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语文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人们的日常交流都是借助于语文进行的,语文教育质量的高低,每个人都有切肤之感,还因为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会发现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不利影响

一、语文教学现状

曾经有人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概况:“巨大的成绩包含着巨大的问题,空前的成就受到空前的批评。”的确,回溯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有革命性的改变,也有里程碑式的收获,但是自从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来,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讨论与批评好像就从未间断过,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人们总是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总会对语文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真理总是朴素的,事实也总是客观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语文教学中的确问题多多。无论你是学生、专家、学者,还是仅仅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稍微多一点了解的人,如果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最深的感触,以下三点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1)大多数中学生语文水平不过关;(2)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3)大多数语文老师感到迷茫、尴尬。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会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复杂的,下面我们从实际出发对这种结果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 提问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字:语文课堂、有效课堂、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教师与学生、教导与学习、人与书、讲解与练习等等。而将这些多向交叉的联系网络的“聚焦点”就是课 堂提问。精彩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情绪和思维的 浪花,使其思维活跃。而平庸甚至失当的提问,不紧对教学无益,反而堵塞学生 的思路,压抑着课堂的气氛,甚至引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 进课堂高效运行。 一、曲径通幽,富有启发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总是直来直去,对于学生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这 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 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在思维上“跳 一跳”。在《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中,有如下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 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种: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 什么? 第一种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第二种是曲问,课 本中没有答案且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的思考。在教学中通过这 样“曲问”,曲径通幽,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 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如问:“小儿子是个‘无赖’, 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且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二、巧妙追问,培养分析力。 课堂中面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以睿智的追问,激活 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在《半截蜡烛》中有这样 一个片断: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 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 了半截蜡烛里。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的方法还不够绝妙。 师:为什么? 生:她应该将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这样,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他 们一家三口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是无效的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 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他一语道破了创新和发现的真谛; 好奇心理、问题意识及锲而不舍的探求,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质疑问题,应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航标,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质疑。 如在讲述《雨中》时,教师先板书课题《雨中》,让学生看题并提出自己看了题之后的想法或疑问,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且增进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雨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雨中有谁和谁?”“为什么事情发生在了雨中?”……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哪些问题还关心不够,这样就能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失。

二、注意学生的说话训练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这就是说,在学生的语文素质结构诸要素中,“说”是关键要素。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强化了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注意发挥“听”“说”对思维、读写诸方面的带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对于这一点,我在导入正课之前给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 “真情告白”,为了做到情切语明,表意直接,不少学生提前收集资料,防止上台窘迫,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会更多地阅读有关资料,甚至会用上一些电影、电视中精妙的台词。那种认真劲与执著精神,是他们个体意识逐渐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从同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十分期盼能跟上或超越别人。 此时此刻,教师如能恰当地在一边给予点拨,采用激励手段及时巩固,就会远胜于平常教师上课时的苦口婆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学生与老师走的也更近。 三、让学生当小演员,表演课文内容时下,课本剧像一股和畅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更以其演出形态的丰富活泼,观演关系的天然和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每天局限在40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天地相对窄小,老师每天一成不变的讲解课文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适合于学生排练成课本剧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提问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重要方法。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明确每一个提问的目的,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学生提出问题。 便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问题、化解教学重点、难点。二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教师设计问题情景,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并维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堂提问价值和功能的关键所在。三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感知、注意、理解、推理等与学习有关的基本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系列提问可以向学生展示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思路,为其独立学习提供范例。 1.明确教学目标是设计课堂提问的前提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以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为前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识会写一个个生字词、理解每一篇精读课文的思想内容、按照教材要求练习口语交际和习作,语文教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能够按照汉字及词句的结构和音义规律独立识字、阅读和恰当表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同文本的特点灵活选用阅读策略、获取有效信息,能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将自己的想法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让听者和读者理解……为此,从提高提问有效性的角度,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形成清晰的认识。 2.提问与其他语文教学形式配合使用 从有关提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看,提问法往往比较理性,对认知方面的学习似乎更容易发挥作用。而语文学习中有很多体验、感悟、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改变,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需要解决。 一、拼音教学效果差。部分教师依照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和个人经验,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甚至于直呼音节,还强调背诵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分开,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 二、识字教学被削弱。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有的学生大量运用网络语言。 三、阅读能力不强。部分教师对教材还处于条分缕析现状,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且很多是无效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甚至于直接照搬教参书上的目标;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忽视学生积累等,语文需要积累,而很多教师只注重理解,忽视了积累。 四、表达能力较差。现在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大胆、主动地与别人进行交流,或不敢说,或说不清楚,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五、习作能力较低。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作文或“拼”作文现象。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能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习作指导与讲评实效性不强。 总之,在高唱“以生为本”的现实课堂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还有,有的教师的语文教学十分封闭。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再者,教师没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也有很多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除了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努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能够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动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水平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实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绝绝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仅仅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实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个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钦州市钦南区犀牛脚镇沙角小学苏银开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要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提问引导 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有几点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重新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

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2、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3、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行为,可以维持正常有序的教学秩序,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数学教学上来。 总之,我们老师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的教学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我们的课堂提问 纵观我们的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乐此不疲。但低效重复式的提问,或不着边际与要点的提问等等,学生的思维不但没有得到启发,而且教学效率微乎其微。究因何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一)问题的提出,缺乏主体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那么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谁发现的,是谁提出的,这是一个以谁为教学主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提问─回答─反馈”的环节中,提问由谁主导,反馈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教学反思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

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比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的普遍看法。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试想,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他们的“自主活动”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活动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凭自己的经验教学,教法单一。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3、汉语拼音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关键环节,老师重视度不够。 4、一年级新生学前教育存在极大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有不科学的因素。 5、学前教育的老师存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师德休养、个人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对进入一年级的新生有多方面的影响。 6、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忽略了对孩子的贴身教育,辅导力度不够。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不强。 7、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够充足。三至六年级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点。 8、学风不浓、学生厌学是存在着的普遍现象。 9、城乡学校差别大。师资力量有悬差,超大班额突出,教师是人不是神不能做到全顾。 10、教学设备分配不均,没有做到城乡资源共享。规模小的学校只能是希望、盼望加渴望,最后是失望。 二、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把师培师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使用多层次、阶梯式、不等式等方式方法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面放宽,让大多数教师都受益。 2、教师利用培训、读书、网络等学习多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对幼儿教师加大培训力度。学前教育对义务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很多方面:性格、兴趣爱好、勤学好问、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前教育密切相关。 4、培养教师专长及特长。分配教学科目用其长。 5、定期或不定期对对家长进行培训。档次不一定要好高,班内校内培训都行,不需要大道理,只要切合实际即可。 6、密切家校联系。家校互动,随时掌握孩子(学生)的动态,不让学生处在夹层中,失去了家校的监管。加强对孩子的家庭辅导。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都要实行正面教育。扶正学生的身心。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与恰当引导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与恰当引导 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和探究实践,培养儿童的综合创新能力。学必需疑、疑能引思,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间经常使用的一种相互交流,是教师实施教育与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统一。提问也是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应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因此,处理好提问与回答,恰当引导,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问、恰当引导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使学生有质疑的机会和兴趣 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教师应维护学生好问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只有当学生寻求到答案后才能因为获得新知能力而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实际与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如看了一幅图或拟订一个课题后,向学生能提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分析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并进行分步引导,对于一些学困生,要设置坡度,降低难度,变换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探究问题的机会。

二、主意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是极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堂提问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知识要从整体着眼,感知整体,让学生理性思考,逻辑推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学时应留给学生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探究问题,最后选择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绝不能一味地满堂灌,挤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提出问题后不能马上给出答案,教师一定要结合某一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导学,创设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传授某教学内容时,应放手教给学生设计、探究、归纳等。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学生自己进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中去分析、思考、判断。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要让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把静的,抽象的变为动的。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做中学,展示思维过程,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时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一般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者,向其提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能力较弱者,让其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f18011673.html,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者:毕德芹 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17年第07期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将研究重心从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逐渐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来,改革后更加重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语文考试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应用能力,同时也是适应新课改的现实需要。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谈谈自己的做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填鸭式教学。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不能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讲解生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枯燥和晦涩难懂,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之间零互动,学生不能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率较低。还有一些教师只顾按照备课内容讲解,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不管学生是否能消化学习内容,都一股脑儿倒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课堂后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点的现象。 2.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选择用课件讲课,甚至达到了离开课件就无法导入新课的程度。尽管多媒体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将语文教学问题展示出来,通过声光电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知识面,但是課件只是教学工具,而不是教学主体。很多教师却把它当成了课堂主角,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围绕课件开展学习,一堂课下来学生一直在看课件,教师一直在讲课件,学生在纷繁的课件信息中“如痴如醉”,学生看到的都是教师罗列出来的问题和后面已经写出来的“标准答案”,学生沉浸在课件的眼花缭乱之中,忽略了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3.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语文能力发展。 语文课堂上传授语文知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语文知识不等于语文能力。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尽管所教的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上有一定的获得,但是并不能证明学生语文能力较强,有时甚至是高分低能。语文是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征的学科,在教学时不可偏颇,要二者兼顾。比如,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常用的是背诵,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只要背下来就可以考高分,尽管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掌握含义,当考试结束后又“还给老师了”。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泰安学校孙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既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说课堂提问对老师来说很重要,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首先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其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也是设计问题的根据。总之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化直为曲、铺垫引导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如此,直来直去的提问不可取。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不但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还会感到索然无味,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若我们以“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老山界》时需要学生分析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作用。如果我们直接提问:“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应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解决,有些同学甚至可能无从思考。但如果我们不直接问,变换一个角度,“曲”问:“‘抢’字是否说明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难度就会降低,几乎所有的同学立刻就能作出否定回答并积极思考理由。此时我们再适时进行铺垫启发:“既然大家都作了否定,那么‘抢’字到底该如何理解呢?例如小华今天早晨起床晚了,当妈妈做好早饭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就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华的‘抢’说明了什么?”教师设置“曲问”,举例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抢”自然就理解了。 再如在赏析古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但”字有何作用,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点铺垫引导,讲一讲以前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的句子来表现教室的安静,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由此可见化直为曲、铺垫引导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很有帮助,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最新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摘要:只有真正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的语文教学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自己松绑,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反思教学,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让学生能够张开思想的羽翼,自觉主动地到语文学习的广阔天空去翱翔,去领略文学世界的无限风光,得到灵魂的陶冶,获得审美的重塑和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策略 G633.3 一、进行有效备课,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一)有效备课做好备课工作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要精心备教材和备学生,并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在预设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重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对教师留的预习作业视而不见,这导致课堂听课时抓不住重点,听课效率低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

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提高其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更具针对性,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整合资源 语文这门学科的涉猎范围十分广泛,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拓展利用课外资源,使其为语文教学服务。首先,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典型、最标准的范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利用好教材资源,根据教材要求向学生传输一定的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穿心能力。其次,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外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大学生视野。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人文、风景等资源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说真话,表真情。 二、重视朗读效果的达成,追求朗读的“巅峰状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事实上,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仅靠“读书百遍”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重视学生朗读的效果,让学生懂得: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清节奏,这些只是朗读的基本要求;而通过读出重音、人物的语气、语调和抑扬顿挫等读出情感才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只有教师加强对朗读效果的追求,学生才能进入朗读的巅峰体验。记得七年级上期教《木兰诗》时,学生真的很喜欢这首诗,但听他们试读了几遍我都觉得不满意,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朗读效果,我意

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知识讲解

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口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很多的,然而,如果从提问·听答·评答这样三个方面来看,那么合理分配答问对象、善于提探究性问题、给学生答问以等待和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这四大技巧就显得很重要。 合理分配答问对象这里所说的“分配”与经济学仁的“分配”有 所不同。经济学仁的分配是指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配给消费者,而这里所说的分配是指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是针对哪些人的提问,要求哪些人回答,即为一种问题的指向一般而言,教师提问主要有三种分配方式:(I)指向单个个体这种指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如“XX,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二是先向全体学生提问,然后叫一个学生来回答,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XX,你来说说”等类似的提问。(2)指向一个特定团体。如“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此时所有的男同学则成为教师提问的对象、(3)指向整个班级。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准吗了”这时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针对这3种分配方式,我们认为,只要有具体的理由,每种分配方式都是合理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分配问题上存在这样一些更为具体的方式:(l)有的教师倾向于向男同学提更多的问题(反过来也一样);(2)有的教师喜欢向一些学业成功者提更多的问题;(3)有的教师喜欢向一些学业失败者提更多的问题:(4)有的教师喜欢针对具体的学生提具体的问题,如把复杂、抽象的“论证性”问题分配给学业成功者回答,而把“判断性”、“描述性”的简单问题分配给学业失败者回答;(5)有的教师倾向于把提问范围集中于教室的右边(或左边),有些教师的问题分配范围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三角形,而有的教师喜欢向前面儿排的学生提间,有的喜欢向中间的学生提问,有的则喜欢向后面几排的学生提问我们认为,这些具体分配方式不是不可以的,但它们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不能引起课堂提问中存在消极影响。如第二种方式就极易造成一种不平等现象,给学业失败者造成一种打击或排斥,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愿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摘要:小学语文在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需要从小学时期开始培养。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都有很好的影响作用。因此,如何进行提问就成为需要教师特别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些无效的提问,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还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厌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效提问的表现形式 1.提问随意,重点不突出。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问过于随意,提问的数量很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可能还会出现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学生突然没了声音。这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方式没有让学生明白,到底要什么答案,这种提问方式显然不能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学习。 2.提问难易不分,把握不当。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地就说出答案来。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有的问题设置的过难,学生往往思索半天都不得其解,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缺乏互动。在课堂提问时,一些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提问后不给学生留有时间去思索,学生只能被动快速地回答,师生间缺乏主动交流和沟通。 二、有效提问的几个原则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设计提问方式、实际提问时需遵循以下原则: 1.适当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其问题的难易应适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难度大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无法回答,或者回答得不全面;难度小的问题,学生就不用思考,这样会降低回答的积极性。 2.明晰性。提问的问题是不是明晰,主要是看问题是不是符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提问的方式不同,学生的理解就会不同,回答自然也就不同。提问的问题学生是不是能够有疑问,能不能触动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到何种程度,教师在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如果疑问太深,学生之前学的与新要学的建立不起联系,也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3.科学性。这主要是指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特征是什么样的等等。小学生的发展很快,各个年级的发展水平不同,每个年级的学生发展水平又有不同,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达到目标,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语

语文教学策略

一、语文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教学观念指导下为调控教学各要素关系而作出的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构想。它超越了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步骤,又不像教学原则那样抽象。它就是组织教学、选择教法、调控各教学要素关系的依据。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讨论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当教师向学生展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目标的实现能够满足其心理需要时,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期望心理,激发她们对达成目标的强烈动机,推动她们去学习。教学目标不仅具有心理功能,而且制约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方向,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对教学程序的确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反馈练习的编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策略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确定目标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教学,有据可依,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成效。在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者还必须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此外,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还要考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2、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的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能力。语文基础知识指的就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的掌握,理解、运用标点及其她语文常识性知识。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指传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其她相关能力指与本节课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关的能力培养,如判断、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运用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她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极为重要的一环就就是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目标体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及各种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这些内容。 如《桂林山水》一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可确定为: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确定为:通过朗读、绘画、欣赏画面与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意目标可确定为: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锈河山的思想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在学习生涯中必不可缺的一门学科,如何学好语文,学懂语文,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从目前来看,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读”和“写”。注意语文的写作水平训练,让学生通过写作丰富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所以,语文课程的写作十分重要,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探讨,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360docs.net/doc/0f18011673.html,ki.kjdks.2015.04.037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quiry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ZHANG Guixia (Hebei Longhua Hanjiadi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engde, Hebei 068163) Abstract Language as our “mother tongue” is a discipline we learn essential career, how to learn the language, learn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We need to continue to explore. From the current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 “read” and “write.” Note language writing skills training for students through imaginative writing,enrich their vocabulary. So, writing a very important language course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improve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teaching to explore,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pupils.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我国在设置语文这一科目时就明确规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本国的语言,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积累词汇量。使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创作能力,提高他们在运用语言交流时注意语言的“美观”“得体”。语文课程可以无形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在表达交流时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以及文字的生动性。通过写作可以表达出学生对某一件事物的内心真实想法,表达出他们的情感,通过写作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他们的语文素养。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时会感觉到压力很大,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以学生的认识活动为主体,教会识字方法,努力创设多种的教学情境及手段,采取多样教学策略,加强语文的生活化研究.我笔写我心,作文是自由表达思想的教学内容。以下是相关的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欢迎大家的借鉴参考!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学措施与方法 首先,让学生从心理上平稳过渡。 前文提及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不同,让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摸不着头脑,这时的语文教学应放慢脚步,仍延续小学高段时的一些教学方法,等学生逐步适应后再放手。比如: 1.加强沟通。刚入学的孩子,新的校园、新的同学、新的老师,除了新鲜带来的兴奋,更多的是陌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有一个互相了解、认识的过程,这时可以让学生准备有自己特色的自我介绍,来互相认识;老师也可布置相关作业来了解学生,比如写日记或作文,用较私密的方式与每个学生单独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时让每个学生有了初步了解。 2.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帮学生打好基础,树立自信,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桃子。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进行较深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或在学习中可以自己出题测试,考前明确考试重点,并与学生一同归纳整理知识点,考后一起分析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其次、保持或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生动的课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乏竞赛、表演课本剧、赛讲故事等形式,初一阶段也可延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1.竞赛激趣法。在识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讲解易错的字形、字音,课堂短时间记忆,再进行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接力默写古诗之类的,为了小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对待,无形中加深了学习印象。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些内容只靠老师的两片嘴是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或是表达效果不明显,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理解起来也更容易,更准确。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可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让学生从中感受其浑厚雄壮、刚健激昂的气势。还可利用配乐朗读,让学生对文字背后的内容有更深感受。 3.排演课本剧。有好多文本比较适合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好素材。排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透视课文,深入把握课文主旨,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课文《皇帝的新装》,可让学生来演。排演小组中既有编剧,又有导演、演员,还有服装、道具等,排演过程中,各“部门”既有明确分工,又有亲密合作,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团队精神。表演完还可让学生观众点评,评选出最佳导演、演员、编剧等奖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感情范读课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优美的意境中,使之收到情感美、语言美、思想美的熏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注重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注重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