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系
上古音系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4】《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5】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例字入声韵例字阳声韵例字
之 来媒悔使职 k 特麦食富翼国蒸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觉uk 鞠覆告戚迪冬u 中降
宵o 悄敖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屋 k 角玉曲东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铎ak 薄夕若宅尺阳a 昌黄扬衡明支e 支斯锡ek 脊解耕e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月at 伐败说月渴烈寒an 旦雁管怨
脂ei 弟矢资葵质et 实噎瑟穴真en 人渊千零身信询微 i 怀崔枚物 t 出肆隧类文 n 门巾存云员先
缉 p 湿及合侵 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谈am 敢监
三、声调
上古中古
平声平声
舒声
上声上声
长入去声
促声
短入入声。
上古汉语音系(一)

㈤異文材料
• 異文指不同的書或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在記載同一事物時 使用不同的字詞。 • • 《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 • 《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 ‘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 作‘封內’。” • 《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 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荀子· 勸學 篇》引作“匪交匪紓。” •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去聲的起源
• 讀若是通過比況的方法用讀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注音。 • 《說文》:“萈,山羊細角者。从兔足, ������ 聲。凡萈之屬皆从萈。讀若丸。寬字 从此。 臣鉉等曰:������ ,徒結切,非聲。 疑象形。 ” • 萈:匣桓平山合一等 • 丸:匣桓平山合一等
•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來給一個漢字注音,其 基本原理是: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 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詩· 魯頌· 泮水》八章
• 彼何人斯?其為飄風。 •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 胡逝我梁?祇攪我心。 • ——《詩· 小雅· 何人斯》四章
• • • • • • •
林——來侵平深开三等 音——影侵平深开重紐三等 琛——徹侵平深开三等 金——見侵平深开重紐三等 南——泥覃平咸开一等 心——心侵平深开三等 風——非東平通合三等
傘:心寒上山开一等
片假名與羅馬音標
㈧方言材料
•
㈨親屬語言材料 • 漢語與藏語等漢藏系語言有共同的來源,拿漢語 去跟同語系的其他語言進行歷史比較研究是漢語 古音研究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方法。漢語上古音研 究中的一些難題如複輔音、音節模式、聲調起源 等問題,借助於漢語與親屬語言的比較研究能够 得到更好地解決。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
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
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
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
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古音2

(5)反切
晋《字林》:“襮bó,方沃反。”襮,
中古帮母;方,非母。 “邶,方代反。”邶,中古並母;方, 非母。 钱氏列举的异文、又读等论据,只能 直接说明重唇音和轻唇音混而不分, 参证其他有关情况,则可进而明确这 种混用的内蕴:古无轻唇音。
(6)方音和译音
“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
联系历史发展看古无舌上音
端t 透t 定d
d 貂玷董颠到 zh昭沾猪竹中卓 t天挑胎滩梯 ch彻抽宠超丑 d掉怠稻啖動洞 t童台迢谈筒桃 zh住丈兆重撞 ch持除橙长晁
联系今音来看
现代某些zh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d;
某些ch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 、d; d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d; t声母之字,上古读作t 、d 。
3、娘日归泥
娘日泥都是36字母中的成分,娘日
归泥,是说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 泥而没有娘和日——后两类归属于 前一类。
联系发展看娘日归泥
泥
娘 日
娘日归泥是章炳麟提出的论断
《章氏丛书· 国故论衡》:“古音
有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 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章文随后列举异文、又读等材料, 进行了论证。
联系后代看
t t
zh ch
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舌头、
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 求之古音,则与端 透定无异。……古音‘陟’如‘得’ (端知不分),‘抽’又作‘搯’ (透彻不分),‘直’又作‘特’ (定澄不分)。”
根据: (1)异文 《尚书· 禹贡》:大野既猪。(猪,通“潴”, 知母) 《史记· 夏本纪》:大野既都。 (都,端母) (2)读若 《说文》:冲读若动。(冲,澄母;动,定母) (3)声训 《周礼· 师氏》:“掌王中失之事。杜子春云: “当为得。记君得失,若《春秋》是也。” (中,知母;得,端母)
上古音常识

上古音常识
2、准确理解同义、近义词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往往存在音同音近的 联系。 课本546页的例证。再举一些例证。 “逗留”,叠韵。逗,定母侯部
上古音常识
留,来母侯部
“背”“负”,帮母之部,“负”,并母职部,“背”, 阴入对转。 “焚”“燔”,“焚”并母文部,“燔”并母元部,双 声、旁转。 3、辨析通假 辨析通假的重要性 “柔”“弱”,“柔”,日母幽部,“弱”日母药部, 王念孙:“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而义近者,经传往往 双声、旁对转。
上古音常识
入声。 阴阳对转:“溝、購、構、媾、觏”等字属侯部,“講、 耩”等字属东部。 阴入对转:“是、提、题、缇、醍”等属支部,“寔、湜” 等属锡部,又是阴入对转。 2、旁转 是指从某一阴声韵(或者阳声韵、入声韵)转变为与之相 近的另一阴声韵(或者另一阳声韵、入声韵)。引起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由于这个字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前后或高低的变化。 因而,旁转关系也就是主要元音相近(有韵尾则韵尾相同的) 关系。 分,文部(帮母);半,元部(帮母)。文元旁转。 幺,宵部(影母);幼,幽部(影母)。宵幽旁转。
上古音常识
二、古无舌上音
这也是钱大昕在《十驾斋养心录》中提出来的。 课本544页。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说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舌上音 “知、徹、澄”三母,它们是后来才从舌头音“端、透、定” 中分化出来的。 证明材料: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母。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敬 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中古 时,田,透母;陈,澄母。
上古音常识
链接
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的核心,同时 也是等韵学中不太好懂的内容。……清代等韵学家江永是这样 解释“等”的,他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 三四皆细,而四尤细。”(《音学辨微· 八辨等列》)……用现 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是指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后 比较低,如[α]、[ ]、[о]、[u]等元音属之;所谓“细”就是指的 发音时元音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如[i]、[e]、[ε]、[a]等属之。 为什么又有“洪大”、“次大”、“细”和“尤细”的区别呢? 这是因为元音的高、低、前、后也是相对的,如“高”还有高 和半高之分,“低”还有低和半低之别,所以大有洪大、次大, 细有细和尤细的区别。
汉语语音史5上古声母系统

以韵文作音韵材料也有缺点: 1.只能归结出“韵类”而不是“韵母”。 《诗经· 周南·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荒”是合口字,“将”是开口字;“萦”是合口字, “成”是开口字。它们是不同的韵母,这从押韵上看 不出来。 2.从韵文无法推求古代的声类。 3.押韵字有时不易确定,判断错韵脚就会影响到结论的 正确性。
古汉越语中,汉语章组字常读舌根音:
针 kim 纸 giəy 正 gieng 种 giog
虽然端知组也有与见组发生关系的,但总体不如 章组那么多,也表明它们的性质是有差异的。 这几组声母关系错综复杂: 隹章-碓端-椎澄-淮匣-崔清 占章-点端-钻群-拈泥
《切韵》系统中端组与知组已经分开了。这个变化发 生在什么时候? 到齐梁时期,知组还是读同端组: 1.[西晋]郭璞《尔雅注》:“长,丁丈反”“竺,丁毒 反”“丁,猪耕反”“姪,大结反” 2.[梁]顾野王《玉篇》:“琢,都角反”“汤,他郎反 ”“浊,徒角反” 3. 梵汉对音:Uddiyana译作“乌苌”,Samghabata译作 “僧伽跋澄”。 4. 日语(吴音)借词:展知:ten;哲知:tetsu;宅澄: taku
《诗经· 召南· 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 自公,委蛇委蛇。” 凡从“它”得声的字,如“紽佗驼蛇……”属同一韵 部;从“皮”得声的字,如“波坡破颇披疲被……” 等也属同一韵部。同时,由于“皮、紽、蛇”押韵, 以上两类字也应当属同一韵部。
严格来说,造字时代(谐声时代)应当早于《诗经》 时代,因此有少数字在诗经中已经与它的谐声偏旁读 音不同了。 《诗经· 齐风· 甫田》: 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 出现这种情况应当以诗经系统为准。实际研究结果表 明,两个系统大致是吻合、相辅相成的。
上古语音系统ppt

2、韵在章中的位置
A一韵到底。《桃夭》、《日月》 一韵到底。《桃夭》 日月》 B换韵。《卫风·氓》押三韵;《七月》 换韵。《卫风· 押三韵;《七月》 押四韵、五韵。 还有押交韵和抱韵两种特殊形式。例如: 《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 召南·野有死麕》 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吉士诱 《周颂·思文》:“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周颂·思文》:“有命自天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缵女维莘
形声字系统也可作重要参考,段玉裁提 出 “同声必同部”。如:“其”在“之” 部,从其得声的“淇、棋、期、欺、基、 箕、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系联时应注意两点: 一是要明《诗经》 一是要明《诗经》的韵例。否则会系联 成一部。 二是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 免有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 个很统一的标准。
(二)上古韵部研究
陈弟反对朱熹叶音说。顾炎武分析《诗经》 陈弟反对朱熹叶音说。顾炎武分析《诗经》 《楚辞》用韵为十部。段玉裁为十七部,黄 楚辞》用韵为十部。段玉裁为十七部, 侃二十八部,王力二十九部, 楚辞》 侃二十八部,王力二十九部,”得声之“俄 哦饿鹅蛾峨娥锇莪蚁议” 等字皆在歌部。 第二、三十部管到先秦。 第二、三十部不分雅俗、方域。
关于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爰(喻三)— 爰(喻三)—缓(匣母); 云(喻三)— 云(喻三)—魂(匣母); 或(匣母)— 或(匣母)—域(喻三); 自营为私,《说文》 自营为私,《说文》作“环”; 《诗·皇矣》“无然畔援(跋扈)《汉 皇矣》 无然畔援(跋扈)《 书》《叙传》作“换”。 》《叙传》 兑(定母)— 兑(定母)—悦锐(喻四); 台(定母)— 台(定母)—怡(喻四); “易牙” 论衡》 “易牙”《论衡》作狄牙; 多—移、炎—淡均属此类。 移、炎—
古音学

韵 缓 说 批 判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沈重 ‘协韵说’提出反对意见,即陆氏 所谓的‘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 说法。陆氏认为古人押韵限制宽泛, 后代读起来不押韵,是因为后人押 韵限制比较严格,不需要改变汉字 读音。 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是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古(先 秦)今(唐代)读音是相同的。这 实际上否定了‘语音随着历史的演 变而演变’这条真理。因此也是错 误的。
古 无 轻 唇 音
一、古无轻唇音。 ‘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也 就是说唐末以后读轻唇音的‘非、 敷、奉、微’四母在上古音里应和 ‘帮、滂、并、明’合而为一。 1、谐声字 非、诽——辈、排 奉、俸——捧、蓬、棒 汾、分— —盆、扮 复——愎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舌 上 音
二、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 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 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1、谐声字 周(章、幽):雕、凋、(端、幽) 凋(定、幽) 者(章、鱼):睹、都、赌、堵 (端、鱼) 至(章、质):垤、 、 (定、屑)
上古音系—古音学
本節重點講授上古音的演变
历史,上古音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上古音系。
上 古 音 研 究 小 史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吴 棫、郑痒,发轫于明代陈第,兴起 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 达到顶峰。‘古音学’是清代学者 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是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语音系统的学科,属 于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古 音 学 产 生 的 学 术 背 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音系
一、声母(王力拟33声母)
中古与之比较:
【1】轻唇音读为重唇音非pf 敷pf 奉bv 微
【2】舌上音读为舌头音知 彻 澄 娘
【3】章组声母接近于舌头音端组章 昌 船 日 书 禅 中古的照三【4】《切韵》庄组声母接近于精组声母庄t 初t 床d 生 俟 中古的照二【5】日母接近于泥母(娘母)
【6】没有独立的于母
【7】有复辅音声母
二、韵母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例字入声韵例字阳声韵例字
之 来媒悔使职 k 特麦食富翼国蒸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觉uk 鞠覆告戚迪冬u 中降
宵o 悄敖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屋 k 角玉曲东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铎ak 薄夕若宅尺阳a 昌黄扬衡明支e 支斯锡ek 脊解耕e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月at 伐败说月渴烈寒an 旦雁管怨
脂ei 弟矢资葵质et 实噎瑟穴真en 人渊千零身信询微 i 怀崔枚物 t 出肆隧类文 n 门巾存云员先
缉 p 湿及合侵 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谈am 敢监
三、声调
上古中古
平声平声
舒声
上声上声
长入去声
促声
短入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