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

目前污水处理存在着多项问题:污水处理设施老化、容量不足、技术落后、费用高昂、运行维护不到位。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大投入更新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引进先进技术。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污水处理效率,保护水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污水处理、问题、设施老化、容量不足、技术落后、费用高昂、运行维护、投入、更新设施、处理能力、先进技术。

1. 引言1.1 污水处理的重要性污水处理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严重污染水资源,影响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

进行有效的污水处理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细菌等有害物质,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将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废水,若没有进行合理处理,将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污水处理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对水质施加的压力,保护水环境的持续发展。

加强污水处理工作,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将成为未来污水处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只有通过加大投入,更新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引进先进技术,才能有效解决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持续发展。

1.2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污水处理是环保领域的重要环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污水处理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污水处理设施的老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处理设施的设备和管网容易出现老化,影响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

污水处理设施容量不足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往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需求。

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落后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相对陈旧,难以达到较高的处理效果,影响了水质的改善和环境的保护。

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

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的问题与对策污水处理厂是现代城市生活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运行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居民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

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污水处理厂常常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一、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的问题1. 设备老化和维护不及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处理厂中的设备往往会出现老化和磨损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换,设备的性能会下降,影响处理效果。

2. 污泥处理困难: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需要进行处理和处置。

然而,传统的污泥处理方式如填埋和焚烧会产生二次污染,并且成本较高,需要寻求更加环保和经济的处理方法。

3. 污水处理效果不达标:污水处理厂一般会根据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进行处理,以确保出厂水质达到要求。

然而,由于污水的性质复杂、水质差异较大,以及设备运行不稳定等原因,有时难以保证处理效果达到要求。

4. 噪音和气味扰民: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和气味,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城市近郊或住宅区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噪音和气味问题更加突出。

二、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的对策1. 建立定期维护和更新机制:污水处理厂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

同时,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提升整体处理能力和效果。

2. 探索污泥资源化处理方案:污泥可以作为一种资源,通过适当的处理可以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如肥料、建材等。

污水处理厂应探索污泥资源化处理的途径,降低处理成本,减少二次污染。

3. 强化监管和完善技术手段: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运行和管理。

同时,不断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处理效果和出厂水质。

4. 加强环境管理和沟通交流:污水处理厂应加强环境管理,做好噪音和气味的防控工作,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并且,密切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和改进不足之处。

5.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污水处理厂应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让他们了解污水处理厂的重要性和工作过程,增强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的加快,污水处理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问题。

污水处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污水排放标准偏低、污水处理技术滞后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因此急需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一直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很多地方的污水处理设施已经老化,处理能力不足,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2. 污水排放标准偏低现有的污水排放标准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一些企业和居民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严重污染了水资源,危害了水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3. 污水处理技术滞后目前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对滞后,采用的技术设备大多已经过时,处理效果不佳,费用高昂,导致了污水处理成本上升,难以形成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对策2. 提高污水排放标准政府应加大对污水排放标准的监管力度,对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处罚,并加大对污水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推进污水处理技术更新政府和企业应着力推进污水处理技术的更新,加大对污水处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推广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和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4. 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政府应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展污水治理和环保工作。

5. 倡导节约用水意识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于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和企业的用水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

6. 开展市民参与的环保活动政府应鼓励并支持市民参与环保活动,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的环保合力,共同为改善水质和环境做出努力。

三、结语污水治理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强化监管,推进技术更新和推广应用。

污水处理中常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污水处理中常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污水处理中常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白产生原因:(1)、缺少营养,丝状菌或固着型纤毛虫大量繁殖,菌胶团生长不良;(2)、PH值高或过低,引起丝状菌大量生长,污泥松散,体积偏大;解决办法(1)、按营养配比调整进水负荷,氨氮滴加量,保持数日污泥颜色可以恢复。

(2)、调整进水pH值,保持曝气池pH值在6~8之间,长期保持PH值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2、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泥发黑产生原因:曝气池溶解氧过低,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其与Fe作用生成FeS解决办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只要提高曝气池溶解氧,10多小时左右污泥将逐渐恢复正常。

3、化验过程中污泥过滤困难或出水色度升高产生原因:缺乏营养或水温过低,污泥生长不良,大量污泥解絮解决办法:增加负荷均衡营养,提高水温,改善污泥生长环境。

4、曝气池内产生大量气泡产生原因:进水负荷过高,冲击负荷较大,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着于气泡上使气泡发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积存大量气泡。

解决办法:减少进水,稍微加大回流污泥量,稳定一段时间后气泡减少系统逐渐正常。

5、曝气池产生茶色或灰色泡沫产生原因:污泥老化,泥龄过高,解絮后的污泥附于泡沫上解决办法:增加排泥,逐渐更新系统中的新生污泥,污泥的更新过程需要持续几天时间,期间要控制好运行环境,保证新生污泥有较强的活性(保证溶解氧在1.0~3.0内的稳定水平,营养物质比例要均衡,适当投加营养盐)。

6、沉淀池有大块黑色污泥上浮产生原因:(1)、沉淀池有死角,局部积泥厌氧,产生CH4、CO2,气泡附于污泥粒使之上浮,出水氨氮往往较高;(2)、回流比过小,污泥回流不及时使之厌氧解决办法:(1)、若沉淀池有死角,可以保持系统处于较高的溶解氧状态问题可以得到缓解,根本解决需要对死角进行构造上的改造才能实现。

(2)、加大回流比,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停留时间太长。

7、沉淀池泥面过高,并且出水悬浮物升高产生原因:(1)、COD过高,有机物分解不完全影响污泥沉淀性能,沉降效果变差。

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

本文将探讨污水处理厂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污水处理效率低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污水处理厂存在处理效率低、处理容量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原因:1.设备老化:一些污水处理厂设备使用年限过长,无法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造成处理效率下降。

针对这一问题,污水处理厂应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更新,确保设备能够良好运转。

2.运维管理不到位:缺乏专业的运维人员、技术设备不足以及管理手段滞后等原因,导致运维管理不到位,影响了处理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污水处理厂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引进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并利用智能化管理手段提高运维效率。

3.排污口多样化:由于城市区域复杂性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存在各类污染源和排污口,这对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强城市规划与环保部门的协作,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和位置,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二、污泥处理困境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

然而,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污泥成为了困扰污水处理厂的一个问题。

1.污泥处理成本高:传统的污泥处理方式包括厌氧发酵、湿法脱水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处理周期长、处理成本高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可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如高温气化、干法脱水等,以降低污泥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和操作成本。

2.未完全利用污泥资源:传统处理方式往往将污泥作为废弃物进行处理,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

同时,由于污泥腐烂产生的甲烷等温室气体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将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生物质能源生产、土壤改良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风险与安全隐患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与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密切相关。

一些污水处理厂存在以下问题:1.尾水处理不彻底:由于技术条件或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部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质量未能符合排放标准。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化工、医药、冶金、电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污水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导致生物死亡和水质恶化,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

污水处理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处理效果低下许多污水处理厂由于设备不完善、技术水平落后,处理效率很低。

污水处理厂还存在缺乏重点治理、处理不彻底、排放不达标等问题。

二、排放标准不够严格我国的污水排放标准相对较低,导致一些企业为了省钱而不顾环境,处理设备落后,处理污水后仍然有大量有害物质没有处理。

这样做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给周围的居民带来健康隐患。

三、设备维护不及时一些污水处理设备往往长时间不维护清理,导致设备老化,效率下降,进一步影响了处理效果。

而且,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维护管理,设备遇到故障时不能及时修理,也会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一、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应加强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运用更先进的处理技术来提高处理效率。

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企业使用符合要求的处理设备和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的水平和效果。

应该提高污水排放标准,为企业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强制实施。

对于违反排放标准的企业也应该加大惩罚力度,责令其尽快改正。

设备的及时维护和管理是保证设备始终保持高效运转的重要措施。

因此,污水处理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及时检查设备的情况,保证设备的完好性,减少停机维修时间。

四、加强宣传教育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公众和企业都认识到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还要加大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且处理违规排放行为,保证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总之,只有采取正确的对策,并且做好管理和监督,才能够解决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希望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污水处理的建设,共同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关于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1.水污染物质复杂多样:污水中含有各种有机物、重金属、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质,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往往不能彻底去除。

对策:采用综合处理技术,如生物膜反应器、活性炭吸附等,以达到更高的去污效果。

推广使用新型的高效处理剂,如生物菌剂、高效吸附剂等,可以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吸附。

2.处理设备老化落后:许多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设备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技术落后,处理效果不佳。

对策:加大对污水处理设备的更新改造力度,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处理技术和装备,提高处理效率和质量。

加强对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处理费用高昂:污水处理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能源投入,造成了较高的处理费用。

对策: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降低企业和居民的处理成本。

推广节能型的处理设备,降低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4.企业监管不到位:一些企业对污水处理存在漏洞,未能完全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对策: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企业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5.公众环保意识不强:部分民众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浪费水资源、乱排污水等行为。

对策: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加强监督执法力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物质复杂多样、处理设备老化落后、处理费用高昂、企业监管不到位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方面。

通过采用综合处理技术、更新改造设备、争取经费支持、加强监管力度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监督执法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水质。

《2024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范文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问题日益凸显。

污水处理不仅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处理设施不足、处理效率低下、管理机制不健全等。

本文将分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1.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城市由于历史原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污水治理需求。

同时,一些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直排现象严重。

2. 污水处理效率低下部分污水处理厂由于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处理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此外,一些污水处理厂存在管理不善、运行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也影响了污水处理效率。

3. 资金投入不足污水处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然而,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污水处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4. 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处理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导致一些企业违规排放污水。

三、解决对策1.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针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应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步伐。

同时,应优化设施布局,确保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广、布局合理。

对于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应优先安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2.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老旧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加强运行维护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污水处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3. 增加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

同时,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网未实现雨污分流,受雨季影响,雨污混合水量增加,超出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将出现部分雨污水无法处置而直接外排,影响河流环境质量的情况。

2、收集水量不足一是部分地区污水收集管网与厂区建设不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致使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水量远低于设计处理水量,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偏低;二是部分地区为了预留发展空间,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偏大,但目前实际污水产生量不足,致使污水处理厂低负荷运转。

目前,已建成且可以投入使用的处理能力为37.4万吨/日,到2010年底,我市实际处理水量是27.7万吨/日,仅占设计能力的58%,其中:尚义、阳原、赤城、下花园和怀安污水厂负荷较低。

(二)运行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污水厂污染防治设施部分运行不正常或闲置等现象,其次也包括部分县区污水厂进水浓度偏高,对污水厂的冲击较大大,增加处理难度,还有部分污水厂在运营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这些势必会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造成污水厂超标排放。

(三)污泥处置方式滞后随着污水处理厂建设的规模迅速扩大,污泥的大量产生和消化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

已运行的15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运行,每年将产生污泥10万多吨,如此大的污泥量,将成为环境的一大负担。

目前,我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多为卫生填埋处置。

(四)再生水回用率较低我市再生水回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利用范围窄。

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中,多数污水处理厂属于县级污水厂,处理规模较小,周边又缺乏使用再生水的用户,因此只有部分污水处理厂规划了中水利用方案,回用中水仅占设计规模的8%左右。

同时,一些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成后,由于管网建设及有关政策的不配套,造成设施闲置,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对策及建议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已经成为我市污水处理的突出问题,也关系到我市能否“十二五”COD、氨氮减排任务的关键所在。

(一)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厂负荷率和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收水管网是污水处理厂运行的重要条件。

建议县区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优先安排资金建设配套管网,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

同时,加大对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建设的投资,实现雨水和污水分流,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

“十二五”期间,按照省要求所有县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设计规模的80%以上,“双三十”县区不低于85%。

(二)保稳定运行对未按要求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要对经营者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治;环保部门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的监管,严格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依法做好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对年内发现多次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的污水厂给予“环境行为差”的评定,将不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对企业参加各类评先创优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三)优化建设污泥处置设施“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把城市污水厂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纳入到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未达到相关要求的予以扣减削减量”。

目前我市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要在已有的污水处理厂逐一配套建设污泥处理设施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鉴于泥水可分开处理处置,建议统一规划,优化组合,在一定区域内建设统一的污泥处置中心,利用有限资金,高效、安全、有序地集中处置污泥。

(四)提高中水回用率“把再生水利用作为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提升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尤其是北方缺水城市要大幅度(继续)提高污水回用规模,明确污水回用方式和途径,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要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杠杆对水的需求调节、水资源配置和节水、中水回用方面的作用,制定鼓励中水回用的相关政策。

建议有关部门综合研究中水价格制定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和开发中水回用市场,在项目审批时提出相关要求,提高中水的回用率。

实行部门联动,逐步取缔自备水源。

同时在未取缔时期,对这部分单位制定相应的征收污水处理费用的标准,实现谁污染,谁交费的原则,确保污水处理费全额征收到位,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四、城镇污水处理厂总量减排现场核查要点城镇污水处理厂COD减排量核算涉及的主要参数有日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厂运行天数,进、出水COD浓度等。

这些参数要通过对现场水量核查、水质核查和运行状况核查3个方面来确认。

水量核查包括进水水量核查和出水水量核查;水质核查包括进水水质核查和出水水质核查;运行状况核查包括活性污泥核查、溶解氧核查、气水比核查、氧化还原电位核查、电耗量核查等。

核查要点分别如下: (一)水量核查一是对出水水量进行校核,二是对是否存在非正常超越偷排等情况进行判定。

1、进水水量核查(1)查台账资料查设计文件城镇污水处理厂均有其明确的设计进水水量。

通常情况下,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水量应不大于最大设计进水水量(设计规模乘以变化系数K,一般K取1.1~1.3;如设计规模为3万吨/日、设计变化系数K为1.2,则实际进水水量通常不会超过3.6万吨/日),如果进水量长期超过设计规模甚至最大设计进水水量,那么数据就很可能不真实。

查验收材料验收材料包括污水处理厂验收材料和污水收集管网验收材料两部分。

污水处理厂验收材料要重点查阅进水水量、污水构成(即纳管的工业污水情况及所占比例)等。

管网验收材料要重点核查管网长度、收水范围、服务人口(《细则》规定,按照服务人口计算污水水量时人均综合排水量取80升/日~180升/日,由于各地区这一系数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现场核查时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取用)和提升泵站等。

查流量计流量计的计量包括对瞬时流量和对累计流量的计量。

核查时一是根据瞬时流量计显示流量,同时查阅中控室进水水量历史曲线,对照近期每天进水量变化规律,估算日进水量;二是根据累计流量计显示流量除以对应的时间计算得出日平均进水水量。

用累计流量核查进水水量要与中控室进水水量历史曲线进行校核。

查超越管溢流多数污水处理厂设置有超越管,要根据超越管位置进一步核查确认进水水量。

超越管设置有的位于进水提升泵的集水井中,有的位于生化池前的分配井中,个别污水处理厂在这两个位置都设置了超越管。

如流量计位于超越管前,且超越管阀门开启,核算时要扣除溢流部分的水量;如流量计位于超越管后,则流量计读数就是实际进水水量。

查中控室相关设备运行记录查水泵运行时间和水泵流量,用运行时间乘以水泵流量计算得出进水水量。

(2)查集水井液位、进水提升泵电流和扬程,并将之和进水量曲线对照,判定进水水量记录是否准确。

核查方法一是对照提升泵电流曲线和进水量曲线,两条曲线应该有同步同向变化,即同时增大或减小(对于带变频调速的提升泵,则比较其运行频率和进水量是否同步同向变化)。

二是对照集水井液位曲线、提升泵扬程曲线、瞬时流量变化曲线逻辑走势,推算水泵流量。

一般规律是集水井液位增加,提升泵扬程减少,流量增大。

如集水井中液位明显上升,而进水量没有明显变化则推断可能存在超越偷排;当集水井液位降低时,提升泵实际扬程增大,流量减少。

现场可以检查开几台泵、流量是多少(泵的流量用总流量除以泵运行台数),再调阅历史数据,对照流量和设备运行台时进行核对。

2、出水水量核查3核查对照进、出水水量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量应非常接近,如没有超越排放,出水水量加上剩余污泥含水量应等于进水水量。

进、出水水量差距较大时需进一步对照核实。

4.其他方法验证(1)用产泥量验证处理水量:查阅污水处理设施的生产运行台账,通过干泥或湿泥(一般含水率为80%)产生量来反算处理水量。

一般处理水量和干泥产生量比例为1∶0.0001~0.00012;湿泥产生量比例要根据污泥含水率计算(如污泥含水率为80%,则这一比例为1∶0.0005~0.0006)。

(2)用电量验证处理水量:查阅污水处理设施的生产运行台账,通过用电量来反算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水量。

一般处理1吨污水耗电量为0.2度~0.35度。

(3)用管网服务人口验证处理水量:通过核查管网验收材料、管网覆盖人口情况验证处理水量。

处理水量为管网覆盖人口与人均综合排水量之积(如某管网覆盖区域有50000人,人均综合排水量为180升/日,则处理水量为9000m3/日)。

(二)水质核查1、进水水质核查相对于出水水质,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往往变化较大,并且多数污水处理厂在进口不设水质在线监控设备,同时由于采样的偶然性和监测的功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污水处理厂提供的进水水质报告有时难以反映实际进水水质状况。

因此,现场核查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检验、校核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

1.查台账资料查阅污水处理厂设计文件和验收材料,了解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浓度上限。

查阅污水处理厂运行台账及日常监管记录,实际进水浓度一般不应大于其设计进水浓度。

通常南方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进水COD浓度不超过350mg/L,北方不超过500mg/L。

2.查进水水质指标一般生活污水水质各指标间存在下述关系:6.5<pH<7.5,BOD5/TP>20,BOD5/TN>3.5,BOD5/COD≥0.3,查阅污水处理厂每日监测记录或环保部门监督监测报告,可根据各进水水质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上报的进水COD浓度是否正常。

3.查进水表观特征一般颜色较深和气味较重的水有机质成分较多,COD浓度也较高。

4.查设备运行参数用曝气机等设备运行参数可推断进水水质情况。

通常进水COD浓度较高,需要的气水比高、曝气量大,曝气电机电流或功率也大。

一般二级污水处理厂气水比为处理每吨污水需3m3~12m3空气(一般取5m3~12m3)。

如运行正常但实际曝气量明显低于上述标准,则推断进水浓度明显低于设计标准,进一步查阅中控室曝气设备相关运行参数历史曲线或运行记录可初步推断实际进水水质情况。

5.查污泥浓度(MLSS)生化反应池污泥浓度一般在2000mg/L~5000mg/L之间。

污泥浓度长期偏低且运行正常,则进水浓度可能较低。

如设计污泥浓度为4000mg/L、设计进水COD浓度为350mg/L,若运行正常的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泥浓度仅1000mg/L~2000mg/L,则推断实际进水浓度会明显低于设计的350mg/L。

(二)出水水质核查1.查在线监测数据符合规范要求的在线监测数据是判断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状况及出水水质情况的重要依据,是核算污水处理厂COD减排量优先选用的数据。

现场核查中应特别注意核查导致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数据不真实的各种因素:一是仪器设备存在问题导致数据不真实。

主要包括:(1)仪器设备选型不当,如出水SS浓度较高的污水处理厂若选用分光光度法的COD分析仪,由于较高的SS浓度会影响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度,导致数据不真实。

水质变化较大的污水处理厂若选用TOC监测仪,会因水质变化大造成TOC-COD 换算出现系统误差,导致数据不真实;(2)仪器管路或其他部位老化,局部因水的浸湿、结露等影响自动分析仪运行的性能,导致数据不真实;(3)仪器量程过高(如实际出水COD 浓度不高于60mg/L,而量程设置为1000mg/L),导致测量值和实际值偏差较大(仪器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与量程有关,量程越大,在规定的±5%漂移范围内,绝对误差越大;部分仪器的测量线性误差和量程成正比关系,在允许范围内,量程越大测量的绝对误差可能越大;上述情况,在测量的实际样品为低浓度时,影响尤为明显);(4)仪器安装次序的影响,部分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使用工控机采集数据,工控机安装在数采仪之前,由于工控机可能存在人为对数据的过滤修饰,导致远程监控中心获得的数据失真;(5)大部分COD监测仪采用模拟信号输出数据,与之连接的数采仪的电流、量程与COD监测仪的电流、量程不对应,导致数据不真实;(6)在线监测采样探头安装以及采样频次设置不符合规范,导致采集的样品浓度不能代表真实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