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到太极阴阳鱼

合集下载

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

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

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摘要】太极图以黑(阴)白(阳)两鱼的环抱,演绎了天地万物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的规律。

由太极而衍生出的八卦,更是以阴阳为其基础。

结合八卦太极图分析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不仅可以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更可将医易相结合指导养生,彰显中医预防医学的优势。

【关键词】八卦;太极图;二十四节气;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非常重视的一个思想。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早在《周易》、《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

《易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知太极源于易,衍生八卦。

八卦以阴阳二爻,描述世间万物阴阳变化的规律。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明代张介宾也明确指出“医不可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

《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由此可见,若要做到“治未病”,若要“顺时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

从二十四气节在太极图上对应的位置和卦形入手,分析全年阴阳变化,不失为一个既形象又易懂的好方法。

1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日后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等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距今两千多年。

现将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及含义阐述如下。

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

最原始的天文图其实就是中国的太极图,关于太极图你了解多少?

最原始的天文图其实就是中国的太极图,关于太极图你了解多少?

最原始的天文图其实就是中国的太极图,关于太极图你了解多少?太极图虽画的是平面图,而实质是古人立竿测日影的产物,由此而所得的太阳视运动立体投影图,是空间与时间构成的一幅图。

据立竿测日影说,将太极图复原为立体投影图,可对太极图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一定程度上可填补古人(原始氏族时代)画太极图所依的科学证据,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至关重要。

古人直观注意到,冷热往复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太阳在地上的投影规律,来研究探索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对生物的影响关系。

立杆测日影得太极图示意图假设:古人制造了原始的立竿测日影仪——晷仪。

晷仪中心及圆周各有圆孔,以备立杆(圭表)用。

在盘中心立有定表,圆周则立一游表,逐日流动(内蒙出土的秦汉石刻晷仪就是一个圆形的圆周上由许多圆孔构成的大圆晷仪)。

定表和游表直线在南北方向上。

每日午时测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

圆盘半径依冬至日所测日影长度为准。

夏至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移时用游表测日影,并在日影尽头作记,这时游表在定表南边,圆盘按逆时针方向,日转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阳南移到南回归线为止。

日影逐日增长,到冬至最长,由游表点达定表点。

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秋冬二季的运动投影图。

秋冬二季太阳运动投影图然后将圆盘和游表转1800,将游表转到定表的北边。

太阳由南边回归线往北移动,这时用盘中心的定表测影,圆盘仍按逆时针旋转,日转一孔,直到夏至太阳北移到北回归线为止。

日影逐日缩短,到夏至则无影。

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春夏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

将四季投影图合起来看,就是幅完美的实测太极图春夏二季太阳运动投影图现将《周髀算经》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所测日影数列于下(损益率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夏至:晷长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冬至: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阴阳鱼

阴阳鱼
可以理解为处在太极阴阳鱼图的阴性一面。
万物负阴而抱阳。从天地阴阳变化来看,无论人醒觉还是睡眠,天地间,阴阳二气始终在变幻。人们大多在亥时前后睡觉,这时,天地阴极
而阳,阳气渐渐壮大,人于睡眠之中,以自身之阴与天地之阳相辅相成而为阴阳相谐之“好”。
若以三维立体的动态观念看待太极图,太极图上的两条阴阳鱼不仅立了起来,还在阳性正力与阴性反力的作用下,以漩涡状盘绕在一起;
二者此消彼长,相互媾和,呈现出阴阳螺旋式运行态势。
太极阴阳鱼图是阴阳螺旋力场的直观显现,而阴阳螺旋力场是宇宙万物混化、运行、演变时普遍存在的规律。宇宙万物,无论是高维时空
1.“阴阳鱼”太极图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原始时代的阴阳观念,但原始时代的有关图形、符号都不是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2.“阴阳鱼”太极图与道教有关,宋元及清代胡渭的部分有关观点基本可信,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内丹、阴阳等思想观念上。“水火匡廓
图”与“三五至精图”同样也不能直接推衍出“阴阳鱼”太极图。
3.关于陈抟或薛翁、蜀之隐者、青城山隐者创作或始传“阴阳鱼”太极图的观点,因无以考证,只能存疑,不能轻易否定,也不能简单
肯定。
4.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鱼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此图不是清康熙以后人窜入,这一点从《翼玄》、《易通变》的
文字内容中可以得到证实。
5.“阴阳鱼”太极图经明初赵撝谦改造(简化),定型于明末赵仲全。之后出现的由两个半圆合成的太极图(包括以左右半圆排列
、以上下半圆排列等)都与本义不符。[2]
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
“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存在广泛,在孔庙大成殿梁柱、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道士的道袍、算命先生的卦摊、中医、气功、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一)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一)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一)——兼与郭或先生商榷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

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

在考察它源流之前,应弄清楚“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的关系问题。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当然两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本文仅对阴阳鱼太极图(下文简称“太极图”)作一考察,有关五层太极图的考证将另撰文。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太极图又是根据什么演变而来的呢?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干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

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

”(《关于太极图的一些问题》)陈先生将双龙相互缠绕之图直接称为“双龙太极图”。

双龙缠绕图实际上就是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此外有人认为太极图来源于“”、“”符号(青海民和县和乐都柳湾、辽宁翁牛特旗石棚山、广东曲江石峡中层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都刻有这种符号),双鱼纹样图形(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双凤纹样图形(新石器时代骨刻与陶绘、河姆渡文化中有这种纹饰),近前有人声称太极图来源于河南洛油伏羲台下黄河与洛书相汇后形成的“涡漩”(见《郑州日报》1993年3月8日第八版)。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兼与郭‎或先生商榷‎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南韩国‎旗图案、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

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既然‎流行得如此‎久远、如此‎广泛,自‎然它的起‎源和流变‎问题就成‎了人们的兴‎趣焦点。

在‎考察它源流‎之前,应弄‎清楚“太极‎图”的名称‎和图形的关‎系问题。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名‎称,却指不‎同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除了‎阴阳鱼图形‎外,还有五‎层图形(即‎习惯上所称‎的“周敦颐‎太极图”)‎、空心圆图‎形、黑白半‎圆图形等(‎实际上后几‎种图形被称‎作“太极图‎”的时间大‎大早于前者‎);‎一是同一图‎形,却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鱼“‎太极图”,‎早期称作“‎先天图”、‎“河图”、‎“先天自然‎河图”、“‎先天自然之‎图”、“古‎太极图”等‎;五层“太‎极图”又称‎“无极图”‎、“太极顺‎逆图”、“‎太极顺生图‎”、“丹道‎逆生图”等‎(当然两类‎太极图的图‎形各自都稍‎有差异)。

‎本文仅对阴‎阳鱼太极图‎(下文简称‎“太极图”‎)作一考察‎,有关五层‎太极图的考‎证将另撰文‎。

‎现代有‎不少人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是‎太古洪荒之‎时外星人馈‎赠地球人的‎礼物,或本‎次人类文明‎以前上一次‎甚至两三次‎文明毁灭时‎遗留下来的‎唯一信物。

‎太极图又是‎根据什么演‎变而来的呢‎?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

诸如‎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

24节气对应24卦

24节气对应24卦

24节气对应24卦古代中国人注重天文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

这些节气与农事生活、自然现象等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敏感和认识。

同时,周易中的64卦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卦象和卦辞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气和卦象都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医学、占卜等领域。

春立春:乾卦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发。

与乾卦相映,乾卦象征天,代表创始、进取、刚健。

在立春之际,正是事业迈入新阶段的良机。

雨水:巽卦雨水时节,大地开始有雨水,万物开始萌发。

巽卦代表风,寓意柔顺、适应,与雨水节气的属性吻合。

这一时期适宜调整自身,积极应对变化。

惊蛰:离卦惊蛰时节,蛰伏的生物开始苏醒,离卦象征火,火热生长。

此时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适合积极行动。

夏立夏:兑卦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兑卦象征泽、悦、悦,寓意丰收、圆满。

在立夏之际,务求成果和圆满。

芒种:兑卦芒种节气,稻谷开始结实,兑卦符号丰收、圆满之象。

这一时期是收获的季节,应珍惜劳动成果,准备收获的季节。

夏至:艮卦夏至为夏季的中点,艮卦象征山,代表静止、止跌。

夏至时节炎热难耐,宜静养身心,以应对炎炎夏日的挑战。

秋立秋:坤卦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坤卦象征地,代表顺应、柔顺。

在立秋之际,顺天应人,顺势而动,可以在新的季节中获得成果。

白露:坤卦白露时节,露水开始凝结,坤卦寓意顺从、地道。

此时应注重身体保暖,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健康。

秋分:坎卦秋分是秋季的中点,坎卦代表水,水润万物。

在秋分之际,需要顺应变化,如水流一样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

冬立冬:震卦立冬为冬季的开始,震卦寓意雷震、动荡。

在立冬之际,要紧跟时代脉搏,顺应变化,积极面对前方的挑战。

小雪:巽卦小雪时节,冷空气开始增多,巽卦象征风、木、温暖。

在小雪之际,应注重保暖,保持身体健康,顺应自然规律。

冬至:坤卦冬至为冬季的中点,坤卦寓意地,代表柔顺、谦逊。

阴阳鱼表示阴阳两仪

阴阳鱼表示阴阳两仪

阴阳鱼表示阴阳两仪阴阳鱼中,两条阴阳鱼首尾交接形成妙合而凝的姿态,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即黑色的鱼和白色的鱼。

两条阴阳鱼,头尾交接形成妙合而凝的姿态。

老子称此种姿态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那么,这种结构的含义是什么呢?明代医学家张介滨说环中者天之象也”。

认为它表示着一种天象,即天、地生成和演化的规律。

太极,是宇宙的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

太极,因为它大到了极点,就称之为太极。

物极必反,太极了,就会出现分化,分化为阴和阳。

何谓阴阳呢?阴原指山的北坡、河的南岸。

阳指山的南坡、河的北岸。

后来阴阳的涵义愈来愈扩大并愈来愈抽象,凡属对立的事物和性质,如人之男女,生物的牝牡雌雄,天象上的日月、阴晴等等皆可用阴阳加以概括。

阴阳成为表述事物及其性质的对立的普遍性范畴。

阳代表雄、积极、进取、光明、刚健等事物和性质,阴代表雌、消沉、退守、幽暗、柔弱等事物和性质。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的万物万象,分为阴与阳两大类;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而阴阳学说和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西周末年,伯阳父首先把阴阳看作是性质对立的两种气,并以阴气和阳气的冲突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

但在伯阳父那里,阴阳的对立仅仅被用来说明个别的自然现象,他还不曾以阴阳为一切现象的原因。

老子在阴阳学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种气——阴阳构成的。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阴阳也因此成为哲学范畴。

战国时,阴阳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专言阴阳的阴阳家。

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是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但他的学说没有流传下来,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战国时期讲阴阳最为详细,《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又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即认为阴阳的对立是天道的根本,一切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对立引起的,卦象就是根据阴阳对立引起事物的变化而制定的。

二十四节气到太极阴阳鱼

二十四节气到太极阴阳鱼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 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 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 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 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 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 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二十四节气与太极阴阳鱼图
广西中医学院 梁海涛 2007 丁亥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 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 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 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 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 工矣。
《伤寒论注释卷二》伤寒例第三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 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 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 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 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 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 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 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 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 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 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注释卷二》伤寒例第三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 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 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 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 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 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 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来源:国学网 /history/jq/jqb.htm
来源:国学网 /history/jq/jqb.htm
来源:国学网 /history/jq/jqb.htm
来源:国学网 /history/jq/jqb.htm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日 晷
北京古观象台-圭表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 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 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 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 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 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 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二十四节气与太极阴阳鱼图
广西中医学院 梁海涛 2007 丁亥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 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 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 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 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 工矣。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 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 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 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 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来源:国学网 /history/jq/jqb.htm
来源:国学网 /history/jq/jqb.htm
来源:国学网 /history/jq/jqb.htm
二十四节气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