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第二版(李保山)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习题解答-学生

合集下载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8-氧化还原反应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8-氧化还原反应习题答案

8 氧化还原反应习题解答(p222-226)1. 用氧化值法配平下列各氧化还原方程式。

(1)3Cu 2S +22HNO 3 = 6Cu(NO 3)2 +3H 2SO 4 +10NO+8H 2O (2)NH 4NO 2 = N 2 + 2H 2O(3)(NH 4)Cr 2O 7 = N 2 + Cr 2O 3 +4H 2O(4)3As 2S 3 + 28HNO 3+4 H 2O = 6 H 3AsO 4 + 9H 2SO 4 +28 NO (5)K 2Cr 2O 7 + 3H 2S +4 H 2SO 4 = Cr 2(SO 4)3 + 3S + 7H 2O + K 2SO 4 (6)2Na 2S 2O 3 + I 2 = Na 2S 4O 6 + 2NaI (7)2 MnO 4-+3 Mn 2++2 H 2O =5 MnO 2 +4 H +(8)4[Co(NH 3)6]2++ O 2 +2H 2O = 4 [Co(NH 3)6]3++ 4OH -2. 用离子-电子法配平下列方程式。

(1-11)为酸性介质,(12-14)为碱性介质 (1) Cr 2O 72-+ 3H 2O 2 + 8H += 2 Cr 3++ 3O 2 +7 H 2O (2) 2 MnO 4-+5 SO 32-+6 H += 2Mn 2++ 5 SO 42-+3 H 2O (3) ClO 3-+ 6I - + 6H += Cl - +3 I 2 + 3H 2O(4) 5NaBiO 3(s) + 2Mn 2++14 H += 5Na ++5 Bi 3++ 2 MnO 4-+7 H 2O (5) H 2S +2 Fe 3+= S +2Fe 2++ 2H +(6) 3P 4(s)+20HNO 3(浓)+8 H 2O =12H 3PO 4+20NO (7) 2FeS 2+30HNO 3Fe 2(SO 4)3+30NO 2+H 2SO 4+14H 2O (8) 7PbO 2+2MnBr 2+14HNO 37Pb(NO 3)2+2Br 2+2HMnO 4+6H 2O(9) 28HNO 3+3As 2S 3+4H 2O 9H 2SO 4+6H 3AsO 4+28NO (10) As 2S 5+10NO 3-+10H +2H 3AsO 4+10NO 2+5S+2H 2O (11) 2Bi 3++3S 2O 32-+3H 2O Bi 2S 3+3SO 42-+6H + (12) Cl 2 + 2OH -== Cl - + ClO -+ H 2O(13) 2[Cr(OH)4]-+ 3H 2O 2 + 2OH -== 2 CrO 42-+8H 2O (14) SO 32-+ Cl 2 +2OH -==2 Cl - + SO 42-+ H 2O3. (1)逆向进行(2) )(0=θ/Sn n θ+24V E E 15.=++S)(=θ/MgMg θ-V E E 37.22-=+)(2.370.15=-θ-θ+θV E E E 52.2=+=∴正向进行(3) )1.09(==θ/Br Br θ+-2V E E)(77.0==θ/Fe e F θ-+2+3V E E )(32.0=0.77-1.09=-=θ-θ+θV E E E∴正向进行(4) )(=θ/Pbθ+2V E E 13.0-=+Pb )(=θn/Z n θ-2V E E 76.0-=+Z )(0-0.13=-θ-θ+θV E E E 63.076.=+=∴正向进行4.(1)V n n E 55.1100.1)0.1(10.0lg 50592.051.1)M /O M (4824=⨯⨯+=-+-(2)V E 67.110.00.1lg 10592.072.1)Ce /Ce (34=+=++(3)VcK E E HAc 17.01075.110.0lg 0592.000.0lg 10592.0)/H H ()HAc/H (522-=⨯⨯+=+=-+θθ(4)Vc K g E E Cl sp 341.0100.1108.1lg 0592.0799.0lg 10592.0/Ag)A ()AgCl/Ag (210+=⨯⨯+=+=--+-θθ(5)Vc c c c c c E E 40.018.058.0)100.1(0.10.1lg 40592.058.0)/)(/()/(lg 40592.0)O /S SO ()O /S SO (6226OH O S 2SO 232232322323223-=+-=⨯⨯+-=+=--------θθθθ(6)Vc c p p E E O 564.0)100.1(100/0.10lg 40592.0401.0)/(/lg 40592.0)/OH O ()/OH O (434OH 222=⨯+=+=----θθθ5. 解答:(1)2Ag +(0.10 mol·L -1) + Cu(s) ==2Ag(s) + Cu 2+(0.010 mol·L -1) 电池符号: (-) Cu|Cu 2+(0.010 mol·L -1)||Ag +(0.10 mol·L -1)|Ag (+) 电极反应: (+) Ag ++e = Ag(s) (-) Cu-2e = Cu 2+电动势∶V c c g E A g E Ag 740.010.0lg 0592.0799.0lg 10592.0/Ag)A ()g /A (+=+=+=+++θθV c c C Cu E C Cu E Cu 278.0010.0lg 20592.0337.0lg 20592.0)u /()u /(222+=+=+=+++θθV C Cu E A g E E 462.0278.0740.0)u /()g /A (2=-=-=++(2)MnO 2(s)+ 2Cl -(12 mol·L -1) + 4H +(12 mol·L -1) = Mn 2+(1.0 mol ·L -1) + Cl 2(100kPa) + 2H 2O(l) 电池符号:(-) Pt, Cl 2(100kPa)|Cl -(12.0 mol·L -1)||Mn 2+(1.0mol·L -1),H +(12.0 mol·L-1)|MnO 2(s),Pt(+) 电极反应:(+) MnO 2+ 4H ++2e== Mn 2++ 2H 2O\(-) 2Cl —2e== Cl 2 电动势∶Vc c c c E E Mn 36.10.112lg 20592.023.1/)/(lg 20592.0)/Mn MnO ()/Mn MnO (44H 22222+=+=+=++++θθθV c c p p E E Cl 30.1121lg 20592.036.1)/(lg 20592.0)/Cl Cl ()/Cl Cl (22Cl 222+=+=+=--θθθV E 06.030.136.1=-=(3)H 3AsO 3(0.10 mol·L -1)+ I 2(s) + H 2O(l) = H 3AsO 4(1.0 mol·L -1) + 2I -(0.010 mol·L -1) +2H +(0.10 mol·L -1) 电池符号:(-) Pt|H 3AsO 4 (1.0 mol·L -1), H +(0.10 mol·L -1), H 3AsO 3(0.10 mol·L -1)||I -(0.010mol·L -1)|I 2(s), Pt (+) 电极反应: (+) I 2+2e =2I -(-) H 3AsO 3+ H 2O-2e = H 3AsO 4+2H +电动势∶34332H AsO H 34333433H AsO 2(/)(/)0.0592(H AsO /H AsO )(H AsO /H AsO )lg2/0.0592 1.0(0.10) 0.559lg 0.52920.10c c c c E E c c Vθθθθ+=+⨯=+=+22222I 0.059210.05921(I /I )(I /I )lg 0.536lg 0.6542(/)2(1.010)E E V c c θθ----=+=+=⨯E = 0.654-0.529=0.125V(4)Cr 2O 72-(1.0 mol·L -1) + 6Fe 2+(0.10 mol·L -1) +14H +(1.0 mol·L -1) = 2Cr 3+(0.10 mol·L -1) + 6Fe 3+(1.0 mol·L -1) + 7H 2O(l) 电池符号:(-)Pt|Fe 3+(1.0 mol·L -1), Fe 2+(0.10 mol·L -1)||Cr 2O 72-(1.0mol·L -1), Cr 3+(0.10mol·L -1), H +(1.0 mol·L -1)|Pt (+) 电极反应:(+) Cr 2O 72-+14H ++6e = 2Cr 3++ 7H 2O(-) Fe 2+-e = Fe3+电动势∶227314Cr O H 232327272Cr (/)(/)0.0592(Cr O /Cr )(Cr O /Cr )lg 6(/)c c c c E E c c θθθθ-++-+-+=+1420.0592(1.0)(1.0)1.33lg 1.356(0.10)V =+= 323232Fe Fe /0.0592 1.0(Fe /Fe )(Fe /Fe )lg 0.7710.0592lg 0.8301/0.10c c E E Vc c θθθ++++++=+=+=+E =1.35-0.830=0.52V6. 解答:(1) E =E (+)-E (-)θθθc c c c E E E /lg 20592.0440.0/lg 20592.0)/Fe Fe ()/Fe Fe ()(22Fe Fe 22+++-=+==+++ Vc c E E E 822.0100.1lg 20592.0763.0/lg 20592.0)/Zn Zn ()/Zn Zn ()(2Zn 222-=⨯+-=+==--+++θθ 0.293= -0.440+(0.0592/2)lg c (Fe2+)+0.822 c (Fe2+)=1.0×10-3(mol ·L -1) (2)(-)Ag ∣Ag +(y mol·L -1)‖Ag +(1.0×10-1mol·L -1)∣Ag (+) E =0.0592V ,求负极Ag +的浓度。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5】1.何谓沉淀溶解平衡?同物质的量的bacl2和h2so4混合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答:难溶电解质溶解和沉淀速度相等,固体的量和溶液中分子或离子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ba2+、cl-、so4、h+、oh-2?2.活度积、溶度积、离子积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活度积、溶度积指平衡状态下的活度积或浓度积,对给定的难溶电解质其活度积只与温度有关,溶度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和溶液离子强度有关,对于ma型难溶电解质:?ksp(ma)。

离子积指任意状态下的浓度积,其值是任意的。

?(m?)??(a?)3.无副反应时,沉淀的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何关系?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否一定小?举例说明。

答:s?mmnn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能根据溶度积数值大小直接判断。

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不一定小,如ag2cro4与agcl。

4.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效应、配位效应等。

5.判断下列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现象并予以解释。

(1)将少量caco3固体放入稀hcl中。

(2)将少量mg(oh)2放入nh4cl溶液中。

答:(1)caco3固体溶解,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aco3(s)ca2+ + co32-+2h+h 2co 3→co2 +h 2o(2)mg(oh)2固体溶解,有无色刺激性气体产生。

的氨水,有肉色沉淀生成。

原因是饱和h2s水溶液提供的s2-很少,此时mg(oh)2(s)mg2+ + 2oh-+2nh4+(4)黑色固体变成白色固体。

so42- +h2o(5)白色沉淀变成黄色沉淀。

agcl(白)+ i-(6)浅兰色沉淀消失,生成深兰色溶液。

cu(oh)2 + 4nh3pb2++so42-→pbso4↓(白)agi(黄)+cl-[cu(nh3)4](oh)2答:(1)(2)减小(同离子效应);(3)增大(盐效应);(4)增大(配位效应)。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化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篇一: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5】1.何谓沉淀溶解平衡?同物质的量的bacl2和h2so4混合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浓度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答:难溶电解质溶解和沉淀速度相等,固体的量和溶液中分子或离子的量不再改变的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ba2+、cl-、so4、h+、oh-2?2.活度积、溶度积、离子积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活度积、溶度积指平衡状态下的活度积或浓度积,对给定的难溶电解质其活度积只与温度有关,溶度积不但与温度有关,还和溶液离子强度有关,对于ma型难溶电解质:?ksp(ma)。

离子积指任意状态下的浓度积,其值是任意的。

?(m?)??(a?)3.无副反应时,沉淀的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何关系?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否一定小?举例说明。

答:s?mmnn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能根据溶度积数值大小直接判断。

溶度积小的物质,它的溶解度是不一定小,如ag2cro4与agcl。

4.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除了沉淀物质本性以外,影响沉淀溶解度的主要因素还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碱效应、配位效应等。

5.判断下列操作中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现象并予以解释。

(1)将少量caco3固体放入稀hcl中。

(2)将少量mg(oh)2放入nh4cl溶液中。

答:(1)caco3固体溶解,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aco3(s)ca2+ + co32-+2h+h 2co 3→co2 +h 2o(2)mg(oh)2固体溶解,有无色刺激性气体产生。

的氨水,有肉色沉淀生成。

原因是饱和h2s水溶液提供的s2-很少,此时mg(oh)2(s)mg2+ + 2oh-+2nh4+(4)黑色固体变成白色固体。

so42- +h2o(5)白色沉淀变成黄色沉淀。

agcl(白)+ i-(6)浅兰色沉淀消失,生成深兰色溶液。

cu(oh)2 + 4nh3pb2++so42-→pbso4↓(白)agi(黄)+cl-[cu(nh3)4](oh)2答:(1)(2)减小(同离子效应);(3)增大(盐效应);(4)增大(配位效应)。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2章主族元素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2章主族元素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12章主族元素答案12 主族元素习题解答(p399-402)思考题1.解答:(1)将两种金属分别切割一小块儿,投入水中,反应比较剧烈的是钾,另一种金属则是钠。

(2)先将大苏打和小苏打分别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沉淀生成的是大苏打(3)将等量的三种物质溶于水,用PH试纸检验,PH最大的是烧碱,PH最小的是泡花碱,剩余的是纯碱。

2.解答:(1)铍(2)氧化钙(3)氢氧化铍和氢氧化钡(4)碳酸镁3.解答:(1)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2)Ca(OH)2+Na2CO3==2NaOH+CaCO3(3)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 + 2H2O(4)Ca(OH)2+MgCO3== CaCO3+Mg(OH)24. 解答:非极性固体I2易溶于非极性溶剂CCl4;I2+I-=I3-5.解答:加入稀HCl溶液鉴别S2-、SO32-、S2O32-;6.解答:因为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而且长时间存放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硫。

因为溶液中S2-被氧化为S单质,形成沉淀。

7.解答: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或不同质量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16O、17O、18O。

硫的同位素:32S、34S。

碳的同位素:12C、13C。

8.解答:(1)2Sb3++3Sn==2Sb+3Sn2+,而Bi3+不会发生这个反应。

(2)向两种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有沉淀生成的是SO42-。

9.解答:H3PO2一元酸,H3PO3二元酸,H4P2O7三元酸。

10. 解答:稳定性不同、酸碱性等不同11.12.略13 解答:铝与盐酸:2Al+6HCl==2AlCl3+3H2铝与硫酸:2Al+3H2SO4==2Al2(SO4)3+3H2铝与硝酸反应,铝被钝化,不能进一步反应。

14. 解答:NO2-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可在弱酸介质中将Fe2+氧化为Fe3+15. 解答:E(Sn2+/Sn)<="" cl-)<="" e(sn4+="" h2)="" p="" sn)16. 解答:Sb2S3酸性,Bi2S3碱性,Sb2S3的还原性较Bi2S3强17. 解答:(1)可以(2)不能:2Fe3++2I-===I2+2Fe2+(3)不能:5Br-+ BrO3-+6H+==3Br2+3H2O(4)不能:5I-+ IO3-+6H+==3I2+3H2O18.解答:(1)酸性:HClO<hclo2<hclo3<hclo4< p="">(2)酸性:H3PO4<h2so4<hclo4< p="">习题2. 答:(1)H 2CrO 4的K a2θ=3.3×10-7,c =0.05×0.5/(3.00+0.05)=8.2×10-3mol .dm -3HCrO 4- = H + + CrO 42-c -[CrO 42-] 10-6 [CrO 42-]]CrO []][H CrO [2424θa2-+--=c K 即 ]C r O [102.810]CrO [103.3243-6.00247-----??=?所以:[CrO 42-]=2.0×10-3 mol .dm -3(2) K sp θ=1.2×10-10=[Ba 2+][CrO 42-]=2.0×10-3 [Ba 2+][Ba 2+]min =1.2×10-10/2.0×10-3=6.0×10-8 mol .dm -33.解答:A —BaCO 3;B —BaO ;C —CaCO 3;D —BaCl 2;E —BaSO 4;反应式:BaCO 3== BaO+CO 2CO 2+Ca(OH)2= =CaCO 3↓+ H 2OBa(OH)2+ 2HCl== BaCl 2+2H 2OBa(OH)2+H 2SO 4== BaSO 4+2H 2O4.解答:KCl 、MgSO 45.解答:A —Na ;B —NaOH ;C —HCl ;D —NaCl ;E —AgCl ;F —Na 2O 2;G —Na 2O ;H —H 2O 2;I —O 2反应方程式:Na+2H 2O==2 NaOH+H 2NaOH+HX==NaX+H 2ONaX+AgNO 3==AgX+NaNO 3AgX+2NH 3·H 2O==[Ag(NH 3)2]++X -+2H 2ONa 2O 2+2Na==2 Na 2ONa 2O 2+2H 2O==2 NaOH+ H 2O 22 H 2O 2==2 H 2O+O 26.(1) Cl 2+I -==I 2+2 Cl -6 H 2O+5 Cl 2+ I 2==2HIO 3+10HClCl 2+2Br -==Br 2+2 Cl -(2) 不一定7.(1)3HClO==HClO 3+2HCl(2)8 HClO 3==4HClO 4+2 Cl 2 +3O 2+2H 2O(3)2K ClO 3==2KCl+3 O 2(4)NH 4Cl==NH 3+HCl(5) (NH 4)2CO 3==2 NH 3+CO 2+2H 2O(6) NH 4NO 2==N 2+2H 2O(7) NH 4NO 3== N 2O+2H 2O(8) (NH 4)2SO 4==2 NH 3+H 2SO 4(9) (NH 4)2Cr 2O 7== Cr 2O 3+ N 2+4H 2O8.CaC 2O 4能溶于醋酸,CaCO 3、CaC 2O 4能溶于稀强酸,BaSO 4不溶于强酸。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9

基础化学第二版习题答案chap9

第九章胶体分散系习题解答1.答:相界面上的微粒与处于内部的微粒受力状况不同是产生表面现象主要原因。

小液滴和小气泡总是呈球形是为了缩小表面积,以减低表面能。

恒温下,纯液体的σ是一个常数,因此表面能的减小只能通过减小表面积的办法进行。

这是热力学自发过程。

2.答:不对。

表面张力的作用方向与表面相切。

3.答:溶胶是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而实际上又常能相对稳定存在。

主要原因:①胶体粒子带电,决定溶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胶粒表面的双电层结构。

②溶胶表面水化膜的保护作用③Brown运动。

4.答:其胶体结构为:{m AgCl·n Ag+(n-x)Cl-}x+·x Cl-胶体粒子带正电,电泳时向负极移动。

5. 答: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从结构上分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一般都含有亲脂性的非极性基团,和亲水性极性基团。

以脂肪酸钠盐(肥皂)为例,当它进入水中,亲水的羧基端有进入水中的倾向,而亲油的长碳链端则力图离开水相,如若进入水中的肥皂量不大,它主要集中在水的表面定向排列起来。

从而减小了水的表面张力,降低了表面能。

6.答:见表8-67.答:A溶胶带有负电荷,B溶胶带有正电荷8.答:ξ电位是固液两相作相对移动时的滑动面与均匀液相间的电势差。

9.答:Tyndall效应的本质是分散相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

一束光照射到某物体后,光可能被吸收、反射或散射。

光的吸收主要由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所决定。

反射及散射与该物体的分散相粒子的大小有关,如果粒子大于波长,则光波以一定的角度从粒子表面反射出来;如果粒子远小于光波的波长,则光波绕过粒子前进不受阻碍。

只有当粒子的大小和光波波长接近或稍小时,光波才产生散射。

10.答:在一定条件下,使高分子溶质或胶体粒子相互连接,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而溶剂小分子充满在网架的空隙中,成为失去流动性的半固体状体系,称为凝胶。

形成凝胶的条件主要是温度下降或溶解度减小。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化学热力学基础习题标准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化学热力学基础习题标准答案

基础化学李保山第二版-化学热力学基础习题答案————————————————————————————————作者:————————————————————————————————日期:2884 化学热力学基础习题解答(p87-89)思考题1.解:(1) ⨯ 原因见(3)(2) ⨯ 原因见(3)(3) √ 确切地说,应为:恒压过程中,系统的焓变等于恒压反应热。

(4) ⨯ H 是状态函数,任何过程都有∆H ,不是只有恒压过程才有∆H 。

(5) ⨯ 原因见(7) (6) ⨯ 原因见(7)(7) √ 应为:在某温度和标准压力下,最稳定的纯态单质的标准生成焓等于零。

(8) ⨯ 由于CaCO 3的生成焓为负值,但不是由于它的分解是吸热的。

(9) ⨯ 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影响反应的焓变值。

2.解:(1)、(2)、(5)单质的标准生成焓不等于零。

3.解:(1) 不同,因为二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系数不同; (2) 不同,因为二反应中Br 2的状态不同。

4.解: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 注明各物质前的计量系数−表明物质的量。

(2) 标明物质所处的状态(l 、g 、s)和晶形;对于溶液中的反应,还要注明物种的浓度,以aq 代表水溶液。

(3) 注明温度。

(4) 标明反应热(焓变)。

5. 解:(1) ∆S > 0 ; (2) ∆S > 0 ; (3) ∆S > 0 ; (4) ∆S < 0 ; (5) ∆S < 0 ; (6) ∆S < 0 6. 解:(1) ∆S < 0 ; (2) ∆S > 0 ; (3) ∆S > 0 ; (4) ∆S < 0 ; (5) ∆S > 0习题1.解:(1) ∆U = Q + W = 100 – 540 = - 440 J(2) ∆U = Q + W = – 100 + 635 = 535 J2.解:(1) W = – p 外∆V = – 100( 0.040 – 0.015 ) = - 2.5 kJ(2) 中间平衡态时,气体的体积为V = 33025.010200298314.80.2m p nRT =⨯⨯⨯= W = – p 外,1∆V 1 + (– p 外,2∆V 2) = - 200(0.025-0.015) - 100(0.040-0.025) = - 3.5 kJ3.解:此过程为: )()(22l O H g O H =解法1:恒压过程:∆H = Q = - 2.26 ⨯ 450 = -1017 kJ∆U = ∆H – (∆n)RT = -1017 – ( 0 - 18450)⨯ 8.314 ⨯ (100 + 273.15) ⨯ 10-3 = -939.4 kJW = ∆U – Q = -939.4 – (-1017) = 77.6 kJ9 9解法2:33311m 76480Pa 103101mol Kg 100218K 15373K mol J 3148Kg 450 0218450../....V RT .pV nRT pV =⨯⋅⨯⋅⋅⋅⋅=⇒=⇒=--- 所以77.5KJ 7648.0103.101W 33=⨯⨯=m PaKJ 1017g 450KJ/g 26.2-=⨯-=Q由于为恒压过程,KJ 1017Q -==∆p H-939.5KJ 77.5KJ KJ 1017U =+-=+=∆W Q4.解:方程式 (1) – (2) 得2N 2(g) + 2O 2(g) = 4NO(g) ∆H θ = 360 kJ ⋅mol -1所以11904360),(--⋅=⋅=mol kJ mol kJ g NO H m f θ∆5.解:反应)()(2)(42g CH g H s C =+可由 (1) + 2 ⨯ (2) – (3) 得到,所以123123935228588900753.(.)(.).r m r r r H H H H kJ mol θθθθ-∆=∆+⨯∆-∆==-+⨯---=-⋅6.解:① N 2H 4(l)生成反应为:N 2(g) + 2H 2(g) → N 2H 4(l)由反应[(2) ⨯ 3 + (3) – (1) – (4)]/4 得 N 2(g) + 2H 2(g) → N 2H 4(l)② N 2H 4(l)的)]4()1()3()2(3[41θθθθθm r m r m r m r m f H H H H H ∆-∆-∆+∆=∆16.50)]8.285()5.1011()143()3.317(3[41-⋅=-----+-⨯=mol kJ7.解:由反应(1) – 2 ⨯ (2) – 2 ⨯ (3)得N 2H 4 (l) + 2H 2O 2 (l) → N 2 + 4H 2O(l) 故此反应的12.818)5.51(25.14922.622)3(2)2(2)1(-⋅-=-⨯-⨯--=∆⨯-∆⨯-∆=∆mol kJ H H H H m r m r m r m r θθθθ8.解:(1) 反应NH 3(g) + HCl(g) = NH 4Cl(s) 的4313144461923176 (,)(,)(,).(.)(.)r m f m r m f mH H NH Cl s H NH g H HCl g kJ mol θθθθ-∆=∆-∆-∆=-----=-⋅故2.0mol HCl (g)与2.0mol NH 3 (g)反应生成NH 4Cl (s)放出的热量为2 ⨯ 176 kJ = 352 kJ ;(2) 由于HCl (g) → HCl (aq)12.73-⋅-=∆mol kJ H m r θ1010NH 3 (g) → NH 3 (aq)12.35-⋅-=∆mol kJ H m r θNH 3 (aq) + HCl (aq) = NH4Cl (aq) 1602.r mH kJ mol θ-∆=-⋅ 故1.0mol HCl (g)和1.0mol NH 3 (g)同时溶解于水中NH 3 (g) + HCl (g) = NH4Cl (aq) (i) 的热效应为7323526021686.(.)(.).r mH kJ mol θ-∆=-+-+-=-⋅(3) (i)过程的热效应),(),(),(34g HCl H g NH H aq Cl NH H H m f m r m f mr θθθθ∆-∆-∆=∆ 4)3.92()1.46(),(=----∆=aq Cl NH H m f θ可求出),(4aq Cl NH H m f θ∆=-307.0 kJ ⋅mol -1(4) 用反应NH 3(g) + HCl(g) = NH 4Cl(aq)减去NH 3(g) + HCl(g) = NH 4Cl(s)得 NH 4Cl(s) = NH 4Cl(aq)此过程的热效应为14.7)176(6.168-⋅=--=∆mol kJ H m r -θ,所以NH 4Cl (s)溶解是吸热过程。

基础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答案

基础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答案

基础化学化学动力学基础答案【篇一:化学动力学基础习题目录】=txt>一判断题;二选择题;三填空题;四计算题一判断题1溶液中,反应物a在t1时的浓度为c1,t2时的浓度为c2,则可以由(c1-c2)/(t1-t2)计算反应速率,当△t→0时,则为平均速率。

(2反应速率系数k的量纲为1。

()3反应2a+2b→c,其速率方程式v=kc(a)[c(b)]2,则反应级数为3。

(4任何情况下,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在数值上等于反应速率系数。

()6反应速率系数k越大,反应速率必定越大。

()))) 7对零级反应来说,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8所有反应的速率都随时间而改变。

()9反应aa(aq)+bb(aq)→gg(aq)的反应速率方程式为v=k[c(a)]a[c(b)]b,则此反应一定是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11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必定增大。

()12对不同化学反应来说,活化能越大者,活化分子分数越多。

() 15通常升高同样温度,ea较大的反应速率增大倍数较多。

()16一般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如果活化能越大,则反应速率受温度的影响也越大。

()17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改变反应的热效应。

()二选择题1反应速率的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

(a)实际上能够进行的反应;(b)一步完成的元反应;(c)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的反应;(d)核反应和链反应。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复杂反应是由若干元反应组成的;(b)在反应速率方程式中,各物质浓度的指数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时,此反应必为元反应;(c)反应级数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计量数之和;(d)反应速率等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

4反应2a+2b→c,其速率方程式v=kc(a)[c(b)]2,则对a而言,反应级数为()。

(a)4;(b)3;(c)1;(d)2。

5反应a+b→c,其速率方程式v=k[c(a)]3/2[c(b)]2,则对a而言,反应级数和总反应级数分别为()。

基础化学(李保山)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习题解答

基础化学(李保山)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习题解答

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习题 (p111-113)参考答案P110:2. 解:(1) 252242]/)([]/)([]/)([θθθθp O N p p O p p NO p K = (2) 224]/)([]/)([θθθp O H p p HCl p K = (3) θθp CO p K /)(2=(4) 222]/)([]/)(][/)([θθθθc H c c Zn c p S H p K ++=(5) ]/)([]/)(][/)([2θθθθp Cl p c HClO c c HCl c K = (6) ]/)(][/)([1θθθc Cl c c Ag c K -+=1.解答:(1) 在0~2分钟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3min dm mol 125.0--⋅⋅=v(2) 在第2分钟时瞬时速率需通过作图法(如右图)求得 =瞬时v 11min L mol 089.0--⋅⋅2.解答:反应对反应物A 的反应级数为2,对反应物B 的反应级数为1,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B 2A 9c c v =3.解答:(1)反应对HgCl 2的反应级数为1,对-242O C 的反应级数为2,总反应级数为3;(2) 速率常数是7.6⨯10-3 mol -2⋅dm 6⋅s -1;(3) 当HgCl 2浓度为0.020 mol ⋅ dm -3,-242O C 的浓度为0.22 mol ⋅ dm -3时,反应速率为 136s dm mol 104.7---⋅⋅⨯=v4.解答:(1) 即该反应对反应物A 的级数为1,反应对反应物B 的级数为2,故反应总级数为3; (2) 反应的速率系数为 k = 2.0 mol -2 ⋅ dm 6 ⋅ s -1(3) 反应速率方程:2B A ))((0.2c c v =;当c A = c B = 0.50 mol ⋅dm -3时,反应速率为: v = 0.25 mol ⋅dm -3⋅s -1 5.解答: k 227 = 3.9 ⨯ 10-3 dm 3 ⋅ mol -1 ⋅ s -1 6.解答:反应的活化能为E a = 103 kJ ⋅ mol -17.解答:该反应用I -催化时,其反应速率是无催化剂时的1.88 ⨯103倍;用酶催化时,其反应速率是无催化剂时的5.51⨯108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习题 (p111-113)参考答案
1.解答:(1) 在0~2分钟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3min dm mol 125.0--⋅⋅=v
(2) 在第2分钟时瞬时速率需通过作图法(如右图)求得 =瞬时v 11min L mol 089.0--⋅⋅
2.解答:反应对反应物A 的反应级数为2,对反应物B 的反应级数为1,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B 2
A 9c c v =
3.解答:(1)反应对HgCl 2的反应级数为1,对-242O C 的反应级数为2,总反应级数为3;
(2) 速率常数是7.6?10-3 mol -2?dm 6?s -1;
(3) 当HgCl 2浓度为0.020 mol ? dm -3,-2
42O C 的浓度为0.22 mol ? dm -3时,反应速率为 136s dm m ol 104.7---⋅⋅⨯=v
4.解答:(1) 即该反应对反应物A 的级数为1,反应对反应物B 的级数为2,故反应总级数为3;
(2) 反应的速率系数为 k = 2.0 mol -2 ? dm 6 ? s -1
(3) 反应速率方程:2
B A ))((0.2c c v =;当c A = c B = 0.50 mol?dm -3时,反应速率为: v = 0.25 mol?dm -3?s -1
5.解答: k 227 = 3.9 ? 10-3 dm 3 ? mol -1 ? s -1
6.解答:反应的活化能为E a = 103 kJ? mol -1
7.解答:该反应用I -催化时,其反应速率是无催化剂时的1.88 ?103倍;用酶催化时,其反应速率是无催化剂
时的5.51?108倍。

8.解答:0307.0θ=K
9.解答: 3.25θ=K ; 气态氯原子的平衡分压力为p = 1.33 ?10-3 kPa
10.解答:%50)CO (2=w %50%501)CO (=-=w
11.解答:(1) CH 4的转化率为 ? = 0.47=47%
(2) 用尝试发求得CH 4的转化率:? ≈0.83=83%(也可用作
图法求解,如图)
12.解答:8θ3100.4-⨯=K 13.解答:5θ
251006.6⨯=K ; 5θ
5001021.7-⨯=K 14.解答:(1) 03.7θ=K ; (2) c (Br 2) = 0.0043+0.01-x = 0.0126 mol?dm -3;
c (Cl 2) = 0.0043-x = 0.0025 mol?dm -3; c (BrCl) = 0.0114+2x = 0.0149 mol?dm -3
(3) 上述结果说明增加平衡系统中反应物的浓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5.解答:反应商5.5416.0θ=<==K J
所以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中将有更多的HI(g)生成。

16.解答:θm r ΔH =- 317 kJ? mol -1
17.解答:4θ1012.2-⨯=K p Hg = 7.51 kPa
18解答: p A = 58.6 kPa; 平衡时A 的转化率为%6.70,B 的分压力为41.4 kPa 。

19.解答:(1) 68.3θ=K
(2) θ84.1K J <==3.68 故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水蒸气的加入有利于乙烷裂解。

20.解答:平衡时氨的体积分数为150.0
21.解答:(1)4θ1012.2-⨯=K ; (2)p Hg = 7.51 kPa ,平衡系统的总压为kPa 3.11; (3) 求得p Hg = 1.46 kPa
22.解答:(1) 1θm r m ol kJ 28.59Δ-⋅=G 6θ1074.9-⨯=K
(2) θ562.0K J >=, 此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23.解答:1θm r mol 180kJ Δ-⋅=H 11θm
r K m ol 184J Δ--⋅⋅=S 1θm r m ol kJ 0.4Δ-⋅-=G 65.0θ=K 24.解答:(1) x =1, y =1; (2) 反应总级数2; (3) 反应的速率系数为 k =3.408L ? mol -1? s -1
25.解答:(1) =p =8.74KPa (2) 体系中没有反应物H 2S;
(3) p (H 2S)=13.7Pa ;p (H 3N)=8.76KPa
(4) 998.03NH =x (5)m min =1.41×10-3g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