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
凝血实验实验报告

凝血实验实验报告凝血实验实验报告凝血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
通过测量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凝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凝血功能的变化。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1. 血浆样本:采集自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使用抗凝剂离心分离血浆。
2. 凝血试剂:常用的凝血试剂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试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纤维蛋白原试剂。
方法:1. 凝血时间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凝血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开始凝结的时间。
2.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开始凝结的时间。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开始凝结的时间。
4. 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将适量的血浆样本加入试管中,加入纤维蛋白原试剂,根据试剂的变色反应判断纤维蛋白原浓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三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浆样本进行了凝血实验。
实验结果如下:凝血时间测定:志愿者A的凝血时间为5分钟,志愿者B的凝血时间为7分钟,志愿者C的凝血时间为4分钟。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志愿者A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2秒,志愿者B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5秒,志愿者C的凝血酶原时间为10秒。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志愿者A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0秒,志愿者B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5秒,志愿者C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8秒。
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志愿者A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g/L,志愿者B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1.8g/L,志愿者C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2g/L。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凝血时间是血液凝结所需的时间,反映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数量。
志愿者C的凝血时间最短,说明其凝血系统功能较为正常。
免疫凝血检查

免疫凝血检查免疫凝血检查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了解人体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严重程度。
在免疫凝血检查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凝试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因子测定等。
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人体免疫和凝血系统的功能。
血凝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凝血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血浆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能够形成凝块来评估凝血功能。
常用的血凝试验有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等。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的功能,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等的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测定血浆中凝血酶原的形成时间,可以判断凝血因子Ⅶ的活性。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Ⅶ的功能缺陷或某些药物的影响有关。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段,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通过测定血小板数量,可以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过高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测定是评估凝血功能的关键方法之一。
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的蛋白质,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等。
通过测定凝血因子的活性或浓度,可以了解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或浓度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免疫凝血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一些与免疫和凝血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血友病、血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此外,免疫凝血检查还可以评估手术患者的出血风险,指导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凝血检查结果的解读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不同的疾病可能导致免疫和凝血系统的不同功能异常,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免疫凝血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

凝血因子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Ⅱ:72.9%~118.9%。
2、凝血因子Ⅴ:64.5%~140.3%。
3、凝血因子Ⅶ:85.8%~123.2%。
4、凝血因子Ⅹ:89.5%~120.3%。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增高,意义同内源性凝血因子测定,但肝病除外。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但较少见,获得性减低者见于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二、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促凝活性测定(一)正常值(一期法)1、凝血因子Ⅷ:77.3%~128.7%。
2、凝血因子Ⅸ:67.6%~128.5%。
3、凝血因子Ⅺ︰C:81.6%~118.4%。
4、凝血因子Ⅻ︰C:71.7%~113.1%。
(二)影响因素1、血和抗凝剂比例应准确。
2、标本要及时送检,不能久置,时间长了活性减低。
(三)临床意义可测定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的检查。
1、血浆量:Ⅷ、Ⅸ、Ⅺ、Ⅻ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肝病时Ⅷ升高。
2、血浆中凝血因子Ⅷ降低,见于血友病A。
按减低的程度分为重(<2%)、中型(2%~5%)、轻型(5%~25%)以及亚临床型(25%~45%),血管性血友病(vWD)的降低程度不如血友病明显,一般在20%~40%,DIC时凝血因子Ⅷ被消耗,故也减少。
3、凝血因子Ⅸ降低,见于血友病B,临床分型同血友病A,其次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CDIC和口服抗凝剂等。
4、凝血因子Ⅺ降低,见于凝血因子Ⅺ缺乏症、肝脏疾病和DIC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目录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凝血活性测定是一项常用的临床实验,用于评估血液中凝血功能的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血浆的凝血时间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 血液采样器- 离心机- 试剂:凝血酶、酶底物、钙盐溶液、生理盐水- 试管2.2 实验步骤1. 采集被试者的血液样品并离心,获取血浆。
2. 取一片无菌杯放入水浴中加热至37。
3. 取一支试管,加入100μL凝血酶和100μL酶底物,混合均匀。
4. 在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使凝血酶与酶底物发生反应。
5. 取出已孵育的试管,立即加入100μL钙盐溶液,开始计时。
6. 每隔5秒观察试管中液体的凝聚情况,直到出现凝固。
7. 记录凝固的时间。
3. 实验结果以下为实验中几个典型试管的凝固时间记录:试管编号凝固时间(秒)1 1802 2003 2204 1905 2104. 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试管的凝固时间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相似的趋势。
通过对凝固时间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在本实验中,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结果的可靠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被试者本身的生理状态和可能存在的疾病也可能对凝血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凝血活性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和血液疾病的诊断。
通过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测定,医生可以对凝血因子活性的稳定性和血液凝固的速度进行评估,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样本和更全面的数据来验证和支持凝血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结论通过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我们获得了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1. 凝血时间在不同试管中存在轻微差异,但整体趋势相似。
2.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影响。
3. 凝血活性测定对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

凝血功能的检测和解读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用于评估机体凝血状态和判断凝血相关疾病风险的重要检查。
凝血是机体为了控制出血而进行的复杂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多个方面。
凝血功能检测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来评估这些凝血因素的活性和功能,从而了解机体的凝血能力是否正常。
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种: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主要评估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APTT则主要评估凝血因子Ⅻ、Ⅻa、暴露血小板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这两项检测是评估机体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指标。
2.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测定:血小板是重要的凝血因子,主要通过聚集和粘附在损伤部位,形成止血栓。
血小板计数可以评估机体血小板的数量,而血小板功能测定则评估机体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是否正常。
3.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浆凝血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
例如,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可以评估凝血因子Ⅷ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活性。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在凝血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imer)的前体,它的测定可以反映机体的纤维蛋白原合成水平和开启纤维蛋白降解的情况。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这些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凝血功能正常:如果上述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说明机体的凝血功能正常,没有凝血异常的风险。
2.凝血功能异常:如果一些凝血功能检测项目的结果超出正常范围,那么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例如,PT和APT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可能提示凝血因子活性缺乏等。
3.凝血功能疾病风险估计: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可以进一步评估机体是否存在凝血相关疾病的风险。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等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 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凝血四项原理及测定

透射比浊法,是根据待测样品在凝固过程中吸光度变化来确 定凝固终点的,采用50%这点作为检测值,是因为在50%这 一点光透射时间变化最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率最高 (CS系列采用透射比浊法)。两者曲线相反
光学法和磁珠法用于血凝检测,就方法论而言各有千秋,光 学法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灵敏度高。易于自动化等。缺点 在于易受特异血浆干扰,对此各厂家已采取不同措施予以弥 补。磁路法优点不受特异血浆的干扰(黄疸、溶血、乳糜), 试剂量少,缺点,磁珠的质量、杯壁的光滑程度等,均会对 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 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成Xa, Xa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 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 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邢台市第三医院检验科 刘晓彬
目录
1.凝血四项的测定与临床意义。 2.影响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几种常见因素。
凝血四项的测定与临床意义
基本原理
目前国内外各生产厂家生产的全自动血凝仪都是基于凝固法 对血液凝固过程进行测量的。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 锁性酶反应的结果。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 在,当某一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可使许多凝血因子按一定的 次序先后被激活,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催化作用,被称为“瀑 布样学说”。这种“瀑布样学说”产生的激变在血液的生物 物理特性上表现为,电阻增大(电流法)粘度增强(磁珠 法),浊度上升(光学法)。由于电流法测量可靠性差,因 此为磁珠法和光学法所替代。
常见的几种报警信息分析
No coagulation(无凝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介绍: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是对人体内血浆凝血因子Ⅶ,即促凝血酶原激酶原进行活性测定,凝血因子Ⅶ的半衰期最短(4~6h),血浆含量较低(0.5~2mg/L),故可作为肝病患者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的早期诊断指标。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正常值:
正常值 2~4mg/mL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凝血因子Ⅶ活性<34%的肝硬化患者93%在随访10月内死亡,故认为它是肝硬化患者预后好坏的早期预测指标,可更好识别肝移植候选人。
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可明显下降,凝血因子Ⅶ缺乏可导致血小板活性的改变,结合血小板计数减少使出血时间延长,因此对有创诊断与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还应该用凝血因子Ⅶ活性进行出血危险度的评估,而不能仅看血小板计数[13]。
除诊断之外,重组凝血因子Ⅶ可以有效地纠正肝病患者凝血异常,有利于有创性检查的进行。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肝硬化症状的人群。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无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
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检查过程:
采用静脉采血进行检测。
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
所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
先用30g/L碘酊棉签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乙醇棉签以同样方法拭去碘迹。
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食指固定针头下座,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
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探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肿,同时立即去掉压脉带。
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取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沿试管壁缓缓注入抗凝管中,防止溶血和泡沫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