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建模步骤规则
数学建模之方法(五步法)ppt课件

数模方法之五步法
※2018/11/25※
11/25
⑸回答问题:回答第一步提问“何时售猪可以达到 最大净收益. 由第四步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在8天之后,可以获 得净收益133.20美元。只要第一步假设成立,这一 结果就是正确的。 相关的问题及其他不同的假设可以按照第一步 中的做法调整得到。由于我们处理的是一个实际问 题(一个农民决定何时出售他饲养的生猪),在第 一步中会有一个风险因素存在,因此通常有必要研 究一些不同的可能,这一过程称为灵敏性分析。我 们将在下一节进行讨论。 本节主要介绍五步方法,下面将这一方法总结归 纳成如下图表, 以便以后参考.
图1-4 售 猪问题中 最佳售猪 时间x关 于价格的 下降速率 r 的曲线
14 12 10 8 6 40.008 2 0.008
14 12 10 8 6
0.009
0.011
01 0.012 r(美元/天)
我们可以看到售猪的最优时间 x 对参数 r 是很敏感的. ⑶x对价格下降速率r灵敏性的系统分析 将r作为未知的参数,仍按前面的步骤求解(见下页):
变量、单位、等式、不等式、假设和目标表达式 等构成完整的问题。
数模方法之五步法 ※2018/11/25※
5/25
①例1.1中,全部的变量包括:猪的重量w(磅), 从现在到出售猪期间经历的时间t(天), t天饲养猪的花费C(美元), 猪的市场价格 p(美元/磅),售出生猪所获得的收益R(美元), 我们最终获得的净收益P(美元)。 其他相关的参(非变)量:如猪的初始重量(200磅)等。 ②写出关于上述变量所做的假设,考虑到参量在模型 中的影响。猪的重量从初始的200磅按每天5磅增加有
5 磅 ( w 磅 ) ( 200 磅 ) ( )( t 天 ). 天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附件二:浅谈数学“五步建模教学法”安丘市普教教研室刘红娟安丘市大汶河开发区贾戈小学鹿立华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自己发明数学就会学得更好”,“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是教学的第一原则”。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以便更好地达成“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
我们通过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加强建模策略的研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建模能力。
一、基本环节和流程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如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建模兴趣。
数学模型都是具有现实的生活背景的,要建模首先必须对生活原型有充分的了解。
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构建“平均数”模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4名男生一组,5名女生一组,进行套圈游戏比赛,哪个组的套圈水平高一些?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比较每组的总分、比较每组中的最好成绩等,但都遭到了否决。
这时“平均数”的策略应需而生,构建“平均数”的模型就成为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揭示了模型存在的背景、适用环境、条件等。
一个精彩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有如下特征:(1)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2)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3)易理解,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4)时机上的恰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5)难度的适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数学问题,培育建模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从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togaf标准的五级建模方法

togaf标准的五级建模方法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是一个开放的企业架构框架,它提供了一套用于设计、规划、实施和管理企业架构的方法和工具。
TOGAF标准的五级建模方法是TOGAF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企业将复杂的架构问题分解为可管理的部分,并提供了一种层次化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企业架构。
第一级建模方法是企业架构的整体描述。
在这一级别上,企业架构师需要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需求和技术要求。
他们需要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收集相关信息,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全面的企业架构描述。
这个描述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和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级建模方法是业务架构的描述。
在这一级别上,企业架构师需要将企业的业务需求转化为业务架构。
他们需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信息需求,并将其整合为一个一致的业务架构描述。
这个描述包括业务流程图、组织结构图和信息需求图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级建模方法是信息系统架构的描述。
在这一级别上,企业架构师需要将业务架构转化为信息系统架构。
他们需要分析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并将其映射到信息系统的组件和功能上。
这个描述包括信息系统的组件图、功能图和数据模型等方面的信息。
第四级建模方法是技术架构的描述。
在这一级别上,企业架构师需要将信息系统架构转化为技术架构。
他们需要分析信息系统的组件和功能,并将其映射到技术基础设施的组件和功能上。
这个描述包括技术基础设施的组件图、功能图和网络拓扑图等方面的信息。
第五级建模方法是实施和管理架构的描述。
在这一级别上,企业架构师需要将技术架构转化为实施和管理架构。
他们需要定义架构的实施计划和管理策略,并确保架构的有效实施和持续管理。
这个描述包括实施计划、管理策略和监控机制等方面的信息。
TOGAF标准的五级建模方法提供了一种层次化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企业架构。
它帮助企业架构师将复杂的架构问题分解为可管理的部分,并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设计、规划、实施和管理企业架构。
CATIAV5StartModel车身建模规范

CATIAV5StartModel车⾝建模规范CATIA V5 Start Model车⾝建模规范CATIA V5 Start Model的使⽤⽅法下⾯着重介绍CATIA-V5 Start Model的结构形式和其在车⾝设计中的具体应⽤⽅法。
⾸先,CATIA-V5 Start Model模板根据车⾝零件3D数据的结构特征,将历史树分成如下组成部分:1、零件名称(PART NUMBER)2、车⾝坐标系(Axis Systems)3、零件实体数据(PartBody)4、外部数据(external geometry)5、最终结果(final part)6、零件设计过程(part definition)7、关键截⾯(section)整体结构树形式如图1所⽰图1其次,详细介绍各个组成部分在CATIA-V5 Start Model的具体应⽤⽅法。
1、零件名称(PART NUMBER)零件名称定义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个汽车主机⼚来说在整个汽车产品⽣命周期内对产品的采购、⽣产、销售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先要确定零件的准确件号和尽量简单且详尽的名称。
具体的命名⽅法见下图2所⽰:XXX_XXXXXXX-X00_000_REINF_ROOFSIDEGRABHANDLE_LH_CHZK_20060510设计完成⽇期设计者名字简称零件的英⽂名称零件的版本号(数据冻结时的版本为第⼀版)零件的件号车型代号图22、车⾝坐标系(Axis Systems)该坐标原点为车⾝坐标原点即是世界坐标原点,定义该坐标系以后后期设计过程中的⼏何元素的空间坐标都以该坐标系为基准。
3、零件实体数据(#Part Body)Part Body内是⽤来存放零件实体数据,⼀般是设计的最终结果实体数据。
如果需要更改Part Body 的名称,可以在Part Body 右键属性内更改,如果要反映该零件设计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状态的实体数据,或者是周边相关零件的实体数据(周遍相关零件的Parent信息来⾃#external geometry),可以在零件内插⼊多个Part Body来分别定义。
cmmi5的评价准则

CMMI5的评价准则1. 引言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提升组织软件和系统工程能力的标准框架。
CMMI5是CMMI模型中的最高级别,代表着组织已经达到了最高水平的过程成熟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CMMI5的评价准则,包括其定义、要求和实施方法。
2. CMMI5的评价准则定义CMMI5的评价准则是指在CMMI模型的第五级中,评估组织的过程能力和成熟度的标准。
CMMI5的评价准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高度优化的过程:组织应该拥有高度优化的过程,能够持续改进和提升工作效率。
这需要组织具备良好的过程管理和度量能力,能够分析和优化工作流程,以确保高质量的工作成果。
•定量的过程管理:组织应该能够定量地管理和控制工作流程,包括定义关键绩效指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制定改进计划等。
定量的过程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优化的组织能力:组织应该具备优化的组织能力,包括人员培训、知识管理、沟通协作等。
优化的组织能力可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使组织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定量的管理决策:组织应该基于定量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做出管理决策,而不是凭主观判断。
定量的管理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决策的风险。
•持续改进:组织应该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和业务绩效,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持续改进需要组织建立学习型的文化和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及时采纳和实施。
3. CMMI5的评价准则要求CMMI5的评价准则要求组织在以下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3.1. 高度优化的过程组织应该具备高度优化的过程,包括以下要求:•确定和优化关键过程:组织应该明确关键过程,并对其进行优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键过程可以通过流程建模和度量来定义和优化。
•持续改进过程:组织应该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提高过程的效能和效果。
•建立过程度量和分析能力:组织应该建立过程度量和分析能力,包括定义关键绩效指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改进计划等。
5a创建标准

5a创建标准
在工程或产品开发中,创建5A标准通常是指制定一个高标准的规范或要求,以确保最终的成果或产品达到高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用性的要求。
以下是5A标准的详细解释:
1.高质量(High Quality):要求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质量达到行业内的领先水平,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色,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2.高效率(High Efficiency):强调在生产、交付和运营过程中实现高效运营,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并增强盈利能力。
3.高可靠性(High Reliability):要求产品或服务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减少故障和停机时间,确保客户可以依赖该产品或服务。
4.高安全性(High Safety):强调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操作过程中考虑安全性,防止事故发生,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5.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要求产品或服务在关键时刻能够随时可用,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提供无故障的运行时间,保证业务连续性。
在制定5A标准时,需要考虑到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制定。
此外,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持续监控和改进,以确保标准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CATIA V5通用建模规范(中英版对照)

Level_1Level_2Level_3Level_4Level_5Level_61)┎CATPart 2)┠XY_Plane┠YZ_Plane┠ZX_Plane3)┠Axis_Systems 基准轴系┃┖Absolute_Axis_System 4)┠Parameters ┃┠Key_Parameter.15)┠Relations(关系式,建模中使用的公式、规则等)6)┠PartBody(CATPart 的主实体,表示对应的CATIA 零件。
CATIA 零件中不允许有多余的实体存在┃┠Main_Structure_build.1┃┠Boolean_Operation_1┃┃┖┃┠Boolean_Operation_2┃┃┖Assy_Feature_2┃┠Hole_Split_direction_1┃┠Hole_Split_direction_2┃┖…7)┠Master_Reference 元素集(Geometrical_Set),存放主要的参考元素集┃┠┃┠┃┃┠Reference.1┃┃┖…┃┠Model_2_Reference┃┖…8)┠Die_Direction(元素集(Geometrical_Set),存放零件的出模方向、冲压方向。
方向应由一段直线表示。
)9)┠Construction(元素集(Geometrical_Set),存放主体结构的操作)┃┠┃┃┠A_Join ┃┃┠A_Flange (元素集(Geometrical_Set),对A 面增加的翻边、结构所需的配合面等。
需要根据情况细分更多子集(Sub_Sets)┃┃┃┠ Flange_1┃┃┃┃ ┠Reference 元素集(Geometrical_Set),建立相应翻边配合面所引用的参考元素。
根据情况新命名元素集。
┃┃┃┃ ┠Basic_Curves ┃┃┃┃ ┠Block_Surfaces ┃┃┃┃ ┠Assy_Operation ┃┃┃┃ ┖Result ┃┃┃┖…┃┃┠┃┃┖A_Surface_Result ┃┠B_Surface ┃┃┠B_Join ┃┃┠┃┃┠Assy_Operation┃┃┖B_Surface_Result ┃┠Boundary ┃┠Feature_1┃┃┠Feature_Reference┃┃┠Basic_Curves┃┃┠Block_Surfaces┃┃┠Assy_Operation┃┃┖Result ┃┠Feature_2┃┠…┃┠Assy_Operation ┃┖Final_Result 10)┠Assy_Features┃┠Assy_Feature_1┃┃┠Feature_Reference ┃┃┖Feature_Operation ┃┠Assy_Feature_2┃┖…11)┠Cutouts┃┠Hole_Direction_1┃┠┃┖Hole_Direction_212)┠Datums┃┠A_Datums ┃┖…13)┠Tooling_Blocks┃┠Parting_Line ┃┠Sliders ┃┖…14)┖Free_Form_Analysis┖Draft_Analysis 元素集(Geometrical_Set),存放相应的翻边或配合面的最后结果。
五级建模步骤规则

五级建模步骤规则五级建模是一种常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需求、设计系统、编写代码。
下面将介绍五级建模的步骤规则。
一、需求分析1.1 确定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首先需要确定项目的需求。
这包括客户提出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安全要求等。
1.2 分析需求确定了项目的需求后,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这包括确定每个功能的具体实现方式、确定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
1.3 编写用例用例是描述系统行为的一种方法。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编写用例来描述系统各个功能的使用场景和行为。
二、领域建模2.1 确定领域对象在领域建模阶段,需要确定系统中涉及到的领域对象。
这些对象包括实体、属性和关系等。
2.2 绘制类图类图是描述系统中类和类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领域建模阶段,需要根据领域对象绘制类图,并确定类之间的关系。
三、设计架构3.1 确定架构类型在设计架构阶段,需要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合的架构类型。
常见的架构类型有MVC、MVP、MVVM等。
3.2 绘制系统结构图系统结构图是描述系统整体结构的一种方法。
在设计架构阶段,需要根据选定的架构类型绘制系统结构图。
四、详细设计4.1 设计模块在详细设计阶段,需要将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
这包括确定模块功能、接口和实现方式等。
4.2 绘制时序图时序图是描述系统中对象之间交互行为的一种方法。
在详细设计阶段,需要根据模块之间的交互关系绘制时序图。
五、编码实现5.1 编写代码在编码实现阶段,需要根据详细设计阶段确定的接口和实现方式编写代码。
5.2 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是对代码进行测试的一种方法。
在编码实现阶段,需要对每个模块编写相应的单元测试用例,并进行测试。
以上就是五级建模步骤规则的详细介绍。
通过遵循这些步骤规则,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需求、设计系统、编写代码,从而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级建模步骤规则
1. 引言
五级建模是一种用于软件开发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
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描述系统的需求、功能和行为,以及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级建模步骤规则是在进行五级建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和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级建模步骤规则的内容和要求。
2. 五级建模概述
五级建模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这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同时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则。
3. 需求获取阶段规则
需求获取阶段是确定系统需求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活动来收集用户需求。
以下是需求获取阶段的规则: - 确定参与访谈或调查的用户群体,并制定合适的计划。
- 充分理解用户需求,确保准确地收集到用户所期望的功能和特性。
- 记录所有与用户交流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包括问题、意见和建议等。
4. 需求分析阶段规则
需求分析阶段是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的过程。
以下是需求分析阶段的规则: - 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可操作的需求文档,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非功能性需求等。
- 确定系统的边界和范围,明确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接口和交互方式。
- 确定系统的用例,描述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过程。
5. 系统设计阶段规则
系统设计阶段是根据需求文档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
以下是系统设计阶段的规则:- 利用适当的建模工具,如UML(统一建模语言),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等来描述系统结构和行为。
- 根据需求文档确定系统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依赖。
- 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规范,确保模块之间可以有效地通信和协作。
6. 实现阶段规则
实现阶段是将系统设计转化为实际代码的过程。
以下是实现阶段的规则: - 编写高质量、可维护、易于理解和扩展的代码。
- 遵循编码标准和最佳实践,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靠性。
- 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系统的功能和质量。
7. 测试阶段规则
测试阶段是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的过程。
以下是测试阶段的规则: - 设计合适的测试用例,覆盖系统的各个功能和场景。
- 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多种类型的测试。
- 记录并修复所有发现的问题和缺陷。
8. 总结
五级建模步骤规则是在进行五级建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规则和指导原则。
它们涵盖了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这五个阶段,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遵循这些规则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设计出高质量、可靠性强的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