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生物学史是高中生物常考的基础知识。

那么高中学生有哪些需要记忆的生物学史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发展史

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这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发展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充满了无数科学家的探索与发现。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对生命现象产生了好奇和观察。

早期的人类通过狩猎、采集和农耕等活动,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动植物的知识。

他们知道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动物具有危险性,这种基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可以看作是生物学的萌芽。

随着文明的发展,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对生命的本质进行思考。

亚里士多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对动物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分类,撰写了《动物志》等著作。

他的研究虽然在今天看来存在一些错误,但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束缚。

然而,阿拉伯学者在这个时期对医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枷锁,生物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维萨里通过解剖人体,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出版了《人体的构造》一书,开创了近代解剖学的先河。

17 世纪,显微镜的发明让人们能够观察到细胞等微小的生命结构。

胡克发现了细胞,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 世纪,林奈创立了生物分类学,他制定了双名法,将生物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使生物的分类更加系统和科学。

19 世纪,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达尔文的进化论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成就之一。

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

这一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 20 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和认可。

进入 20 世纪,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 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奥秘。

这一发现标志着生物学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觉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觉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根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觉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但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简单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楚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根底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与酶的发觉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归纳

生物学史归纳Ver.Agre 阿格雷:证实水通道蛋白的存在。

1988.Altman 奥特曼:核酶发现者之一(另一位为Cech)。

1980s。

Arber 阿尔伯:在细菌中发现了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与Nathans, Smith)。

1970.Austin奥斯汀:发现哺乳动物精子获能现象(与Austin).1951.Avery 艾弗里:S型菌R型菌转化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培养基)(DNA不纯,结论遭质疑)Bayliss 贝利斯:提出狗分泌胰液是化学调节并证实该假设(与Starling)。

1902.Berg 伯格:成功构建第一个体外重组DNA分子。

1972.Bernard 贝尔纳:提出动物的生活需要内环境和外环境。

1857.推测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Bichat 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Boyer 博耶:实验证明质粒不仅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重组DNA 还可以进入受体细胞,外源基因可以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实现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与Cohen)。

表明基因工程正式问世。

1973.Boysen-Jensen 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

1910.+Briggs 布里格斯: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与King)。

1952.Buchner 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Calvin 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换为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1940s。

Cannon 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

1926.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Cech 切赫:核酶发现者之一(另一位为Altman)。

1980s。

Chargaff 查哥夫:嘧啶与嘌呤的数量关系:A=T; C=G。

Chase 蔡斯:T2噬菌体,同位素标记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与Hershey)。

Claude 克劳德:差速离心法探究细胞内结构。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包含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形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

生物学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1.萌芽时期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前)之间的一段时期。

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原始人开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成为生物学发展的启蒙。

2.古代生物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进入搜集事实的阶段。

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

古代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整整统治了生物学领域1000年。

其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

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

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贾思勰(约480—550年)著有《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

沈括(1031—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该书中有关生物学的条目近百条,记载了生物的形态、分布等相关资料。

3.近代生物学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物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

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

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学史知识点整理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第10页)1、维萨里:比利时人,从人体解剖入手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等活细胞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5、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6、耐格里:德国人,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7、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858 年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蛋白质的探索历程1、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三、细胞结构的探索历程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四、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第65页)1、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知识点及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知识点及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知识点及总结大全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1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A·鲁道夫·弗尔门(1833—1902),他于1885年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是由罗伯特·黑克在1665年首次发现的。

他在用原始显微镜观察一片薄的鹅卵石的组织时,发现了细胞的存在。

1.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功能单位,可以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1.3 细胞的生物膜生物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共同构成的,脂质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双层的框架,蛋白质则分布在膜内外,能够为细胞膜提供支持和帮助其运输物质。

1.4 细胞的质膜系统细胞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质内的成分,它们协同工作,完成细胞内物质合成、转运、储备等功能,保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

1.5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主要由核膜、核孔、染色质和核仁组成,起着细胞遗传物质DNA的保护、复制和转录的作用。

1.6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生长、发育和修复组织时采用的细胞分裂方式,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无丝分裂是指原核生物在分裂时进行的方式。

1.7 细胞的生物能量转化细胞是生物体内能量转化的基本单位,细胞内进行物质的合成、运输和排泄等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内的细胞呼吸(三磷酸腺苷)、光合作用(植物细胞进行)来完成。

第二章:遗传与变异2.1. 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是DNA,即脱氧核糖核酸,由磷酸、糖和碱基组成。

DNA双螺旋结构由酸、糖、观碱基三部分组成,通过碱基配对规律即A与T,G与C的配对模式来进行信息的存储。

2.2 遗传规律及遗传形式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豌豆杂交的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例如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的相互作用、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独立组合定律。

2.3 染色体的结构及变异染色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由蛋白质及DNA组成,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各异。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是人类探索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伟大历程。

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以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使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加深入。

本文将回顾高中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微生物学的开拓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17世纪,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先观察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这标志着微生物学的诞生。

在此之后,路易斯·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对细菌的研究,为微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因,这一发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

二、遗传学的兴起19世纪末,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揭示了生物性状的遗传规律。

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存在和遗传规律。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而,孟德尔的理论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20世纪初,美国遗传学家托马斯·摩尔根对孟德尔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遗传学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DNA的发现与解析20世纪中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这一发现揭示了生命的分子基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并为后来的基因克隆、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基因工程的兴起随着DNA的发现和解析,人们开始利用这一工具来改良生物体。

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中,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品种。

这一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医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的抗病性和产量,以及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和药物等。

五、生物技术的进步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新一代测序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推论。

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污浊的空气。

3.1773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4.1845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6.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7.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8.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CO2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五)遗传定律的发现史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六)遗传物质的发现史1.1928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细菌中有转化因子。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转化因子是DN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5.通过比较:所以说,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七)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1.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是由美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发现的。

2.1951年,英国的威尔金斯展示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3.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4.1953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5.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1962年,沃森、克里克发表了一篇论文,阐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7.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8.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八)生物进化史1.拉马克(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3.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九)内环境与稳态1.贝尔纳(1813~1878):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十)促胰液素的发现1.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胰腺分泌胰液为神经调节。

2.法国学者沃泰默的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

实验是这样的:①直接将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

②直接把稀盐酸溶液注入狗的血液循环,则不能引起胰液分泌。

③他把实验狗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血管。

当把稀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但他仍然坚信这个反应是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的神经是难以切除得干净、彻底的。

3.1902年1月。

当英国科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到沃泰默的论文,并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调节"。

也就是说,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个化学物质,当其被吸收入血液后,随着血流被运送到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4.为了证实上述3中的设想,斯他林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

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

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secretin)。

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5. 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1.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2.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

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5.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简称IAA(十二)种群与生态系统研究史1.高斯:生态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2.林德曼(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

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三1.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

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2.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斯图尔德(F.C.Steward)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增强背诵记忆的方法• 勤动手指锻炼手指功能可健脑益智,促进思维。

学做针线活,或手拿两个核桃,不停地在手中转动或练习绘画,长期坚持都会有健脑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