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09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探析●李建明清末至明初,在《红楼梦》研究中,除了评点式或索引式的批注和随笔式的评论之外,还出现了专门的论文。
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红楼梦》评论的形式上却是一个突破。
比较典型的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的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他不像旧红学随笔式的评论家那样随意而言,发表一点零碎的意见,也不像大小索引派那样牵强附会,刻意求索小说中某人影射某人,而是比较认真的去研究“《红楼梦》之精神”和“《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
一、王国维论人生、艺术和《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评论》第一章的题目叫做《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其美术即艺术,在这里他阐述了对于人生及文艺的基本观念,着重说明生活的本质是“欲望”和“痛苦”的海洋,人生乃是不幸。
这一章虽不是直接评论《红楼梦》本身,但所阐述的关于人生,关于文艺的见解却是他评《红楼梦》的出发点和依据。
全文开头就引述了我国古代老庄学说的思想。
老子日:“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日:“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王国维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引言,目的是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人生充满忧患和劳苦,人生是一个极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
”他认为生活之本质就是苦痛。
人生既然是不易超拔的痛苦的海洋,那么有什么可以减轻人们的痛苦呢?王国维说:那就是文艺。
在他看来文艺能够“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
他说:“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
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
然则非艺术何足以当之乎?”:王国维同时又认为,并非所有文艺都值得赞美。
他把文艺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此乃上乘之作;另一类是“使吾人复归于生活之欲”,此乃劣作,该当弃之于田野。
他认为《红楼梦》就是“使吾人离生活之欲的绝世佳作”。
王国维在对人生,对文艺作了上述的评论之后,转而论述了《红楼梦》之精神。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一引言在美学与德国哲学的洗礼下,王国维将西方的思想融入到对《红楼梦》的探究中,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与文学观,接受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游戏说",王国维认为"美在自身,而不在其外",这种文学观念突出了文学的审美特性。
《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文学观是一种新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它开辟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因此,它在文学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二《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王国维生活在文化融合、裂变和冲突的时代,因此,王国维将中国哲学作为基础,将西方哲学作为辅助,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融会贯通。
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阐释和发现,指的是将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点转变为自身的文艺思想,将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
《红楼梦评论》将庄子和老子的哲学作为基础,阐释了痛苦的本源,又以佛家的思想解释了如何解除痛苦,使人生超脱。
在王国维的思想之中,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有着浓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兴趣,在融合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之后,将西方思想作为立足点,创作了《红楼梦评论》。
悲剧艺术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并且在当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作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西方的悲剧理论,并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与美学观。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欲望是生活的本质,而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来源欲望的满足与否。
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悲剧的演化。
作为西方的悲剧家,叔本华认为,人在意志的驱动下不断产生欲望,这些都为《红楼梦评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依据。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充满深刻的悲剧思想,并站在与传统乐天思想相背离的高度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表现了王国维独到的文学素养与审美眼光。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带参考答案

阅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节选)引言《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先生针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作的一篇文学评论。
这篇评论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和解读《红楼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一些节选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节选内容分析1. 文学创作的境界唐伯虎之言,横于《红楼梦》之上,不整是也;老残之言,立于《红楼梦》不过之左右,并未洞翳其深也。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将唐伯虎和老残进行对比,指出他们虽然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但和《红楼梦》相比,仍然有所欠缺。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创作境界超越了唐伯虎等人,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参考答案:王国维认为,文学创作的境界应该是深邃而富有内涵的。
唐伯虎的作品在表现技巧上虽然出色,但缺乏《红楼梦》那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因此,每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造诣。
2. 作品的价值古未有之小说,不仅超然于我们世界,即与古今中外任一大作,尚非出此上界。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肯定了《红楼梦》的独特价值。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杰作。
这一点,不仅是因为《红楼梦》的文学形式新颖、艺术手法独特,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人性、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答案:王国维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作品都应该被赋予适当的价值。
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都有自己独特之处,都可能成为经典之作。
而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不仅要看其流行程度和读者的反馈,更要从创作者的角度去审视它的内涵和表现力。
3. 作者的创作意图曹公首创小说中之至功能者,可以必至于一类渴望无穷的心房情绪。
乃至访亲送友之等字句,自然生出势必是有情有性的一通曲折悠长之爱意。
一波三折、人难料解。
评论:王国维在这段话中,谈到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他指出,《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是因为曹雪芹在创作中刻画了一种无尽渴望的情感。
如何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

王国维(1877-192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著有《人間詞話》、《維摩詰經疏》等多部著作,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其中,他所撰写的《红楼梦评论》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将就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
一、对《红楼梦评论》的总体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可谓是一部批评性评论文学作品,其对《红楼梦》一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篇评论中,王国维力求以史诗般的宏大视野,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解读,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精湛艺术。
二、对王国维的评论观点的评价1. 深刻而独到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其观点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他不仅从文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2. 融合中西文化在评论中,王国维追溯了《红楼梦》的源流,并将中西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他对《红楼梦》中的情节、人物、意境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出丰富的学识和洞察力,为《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解读角度。
3. 以文学角度审视哲学问题在评论中,王国维以文学角度审视了《红楼梦》中的哲学问题,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他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了关于人生、命运、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红楼梦评论》的意义1. 对《红楼梦》的传世意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文学思考,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他对《红楼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诠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开拓了《红楼梦》的研究空间,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阐释。
2. 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不仅在文学作品分析上有着重要意义,更在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为我国的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对我国文学的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表达的其实是王国维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之后,中国在一片水深火热中迈进了20世纪的大门。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学西方、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学来的知识成为一个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国维同样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写作于20世纪初的《〈红楼梦〉评论》正是他用西方理论解释文本的一个重要尝试。
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派别:索隐派和考证派。
索隐派的中心论点是,《红楼梦》是一部清初政治小说,宣扬反清主义。
而考证派则认为《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余英时将这两个派别称为红学研究史上的“典范”,其意义之重大和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发表于1904年的《〈红楼梦〉评论》并不属于两支中的任何一支,重要性却依然不容忽视。
余英时在两种“典范”之外,又专门对王国维做出了评价:“从文学的观点研究红楼梦的,王国维是最早而又最深刻的一个人。
”王国维在《红楼梦》上的研究方法与两个主流派别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其以哲学和美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批评体系的做法,对于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发展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
选择、接受与疏离——《〈红楼梦〉评论》与叔本华哲学1903年,王国维开始接触叔本华哲学,《意志及表象之世界》“是岁前后读二过”,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最终成为《〈红楼梦〉评论》立论的立足点。
然而细察文本则可发现,王国维对叔本华哲学并非全盘吸收,而是对叔氏哲学做了一些微妙暧昧的改动。
这些改动中或许就包含着中国近现代美学与西方思想交汇之际留下的缝隙。
《〈红楼梦〉评论》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影响之深仅从文章的结构关系上就可见一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联盟界》的整体结构如下: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认识论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本体论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美学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伦理学附录?康德哲学批判这种四篇一余论的结构为《〈红楼梦〉评论》所继承,具体的章节标题为:一、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二、红楼梦之精神三、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四、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余论《〈红楼梦〉评论》不仅在结构框架上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相同,主体部分相对应的篇章思想上也具有某种对应关系。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钱钟书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着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着名学者。
他中过秀才,早年学习英、日文,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和文艺思想的影响,其成果在我国近代文化学术事业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着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着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
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
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的学术着作,以史学为最多,文学为最深,文字学为最基本,并涉及其他许多方面。
换言之,其殷周制度史、宋元戏曲史、古文字学等方面的成就,都是空前而超过了同时代学者的。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第五章余论附录钱锺书评《红楼梦评论》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
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而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龙源期刊网 评王国维《评论》作者:黄琪欣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1期《<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的一本经典作品,虽然它将焦点定格在《红楼梦》,但实际上王国维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对《红楼梦》的内容、情节等做多少细致的点评或分析,而是去研究其精神价值及其美学、哲学内涵,这对于读者阅读分析这部作品增加了一些难度,其次它是用半白话体来写作的,其遣词造句可谓诘屈聱牙,因而对于读者又有一定的接受障碍。
下面本文将从文本内容、结构等方面对《<红楼梦>评论》这部作品进行粗略分析。
首先在文本内容上,《<红楼梦>評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的基础,较系统地探究了小说的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基本上没有涉及《红楼梦》,而是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的概念,阐释了欲望与苦痛之间的相伴相随,“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者也”,只有艺术之美,能使人解脱。
最后还提到了“优美”与“壮美”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为“红楼梦之精神”,将眼光投向了“解脱”二字,大谈解脱之道,进而提出了只有贾宝玉得到了解脱中的解脱;第三章是“红楼梦之美学上的价值”,着重谈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作者首先根据叔本华之说,提出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其一为有恶人交构,其二为有盲目命运者,其三为“由于剧中人之关系而不得不然者”,并指出《红楼梦》是第三种之悲剧之上,即悲剧的最高层次,同时还对“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的中国传统戏曲小说的固定大团圆结局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批评;第四章是“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又把“解脱”二字领出来探讨,指出世界的各大宗教,若佛教、基督教等,皆以解脱为唯一之宗旨,而《红楼梦》亦以解脱为最高理想,点出了《红楼梦》在伦理学上的价值;最后一章是“余论”,进行了评论概括总结以及提出研究者要研究文艺本身的特点,不要把小说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人物混淆。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本文概述《红楼梦评论》是清朝末年王国维所作的《红楼梦》评论文章。
文章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人物、结构、写作艺术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其所写悲剧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悲剧,而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和永久价值的美的毁灭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苦痛”及解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虽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文学研究方法。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悲剧根源的探讨等方面,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评论》的得与失,以期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国维在评论中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人生哲学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国维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他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这种悲剧性源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沦丧。
王国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深层原因。
王国维在评论中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而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悲剧,但人们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还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面。
王国维还指出了《红楼梦》在表现悲剧美时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悲剧的深刻描写来展现人生的真实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1】《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峙也久矣。
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也。
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而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
然一人之生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于是于数十年百年之生活外,更进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有牝牡之欲,家室之累。
进而育子女矣,则有保抱扶持饮食教诲之责,婚嫁之务。
百年之间,早作而夕思,穷老而不知所终。
问有出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百年之后,观吾人之成绩,其有逾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又人人知侵害自己及种姓之生活者之非一端也,于是相集而成一群,相约束而立一国,择其贤且智者以为之君,为之立法律以治之,建学校以教之,为之警察以防内奸,为之陆海军以御外患,使人人各遂其生活之欲而不相侵害。
凡此皆欲生之心之所为也。
夫人之于生活也,欲之如此其切也,用力如此其勤也,设计如此其周且至也,固亦有其真可欲者存欤?吾人之忧患劳苦,固亦有所以偿之者欤?则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质熟思而审考之也。
(王国维将老子的“患”解为“忧患”,将庄子的“劳”用作“劳苦”,举为与“生命”相生相依、无法离弃的东西,认为“忧患与劳苦之与生相对待也久矣。
”王国维概述了人类文化之起源与普遍进程,进而引出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思考。
)【2】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
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
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
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籍,终不可得也。
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于是否人自己之生活,若负之而不胜其重。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有能除去此二者,吾人谓之曰快乐。
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
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
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
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第一,王国维认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
”人的欲望无穷,无法满足,于是产生种种苦痛;如果所有欲望得以实现,则又会滋生倦厌之心。
第二,王国维与叔本华在生活之欲之痛苦的论述上的共性。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出于缺乏,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于无穷。
……没有安宁也就绝不可能有真正的怡情悦性。
”)【3】吾人生活之性质既如斯矣,故吾人之知识遂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
就其实而言之,则知识者固生于此欲,而示此欲以我与外界之关系,使之趋利而避害者也。
常人之知识,止知我与物之关系,易言以明之。
止知物之与我相关系者,而于此物中又不过知其与我相关系之部份而已。
及人知渐进,于是始知欲,知此物与我之关系,不可不研究此物与彼物之关系。
知愈大者,其研究逾远焉。
自是而生各种之科学,如欲知空间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知空间全体之关系,于是几何学兴焉(按西洋几何学Geometry之本义系量地之意,可知古代视为应用之科学,而不视为纯粹之科学也)。
欲知力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知力之全体之关系,于是力学兴焉。
吾人既知一物之全体之关系,又知此物与彼物之全体之关系,而立一法则焉,以应用之于是物之现于吾前者,其与我之关系及其与他物之关系,粲然陈于目前而无所遁,夫然后吾人得以利用此物,有其利而无其害,以使吾人生活之欲增进于无穷。
此科学之功效也。
故科学上之成功,虽若层楼杰观,高严巨丽,然其基址则筑乎生活之欲之上,与政治上之系统立于生活之欲之上无以异。
然则吾人理论与实际之二方面,皆此生活之欲之结果也。
(王国维在此提出了一个思考人生本质的严谨态度,即理论须结合实际。
他还提出,一个善于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人,应该“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现人类全体之性质”,而不应该将文学作品中的个人,坐实到生活中的某一个体。
)【4】由是观之,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方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苦痛相关系。
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怖,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
此犹积阴弥月而旭日杲杲也,犹覆舟大海之中浮沉上下而飘着于故乡之海岸也,犹阵云惨淡而插翅之天使赍平和之福音而来者也,犹鱼之脱于罾网鸟之自樊笼出而游于山林江海也。
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
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
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夫自然界之物,无不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纵非直接,亦必间接相关系者也,苟吾人而能忘物与我之关系而观物,则大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鸟飞花落,固无往而非华胥之国,极乐之上也。
岂独自然界而已,人类之言语动作,悲欢啼笑,孰非美之对象乎?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现之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
是故观物无方,因人而变。
濠上之鱼,庄惠之所乐也,而渔父袭之以网罟;舞雩之木,孔曾之所憩也,而樵者继之以斤斧。
若物非有形,心无所住,则虽殉财之夫、贵私之子,宁有对曹霸、韩干之马而计驰骋之乐,见毕宏、韦偃之松而观思栋梁之用,求好逑于雅典之偶,思税驾于金字之塔者哉!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
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王国维认为艺术与人无利害关系,又能使人超然于现实利害关系之外。
它能在沉闷与压抑中给人以明朗和生机,在束缚状态中走向自由放松。
王国维的艺术观的第一个层次:自然美是有局限的,因它牵涉到人类生活的种种现实因素,已经社会化、世俗化了,带有功利色彩。
王国维提出观赏艺术美的第一个前提是“观物无方,因人而变。
”濠上之鱼在庄、惠眼中和渔夫眼中完全不同。
舞雩之木在孔、曾眼中和樵夫眼中也不同。
渔樵关注的是实用价值和世俗功利,而庄、惠、孔、曾抛弃了实用价值,抒发的是审美感受。
观赏艺术的第二个前提是“欲者不观,观者不欲。
”王国维是说如果事物没有生命形体,人心不会停留,即使贪财重欲之人也不会去占有。
如果以世俗需求为观赏起点,那么再美的艺术也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只剩下物用价值。
王国维在这部分的结论是艺术之美能使人沉浸于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之中,忘却自我和所有生活欲念、现实功利。
相比之于王国维,传统文艺观更多地将文艺作品的社会功用看作惟一目的,而王国维认为能使人快乐忘欲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5】而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
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
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普通之美,皆属前种。
至于地狱变相之图,决斗垂死之像,庐江小吏之诗,雁门尚书之曲,其人故氓庶之所共怜,其遇虽戾夫为之流涕,讵有子颓乐祸之心,宁无尼父反袂之戚,而吾人观之不厌千复。
格代之诗曰:What in life doth only grieve us.That in art we gladly see.凡人生中足以使人悲者,于美术中则吾人乐而观之。
此之谓也。
此即所谓壮美之情,而其快乐存于使人忘物我之关系,则固与优美无以异也。
(王国维将艺术美分为优美和壮美。
优美能使人心境趋于宁静状态,普通的艺术美都属此类;壮美之境能使人生活的意志为之破裂,能激发人的悲悯之情。
那些诗画所表现的内容在生活中使人怜、使人惧,产生痛苦,然再现于艺术,却转化为审美的快乐,这正是由于审美者能超然于所观照的对象和利害之外。
)【6】至美术中之与二者相反者,名之曰眩惑。
夫优美与壮美,皆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
若美术中而有眩惑之原质乎,则又使吾人自纯粹之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
如粔籹(1)蜜饵,《招魂》《启》《发》之所陈,玉体横陈,周昉、仇英之所绘,《西厢记》之《酬柬》,《牡丹亭》之《惊梦》,伶元之传飞燕,杨慎之赝《秘辛》,徒讽一而劝百,欲止沸而益薪。
所以子云有靡靡之诮,法秀有绮语之诃。
虽则梦幻泡影可作如是观,而拔舌地狱专为斯人设者矣。
故眩惑之于美,如甘之于辛,火之于水,不相并立者也。
吾人欲以眩惑之快乐医人世之苦痛,是犹欲航断港而至海,入幽谷而求明,岂徒无益,而又增之。
则岂不以其不能使人忘生活之欲及此欲与物之关系,而反鼓舞之也哉!眩惑之与优美及壮美相反对,其故实存于此。
(王国维认为“眩惑”与“美”是不同的概念,他将“眩惑”剔除。
)【7】今既述人生与美术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标准以观我国之美术,而美术中以诗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人生,故吾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曰《红楼梦》。
(王国维先立下人生本质和艺术壮美优美的标准,然后得出《红楼梦》是最高代表的结论。
)(1)音“句女”,古代一种环形的饼。
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1】裒伽尔之诗曰:Ye wise men, highly, deeply learned,Who think it out and know,How, when and where do all things pair?Why do they kiss and love?Ye men of lofty wisdom sayWhat happened to me then,Search out and tell me where, how, when,And why it happened thus.嗟汝哲人,靡所不知,靡所不学,既深且(足齐)。
粲粲生物,罔不匹俦。
各啮阙齿,而相阙攸。
匪汝哲人,孰知其故。
自何时始,来自何处?嗟汝哲人,渊渊其知。
相彼百昌,奚而熙熙?愿言哲人,诏余其故。
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译文)【2】裒伽尔之问题,人人所有之问题,而人人未解决之大问题也。
人有恒言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然人七日不食即死,一日不再食则饥。
若男女之欲,则于一人之生活上宁有害无利者也,而吾人之欲之也如此何哉?吾人自少壮以后,其过半之光阴,过半之事业,所计划所勤动者为何事?汉之成哀,曷为而丧其生?殷辛周幽,曷为而亡其国?励精如唐玄宗,英武如后唐庄宗,曷为而不善其终?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