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俄罗斯文学与艺术欣赏》教学大纲

《俄罗斯文学与艺术欣赏》教学大纲

《俄罗斯文学与艺术欣赏》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俄罗斯文学与艺术欣赏》的总体教学目的在于为全校本科生打开一扇欣赏俄罗斯文学与艺术的明亮窗口,他们通过这门通识课的学习,将基本了解众星闪耀的伟大俄罗斯民族。

中国和俄罗斯是两个睦邻友好、边界漫长的文明大国,在追求和平、发展和双赢的当今世界,中国大学生应该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需要用灿烂多姿的俄罗斯文化知识丰富自己,这将有助于为他们将来在巩固中俄两国的传统友谊、扩展中俄人民的文化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和谐共存方面承担起历史使命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俄罗斯文学与艺术欣赏》以自编教材为主,以马晓惠和马家骏合著的《俄国文学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作为文学内容辅助教材,而艺术内容则参考任光宣编的《俄罗斯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本课程讲授15周,每次二节,第16周安排随堂考试,总计32学时。

每课教学内容均包括四个环节:1、文学家或艺术家生平及时代背景;2、文学家或艺术家代表作;3、文学家或艺术家成就评论;4、文学或艺术影碟视听欣赏。

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人民口头创作:俄罗斯文学的源泉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知道于1870年出版的《俄罗斯童话》教学内容:1、童话 2、民歌 3、谚语教学重点:俄罗斯与德国、丹麦童话比较视听欣赏:童话电影《萨特阔》问题思考:俄中民歌特点比较第二课:11—17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成长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知道俄中世纪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教学内容:1、史记文学 2、史诗文学 3、世俗文学教学重点:欧洲中世纪“三大史诗”比较视听欣赏:战争影片《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课外作业:请简述俄文学中小说与诗歌两大体裁的异同。

第三课: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知道18世纪文学为19世纪文学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内容:1、古典主义文学 2、感伤主义文学 3、浪漫主义文学教学重点:欧洲“三大寓言”比较视听欣赏:《原汁原味俄罗斯民歌集》和《维塔斯精选集》问题思考:普希金与拜伦诗歌异同第四课:十九世纪文学“黄金时代”(上):诗歌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知道普希金三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内容:1、普希金与彼得大帝时代2、普希金生平与创作3、普希金学在中国 4、莱蒙托夫诗歌与小说教学重点:普希金抒情诗赏析视听欣赏:好莱坞电影《迟来的情书:奥涅金》课外作业:请简述两大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创作的异同。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美术发生的种类、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趋势。

3、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画家及作品、美术现象与重要流派,培养、提高分析和鉴赏能力。

4、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知识,总结美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使学生具有设计创作研究能力。

5、能运用所学的中国美术史基本理论与知识,胜任社会美术与设计领域工作。

6、了解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思想;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建议教材
《美术鉴赏》
2.主要参考书
《中国美术通史》(全8卷) 《中国美术史》。

《艺术欣赏》思政教学课程规划

《艺术欣赏》思政教学课程规划

《艺术欣赏》思政教学课程规划1. 课程概述《艺术欣赏》课程旨在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本课程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多个领域,同时结合现代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2. 教学目标通过《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美;- 认识和分析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 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

3. 教学内容3.1 艺术欣赏基本理论- 艺术欣赏的概念与意义;- 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与评价标准。

3.2 中国传统艺术欣赏- 中国绘画艺术: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中国雕塑艺术: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 中国建筑艺术:古代宫殿、寺庙、园林等;- 中国音乐艺术: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

3.3 现代艺术欣赏- 现代绘画艺术:油画、水彩画、版画等;- 现代雕塑艺术:抽象雕塑、装置艺术等;- 现代建筑艺术: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等;- 现代音乐艺术: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

3.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

4. 教学方法- 讲授:讲解艺术欣赏的基本理论,分析艺术作品的思想政治内涵;-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各类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5. 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将采用以下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 期中考核:艺术作品分析报告,占比30%;-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占比40%。

《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现代设计史》课程标准

《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现代设计史》课程标准

《艺术鉴赏》课程教学大纲《现代设计史》课程标准《现代设计史》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现代设计史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课学期:大二第一学期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现代设计领域的基本常识,通过对现代设计作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认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品味,增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工业革命之后,传统手工业与机械化工业生产矛盾中诞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结合艺术与技术以及艺术与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艺术设计发展的不同规律,以及时代和技术的变化对设计艺术理念和风格的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①设计的内涵:即什么是设计的问题;②设计的起源:即最早设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③设计的发展与分期:设计的历史分期的研究,应该结合每个时期的设计工具、材料,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及设计风格进行研究。

现代艺术设计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工业革命之后的设计发展状况。

由于中国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过程,而作为工业革命反响的现代设计发生于西方,因此关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历史更多的是西方的设计。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此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为学生以后能更好地学习家具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打下基础。

(五)教学参考书1.《世界现代设计史》,编著者:王受之,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年度:2002;2.《外国工艺美术史》,编著者:张夫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3.《外国美术简史》,编著者:中央美院外美史教研室,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面授与配合多种媒体进行的设计作品赏析。

在讲授设计历史的同时加入必要的设计艺术实践内容。

人文艺术欣赏教学大纲

人文艺术欣赏教学大纲

《人文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人文艺术欣赏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36授课对象:大学专科二、教学目的《人文艺术欣赏》旨在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欣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了解和继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类文化遗产,提高文学思辨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造就新世纪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人文艺术欣赏概述1.1人文艺术欣赏的基本特征1.2人文艺术欣赏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人文艺术欣赏的基本特征,掌握人文艺术欣赏的基本要求。

重点与难点:1、人文艺术欣赏是以“共鸣”为重要特征的一种心理感受活动2、人文艺术欣赏的基本要求第二章先秦人文艺术欣赏2.1 先秦文学概述2.2 《诗经》赏析:《蒹葭》、《采薇》2.3 春秋诸子散文概述2.4 例文赏析:《论语》、《秋水》2.5屈原与《湘君》2.6战国历史散文赏析:《战国策》《左传》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对先秦文学作品《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有关基本知识。

同时,着重掌握课课本中涉及到范文。

重点与难点:1、《诗经》的时代、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哲理散文《秋水》、《论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特点。

3、屈原的《湘君》与他的骚体文学。

4、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在记事、记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第三章两汉人文艺术欣赏3.1两汉文学概述3.2 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3.3 司马迁与《史记》3.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思潮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特点,掌握司马迁、陶渊明等作家的代表作的背景知识,欣赏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品味文学内涵。

重点与难点:1、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的创作精神和叙事性。

2、《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和《垓下之围》的叙事、写人方面的特点。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1. 课程简介艺术欣赏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审美理论和不同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本课程将涵盖视觉艺术、音乐、戏剧和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以帮助学生发展审美素养和创造力。

2. 教学目标2.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2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3 培养学生在审美价值观上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教学内容3.1 艺术史- 介绍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艺术、文艺复兴、现代艺术等。

- 分析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深入了解不同艺术流派和运动。

3.2 视觉艺术- 讲解绘画、雕塑、摄影等视觉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 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光影等要素,探讨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

3.3 音乐- 探索不同音乐流派和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

- 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培养对音乐表演和创作的欣赏力。

3.4 戏剧- 分析经典戏剧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 学习表演技巧,提高学生在戏剧表演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5 电影- 解析不同类型的电影作品,如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等。

- 培养学生对电影语言和技术的理解,探讨影片中的主题和意义。

4. 教学方法4.1 讲授与示范:老师通过讲述艺术知识和展示经典作品来引导学生对艺术形式的理解。

4.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

4.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画廊、音乐会、剧场等实际艺术活动,培养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体验。

4.4 讨论与合作: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创作,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评价与考核5.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展示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校中职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净化他们的灵魂。

主要任务:本课程从学习和掌握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入手,然后按照观赏性美术(绘画、雕塑)和实用性美术(工艺美术、摄影艺术等)两大系统,对古今中外的名作逐一进行赏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艺术鉴赏能力。

二、课时分配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美术欣赏”、美术欣赏的性质;掌握美术欣赏的过程以及美术欣赏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重点:什么是“美术”;理解美术欣赏课程的终极目的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三个环节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什么是美术欣赏第二部分美术欣赏的性质第三部分美术欣赏的过程第四部分美术欣赏的目的第一章外国绘画艺术教学目标:学生对外国绘画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不同民族绘画的主要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并领会各民族绘画形式的差异及其与审美观念的联系;能够比较、分析外国绘画重要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外国古代绘画的丰富多彩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最终达到使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各时期代表作品赏析,代表画家的介绍。

教学难点:各时期外国绘画作品的鲜明特色。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一)史前和上古绘画1.史前绘画2.上古绘画第二部分(二)古希腊罗马绘画3.古希腊绘画第三部分(三)中世纪绘画第四部分(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第五部分 17-18世纪欧洲绘画1.现实主义画派2.巴罗克艺术风格3.革命古典主义第六部分 19世纪绘画1.浪漫主义2.现实主义3.印象主义第七部分西方现代派绘画1.野兽派特征2.立体派特征3.表现主义特征4.抽象派特征超现实主义特征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国各时期绘画的特征,代表画家及其作品等,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绘画作品的能力。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和艺术素养。

通过学习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艺术背后的创作理念、艺术家的意图,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判断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素养,丰富他们的艺术阅读体验;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艺术作品激发自我表达和情感交流。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本课程涵盖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在每个形式内以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作品为教学重点。

以下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1. 绘画-认识不同绘画形式和技法,如素描、油画、水彩画等;-学习分析绘画作品的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表现等要素;-欣赏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包括写实主义、抽象主义、印象派等;-学习了解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2. 雕塑-了解雕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学习分析雕塑作品的形态、质感和空间感;-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包括现代雕塑、雕塑装置艺术等;-学习了解著名雕塑家及其代表作品。

3. 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音色等;-学习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学习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了解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4. 舞蹈-了解不同舞蹈形式,如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学习分析舞蹈作品的舞姿、舞步和编排结构;-欣赏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包括古典舞剧、现代舞作品等;-了解著名舞蹈家及其代表作品。

5. 戏剧-了解戏剧的基本要素,如剧本、角色、舞台美术等;-学习分析戏剧作品的故事情节、表演方式和舞台表现;-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戏剧作品,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台艺术等;-了解著名戏剧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欣赏、实践等相结合。

教师将通过举例、比较、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个性与社会性、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但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再现与表现有不同的特点。
1.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和物质媒介(色彩、线条、形体、音响、人体动作等).
艺术语言的要求:(1)准确地体现本门类艺术的特点;(2)表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2.艺术形象
1.雕塑艺术的特点
(1)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雕塑是“诗”。便于抒情,宜于象征,要象诗一样要求概括集中,一以当十,雕塑更接近于音乐和建筑。
(3)雕塑因其高度概括,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标志。立于通衢大道则带有“强迫性",使人非看不可。
(4)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及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化的艺术。
2.雕塑艺术的语言
(1)物质实体性的形体,以及因形体变化而造成的光影。
(2)圆雕:以立体的形体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供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不同角度进行欣赏。
(3)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高浮雕与浅浮雕。
(一)绘画艺术的语言
1.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思想感情.“视觉空间的艺术”。
2.绘画艺术语言:(1)线条;(2)形体;(3)色彩;(4)色调;(5)明暗;(6)笔墨(笔触);(7)结构。
3.绘画的分类方式及各类绘画的主要特点,侧重介绍油画与国画。
3.提高文化全面素养,丰富生活阅历,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前提条件.
第二章 建筑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建筑的面、体形、体量、空间、群体、环境等,了解其艺术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建筑作品的赏析,加深对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欣赏建筑艺术的一般方法去欣赏建筑艺术的具体作品.
(一)建筑艺术的语言
(4)具象与抽象。
(二)雕塑艺术作品欣赏
(三)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1.雕塑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立体性”、“三维性”、也就是要去了解和欣赏占有三维空间的体积之美.
2.要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之美,懂得不同体积的组合所形成的某种节律美和韵律美.
3.要懂得欣赏雕塑的基本“影像”,也就是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似的形象.
(二)建筑艺术作品欣赏
(三)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1.对形式美法则的了解与掌握。多样统一的美的规律在造型艺术上的具体体现。多观察与分析,主动与对象对话。对其他艺术门类欣赏体会的借鉴。
2.要具备一些建筑学的知识。艺术美与生活美(技术美、环境美)的统一。建筑的善和真。
3.体会情绪意境。通过对形式美的欣赏,积极进行物我双方的交流和再创造,达到与建筑艺术作品整体形象的共鸣。
(二)绘画艺术作品欣赏(三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1.了解作品的时代特征、作品产生的原因、背景,领悟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结构、 形式的特点,达到与作品在感情上的交流.
2.注意积累文化史和艺术发展史的知识,力求把握绘画的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的特征,从而获得一些赏析绘画的标尺。
3.多看和思考画作,并注意在生活中观察物体与景色,从而培养和提高对艺术形式的感觉,逐步具备对绘画艺术语言的感受力.
艺术欣赏的特点:
1.感觉与认识,感情与理解的统一,潜移默化过程.
2.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寓教于乐.
3.体现美感中反映与再创造的统一.
(二)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
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象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3)艺术家的精湛技巧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1. 建筑和建筑艺术的具体特征:(1)建筑的双重性;(2)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性;(3)建筑艺术的表现性;(4)建筑艺术的群体性(社会性)。
2. 建筑艺术的语言:(1)面;(2)体形;(3)体量;(4)空间;(5)群体;(6)环境。在建筑艺术语言中对形式美法则的综合运用。
3.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建筑艺术特殊的文化价值.
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发现,是艺术家创作达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提倡艺术风格能够体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及时代特色.
(三)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在艺术欣赏的实现中提高欣赏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的学习,包括艺术的一般规律,部门艺术的特征、形式法则等。
4.发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联系作品所处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广阔文化环境去认识作品.
第三章 绘画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绘画的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油画与国画作品的赏析,提高对作为视觉空间艺术的绘画本质特征的理解,特别是加深对国画优秀传统的认识;学会初步运用欣赏绘画艺术的一般方法,欣赏具体的绘画作品。
艺术以形象性为其基本特征。艺术语言是为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服务的.
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的一般构成规律:典型与意境。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即典型与意境的审美内涵.
艺术意蕴深藏于艺术形象之中,需要欣赏者去感受、体验和领悟。对艺术意蕴的把握是一个领悟的过程。
4.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即优秀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艺术风格包括艺术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意蕴的形成等方面.
4.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对画作的直觉,在画作面前驰骋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达到心旷神怡的最佳审美境界.
第四章 雕塑艺术欣赏
【教学要求】通过雕塑的实体性形体、光影、圆雕、浮雕、具象、抽象等,了解其艺术语言的特点,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
(一)雕塑艺术的语言
《艺术欣赏》教学大纲
第一章 艺术欣赏引论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使同学了解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及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指导思想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一)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艺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实现艺术的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