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

合集下载

中医心身调节的心得体会

中医心身调节的心得体会

中医心身调节的心得体会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心身调节也越来越重视。

心身调节,就是保心身调节命之意。

中医心身调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心身调节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心身调节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一)心身调节的意义“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张景岳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

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

因此,遵循中医心身调节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二)心身调节的方法一,调摄情志。

1、和喜怒。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怒是历代心身调节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

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3、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无思,唯过则有害,古人认为:思则气结??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思虑过度可出现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痴呆等症状4、防惊恐。

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二,运动形体。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通过调整身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心法的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调和五行,以及精神调养。

一、平衡阴阳在中医认识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

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的平衡关系。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平衡阴阳。

当身体出现了阴阳不平衡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外阴阳的平衡,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法来实现。

在饮食方面,中医建议食物的阴阳属性要平衡,同时也要根据季节的阴阳变化来调整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调和五行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受到五行的调节。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人的身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每个器官对应着五行中的一个。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之一就是通过调和五行,使得五脏六腑的功能得以协调,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通过饮食、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养五脏六腑,使其保持平衡,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精神调养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还包括精神调养。

中医强调人的身心是统一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境的平和,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心等方法来调养精神。

通过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我们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推崇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早睡早起、按时进食、适度锻炼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凭借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为人类保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中医养生心法的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可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医养生的身心和谐

中医养生的身心和谐

中医养生的身心和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身心合一的健康观念。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人的整体健康,不仅关注身体的健康,更重视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中医的理论中,身心合一被认为是保持健康的基础,下面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论述身心的和谐。

一、调理阴阳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理论中,阴阳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阴阳是描述事物两个对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方面,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阴阳失去平衡时,人体会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因此,中医通过调整饮食、按摩、针灸等方式来调理阴阳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二、经络系统和身心健康的关系中医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能量的运行通道。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身心的健康。

当经络受阻时,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和不协调,如疼痛、疲劳等。

中医养生注重通过按摩、推拿等方式来保持经络的通畅,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中医养生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负面的情绪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易发等问题。

因此,中医重视情绪的调节,通过草药疗法、针灸、气功等手段来调整身心的平衡,增强心理健康。

四、运动养生与身体健康中医养生强调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改善身体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

常见的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

运动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同时也对调节情绪、增强自信心、改善睡眠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饮食调养与身心健康中医养生更注重食物对身体的调养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对身体的作用有所不同,有的能调节体内脏腑功能,有的能改善体质,有的能增强免疫力。

因此,中医饮食养生十分注重饮食的调理,通过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膳食的均衡和谐,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保持经络通畅、调节情绪、运动养生和饮食调养等方式来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身观 和谐人生(二)

中医心身观 和谐人生(二)

中医心身观和谐人生(二)*导读: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二、健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心与身、气与血的和谐中医对于心身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理解。

《内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此“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机体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从中可领悟中医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

概括地说,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

此三条内容,联系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

其与《内经》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一个“和”字,充分凸现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且其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和,即和谐。

关于“和”的理念,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

中国哲学的功利观强调“中庸”、“致中和”、“和为贵”,“和”之所以可贵,贵在“和实生物”。

“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自然万物的生化,到为人处世之道,莫不以“和”为贵。

这一思想渗透到医学中来,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等观点,简言之,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要求“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要“谨和五味”,劳作要“形劳而不倦”,“动而中节”等等,莫不体现“和”的精神。

追求身心和谐的中医养生之道

追求身心和谐的中医养生之道

追求身心和谐的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理念注重平衡身心,强调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畅通,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中医养生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调整饮食起居,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内心平静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讨论追求身心和谐的方法,并提供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的理论,食物具有温热、寒凉等性质,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为了身心和谐,我们应该合理搭配饮食,使之符合个人体质和病症。

首先,养生之道推崇“有节制”的原则。

过度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控制食量,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养成不暴饮暴食的习惯。

其次,根据中医的分类理论,食物可以分为寒热、滋补、清淡等不同性质。

根据自身体质和病症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比如,偏热体质的人适宜多食寒凉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而偏寒体质的人则宜多食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

此外,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不同的季节对应不同的脏腑功能。

因此,我们在不同季节的饮食上也要有所调整。

夏季炎热,应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荷叶、西瓜等;冬季寒冷,宜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红枣、山药等。

二、适度运动中医养生认为,适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有益。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调节气血循环,进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合适的运动方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中老年人适宜选择低强度、持久性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年轻人可以选择更具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等。

无论是何种运动方式,我们都要注意适度与均衡,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过度消耗。

除了身体的锻炼,中医养生也注重内心的调养。

适当的静心活动,如冥想、太极等,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提升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三、起居有度中医养生强调起居有度,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并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有自然的“阴阳时辰”,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中医心身观 和谐人生(一)

中医心身观 和谐人生(一)

中医心身观和谐人生(一)*导读: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

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

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

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

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心身相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毒药未兴,针药未起的上古时代。

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问世,不仅标示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这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它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生大有裨益。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王庆其教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讲演日期:2008-05-04 作者:来源:文汇报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

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

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

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

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心身相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毒药未兴,针药未起”的上古时代。

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问世,不仅标示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这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它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生大有裨益。

中医养生理念如何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与平衡

中医养生理念如何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与平衡

中医养生理念如何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与平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身心的和谐与平衡常常被打破。

而中医养生理念,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身心和谐发展与平衡的有效途径。

中医养生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气候的变化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此时适合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舒展身体,以促进阳气的升发;夏季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秋季气候干燥,要注意滋阴润燥,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冬季寒冷,要注意保暖,适当进补,以养护阳气。

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我们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实现身心的和谐。

中医养生还注重“形神共养”。

“形”指的是身体,“神”指的是精神。

中医认为,形神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只有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养护,才能达到身心的平衡。

在养形方面,中医强调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饮食要均衡,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都要适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运动要适度,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睡眠要充足,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在养神方面,中医主张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如果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要冷静对待,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中医养生中的“动静结合”理念也对身心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动”指的是运动、活动,“静”指的是休息、静养。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而适当的休息则可以让身体得到恢复,让心灵得到宁静。

比如,在工作之余,可以进行一些短暂的休息,如闭目养神、深呼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心身观与和谐人生——王庆其教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讲演日期:2008-05-04 作者:来源:文汇报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

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

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传染性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医学的发展,许多在以前无法治疗的传染性疾病在今天已能被控制和根治,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已被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所代替,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关。

在充满着竞争的现实世界中,讲究速度和效益,各种利益的驱使和诱惑,复杂的人际关系,必然使人们的紧张心理伴随着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心身疾病逐步增多。

于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心身医学,应运而生。

心身医学体系自确立至今,虽然不过七十年左右,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心身相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毒药未兴,针药未起”的上古时代。

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问世,不仅标示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而且对心身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这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它不仅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当前创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人生大有裨益。

一、中医对心身关系的基本认识1、心身关系的理论基础:天地人三才一体医学模式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此《内经》比较详尽地考察了人以及人与天的关系。

“人者天地之镇也”,“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生物体,关于天的知识必须通过人体和人的活动得到验证。

把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中医学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学模式。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中阴气与阳气相结合产生了生命体,所以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天地大宇宙,人生小宇宙”。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人的生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因此,中医学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中,以分析考察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医学的基本原则。

人的身心活动受到自然界变化的影响与制约,而心身本身也具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中医学还认为社会环境对人之心身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此天地指自然,“人事”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均可涉及心身活动。

近代心身医学强调指出,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双重特征,人类疾病和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机体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这一观点与中医学天地人三才一体观点十分吻合。

2、心身关系的本质:形神合一中医认为,形与神是生命的基本要素。

“形”指形体,包括脏腑组织器官等;“神”指生命机能,包括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

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形与神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在医学中是机体与功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中医学的发展使这一哲学命题得以充实和完善。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是肉体(形)与精神(神)的统一体,精神活动是在全部生命机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更为高级的机能活动,心身问题的本质就是形神合一。

人的生命(神)本于父母两精(形)的结合,形神俱备乃成为人。

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形没有神的依附就徒存躯壳而已。

明医家张介宾对形神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形神分离意味着死亡。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重要的生命观,也是心身理论的本质所在。

心身医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对现代医学根深蒂固的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它促使人们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

3、中医心身观的特点:心总统形神功能人类的生命活动有两大类,即生理性活动和心理性活动,而中医学认为主导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是心。

《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张介宾诠释得很清楚:“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涵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中医所说的“心”,与现代解剖学中心的概念迥异,它包括主宰血脉运行的“血脉之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神明之心”(包括脑的功能)。

心在整个人体心身活动中好像“君主”那样起到统率作用,所谓“神明”,是进行心理活动和统率全身生理机能的特殊能力。

“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可见,中医心身观的主要特点是由心总统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即形和神)功能。

现代心身医学的生理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理论,内脏与神经系统都是完整机体的一部分,神经系统既能调节各器官的机能,使之联合成一个整体,它本身又依赖于机体其它部分,其中高级皮层对内脏功能的影响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近年心理生物学研究确认,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作为中介机理而影响躯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中医将心作为调节心理、生理活动的最高统帅,把形、神整合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对心身理论的独到见解。

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

”二、健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心与身、气与血的和谐中医对于心身健康问题具有独特的理解。

《内经》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健康无病之人。

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内经》提出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

此“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机体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

从中可领悟中医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三是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

概括地说,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心与身和谐、气与血和谐。

此三条内容,联系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

其与《内经》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一个“和”字,充分凸现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而且其内涵更加深刻、丰富。

和,即和谐。

关于“和”的理念,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

中国哲学的功利观强调“中庸”、“致中和”、“和为贵”,“和”之所以可贵,贵在“和实生物”。

“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自然万物的生化,到为人处世之道,莫不以“和”为贵。

这一思想渗透到医学中来,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等观点,简言之,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阴阳乖戾,疾病乃起”,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要求“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要“谨和五味”,劳作要“形劳而不倦”,“动而中节”等等,莫不体现“和”的精神。

医学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就是维护人体健康。

而健康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心身、气血的和谐,这就是《内经》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医学家阿尔克迈翁认为:“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是一些成对的相反因素之间的平衡。

而疾病只不过是和谐遭到破坏的表现,是一元素多于另一元素,或者一对元素多于另一对元素所致。

”近有学者陶功定提出“大生态医学模式”,即把人类置于大生态系统中,认为人作为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系统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否和谐是判断健康与疾病的标志。

他指出:“健康是人的身体和精神心理状态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是医学最广义、也是最首要的任务”。

这一观点实乃续《内经》之绪余,耐人寻味。

三、当前心理问题原因剖析引起当前心理问题增加原因很多。

首先,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有竞争必然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都可能使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着冲击和震撼。

其中一些人在躁动、在焦虑,发财的欲望在迅速地膨胀,可他们对商海的风浪却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于是发财梦还未做完,人已经掉进了痛苦的深渊。

其次,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未得到应有的充实,精神上的空虚也随之日益加重。

曾经有一位作家写道:“最可怕的是样样都不缺的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造成痛苦,但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往往又容易产生无聊和空虚。

而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长期的焦虑、痛苦和精神空虚都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

再者,心理卫生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中心理保健知识不够普及,也是造成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

人们知道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却往往忽视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不少人有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迫于传统习惯心理,羞于启齿,不愿意去医院找心理医师诊疗,以致积小病而变成大病,最终导致心身疾病。

四、调养心身,和谐人生古往今来,健康长寿是人类美好的愿望。

中医最早的经典《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