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

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深刻影响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伴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发展进⽽不断由雏形趋于完善。
我国的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并且在修建洛⾢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由于科技不发达,商代盛兴迷信,这对当时的城镇布局产⽣了直接影响。
在此后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盛⾏思想指导着都城建设规划。
⽐如战国时代吴国规划按照伍⼦胥“相⼟尝⽔,相天法地”的思想,越国在为都城选址时则参照了《孙⼦兵法》,赵国和江南淹国在进⾏规划时则充分考虑了各⾃的地形。
⾃秦统⼀中国后,信神的秦王朝对城市充满神秘主义的规划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深远。
三国时期邺城的规划改进了汉长安不规则,没有贯穿的对称轴线,以及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的状况,变得分区明确,结构严谨。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隋唐长安城以及后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思想产⽣了促进作⽤。
在历经隋唐宋元之后,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环境与⾃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希波丹姆模式,该模式追求⼏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在公元300年间,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的影响。
之后中世纪欧洲城市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多为⾃发⽣长。
在其在我⽣发的过程中,深受当时的思想⽂化影响,⽐如萌芽的资本主义思想,⽂艺复兴等。
除此之外,世界其他古代⽂明也有⾃⼰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这⾥就不赘述了。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则是近代⼯业⾰命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已形成的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式,甚⾄想倒退到⼩⽣产去;在资本主义由巩固到发展的时期,⼀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超越前者,提出了⼀些超阶级的主管空想。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学说和设想为以后更深刻的城市规划理论打下基础。
在现代城规理论中较为著名的有1898年英国⼈霍华德提出的“⽥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的追随者昂温提出的“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勒·柯布西耶从建筑美学⾓度出发将⼯业化思想⼤胆地带⼊城市规划;伊利尔·沙⾥宁提出的有机疏散思想等。
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农村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设计,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城乡规划中,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旨在创建宜居、可持续和具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对城市规划的全面了解。
一、城市规划理论1.1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城市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其中,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市发展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在城市规划中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以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方法2.1 计划编制方法城市规划的第一步是编制规划方案。
在规划编制方法中,需要进行城市区域分析、人口调查、市场调研等工作,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然后,根据需求和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并进行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
最后,将方案落实为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估和调整。
2.2 参与式规划方法参与式规划方法强调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城市规划中,广泛听取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参与式规划方法通过公众参与会议、问卷调查、研讨会等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公众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从而实现民主决策的目的。
2.3 空间分析方法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分析。
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土地利用、建筑形态、人口密度等指标的研究和分析,揭示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特征。
例如,城市空间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流量、社区设施分布和绿地空间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理论是指针对城市发展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是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城市规划理论包括城市发展的规划目标、城市规划的原则和城市规划的方法等内容。
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环境保护目标、文化遗产保护目标等。
在城市规划中,经济发展是重要的目标之一,要通过规划来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
社会发展目标包括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等。
环境保护目标是指通过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文化遗产保护目标则是通过规划来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价值。
城市规划的原则主要包括适应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等。
适应性原则是指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规划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原则是指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以达到多样化和平衡发展。
灵活性原则是指规划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城市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设计方法和实施方法等。
研究方法是指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得出规划的依据和方案。
设计方法是指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城市的总体布局和细部设计,以实现规划目标。
实施方法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管理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过程,以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和执行。
城市规划理论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的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可行的指导和方向。
总之,城市规划理论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发展理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应用。
一、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和影响。
其中,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城市的凝聚力和溢出效应,即城市能够集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形成经济活动的集中区域。
城市的密集性和多样性使得创新和合作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二、城市发展的社会理论城市发展的社会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公正等问题。
社会结构理论指出城市的社会结构是由社会阶层、职业类别、民族群体等因素共同构成的。
社会关系理论则强调了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城市社会网络的发展有助于信息传播和知识流动。
而社会公正理论则关注城市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公平问题,强调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追求社会公正。
三、城市发展的环境理论城市发展的环境理论主要研究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城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城市理论强调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和资源节约利用,通过生态恢复和城市绿化等方式来改善城市环境。
四、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发展的规划理论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设计等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理论重点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旨在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则关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城市设计理论则注重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理论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和规划等多个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和运用城市发展理论,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7.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理论
7.1自然主义,分散主义规划师莱特及其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2年出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来城市应当是无所不 在又无 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 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 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在 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 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 想。 广亩城市: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 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 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 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 形式。
带形城市理论: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 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 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 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 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 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1.玛塔(Matao)的带形城市模式(Linear City)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步》杂志上, 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他认为那种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 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应使城市沿一高
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特点: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 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 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各类规划的组织、制定、实施及调整过程。
而城市规划原理则是其基本理论和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不仅涵盖了城市的物质构成,还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下面将从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探讨城市规划原理。
1. 城市空间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实施离不开对城市空间的管理和调整。
因此,城市空间布局原则是城市规划的基石。
在城市的具体空间布局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过于集中或分散的情况,要化整为零、建设城市内部的区域,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均衡。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娱乐需求。
另外,城市规划也应遵循不同功能区划的原则,明确确定各自的作用和地位,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应分开,公园和绿地的设置要遵循生态科学原则。
2. 交通规划原则交通运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
因此,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降低城市拥堵和交通事故率,减少城市污染。
在交通规划中,应尽量优先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在地铁、公交、轻轨等公共交通的建设上可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提高城市的公共交通效率,使人们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3. 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到大自然的保护问题。
从城市规划来看,环境保护原则首先应考虑的就是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绿地的规划。
公共设施建设可以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面貌的美观,而绿地的规划可以起到净化城市空气、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三废”处理原则,即废弃物的减量、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减少污染。
总之,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建设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中,应贯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在不断探索中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创造美好、宜居的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论有:
一、田园城市理论。
由霍华德提出,旨在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
提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结构。
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大量探讨外,还用了大量篇幅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
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卫星城镇规划理论
(一)第一代卫星城。
由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二)第二代卫星城。
提出了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
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三)第三代卫星城。
规模比第一二代大,完善了城市交通和公共福利,相对独立。
三、雅典宪章
(一)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
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核心内容。
提出了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马丘比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五、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旧的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造成了不变。
于是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