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医学心理学

合集下载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心理学概述中医学是在古老的东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在浩瀚悠久的典籍中,有着丰富的论证,众多的医案,内容广博,构思奇巧。

认真挖掘,取东方之精长,补西学之短缺,融会创新,当有可为。

中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医疗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临床防治疾病。

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以及中医多学科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中医研究人员对中医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整理和实践总结,初步形成了以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等为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心理病机、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系列内容的中医心理学体系。

一、中医心理学的特点(一)中医心理学具有中医学共有的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在于“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有它的特点。

它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六淫”“七情”等在疾病发生上的意义,既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更重视机体内因的作用。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摘要:中医学中有关心理学的内容极其丰富,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心理学思想、中医诊断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医治疗中的心理学思想都有较全面地论述,这些医学心理学思想对中医的临床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当今深入研究其理论及应用价值将有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中医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1 前言中华大地孕育出灿烂的东方文化,产生了祖国医学,其中,中医学是历代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它集中体现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医学典籍中。

在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积极挖掘和整理中医心理学的思想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现代医学心理学,促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本土化以及中医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中医探讨病因的心理学思想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因素几乎是无处不有,不可忽视。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如郁症,肝气不达;七情失调,气机紊乱;智力低下,肾气不足;心悸,心血不足等。

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一些身体疾病也可以伴随或导致一些心理疾患。

常见的有:郁郁症、百合病、奔豚气、癫狂、失眠、心悸、痴呆等。

3 中医诊断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四诊,其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种职业心理活动过程。

3.1 望诊:首重望神,“神”是指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

因此,望神是望诊中审查心理因素的根本。

望神的关键又在于望目,目为心灵的窗口,是神的标帜。

望诊以神、色、形、态为纲目。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瘦人多火,其偏狭,性急,行为焦躁不安;胖人多痰,多湿,其宽柔、性缓,行为迟缓安静。

强调辨别个体心身差异是中医诊断、治疗的特色之一。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2024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2024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二)引言概述:中医心理学是对中医理论与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与探索,它旨在将中医的独特视角和方法结合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探讨中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 中医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3. 中医心理学的分类与体系4.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5.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比较与联系二、中医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1. 情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 中医对情绪与心理障碍的认识和疗法3. 中医对人格与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应用4. 中医对心理发育与心理障碍的干预5. 中医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及心理康复三、中医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案例分析1.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应用2.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疾病防治中的作用3. 中医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工作中的实践4. 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5. 中医心理学在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四、中医心理学的实践技术与方法1. 中医四诊与心理评估的关联2. 中医治疗心理障碍的核心方法3. 中医药物治疗在心理疾病中的应用4. 中医心理疗法的具体技术与手段5. 中医心理训练与心理康复的实践方法五、中医心理学的挑战与展望1.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2. 中医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3. 中医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交流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践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推广5. 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总结:中医心理学作为整合中医与心理学的跨学科领域,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它丰富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为促进心理健康和心理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医心理学将面临许多挑战,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推动着中医心理学的创新与发展。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是采用中医思想论述心理、认识、行为学等问题的研究领域。

它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融入现代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从中医视角探究心理学问题,从而避免从西方思维方式中解释心理现象,研究建立一种以中医观念为基础的独特的心理学框架。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明代。

以陆朴和明太极两大学派为代表的明代学者研究并运用了中医思想和艾灸学,从而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

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医心理学,研
究思想、方法、内容等。

中医心理学重视心理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观察心理病理现象,从而改进当代国际心理治疗方法。

它不但重视对患者心理病变的治疗,而且将西医治疗法与中医理论有机结合,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疗体系,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体语、脉语、阴阳八卦、中医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内容,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症状和心理病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例如,对于抑郁症,中医心理学将采取改变情绪以及调节生理节律的方法,比如艾灸疗法、中医药物治疗等,来促进抑郁者改善心理状态。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自我调节,主张以理论、方法和技术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促进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在实践中,中医心理学主张采取艾灸、针灸、拔罐等经络和针刺治疗方法,以及药物、营养、心理调节等多重方法,来促进心理健
康。

中医心理学在实践中拥有诸多优势,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和推崇,并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心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建立一套独特的心理学框架,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调节心理,强化心理机能,促进心理健康。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一)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一)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概述(一)引言概述: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以第一章为题,对中医心理学进行概述,旨在介绍其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理论基础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正文:一、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心理学的定义-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中医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在中医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二、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中医心理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观察与病例研究三、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五行学说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脏腑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三焦学说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中医气血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四、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诊断- 中医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心理学的预防保健措施- 中医心理学的康复指导- 中医心理学的综合治疗模式五、中医心理学的前景和挑战- 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前景-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医心理学研究的困难与挑战- 中医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中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理论基础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究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医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跨学科合作。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有望为人类的身心健康作出更多的贡献。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 - 概述中医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异常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症状与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学科。

包括心理变态疾病和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神经症或忧郁症,还包括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中医心理学有其独特的认识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它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医疗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临床防治疾病。

随着中医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套以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的理论。

由于五脏情志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而情志致病则主要是导致机体气机紊乱,亦可直接损伤脏腑,或致精血亏损,可以导致神志活动异常,情志致病的机理。

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但仍是以中医学为主体结构的。

这是由这门新兴学科的任务所决定的。

中医心理学必须在中医学思想指导下,吸取心理学的“影响”,遵循中医理论体系,这才能突出中医特色,有别于医学心理学而独立于新兴学科之林。

中医心理学这门新学科是否能立得住,关键在于它本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

自《内经》以降历代医家著述,乃至今日书刊所载文章,论述这一课题者甚多,但总有零散之感,因此还难说形成一完整的体系。

用中医理论具体阐明中医心理学的指导思想,以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更好地说明心理病机,指导辨证论治及养生防病,这就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所要研究的内容。

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括六个方面,而总结为“六论”,概述如下:形神合一论这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在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基础。

神的概念内涵是一元的,即为“生命之主”,但其外延是广泛的,既包括有心理方面的,也包括有生理方面的。

因此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中医心理学的心理生理统一观。

神与形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

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究中医药理论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中医心理学强调身心相互影响,认为情绪、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理身心平衡来维护健康。

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情志与健康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指出情志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倡“内外合治”的理念,注重调理人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康复。

历代中医医家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心理疾病的诊疗经验,逐渐形成独特的心理学思想体系。

2.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认为情志是由五脏六腑共同调节的,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

中医药理论认为,情志失常易导致气机郁滞、血瘀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 中医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医心理学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舒缓情绪等方法,调整身心状态,维护健康。

中医心理学所强调的“治未病”观念,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有独特优势,还在慢性疾病、疼痛症状、调节情绪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中医心理学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疗法,调理体内气血失调、情志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5.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医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中医心理学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和疗法,为人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心理学将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应用在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运用中医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平衡和提升。

中医心理学(精)

中医心理学(精)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心理学的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中医医学心理学
【摘要】中医医学心理学源于《内经》,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

医生运用于临床,并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

本文就其理论基础、基本疗法结合案例进行简述。

【关键词】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基本疗法;案例
1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1 形神合一论中医医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建立形神合一论。

在狭义来讲,形为身体,神为心理,形神合一。

1.2心主神明论用藏象学说阐述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假说。

将人身之神依附于藏象之心,故心为“君主之官”。

[1]
1.3 心神感知论《内经》阐明感知活动的中枢(心神)通过经络与感觉器官联系,如心神能感知针灸的“针感”。

[1]
1.4五脏情志论
1.4.1五志分脏论《内经》阐述五志分属特定脏腑。

不同脏腑精气的盛衰导致不同心理活动的改变,五志的太过不及均可使脏腑受损。

1.4.2七情致病论《内经》以气机紊乱阐述“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致病,有指导意义。

[2] [3]七情生于脏腑,出于心神,当其强度超过生理调节范围时可致病。

[4]
1.5人格体质的分型《内经》把人格、体质结合:①按阴阳属性,分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5型阴阳五态人。

②按五行属性,分25型阴阳二十五人。

[5]
1.6 阴阳睡梦论《内经》从形神合一论出发,以脏腑功能的阴阳五行属性来释梦。

[1]
2 中医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疗法及案例
2.1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内经》始创此法,反映了中国的民族心理,丹溪、子和于此贡献犹大。

[6] [7]子和提出“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等,丹溪提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等以情胜情的治疗模式。

[8] [9]
2.1.1单独运用如怒伤肝,悲胜怒:张氏治疗因怒而厥的燕姬,使她因灸法
损毁皮肤而悲,而排解郁怒。

如喜伤心,恐胜喜:范进过喜而呈癫状,岳父突然打耳光,他因恐而清醒。

2.1.2综合运用以情胜情疗法要灵活运用。

[10]一种情志刺激可调一种或数种情志致病;一种或数种情志可调一种情志致病。

[11]某女思夫纳呆,丹溪综合“以怒胜思,以喜解思”让其父使女怒,又诈以其夫将归使女喜,女思得解。

2.2言语疏导法用语言对患者劝说开导的精神治疗方法。

在能保护患者隐私的环境,使其畅言,顺其意疏导,改善其负面情绪。

2.3惊者平之法《内经》:“惊者平之”。

张从正:“惟习可以治惊,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不惊”。

[12]卫新妻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

戴人用以木击几等方法发出声音,使之耳闻目睹,渐次为常,惊止病愈。

2.4顺情从欲法欲愈其疾,当先治心。

室女倾心于某男,初其父不许,由此郁闷而患瘰疬。

其父遂许。

婚后三月,其症大减,再稍加调治即愈。

[13]
2.5移精变气法《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讲述运用精神疗法转移精神,梳理气机。

杨贲亨诊患内障的贵人,用诡言令其凝神于足以降火,愈目疾。

2.6导引运气法让患者安神静志,摒弃不良情绪的干扰,梳理紊乱的气机,恢复平衡的心理疗法。

卢不远治疗沈某的恐死症指导其禅宗参究法(导引运气法),百日病愈。

2.7传统音乐疗法《内经》以五音对应五脏的模式,用相应的五音组合,调理忧愁、思虑、悲哀等异常情志及心身疾病。

2.8祝由疗法“祝说病由”以“移精变气”,而“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而“病由是可愈”。

[14]祝由疗法蕴藏合理的科学内核,借助患者的信仰,掌握和改变患者的心理,达到治病的目的。

[15]
2.9针药疗法《内经》强调心神,重视针药疗法,如选用针灸肝经原穴太冲或服用逍遥丸治疗肝气郁结的患者等被广泛地运用。

3 问题与展望
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存在发展连贯性,蕴含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然其内容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

我等应结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形成本土化的心理治疗体系。

参考文献
[1] 闵范忠,何清平.新编中医医学心理学[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3.97-104,105-110,117-124
[2]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医学心理学理论探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4
[3] 郭倩,杨洁,陈刚,黄海健.朱丹溪的中医医学心理学思想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3. 23(3):462-463
[4] 闵范忠.论情志致病的条件及机能[J].广西中医药,1987,10(1):20
[5] 郜峦.《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内涵简析[J].中医药学刊,2003,9. 21(9):1496-1498
[6] 曾智.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0. 31(5):12-15
[7] 王金道,刘勇,郭念峰.临床疾病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0,61,69.
[8]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7):10
[9] 李益生.以情胜情疗法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2):533-534
[10] 燕山高,朱文锋,闵范忠,等主编.中医医学心理学荟萃.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303-312
[11] 李兆健.古代情志相胜医案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8(2):13-16
[12] 陈莉,刘静宇.张子和心理疗法初探[J].中医研究,2003,10. 16(5):16-17
[13] 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1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06 、1305
[14] 祁宏.“祝由”探释[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6. 20(3):7-8
[15] 林韶冰,李秀华,李秀云.移精祝由疗法浅识[J]. 江苏中医药,2002.23(3):37-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