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
五年级小学劳动课教案20篇

五年级小学劳动课教案20篇教案标题:五年级小学劳动课教案20篇教案1:主题:认识劳动的重要性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了解到不同劳动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1. 劳动的定义和分类2. 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3. 不同劳动的特点和意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劳动的定义和分类,并列举一些劳动的例子。
3.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劳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劳动的特点和意义。
4. 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劳动项目进行实践,并撰写一篇关于该劳动的报告。
5. 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报告,并进行总结讨论。
6. 拓展: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采访一位从事特殊劳动的人,并写一篇采访报告。
教案2:主题:学习农田劳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农田劳动的内容和技巧,并体验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教学内容:1. 农田劳动的内容和意义2. 农田劳动的技巧和方法3. 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农田劳动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农田劳动的兴趣。
2. 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农田劳动的内容和意义,并列举一些农田劳动的例子。
3. 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农田劳动的技巧和方法,并进行示范。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农田劳动实践,体验农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5. 总结:学生总结归纳农田劳动的内容、技巧和意义,并进行分享。
6. 拓展: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当地农田劳动的现状,并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案3:主题:学习家务劳动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家务劳动的内容和重要性,并学会一些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1. 家务劳动的内容和重要性2. 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 分担家务劳动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务劳动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家务劳动的兴趣。
小学劳动项目案例《“DIY”手工皂》项目

小学劳动项目案例《“DIY”手工皂》项目项目背景: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此项目旨在通过手工皂的制作过程,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培养小学生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观察能力。
3.促进小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
项目实施步骤:步骤一:项目介绍和讲解(30分钟)在课堂上,老师首先会向学生们介绍手工皂的制作过程和材料,引发学生们对手工皂的兴趣。
步骤二:材料准备和选择(20分钟)老师将准备好所需的手工皂制作材料,包括皂基、天然植物精油、食用色素、模具等,并向学生们讲解每种材料的作用和用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
步骤三:制作过程演示(20分钟)老师会进行手工皂的制作过程演示,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并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
步骤四:学生实际操作(60分钟)学生们按照老师的指导和演示,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制作自己的手工皂。
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会不断巡视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五:成果展示和分享(30分钟)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手工皂展示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上台展示和分享。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2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们总结整个项目的过程和收获,与学生们一起评价项目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改进的建议。
项目评估:为了评估项目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学生对手工皂制作过程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技巧。
2.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精神。
3.学生们对项目整体的评价和反馈。
项目成果:通过《“DIY”手工皂》项目,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手工皂的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此外,学生们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手工皂用于日常生活,并分享给亲友,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观察能力。
项目展望:《“DIY”手工皂》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以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特色劳动课程项目案例

特色劳动课程项目案例1. 绿化校园:学校开展了一项特色劳动课程项目,邀请学生参与绿化校园的工作。
学生们通过种植树木、修剪花草、清理废物等活动,增强了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2. 农田劳动:学校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展农田劳动特色课程。
学生们在农田中体验种植、耕作、收割等农业劳动,加深了对农业的了解,并培养了勤劳努力的品质。
3. 制作手工艺品:学校开设了手工艺品制作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学习制作各类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艺等,发展了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4. 社区志愿者: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老人清洁卫生、为流浪动物喂食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 慰问活动:学校开展了慰问特色劳动课程项目,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等进行慰问活动。
学生们通过陪伴和表演等方式,给予弱势群体温暖和关爱。
6. 维护校园设施: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维护校园设施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负责校园环境的保洁、设施的维修等工作,培养了细心和责任心。
7. 厨艺培训:学校开设了厨艺培训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学习烹饪技巧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饮食意识。
8. 网络安全宣传: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安全宣传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通过制作海报、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同学们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了网络安全意识。
9. 文化传承:学校开设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如书法、中国画等,弘扬了中华文化,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0. 健康生活宣传:学校开展了健康生活宣传特色劳动课程。
学生们通过制作宣传资料、组织健康活动等方式,向同学们传播养生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是10个特色劳动课程项目案例,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学生们不仅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合作精神、责任心和社会意识,为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生劳动教育教案五年级(精选6篇)

学生劳动教育教案五年级(精选6篇)学生劳动教育教案五年级篇1教学目标:1、学习用彩泥制作大公鸡。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有创意地制作大公鸡制作准备:彩泥。
制作过程:1、导入:大公鸡挺拔矫健的身影,再加上一身光滑漂亮的羽毛,总是显得那么自信。
我们来用彩泥制作大公鸡。
2、观察思考彩泥制作的大公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在造型和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3、实践探索A、塑造身体(1)选择2—3、种颜色邻近的彩泥,揉合后做公鸡的身体,使其色彩更加丰富。
(2)将彩泥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条状,并将细的一头向上弯曲。
提示: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比例大小的协调。
B、刻划头部(1)选择红色彩泥做鸡冠,黄色彩泥做鸡喙并安装好。
(2)选择白色和黑色彩泥做鸡眼眶、眼睛,安装在鸡头部的两侧。
提示:注意大胆使用鲜艳亮丽的颜色。
C、添加翅膀和尾用搓、剪的方法装上翅膀和尾等部分。
D、安装基座做一个大小合适的基座。
把大公鸡安装在基座上。
4、思考与实践你还能依据动物的基本特征做出其他可爱的小动物吗?学生劳动教育教案五年级篇2教学目标:1、学习用彩泥制作面具,感受古老的面具文化。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有创意地制作面具。
制作准备:彩泥、雕塑刀。
制作过程:1、导入: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国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在一些传统节日里戴上面具,以表示对自然的崇拜。
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戴面具有也是主要的化妆手段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彩泥制作面具。
2、观察思考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3、实践探索A、设计头部和脸形根据想象,设计一个脸型,安放在一块木板上。
B、刻划五官(1)用双手大拇指在面部适当的位置压出两个眼窝。
(2)用夸张的手法,分别做眼睛和鼻子,安装在头部适当位置。
(3)运用挖的方法刻划嘴巴。
制作牙齿,安装在嘴巴中。
(4)塑造一对特别的耳朵,安装在头部两侧。
小提示:安装一定要牢固!C、装饰调整在头顶、额上等处加上适当装饰。
五年级劳动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学会简单的植物种植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劳动,珍惜绿色家园。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2. 简单的植物种植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植物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
2. 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种植任务。
教学准备:1. 种植工具:铁锹、锄头、水桶、花盆等。
2. 种植材料:种子、肥料、土壤等。
3. 教学课件:植物生长基本条件、种植方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环保宣传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2. 提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土壤、空气等。
2. 教师演示简单的植物种植方法,如挖坑、施肥、播种、浇水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植物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
2. 指导学生按照种植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在种植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四、观察与记录1. 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每天的生长变化。
2.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观察结果,交流种植心得。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次劳动实践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
2. 学生在家中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生长基本条件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3. 学生环保意识、热爱劳动、珍惜绿色家园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本次劳动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学会了简单的种植方法。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学五年级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

小学五年级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一、问题提出(一)基于课标要求:《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3版)》Ψ5-6年级“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中,明确要求选择Γ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布艺、编织、印染等,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二)基于实际问题:学校校园各楼层的洗手间连着卫生间,由于缺少遮挡,学生来来往往经过时,很容易看到里面如厕人员,非常尴尬,个人隐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三)基于学情分析:“缝纫课”是学校的特色劳动课,五年级学生大多数同学会用针线,有一定手工基础,有的同学在社团课程里还学过缝纫机操作、锁边机的操作技能,此外同学们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动手制作能力。
二、项目描述这是一个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的传统工艺制作项目,根据劳动需要,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工具,综合运用“数学测量、美术构图”学科知识,初步掌握“手工缝纫、传统雕印”技能,完成“卫生间门帘制作”劳动任务,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初步的筹划思维,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三、项目实施本次五年级的项目活动由劳动课老师牵头实施,历时四个月,包括“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明确任务劳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交流搜集的中国古诗词中关于“帘”的诗句,体会帘文化的源远流长,探究“帘”的种类和功能。
由此引出“校园卫生间”图片,大家发现,学校各楼层卫生间在设置上不合理,缺乏遮挡,既不文明也不美观,非常有必要安装门帘。
教师进而提出驱动性问题:作为小小美容师,我们如何设计制作一款兼具实用美观、传统现代特点的卫生间门帘,来扮靓校园?在真实问题驱动下,同学们明确了劳动任务、评价标准和成果形式,激发了探究兴趣。
(二)劳动准备同学们针对具体的劳动任务,结合学科、劳动课程学习,了解制作门帘所需的工具材料及劳动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探索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做好劳动前的准备。
小学劳动教育-端午节项目式学习活动案例

小学劳动教育-端午节项目式学习活动案
例
1.活动背景
为了提高小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校决定举办一次端午节项目式研究活动。
2.活动目标
- 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 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增进小学生对端午节俗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 激发小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3.活动内容和安排
3.1.活动前准备阶段
- 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 分组安排学生,每组成员5到6人;
- 指派一名老师作为每组的指导老师;
- 向学生介绍项目式研究的概念和目标。
3.2.实施阶段
- 第一周:学生分组,探讨端午节的俗,确定项目主题;
- 第二周:学生进行调研,收集与项目主题相关的资料;
- 第三周: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制作手工艺品或食物,并准备相关演示材料;
- 第四周:各小组进行演示和分享,互相研究和欣赏。
4.活动评估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作品质量等方面的评估,来评判活动的有效性和成果。
5.活动效果
通过该项目式研究活动,小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提高劳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俗和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6.其他说明
- 活动过程中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
- 活动结束后,可以举办简单的庆祝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小学劳动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劳动教育课程为例,探讨劳动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2. 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实施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包括打扫卫生、整理教室、绿化校园等;(2)教师制定详细的劳动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教师准备劳动实践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2. 课堂教学(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2)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3)分配任务: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分配不同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卫生、绿化校园、制作手工艺品等;(4)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劳动任务;(5)交流分享:各小组分享劳动成果,总结经验教训;(6)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劳动实践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2)学生反思自己的劳动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劳动实践做好准备;(3)家长关注孩子的劳动实践情况,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案例效果1. 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得到增强,劳动观念得到提升;2. 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增强;3.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沟通能力得到提高;4. 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五、案例启示1. 劳动教育应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2. 劳动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劳动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教育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4. 家校合作是劳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劳动实践情况,与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劳动项目式学习课程案例
一、问题提出
(一)基于课标要求:《劳动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Ψ5-6年级“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中,明确要求选择Γ2项传统工艺制作项目,如布艺、编织、印染等,初步掌握制作的技能和方法、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作品。
(二)基于实际问题:学校校园各楼层的洗手间连着卫生间,由于缺少遮挡,学生来来往往经过时,很容易看到里面如厕人员,非常尴尬,个人隐私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三)基于学情分析:“缝纫课”是学校的特色劳动课,五年级学生大多数同学会用针线,有一定手工基础,有的同学在社团课程里还学过缝纫机操作、锁边机的操作技能,此外同学们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动手制作能力。
二、项目描述
这是一个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的传统工艺制作项目,根据劳动需要,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工具,综合运用“数学测量、美术构图”学科知识,初步掌握“手工缝纫、传统雕印”技能,完成“卫生间门帘制作”劳动任务,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初步的筹划思维,在劳动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三、项目实施
本次五年级的项目活动由劳动课老师牵头实施,历时四个月,包括“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五个环
节。
(一)明确任务
劳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交流搜集的中国古诗词中关于“帘”的诗句,体会帘文化的源远流长,探究“帘”的种类和功能。
由此引出“校园卫生间”图片,大家发现,学校各楼层卫生间在设置上不合理,缺乏遮挡,既不文明也不美观,非常有必要安装门帘。
教师进而提出驱动性问题:作为小小美容师,我们如何设计制作一款兼具实用美观、传统现代特点的卫生间门帘,来扮靓校园?在真实问题驱动下,同学们明确了劳动任务、评价标准和成果形式,激发了探究兴趣。
(二)劳动准备
同学们针对具体的劳动任务,结合学科、劳动课程学习,了解制作门帘所需的工具材料及劳动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探索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做好劳动前的准备。
1、学习缝制、裁剪技法。
同学们在劳动课上,向缝纫老师学习,结合微视频课程观看,学习“门帘制作”项目中所需的“平针”缝制技法。
2、学习“雕刻拓印”技法。
为让门帘图案具有传统特色,同学们还学习了传统的“拓印”手法,总结出“雕刻橡皮章”的实践步骤,掌握了“入刀方向为45度角斜插入橡皮章,刀口的方向对着自己”劳动要领和使用刻刀的安全注意事项。
3、学习美术“构图设计”知识:美术课上,同学们学习构图知识、色彩搭配方法,同时还掌握到将学校元素加入创作,让自己创作的图案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设计要领。
(三)制定计划
在充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各小组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人员分工、布置任务,讨论制作门帘的程序和步骤,完成小组的劳动步骤思维导图。
在此期间,各个小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四)组织实施
1、实地测量尺寸。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亲测厕所门楼的尺寸、讨论门帘的长度、增加放量,只见小组成员们围站在一起,有人记录,有人合作测量,有人读取数据,俨然一副工程设计师的模样,大家回到教室后又对学校准备制作的布料标记尺寸,为裁剪合适的布料、制作门帘做准备。
2、裁剪、缝制布料。
与绘制设计稿同时进行的是门帘布料的“裁剪和缝制”,同学们按照初步绘制的尺寸图,在劳动课任课老师的协助下,裁剪出合适大小的布料,使用锁边机进行锁边加固,再运用手工缝纫的技能,对布料的上下左右边的边缘进行缝合、防止脱线,这个过程可是技术活,需要同学们“眼到手到”、耐心细致,才能最终缝制出尺寸匹配、边缘整齐的空白门帘。
3、设计绘制图案。
围绕学校文化特色元素,同学们开展头脑风暴,群策群力,首先设计出门帘图案设计手稿,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大家又对设计稿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终于敲定了设计稿。
有了精心设计的图样,就正式可以在布料上“依葫芦画瓢”了:同学们首先用铅笔将图案轮廓进行勾画,用油性马克笔上色,再将制作好的橡皮印章,蘸取上专业的印泥,通过“排列组合”方式,巧妙地将印章图案拓印在合适位置,让图案整体表现更丰富、
体现出传统和现代特色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互帮互助,为呈现出满意的作品竭尽全力。
(五)交流展示
为了能让小组制作的门帘在年级中脱颖而出,同学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充分展现自己小组的作品。
当小组成员亲自将历时一学期完成的门帘挂在对应的厕所门楼、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骄傲的神情,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