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7

文学概论7

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任何一门课程都必然要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学科的基础上。

“文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是建立在文学理论这门学科基础上的。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更正确的名称应该叫“文学学”)。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

这三个分支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是以活动的形式而存在的。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的过程:世界/\欣赏者艺术家\/作品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活动过程和整体。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可以说是文学理论中的四大分支。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1.它是概论,不是专论。

2.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

3.虽是一门文学课程,从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

4.与“文学史”、“文学作品选”、“写作”等构成互渗互补而又互相推进。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一)注重理解(二)抓住重点(三)联系实际(四)攻读原著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论著汉代的《毛诗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到唐宋时期出现的诸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诗话词话,到明清时期出现的金圣叹等人的小说评点、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燮的《原诗》、刘熙载的《艺概》等,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文学小言》,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鲁迅早期的《摩罗诗力说》和后来的许多著作,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论诗》,宗白华的《美学散步》,钱钟书的《谈艺录》,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蒋孔阳的《美学新论》,等等。

一文学观——精选推荐

一文学观——精选推荐

一文学观1.文学观念即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学”只有一个,但文学观念却是多种多样的原因: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学活动与社会文化有广泛联系;文学本身具有各种形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最初的文学观念是一种广义的文学观念、具有泛文学的特点。

2.文学观念的多角度阐释美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通过坐标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关系网世界|文本/ \作者读者从文学历史来看,先后产生过四种有影响的文学观:(世界——文学)感物模仿的文学观(读者——文学)实用说的文学观(作家——文学)表现说的文学观(文本——文学)客观说的文学观1)(世界——文学):从文学与世界生活关系角度形成的文学观①西方古代的“模仿说”的文学观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亚的“模仿说”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可然率”,“必然率”)“由于摹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的产生式出于我们的天性”。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摹仿中采用不用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做诗的需要,作品应高于原型以及一般人的观点,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生活中或许找不到如宙克西斯画中的人物,但这样画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

”②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的文学观《春秋公羊传》“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刘珕《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物,心亦遥焉。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度物象而取其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2) (读者——文学)从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强调文学是教化和认识的手段中国古代的“教化”说。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

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

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

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

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

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

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

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

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

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

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

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

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导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1.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2.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1.掌握原理,注重理解2.抓住重点,融会贯通3.联系实际,培养能力4.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三、考核知识点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文艺学;2.文学史;3.文学批评。

(二)领会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

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一)文学四要素(二)文学活动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二)表现说(三)实用说(四)独立说(五)客观说(六)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一)文学的定义(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二)狭义的文化观念(三)符号义的文化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一)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二)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四)憧憬人类的未来(五)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一)“品质阅读”(二)“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源于生活(二)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与体验(二)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三、考核知识点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3.文化概念;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6.审美活动与文学;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文学]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文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文学观念一、单项选择题1.艾布拉姆斯所指的‘文学四要素”是(B)。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这句话的是(C)。

A.黑格尔 B.谢林 C.马克思 D.高尔基3.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B)。

A.直接等同 B.不直接等同 C.小部分等同 D.大部分等同4.说“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宣之于口而为言”这句话的是(B )。

A.荆浩 B.叶燮 C.谢赫 D.石涛5.在西方文艺史上首倡“寓教于乐”的人是( D)。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6.文学是(C)。

A.独立自足,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的主体B.除自身外别无任何目的的存在C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D.孤立绝缘的自生物7.人类的文学艺术自身演变的总趋向是( A )A.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B.由表现到再现,由再现到形式C.由表现到抒情,由抒情到装饰 D.由再现到装饰。

由装饰到表现8.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是(C)。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9.首先提出“人是文化的动物”这一观点的人是(C)。

A.亚里士多德 B.狄德罗 C.卡西尔 D.伏尔泰10.“价值阅读,钓意义在于( A )。

A.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B.评价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C.在发现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同时给予评价 D.以评价为主、发现为辅11.发现文学所负载的文化意义的基本途径是( B )。

A.品质阅读, B.价值阅读C.品质阅读为主,辅以价值阅读 D.价值阅读可有可无12.区别了诗与画的界限的名著《拉奥孔》的作者是( B )。

A.谢林 B.莱辛 C.温克尔曼 D.泰纳13.各类艺术之间是(D )。

A.相通而不互动的 B.互动而不相通的一C.既不相通又不互动的 D.既相通而又互动的14.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 D )。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复习整理第四部分需打印

文学概论复习整理第四部分需打印

文学概论复习(本)第四部分)1. 文艺学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3. 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般可分为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方面。

4.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接姆斯(M.H.Abrams)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四个要素组成。

5. 在现代,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

6. 作品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

7. 文学的完整活动必须考虑到作家、生活、作品、读者这几个方面的联系。

8.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9.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10.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和体验说。

11. 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理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12. 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13. 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4. 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15.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16.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教化说”。

17.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18. 独立说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19. 托•斯•艾略特的名言: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20.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21. 文学观察嬗变的原因:①时代原因,②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二十年来文学理论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可以列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文学观念,但我以为影响最为持久和巨大的文学观念有以下六种:
第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或审美反映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视角,但与传统的单一的认识论视角又不同。

传统的认识论实际上是知识论,把文学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这种观念的局限是明显的。

审美意识形态论最重要的改变是引入“审美”这一概念,从而把文学看成是美的价值系统。

在80年代初、中期的美学热潮中,它力图摆脱了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单一的、僵化的思想的束缚,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地平线上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

这一观念二十年来历久不衰,在我看来,至今仍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

当然这种观念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看重作品,没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的过程。

第二,文学活动论。

这种观念采用马克思早期人学的视角。

它的新颖之处是把文学看成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活活动和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

这种观念的长处是揭示人与人性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揭示了主体的人的实践是文学活动产生的根源,进而说明人的自由是人的实践的收获。

但这种观念立意在揭示人的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性,对于如何来确定文学区别于人的其他活动的特性,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艺术生产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它的突出的特点是把文学看成是一个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在这种观念下面,作家从独特的创造者变成普通的生产者,作品从高雅的艺术品变成普通的商品。

文学的商品价值被突出强调。

文学消费等许多新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这种观念对于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有时代性的。

但是,文学被完全纳入生产与消费的视野,未免太狭隘了。

这就必然要有许多不可缺少的补充,如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等问题,需要有更充分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要揭示文学固有的特性也比较困难。

第四,艺术情感论。

这种观念采用的是文艺心理学的视角。

文艺心理学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部门。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是情感为核心的各种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机制。

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或自我表现),文学是体验,文学是回忆,文学是投射,这种种观念把文学主体性问题落到细微处。

它在揭示文学的审美特质上也有不容忽视的贡献,因为审美的核心问题是情感的评价。

但是这种文学观念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历史文化的维度,也是有弱点的。

第五,语言本体论。

这种观念采用符号学的视角。

其基本点是,文学是一种语言结构,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因而文学的本体是语言。

语言不是媒介,不是载体,它本身就生成意义。

写小说不是写生活,而是写语言。

这种观念的长处改变了长期以来对文学语言本身的研究忽视,唤醒了我们对文学语言的重视,让人们理解文学所展现的生活与语言是无法剥离的,从而推进了文学文体学的研究,这是有很大贡献的。

但这种观念一旦被推到极端,提出什么“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就似乎很难被人理解。

而且语言论在揭示文学自身的特征上面,也缺少了有力的理论表述。

第六,文化论。

这种观念采用社会文化视角。

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社会政治批评等,都属于这种观念下的不同流派。

这种观念的基本点是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然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纠正了那种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所谓“内部研究”的偏差。

目前这种观念在国内外都逐渐成为“显学”。

文化诗学是可能的。

它的优势也是明显的。

但是,这种观念也不是没有弱点,即它较难切入文学固有的审美特质,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在西方,有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摹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摹仿”说。

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认为“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与西方表现说可以比较的是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

“言志”说和“教化”说构成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重要特色。

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客观说实际上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的。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