没有提出异议,直到清代许多学者 都认为应该像毛传那样解释为“占有它”。
(BACK)
只有重唇音(双唇音),没有轻唇音(唇齿音)
这种状况在《切韵》音系中依然如此。 谐声字例如:“甫——捕补铺浦”,“奉——捧棒”。
古书异文如: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匍,中古并母字,扶,奉母。 《左传·襄公十二年》:“晋士鲂来聘”, 《公羊传》作“晋侯使士彭来聘”。鲂,中古奉母字,彭,并母。 《论语·季氏》:“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经典释文》:“郑 本作封内”。 《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史记·夏本纪》作: “汶山导江,东别为沱”。
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2、通假异文
如《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
伏”或“蒲服”。 又“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又《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 《左传·僖28年》作“孟诸”, 《周礼·职方氏》作“望诸”,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汉书·地理志》作“盟诸”。 以上说明唇音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1.上古时期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舌上音》:“凡轻唇者,古皆 读为重唇。”钱氏认为,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 帮、滂、並、明 。“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又作“桴”,“父”古读如“爸”。
2.上古时期无舌上音(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 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 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 要表达的意义。
(BACK)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