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功训练
太极拳基本功法

太极拳基本功法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基本技术一手型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
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够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
太极拳的基本功是学习太极拳的第一步,它包括身体的姿势、动作和呼吸等方面的训练。
下面是一些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方法。
1.姿势训练:太极拳的姿势是基本功的核心。
正确的姿势可以使身体保持平衡,减少受伤的风险,并促进身体能量的流动。
下面是一些建立正确姿势的训练方法:-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注意脚掌、膝盖、骨盆和脊椎的位置。
-慢速移动:保持姿势,在平稳的地面上慢慢地移动。
通过保持平衡,让身体适应不同的移动方式。
-动态保持:练习不同的太极拳姿势,如"单鞭"、"白鹤亮翅"等,保持每个姿势10-30秒钟,以加强肌肉和平衡。
2.动作训练:太极拳的动作是太极拳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作的流畅和协调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下面是一些建立流畅动作的训练方法:-单独动作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是很重要的。
通过反复练习每个动作,逐渐提高动作的技巧和协调性。
-整体动作练习:将一系列动作组合起来,形成太极拳的套路。
练习整套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连贯性和呼吸的协调性。
3.呼吸训练: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对于保持身心健康和增强能量流动非常重要。
通过调整呼吸,可以增强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排毒功能。
以下是一些呼吸训练的方法:-深呼吸:练习慢而深的呼吸,缓慢地吸气和呼气,感受气息在身体中的流动。
-腹式呼吸:通过将呼吸引导到腹部,让腹部在吸气时膨胀,呼气时收缩。
这种呼吸方法可以放松身体,稳定情绪。
4.内力训练:太极拳的内力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内力的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能量和力量,并提高身体的耐力。
-冥想:通过冥想来静心,集中精神。
冥想可以帮助练习者深入感受身体的能量和调整身体的能量流动。
-慢速练习:慢速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力量的控制和集中力的训练。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方法1、重视拳架的锻炼拳架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是太极拳的本。
所以强调拳先打低架,也就是拳走低架,裆走下弧。
因为拳架里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人体整体素质训练的多种要素,如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松柔、丹功、意念力、智力、胆量、精神、技巧等多方面的训练。
这些方面的训练内涵是其他锻炼项目如推手、器械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说,在学习拳架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
练架子是长功力的过程,是练“知己”功夫的过程,是推手中不能施展,而在拳架中淋漓尽致地施展,器械锻炼中,各种拿法以及各种手法难以得到锻炼,所以,每天安照要求尽可能地多打几遍拳。
2、单式训练实质上是发劲锻炼。
如果练拳着眼于护身、交手,必须进行单式练习。
主要是从拳架中拆出一些认为最实用,最善于施用的招法。
这样会很苦、很累,但功力会提高很快。
3、练推手双方切磋,练推手其实就是听劲、喂劲、化劲、发劲诸手法的练习,切磋各种太极劲力彼此相生相克的关系,从而锻炼知彼的功夫。
在太极推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关键所在。
提高触觉灵敏度,努力扩大自身引化来力的空间,尽可能将来力引向“强弩之末”的境地。
练推手要从吃亏入手,着重提高化解来力的功夫,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发劲。
4、器械训练主要是锻炼臂力、腕力、腿力、腰力以增强自身功力,它是拳架功力的补充。
5、内功的训练即:意、气、力的训练意首先是意念,每个式子,每个动作都加上意念,全神贯注,每个动作运行之中都想前面有各种阻力,叫做有敌情观念,也叫有功防意识。
也是我师傅常讲的一人玩二人。
气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人体的呼吸功能,在进行肺呼吸的同时,要重视丹田呼吸即:腹式呼吸,以便有利于调节和发挥人体潜在的多种功能。
力丹田力其实就是腰力,丹田的旋转滚动,带动四肢,带动整体运动。
丹田运动时人体的调整有特殊的功效。
这三个方面的锻炼,是太极拳内功锻炼的三个重要部分。
关键部位,贯穿于上面各种外功,内功的锻炼之中,万不可轻视。
太极拳基本功法练习

太极拳基本功法练习太极拳基本功法练习1、旋膝。
分为并脚和分脚两种。
目的是活动膝关节。
①眼平视,不要看地。
②双手要配合膝盖旋转划圈。
③双脚十趾抓地,不要喝风漏气。
④动作要配合呼吸,膝盖旋转一圈呼吸一次。
2、拍背。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随着曲膝松胯圆裆,身体下坐,双臂交叉拍打背部。
目的是松肩松背。
①左臂在上拍背时,头向左转,右臂在上拍背时,头向右转。
②配合呼吸,身体下坐时呼气,上走吸气。
3、弓蹬步甩臂。
双脚弓蹬步站立,通过重心的转换,腰部的转动,双臂一前一后轮流拍打前肩后背。
目的是松肩松背。
①单臂在前,掌拍肩;在后,拳打背。
②要把双臂甩开。
③立身中正,胯走下弧线、后弧线(锅底形)。
4、活桩。
双脚马步站立,松肩沉肘,双臂向前伸平环抱合住,接着曲膝松胯下蹲,双臂打开,身体沉升开合领双臂开合,循环练习。
其目的是练气,练腿力。
动作要配合呼吸,身体下沉时呼气(可用口呼),要细、长、深、匀。
上走吸气,相对短促,要气贴脊背。
5、定步掤捋。
弓蹬步站立,双臂相合在身体左(右)侧,转腰蹬腿移重心,来回掤捋。
①动作要以身领手,双手要合住劲。
②双臂成弧形,松肩沉肘。
③双臂在身体一侧时,配合转腰,双手先走一个向左(右)后的按劲,接着再掤捋。
双臂动作无拐点。
④双手由左后方向右前上方掤捋,由右后方向左前上方掤捋,圈要划大转圆,双手配合转腰转立体圆。
⑤肘部除了沉之外更要注意松,放松、舒展开,不要缩。
⑥向一侧转腰时,另一侧的胯根要控制住,要拧着劲,“缠丝胳膊拧劲腿”,要做到八面支撑,不要练成四大松。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

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三大基本功是什么太极拳入门有绝招,太极拳基本功练习方法,如今太极拳练习的人很多,太极拳不仅是老年人在练太极,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了太极的队伍中来,下面店铺就教大家太极的基本功练习,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活臂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
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
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二、动腰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每一拳式的完成必须在腰劲的带动下一起完成达到“上下相随”的要求,主宰于腰是指如何动腰,简单来说,主宰于腰就是“动腰”,这里还可以明显看出,全身动作,起动在腰,腰就是火车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动腰”是在全身放松的前提下,提起精神以立身中正为条件,以脊柱为轴,缓缓地进行全身腿足臂手的旋拧带动操作。
“动腰”动作主要是拧腰,是以脊柱为轴,在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内左右旋拧动作。
拧腰,就像洗脸拧毛巾一样。
不会拧腰就不会就不可能把足手动作相连作好,达不到上下相随,全身动作完整的要求。
三、坐腿太极拳对下肢足腿的要求,称之谓底盘根基功夫,极为重要,确也相当难练。
许多练拳人多年功不上身,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足腿的.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坐腿”是练底盘功夫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称之为“单腿屈膝负重练法”,也难掌握,因此仍应把它看作是一项基本功。
打拳时,屈膝弯腿,身心在大松大软的意含引导下,不断向下松沉,上身躯干好像坐在凳子上一样,增加腿部的负荷,不断延长单腿负重的时间,迈步向前退后仍要轻灵稳当,如履薄冰缓缓移动重心(不能冲)。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动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主要包括基本技法、套路和推手三个方面,而基本技法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其他方面的基础。
下面将详细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站桩站桩是太极拳的第一个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功法。
它可以帮助修炼者调整身体状态、提高身体感知能力和调节呼吸等。
站桩主要包括单腿站桩和双腿站桩两种形式。
1. 单腿站桩单腿站桩需要修炼者将一个脚抬起,使全身重心集中在另一个脚上,并保持稳定不动。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2. 双腿站桩双腿站桩需要修炼者将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并保持双足平行。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二、行步行步是太极拳的另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它可以帮助修炼者提高身体协调能力、灵活性和反应速度等。
行步主要包括单步和双步两种形式。
1. 单步单步是太极拳中常用的一种行走方式,也是太极拳套路中常用的基本步法。
单步需要修炼者将一只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并保持身体平衡。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2. 双步双步是太极拳中另一种常用的行走方式,也是太极拳套路中常用的基本步法。
双步需要修炼者将两只脚交替向前迈出一小步,并保持身体平衡。
这个过程需要修炼者注意呼吸、保持平衡、放松肌肉等。
三、手法手法是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技法之一,也是太极拳套路中最为基础和常用的技法之一。
手法主要包括推手、搏击和抱球三种形式。
1. 推手推手是太极拳中最为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可以帮助修炼者提高身体感知能力、反应速度和协调性等。
推手需要修炼者与对手进行接触,并通过推、拉、扭等动作来控制对方。
2. 搏击搏击是太极拳中另一种常用的手法,它主要用于实战中。
搏击需要修炼者通过拳、腿等动作来攻击对方,同时也需要注意防守和回避。
3. 抱球抱球是太极拳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手法,它主要用于练习内功和调节呼吸。
抱球需要修炼者将两臂环抱在胸前,同时呼吸调整气息。
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方法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拳术。
太极拳受到广大中老年人的喜爱,那么太极拳的基本功都有那些呢?下面是为你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别忘了收藏哦!一、肩臂功1、耸肩沉肩:①垂手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上耸提;③双肩同时向下松坠,如此上耸下沉多次轮换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复原状。
要求:身体自然直立,肩关节放松,上耸下沉轻松自然,节奏明快、均匀。
2、开肩合肩: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裹合;③恢复原状;④双肩同时向后展开;⑤恢复原状。
以上5个动作连贯反复进行(也可按拍子做)。
要求:头容正直,双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活动,不可上耸。
3、前后转肩:前转肩: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回环转动。
要求:双肩放松,转动快而均匀。
后转肩: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后回环转动。
要求:同前转肩。
左右交叉前后转肩: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一先一后向前转动;③向前转动二个八拍之后,双肩再一先一后地向后转动。
要求:同前、后转肩。
4、掤臂挤圆:①弓步站立,双手在体前相交(如右弓步,则右手在外,掌心对里;左腕附于右腕里侧,左手心向外。
如左弓步,则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于左腕上,右手心向外)。
②以意识引带双手向前作挤势,后腿微用力蹬,腰略发劲,双臂以掤圆之势向前挤迫。
③放松,重心略向后移,但仍为弓步;双臂放松稍向后收回,但双腕仍相贴近。
如此按②③反复运动。
要求:不要用拙力,双臂前挤与弓步蹬腿、塌腰协调,挤迫与放松收回要柔韧而富有弹性,双肩松沉,不可抬肘。
二、腰功1、俯腰(高血压、眩晕等患者不宜做):前俯:①并步站立,双手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②上身俯腰前屈,双手贴地;③直体挺腰双手上举。
按以上①②③,反复运动;④还原。
要求:双腿挺膝伸直站稳;上体尽量挺胸塌腰;前俯时要抬头,头顶不可下垂。
侧俯:①并步直体站立,双手5指交叉(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②上身左(右)转腰约450,双脚不动;③上身向左(右)侧俯腰前屈,双手贴向地面;④上身回至动作①再向另一侧俯腰弯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基本功训练》
1.在拉筋之前必须先热身;比如说,利用小跑步使体温增加,使肌肉与肌腱处在备战的状态,如此拉筋的成效会高,也可以减少不当拉筋反而受伤的机会。
2.在拉筋之时不要暂停呼吸;应该很缓慢及深深地呼吸;暂停呼吸,屏气凝神,会使负氧债增加,动作不协调,拉筋受伤的机会提高。
3.在运动之前及之后都要拉筋;一般人只记得运动之前要拉筋;而运动后一身疲倦,便连动都不想动;其实运动之后,虽然肌肉酸痛,可是仍然须再缓和地作一次拉筋,如此可使肌肉纤维重新调理,恢复疲劳的速度加快,下一次运动时肌肉的条件也会更好。
4.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
拉筋的目地,是在利用肌肉肌腱的弹性及延伸,刺激肌肉梭神经及肌腱感受小体的神经讯息,而逐渐地增加伸展的潜力及忍受力。
无论是律动式或固定式(连续30秒以上),只要是缓和的,都有成效;最忌讳平常拉压不到的筋,为求速成而猛烈地急压,或别人施加外力帮忙;只要用力不当,都会反而造成伤害。
5.替换拉筋的肌肉群;对同一个动作,可能有许多肌肉共同组成相同功能的群体,协同地完成动作;但是这些肌肉,因为解剖位置的不同,可能需要不同地拉筋动作,才能一一地伸展到;除了协同肌,方向作用相反的撷抗肌也必须对等的拉筋;如果协同肌有拉筋的漏网之鱼,在某一些极限动作便可能登顶不能而受伤;如果撷抗肌没有一些伸展,
则在强烈收缩时失去平衡,也会使之受伤。
6.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
有"张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觉神经元正确地反应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觉,滨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成功的热身拉筋,是畅快运动的推进器,也是避免受伤的防护罩;每一个人,必须把握以上的原则,并建立个人最适合的例行步骤,便之成为习惯;这好像是开车绑安全带一样,不是为了上高速公路才想起,也不是怕警察开罚单才要做;而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一上车便绑安全带,想运动便热身拉筋;关键都在一念之间的不存侥幸,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一、正压腿
面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并步站立,一腿放在肋木上,另一腿直膝;两手扶按膝关节,立腰收髋;上体前屈并向前、向下做压振动作。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二、侧压腿
侧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一腿支撑,脚尖稍外撇,另一腿的
脚跟搁于肋木上;右臂上举;两腿伸直,立腰开髋,上体向脚尖侧压。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三、后压腿
背对肋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两手叉腰或扶一定高度的物体,一腿支撑,另一腿后举,脚背搁在肋木上,脚面绷直;上体后屈并做压振动作。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四、仆步压腿
两脚左右开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体向直腿一侧振压。
练习时,左右腿交替进行。
五、竖叉
两手左右扶地或自然下垂;两腿前后分开成直线,前腿后侧着地,脚尖勾起,后腿的内侧或前着地;上体向前振压。
六、横叉
两手在体前扶地,两腿左右分开成直线,上体俯卧或侧倾。
七、盘腿前俯
两腿屈膝盘坐,两脚掌相对;两手握住两脚;上体前俯。
《太极拳十要》由杨澄甫著,主要讲究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精要,为习练者提供理论依据。
1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心悟:虚灵乃练拳之要。
须虚,方能静、方得灵,以不变应万变,独得先机。
顶劲者,如头之顶物也,虽虚而含劲,得此方得拳之精神也。
2 含胸(亦作涵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心悟:挺胸则气滞于胸背,力僵于上,劲不能发矣。
含胸则气盈,脊背之气方得直贯于手,借足之力与腰齐动,自然而发,此乃内劲而非蛮力也。
拔背者,以气拔而非以力拔也,以力拔则犯僵硬之病也。
3 松腰呼出命门、会阴出,吸从肚脐进、呼吸要柔和和慢
做到吸的时候腰部肌肉还是放松的就可以了,同时呼的时候再有意一点的去放松腰啊,留一点点余地是指不要吸尽呼尽。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心悟:松乃太极运拳之要,务使全身松活,方能气遍身躯不稍滞,周身太极之气如一圆大之气团,遇敌则能随机而发,无处不可用劲矣。
而腰为劲之源头,尤须得松之妙理,须知腰能松,气方能沉而下盘方固。
4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心悟:腿分虚实则举步轻灵,以一腿坐实而另一腿可随时举步移动为标准,如猫步之疾而无声。
虚实之转换亦须灵活,转动以腰引领之,此为身法之要。
5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心悟:沉肩坠肘亦松字于手于臂要求也,太极拳之松,须松而不垮、松而不懈,
体虽松而意须臾不能离,方能以意领气源源不绝。
6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
心悟:太极拳之妙,在于用意不用力。
此“不用力”者,不用拙力、蛮力、僵硬之力也。
盖用力则气结,失自然之趣,不能做到体松气活矣,气血之流遇阻,病亦生焉,内劲不能发矣。
练拳须用意,意不到,则劲不能至;意须臾不能离,意离则劲断,而气亦散矣。
须意在拳先,犹写字之意在笔前,盖意在拳先,方能蓄劲、方能气满、方能劲出而有方、方能统全身之力以御敌也。
7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心悟:人之周身,为一整体。
人之动,总须心手相应、周身相随也。
经云: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斯为拳之至理也。
不能上下相随,如手之独立于腰腿而动,则劲不能集中,形散而气散矣。
手之动,须腰腿之支持,方为得劲,不得劲则出手无力矣。
8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心悟:形与神合拳方妙,气随意到劲始生。
9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连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心悟:相连不断,犹生生不息也。
劲断乃练拳易生之病,稍有分神,便难避免,须刻刻留心而根治之。
每一动作下来,尤须有无穷之意,意不离则劲自不断也。
10 动中求静、以心运气,意气相随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
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
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心悟:内家拳术,不可以外家之法而行,唯得其静趣方妙。
余练拳之际,亦颇觉愈慢效果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