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运动生理学第十四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运动表现
反应速度在运动中的表现,如短跑运动员的起跑速度。
影响因素
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类型、身体姿势等。
速度素质的生理过程
神经传导
01
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网络快速传递,触发肌肉快速收缩。
肌肉收缩
02
肌肉纤维快速收缩,产生力量和速度。
能量供应
03
高强度运动时,能量供应系统快速提供能量,如无氧糖酵解。
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身体素质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随着体育运动的多样化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不同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科学化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身体素质训练也越来越科学化。通过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和技术手段,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运 动员的身体素质。
01
能量供应
耐力素质的生理过程涉及到能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的问题,主要依靠有氧代谢 和无氧代谢两种方式。
肌肉疲劳
02
03
恢复与适应
耐力素质的发挥还受到肌肉疲劳 的影响,肌肉疲劳会导致肌肉收 缩能力下降,影响运动表现。
耐力素质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的 训练和适应,同时还需要注重训 练后的恢复。
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01
灵敏性
是指运动员在运动中快速、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灵敏性好的运动员能够在 快速变化的运动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提高运动表现。
柔韧性与灵敏性的生理过程
柔韧性的生理过程
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弹性等特性决定 了关节的柔韧性。此外,关节软骨的厚度、关节囊的厚度和 弹性等也会影响柔韧性。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基本面向:适用于专科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总学时:64学时(理论52学时,实践12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的反应与适应规律,具有初步运用本课程理论与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同时,还应加强实验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调节方式第三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第一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目的要求:了解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及相互关系;掌握三个能量系统特征及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量统一体的概念;掌握运动中能量代谢的特点,学会分析不同强度运动能量代谢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第二章肌肉收缩目的要求:了解肌纤维微细结构、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以及两类肌纤维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了解肌电图概念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肌纤维微细结构第二节: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原理第四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表现第五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第六节:肌电图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目的要求: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位觉等感觉器官的分析机能;了解神经系统结构基础,掌握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运动生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生理学复习提纲绪论(非重点)名词解释:兴奋与兴奋性、反应与适应人体三种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自身第一章(重点)名词解释:基础代谢、能量节省化人体运动中的能量来源。
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
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第二章(重点)名词解释:兴奋-收缩耦联肌肉的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步骤。
解释肌丝滑行理论。
三种肌肉收缩形式:缩短、拉长、等长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是什么关系?分析生理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在运动中的应用。
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是什么关系?分析生理学原理并举例说明在运动中的应用。
比较快、慢肌纤维在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上的差异。
第三章(次重点)名词解释: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本体感觉、牵张反射、状态反射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
举例说明牵张反射、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运用。
第四章(次重点)名词解释:激素简述激素的生理作用。
比较应激反应与应急反应的异同。
促进能量合成的主要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睾酮、促进能量分解的主要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第五章(次重点)名词解释:内环境、运动性贫血运动对血浆和红细胞有什么影响?Hb的几个诊断标准:贫血、运动员理想Hb值、亚理想Hb值第六章(次重点)名词解释:时间肺活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液比值呼吸的三个环节。
简述憋气的利与弊。
为什么浅而快的呼吸方式效果不如深而慢的呼吸方式?第七章(重点)名词解释:肌肉泵、体位性低血压、重力性休克心肌的生理特性。
影响心输出量的生理因素有哪些?血压的正常值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心血管系统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心血管系统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第八章(非重点)简述“J”形曲线模式。
简述“开窗户期”理论。
第九章(非重点)名词解释:运动后蛋白尿人体调节酸碱平衡最重要的缓冲对是?运动时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第十章(重点)名词解释: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爆发力、肌肉耐力、RM。
生理各章节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绪论一.必背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二.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热点即考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必背概念: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二.重点问题1.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2.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3.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节,必背)4.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第二章血液一.必背概念: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二.重点问题1.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2.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
A机能评定B运动选材C监控运动量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必背概念: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二.重点问题1.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3.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4.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5.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B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可出综合题)第四章呼吸机能一.必背概念: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二.重点问题1.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运动时合理呼吸和合理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必背概念: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二.重点问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2.三个能源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结合专项应用。
联考运动生理学习题简单和答案

绪论四、简答题: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四、简答题:1、肌肉的物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伸性,弹性和粘滞性三个物理特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两大生理特性,兴奋性是电变化过程,收缩性是机械变化过程。
3、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条件是什么?引起神经——肌肉兴奋需要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和刺激时间。
4、强度时间曲线有什么意义?强度——时间曲线的意义在于说明引起组织兴奋强度再大也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或刺激时间再长也不能小于一定的刺激强度。
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静息电位是细胞膜静息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其特征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动作电位是细胞膜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电位波动,其特征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6、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的传导。
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局部为外负内正,而周围未受刺激部位仍保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水平,这样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引起电流,电流沿神经干传导。
7、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神经冲动传至三联管外引起终池Ca++释放,Ca++与原宁蛋白结合解除了肌纤蛋白抑制,肌纤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收缩过程开始,这种Ca++将兴奋与收缩结合的过程称为收缩兴奋耦联。
8、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有何区别?不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有波峰曲线,而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每次在收缩期内肌肉保持续缩短状态,收缩曲线为一条直线,没有波峰可见。
14-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反应与适应 1.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反应与适应 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2.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 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
第一节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 态变化的规律
(一)运动系统
1、骨骼的特征 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 度等方面的变化。 度等方面的变化。适宜的运动可以有效 地增加峰值骨量、 地增加峰值骨量、减缓随年龄增长而发 生的骨质疏松。 生的骨质疏松。 不同运动项目对骨的刺激作用不同,骨 不同运动项目对骨的刺激作用不同, 密度也不相同。 密度也不相同。
2. 准备活动的生理机制
生理机制
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 枢的相应部位留下兴奋性升高的痕迹, 枢的相应部位留下兴奋性升高的痕迹, 在这一痕迹效应的基础上进行正式练习 能使机体发挥出最佳机能水平。 能使机体发挥出最佳机能水平。
2、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形式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 正式练习之间的时间间隔等因素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3.影响“极点” 影响 第二次呼吸”
影响“极点” 反应的强弱和“第二次呼 影响“极点” 反应的强弱和“ 出现早晚的因素: 吸”出现早晚的因素: 运动项目的特点、 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强度 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赛前的机能状态等因素
三、稳定状态
概念
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 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 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 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 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 这种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 这种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 (1)专门进行耐力性练习,使神经稳定,对强度
灵活性有一定限制,对发展速度不利。 (2)专门大负荷,对耐力、速度的发展不利。 (3)年龄、性别的影响。 ①对儿童来说,主要是促使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②男女之间要区别对待,强度、运动量训练内容、 心理因素等。
③根据身体素质的自然规律和运动专项特点。
(三)肌肉收缩的形式 1、静力性力量——肌肉的等长形式收缩时
产生的力量。
它使肢体维持或固定一定位置和姿势,而 无明显的位移运动。
例如:
体操中支撑、悬垂、倒立、摔跤中发力动 作等、柔道
2、动力性力量——肌肉进行缩短时所产生 的力量
它推使身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并使人体 或器械产生加速度运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分类
(一)概念
力量素质是指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分肌 肉在收缩和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肌肉力量组成因素
1、完成动作时肌肉群收缩的合力,这主要 取决于参与运动的每一块主动肌的最大收 缩。
2、主动肌肉同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的 协同能力。
3、骨杠杆的机械率,这取决于肌肉群的牵 拉角度,每个杠杆的阻力臂和力臂的相对 长度。
2、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它不仅是肌纤维收缩蛋白含量增加,而且 还具有三磷酸腺酶的作用,它能催化ATP 分解为ADP和放能,从而改善肌肉的能量 供应。
3、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多
结缔组织变得厚而坚实。
长期牵拉使得肌腱和韧带细胞增殖(形态 发生变化)
4、毛细血管网增多 训练可使毛细血管增多来增加肌肉组织所
运动生理学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本章导读
绪言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 速度与速度耐力素质 第三节 一般耐力素质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绪 言 一、概念 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
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是指人在运动、 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 耐力灵敏度及柔韧性等机能能力。
②神经细胞发放一致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 兴奋强度
③参入同步作用加强
2、支配各肌群的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性改 善
①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能及时的转 换
②肌肉收缩舒张,协调一致
转
换能力
③神经中枢兴奋与抑制转换准确协调
举例:坚持训练,由于运动中枢机能的改 善和神经冲动传递能力增强,使一些不活 动肌纤维也被动员起来。
例如:
短跑训练要发展速度,但也可以同时提高 人们的力量和耐力
体操主要发展力量和灵巧,但也同时提高 人们的速度耐力
所以,一种项目在发展身体素质上与别的 项目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但各个项目所 发展的身体素质又有它的专门性,有的项 目身体素质的专门性极为突出,有的项目 要求身体素质又较为广泛。
所以,对于专项运动员的训练来说,另一 方面在训练过程中过偏重发展中某一种素 质,可能引起所谓身体素质脱节现象。
训练差的人其肌肉最多只有60%肌纤维参 加活动,训练程度好的人,可使90%的肌 纤维参加活动。
(二)骨骼肌的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
(1)传统认为: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体积增 大,肌纤维增粗,细胞核增多,传统认为 看法,肌肉增大完全是由于原有的肌纤维 直径的增粗,无新的肌纤维产生。
(2)另一种说法:力量训练可使肌纤维数量 增多。
田径运动中的投掷、跳跃
球类运动中的击球、踢球等
将力量性练习做以上分类,只有相对意义, 体育运动中这两种因素(重量和加速度) 是同时起作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力量产生有所侧重。
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1、运动中枢的机能改善(经长期的力量训 练……)
①运动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
二、分类
1、一般身体素质:为一切肌肉活动所共需 的身体素质.受两种素质影响, 基础素质是选 材的依据.
任何项目肌肉活动或运动项目都需要力量、 速度和一般耐力素质
①先天遗传素质——遗传关系
②自然增长因素发展的素质——环境因素 等
(考试的内容就是全面基础素质[一般素质 为主])
2、专项身体素质——各项运动所专需的身 体素质
①中距离跑中的速度耐力
②跳高运动中弹跳力
③体操运动柔韧性质和柔韧性
④足球的灵敏素质
三、特点
1、相互影响又互为条件
①一般身体素质又是发展各种专项素质的 基础
②专项素质发展后,一般素质也有不同程 度提高
③力量的发展在身体素质的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
2、共同性与特殊性
进行任何一种体育锻炼都可使各种身体素 质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各种身体素质发展 速度和程度可以有很大的区别,其中专项 素质可以得到比较优先的发展。
内脏功能——心脏、肺脏功能(物质基础, 反应人体机能状态),在力量练习中,特 别是大负荷情况下会出现。
“屏息”或憋气现象
屏息或憋气时,胸内压升高,可以反射性 地加强骨骼肌力量。但憋气时会引起机体 内一系列的变化。
由声门紧闭——肺组织充满空气,胸部又 向内压缩——胸腔和腹腔内压力突然升 高——肺毛细血管受压,造成肺循环困难。
需的氧和养料供应,从而提高肌肉的机能。
(从新 深度开放 血管扩张)举例: 5、肌肉组织中脂肪减少 肌肉中脂肪多,增加摩擦力,肉的收缩效率
6、肌肉中贮氧能力
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中肌红蛋白增加,它结 合氧的能力比血红蛋白强12倍,从而有利 于肌肉供氧。
7、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三)能量供应与心肺功能特点
(1)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中ATP、CP、ADP和 糖元的浓度增加。
例如:
a.速度性力量练习——可以提高肌肉中的磷 酸原系统供能,而且肌肉中的含量增加。
b.耐力性力量练习——可以提高糖元、HL 系统和有氧系统供能为主。
(2)植物性功能的改善也是力量素质提高的 重要因素
例如:
蹬离地面
投掷器械等
a.重力性力量——重量性力量的大小主要由 肌肉工作时所推动的器械的重量来衡量,而 动作的速度基本上变化很小。
例如:
举重 (比较典型)
b.速度性力量——器械的重量是恒定的,而 领先肌肉的快速收缩来使器械获得加速度 (a)由器械运动的加速度值来评定力量的大 小。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