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讲义 第一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分布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
类型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分布规律
风蚀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蚀柱 、风蚀蘑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菇、雅丹
大的区域
风积地貌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
沙丘(有固定沙丘和流 干旱地区风力相对较
动沙丘之分)
小的区域
4 |海岸地貌
类型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形成原因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区的地理环境特点 (1)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溶洞发育。 (2)气候:气温较高,降水丰沛。 (3)水文: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4)土壤: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 |各种常见地貌有什么分布规律?
在广袤的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魔鬼城”的 沙漠之地。这是一片浩瀚的戈壁,终年寂静无人,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一个个形态诡 异的土山在漫天的黄沙之下时隐时现,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宛如一座在大戈壁上的 沙漠城堡。
1 |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 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① 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 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广西、贵州、② 云南 等地最为典型。
3.分类
地貌 分类
具体地 貌类型
成因
备注
地表 喀斯
溶沟、洼地、峰林等 流水③ 侵蚀 作用 特地 貌
提示:可结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析回答。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 (1)有可溶性岩石。最常见的可溶性岩石就是石灰岩(碳酸钙岩)。 (2)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岩石中的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就越好,就会有 更多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从而发生溶蚀作用。 (3)高温多雨的气候。降水越多,温度越高,流水溶蚀作用就越强烈,喀斯特地貌就越 容易发育。
2021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上下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开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局部与河道别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地貌的概念
1.定义: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2.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可溶性 岩石,如 石灰岩,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
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化学方程式:
3.典型分布:我国的 广西、、 贵州、、云南 等地。
4.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及形成原因:
(1)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
溶沟
峰丛
石林
孤峰
(2)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溶洞
地下河 石笋
石柱
特点:地表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下 多溶洞、地下暗河等奇特景观 成因:石灰岩受到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
二、河流地貌
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1.分段:从源头到终点分为四段,即: 、
(1)位置:河流 入海或入湖 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 三角洲。
5.特殊地貌 (1)河曲: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牛轭湖:
三、风沙地貌
风力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
2.分布:我国 西北 地区。
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3.类型
(1)风蚀地貌
①成因: 风 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 风蚀蘑菇、、雅丹、戈壁 等。
、、。
2.上游
(1)位置:一般流经 山区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
,常见巨大石块和 卵石 。
3.中下游
V形 河谷,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 山区与平原 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
游多位于 平原 地区。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分层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3. 风蚀洼地阶段风蚀洼地与弧形沙梁的相互关系是( C ) A.风蚀洼地为弧形沙梁提供了全部沙源 B.弧形沙梁减弱了吹蚀风蚀洼地的风力 C.风蚀洼地对弧形沙梁的沙粒进行分选 D.风蚀洼地和弧形沙梁沿相同方向生长 [解析] 由题意可知,抛物线沙丘的形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故而可以判断风蚀洼地位 于抛物线沙丘的上风向,为其提供了部分沙源;洼地主要沿顺风向向前延伸,所以图 示中的弧形沙梁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作用于风蚀洼地的风力影响较小;风蚀洼地 中的植被增加了地表粗糙程度,使风速降低,较细沙粒会发生沉降,故而风蚀洼地对 弧形沙梁的沙粒具有分选作用;初期阶段弧形沙梁主要沿两翼方向发展,洼地主要沿 顺风向向前延伸,风蚀洼地和弧形沙梁发育方向不同。
[2023江都中学期末]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其以
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据此回答7~8题。
7. 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因为( D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解析] 图示信息显示该区域位于海边,主要景观为海蚀柱、海蚀崖,属于海浪侵蚀地貌。
8. “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出现在( B )
分风力侵蚀作用减弱;洼地主要沿顺风向向前延伸,风沙运动的方向并未发生转变;
中间迎风坡部分由于植被覆盖率低,风力侵蚀作用强,故而向前推进,所以是植被分
布特点改变了风沙流强度的空间分布。
15. 野外要判断抛物线沙丘发育的阶段,可以通过( C )
①沙粒物质组成
②沙丘长宽之比
③沙脊形态特征
④沙丘植被类型
A.①③
14. 抛物线沙丘从半环形阶段到初级抛物线阶段的形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 D )
A.减弱了风沙的沉积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类型特征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2.XXX:凹槽、沟槽间的突起地表3.洼地:底部平坦喀斯特地貌4.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5.塌陷漏斗、陷塘: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为陷塘地下以溶洞为主,溶洞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喀斯特地貌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一起形成了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成因: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XXX→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成因溶蚀淀积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少,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千里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削减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免雨季淹没射电千里镜,比较平安。
2、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感化于地表所构成的各类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进程中,不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资带走(搬运感化),使得一局部地表物资削减(腐蚀感化),构成的腐蚀地貌。
②河流聚集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资,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构成的聚集地貌。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剧烈。
①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③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流水的溶蚀作用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被称为坝子,为重要农业区。
峰丛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林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孤峰峰林进一步发展,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称为孤峰,状若石笋,形态各异。
(2)地下喀斯特地貌 6、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残丘地表山峰经长期溶蚀作用残留的低矮山丘。
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的岩体,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石钟乳是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帘是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课件(第一课时)

特
地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幔
石帘
Slide /22
地理 位置
主要地貌
地貌特征
物质基础 发育时期
形态
规模/高度/深度
溶沟
地 表
石芽、石林
喀 峰丛、洼地
斯
可溶性
特
峰林、平原 岩石
孤峰、残丘 (石灰
溶洞 岩等)
地 溶洞 石钟乳
下
喀
石笋
斯
特
石柱
初期 晚期
长条状、网格状 形态多样 基座相连
散布,群峰林立 单个低矮山峰 层状 悬挂状 凸起状
可溶性岩石 湿热
发生溶解
被水带走 重新沉淀
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 岩),在适当条件下, 溶于水并被带走,或 重新沉淀,从而在地 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 异的地貌,统称喀斯 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最典型、广 泛的地区:
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喀斯特地貌景观分类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洼地 峰丛,峰林 孤峰、残丘
洼地
,
罗平坝子·油菜花海
坝子
GRAPHO CORP.
什么叫做坝子?
坝子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局部平原(直
DESAIN TBK.
径在10公里以下)的地方名称。
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
灌溉便利,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桂林峰丛地貌景观
贵州万峰林景观
,
峰丛特点:山与山之 间基座相连,常与洼 地一起。
常
人第 见
教四 版章 必第
的 地
修一 一节
貌 类
型
喀斯特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貌1.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2.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等.3.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等。
4.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等。
5.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等。
6。
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7.高度、坡高、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排学校名称星级排学校名称星级10兰州大学★★★10中山大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运用考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地理实践力】2.能够分析描述不同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区域认知】3.能够说明相关的一些自然地貌形态的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4。
通过观察不同优美的自然地貌景观类型,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常见的为石灰岩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4.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知识清单二河流地貌1.分段: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2。
上游(1)位置: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3。
中下游(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2)地貌特点: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4。
河口段(1)位置:河流入海或入湖处.(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5.特殊地貌(1)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
(2)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知识清单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
分布: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1)风蚀地貌①成因: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2)风积地貌——沙丘.如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知识清单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类型(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等。
(2)海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海滩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图中m、p 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
流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提示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任务清单一喀斯特地貌情境探究[情境] 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
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喀斯特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介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介于二者之间”。
[探究](1)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________,“流多浑浊”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提示(1)湖泊“惟多土”即泥沙入河流,水变浑浊。
(2)文中“穿穴之流”是指地下暗河。
素养凝练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2。
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溶蚀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淀积素养应用例1:(区域认知)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千米.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天坑、洼地等(右图)。
读图,探究下列问题。
龙里高山草原地貌特征示意图(1)图示景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主要的岩石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力分别是什么?(2)喀斯特地貌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请你具体说说各圈层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提示(1)云贵高原。
石灰岩;流水侵蚀。
(2)来自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圈中的地表水、地下水对岩石圈中的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地下河等,又为地下水提供了一个贮存空间。
生物圈中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土壤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对岩石的溶蚀起促进作用。
任务清单二河流地貌情境探究[情境] 在学习河流堆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下面的实验,说明山前洪(冲)积扇的形成。
模拟这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实验步骤:①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②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③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④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探究](1)细沙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前洪(冲)积扇的特征?(2)流水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据此推想,山前洪(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3)如何改进这个实验?提示(1)可以明显地看出堆积体具有山前洪积扇的扇形特征。
(2)洪积扇顶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分选性较差。
随着流水搬运能力向扇缘减弱,堆积物质变细,分选性也较好,一般为沙、粉沙等。
(3)选择颗粒大小和形状不同、质量不等的物质混合作为实验材料,用流水作搬运媒介。
素养凝练1。
河流侵蚀的类型向源头侵蚀向下侵蚀向河流两岸侵蚀表现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影响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谷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发生河段河源、上游上中游中下游2.河谷的形成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3.河流沉积地貌类型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如下图所示:组成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山前河流中下游河口地区形成机制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地势平坦、宽广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点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图示素养应用例2:(地理实践力)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千米。
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
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1)你知道三峡是怎样形成的吗?(2)三峡地区的地貌是河流地貌中的哪种?提示(1)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形成。
(2)河流侵蚀地貌。
任务清单三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情境探究[情境]孤立突起的岩石,尤其是裂隙发育的不够坚实的岩石,受到长期风蚀作用以后,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故称风蚀蘑菇,或石蘑菇。
[探究] (1)探讨图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特点。
(2)探究图示地貌上下不同位置风蚀作用的强弱。
(3)据图推测该地貌上下不同部位岩石硬度的差异。
提示(1)气候干旱,多大风。
(2)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孤突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为严重。
(3)上硬下软。
素养凝练1。
风蚀作用的相关分析风蚀,即风的侵蚀作用,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磨蚀并被带走的过程。
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对稳定的风力是发生严重风蚀的主要条件。
(1)风蚀强弱的影响因素:风速;地表土壤物理特性;地表覆盖及粗糙度状况。
(2)风蚀作用的分布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和遭受周期性干旱的湿润地区。
(3)风蚀的危害①风蚀的直接后果是地表上的细粒物质减少,粗粒物质增加,同时伴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损失。
②风蚀是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和表现。
2。
风力作用中风向的判定(1)利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等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如上图所示。
3。
风沙地貌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4。
海蚀作用和海蚀地貌(1)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对波浪挟带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2)海蚀地貌:海岸线在海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3)类型类型成因海蚀穴潮汐高潮面的波浪将海滨陆地冲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海蚀崖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海蚀拱桥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连通海蚀平台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中形成5。
海积地貌(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
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