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物 考 察 报 告

合集下载

永乐宫考察报告

永乐宫考察报告

永乐宫考察报告篇一:考察报告外出学习考察报告2014年10月8号—15号,在学习老师的带领下美术系进行下乡赴西安考察,由于本人身体因素,未能与同学老师一同进行,在老师的建议下留校就近考察。

考察地区有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与山西介休绵山。

9号下午,我坐火车抵达考察第一站:山西芮城县,开始了我的考察。

在山西芮城最出名的莫非就是称妙绝动宫墙的元代宗教壁画永乐宫了。

永乐宫,元代道教建筑,原在山西芮城永乐镇,因处于三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内,1959年将全部建筑迁移到县北龙泉村复原保存。

现存一门三殿,一门指龙虎殿,即无极门。

主殿三清殿,保存元代壁画《朝元图》,绘道教帝君、天神、地朝谒“三清”图像;纯阳宫绘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画传,重阳殿绘道士王重阳画传。

永乐宫壁画,满布在四座大殿内。

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O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原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

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9个。

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

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

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

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

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

纯阳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

纯阳殿内,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

纯阳殿内对扇后壁的“钟、吕谈道图”,是一幅极为珍贵、人物描写极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画。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

洛阳博物馆考察报告.doc

洛阳博物馆考察报告.doc

洛阳博物馆考察报告参观洛阳博物馆活动总结参观洛阳博物馆活动总结11月13日,社会工作112班组织班级同学参观洛阳市博物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班级同学对洛阳的历史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由此扩充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

中午,同学们准时在校大门集中,1点准,由班委带队向博物馆出发。

虽然去博物馆的路有些远,但是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所以一路上较为顺利。

到达博物馆后,同学们就被漂亮的博物馆所吸引,大家拿出自己的相机和博物馆合影。

这为接下去的参观定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经过我们的简单介绍,同学们了解到洛阳博物馆基本陈列陈展主题为《河洛文明》,通过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北宋时期5大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河洛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展出文物2000多件;专题展览分为《洛阳珍宝馆》《汉唐陶俑馆》《唐三彩馆》《宫廷文物馆》《古代石刻馆》和《书画馆》6大专题。

主楼一层、二层还设有壁画展临时展览和多种类型的机动展览。

洛阳市博物馆中的从远古时代到明清到近现代的展品让同学们叹为观止,相信通过这些丰富的展品,同学收获了不少有关洛阳的历史知识。

博物馆中关于洛阳特色的展品,比如说《唐三彩馆》里的各种唐三彩作品,让会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唐三彩的魅力。

另外还有洛阳出土的铜器,陶器,洛阳的名人字画等等,这种种都是精品,处处透着洛阳这座人文城市的古典魅力气息,而这些展品所蕴含的文化都在不经意间被同学们领略与吸收。

通过这次的博物馆游,一方面是班级同学们亲身领略到了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探知到了洛阳的地理风貌。

而另一方面,更加团结了我们整个班级的内部力量,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社会工作112班会越来越好。

篇二:博物馆调研报告2博物馆调研报告博物馆设计前期调研报告一.个人认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华南植物园考察报告

华南植物园考察报告

华南植物园考察报告假槟榔,别名亚历山大椰子,原产于澳大利亚,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有栽培。

中国引种有百余年历史,现遍植华南各城镇。

在香港所种植的棕榈科植物中,以它的外形最为优美与皇后葵并列为棕榈科植物的王者。

因为假槟榔植株高大雄伟,常为装点园林景区。

芭蕉(Basho) 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子很大,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跟香蕉很相似。

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木。

茎高达3-4米,不分枝,丛生。

叶大,长可达3米,宽约40厘米,呈长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叶表面浅绿色,叶背粉白色。

入夏,叶丛中抽出淡黄色的大型花。

“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

3.夹竹桃久,遍及南北城乡各地。

性喜充足的光照,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

有红色和白色两种。

4.桂花:5. 羊蹄甲:羊蹄甲,为豆科乔木或直立灌木植物,高7-10米;树皮厚,近光滑,灰色至暗褐色。

羊蹄甲与香港市花红花羊蹄甲很相近,容易混淆,属豆科,该种花淡红色,花后结荚与后者花紫红,花后不结荚相区别。

该种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常作行道树植路边。

药材羊蹄甲为同属植物6. 旅人蕉旅人蕉是一种常绿乔木,高5-6米(最高可达30米)。

树干直立丛生,圆柱干形像棕榈,干面粗糙而干纹明显,外形像一把大折扇,直径约20-30厘米。

旅人蕉虽然高大,但它不是树木,而是一种大型的草本植物。

旅人蕉的老家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

马达加斯加人民将旅人蕉誉为自己的国“树”。

7. 11、苏铁: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

茎干圆柱状,不分枝。

在生长点破坏后,能在伤口下萌发出丛生的枝芽,呈多头状。

茎部宿存于的叶基和叶痕,呈鳞片状。

叶从茎顶部长出,羽状复叶,大型。

小叶线形,初生时内卷,后向上斜展,微呈“V”字形,边缘向下反卷,厚革质,坚硬,有光泽,先端锐尖,叶背密生锈色绒毛,基部小叶成刺状。

雌雄异株,6~8月开花,雄球花圆柱形,黄色,密被黄褐色绒毛,直立于茎顶;雌球花扁球形,上部羽状分裂,其下方两侧着生有2~4个裸露的胚球。

考察学习调研报告6篇

考察学习调研报告6篇

考察学习调研报告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考察学习调研报告6篇在调研报告的编写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统计方法或专业术语,保证读者可以轻松理解报告内容,在调研报告的撰写中,我们要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避免受到个人喜好或主观意见的影响,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考察学习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

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

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博物馆考察报告格式考察时间:XX年12月18日文物名称:弦纹瓶文物年代:南宋文物器形:梅瓶文物用途:贮酒器所属窑口:龙泉窑南宋龙泉窑弦纹瓶。

从器形看,属于梅瓶,在宋时为贮酒器。

器物外施梅子青釉,是薄釉发展成多次上釉的实物例证。

一、龙泉窑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一大名窑,其主要产区在浙江西南部的龙泉,故得名龙泉窑。

龙泉窑烧制的历史始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其间共经历1600多年,故龙泉窑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

其出产瓷器的总体风格以两宋交替时期为分水岭:北宋早期以前,龙泉窑瓷器的风格受到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影响,表现出与这三窑相似的特征,即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在北宋中晚期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具体表现为胎体较厚重,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用刻花、划花和蓖纹装饰。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

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制成功使南宋龙泉窑扬名中外,并达到瓷器艺术的顶峰。

此次考察的这件南宋龙泉窑弦纹瓶就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的典型代表。

可以看出,生产此器(转载自:小草范文网: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物时,龙泉窑已由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承袭下来的薄釉风格转变成为多次上釉形成的梅子青釉。

二、器形梅瓶的起源于契丹民族有密不可分的渊源。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畈,岁以为常。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ii陶瓷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具,在民族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契丹人运用制瓷技术,生产出一种储水器——鸡腿平。

鸡腿瓶瓶身细高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

契丹人在与汉族的交流中将鸡腿瓶传入中原地区,鸡腿瓶也逐渐演变成宋时的经瓶,即我们所说的梅瓶。

到了南宋时,梅瓶器型变得短矮,瓶身没有早期梅瓶修长,肩部也不如北宋时期饱满丰润,总体上看此时的梅瓶给人以浑圆感觉。

太行道文物考察报告

太行道文物考察报告

太行道文物考察报告综述太行踞河内之北,挺然高拔,摩天接云。

《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孔安国《书传》、孔颖达《正义》,皆谓:“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

”《元和郡县图志》引郭缘生《述征记》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

”《括地志》曰:“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为天下之脊。

”德清胡渭《禹贡锥指》谓:“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然必有所止。

经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绝无越恒山而仍为太行之理。

轵关陉在今济源县,太行陉在今河内县,白陉在今辉县,滏口陉在今武安县。

此四陉实太行山也。

若井陉在今获鹿县,尚在恒山之南,即以为太行,亦无不可。

至飞狐陉在今蔚州,蒲阴陉在今易州,军都陉在今昌平州,此三陉者,皆为恒山所隔,不得为太行。

太行虽大,不过千里而止耳。

”戴震《水地记》曰:“发鸠之南,沁水东、丹水西曰太行山,在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内县北二十里。

山脉北连发鸠,西以沁水为界,东以丹水为界。

昔人谓连亘河北诸州,非也。

考河北八陉,起西南,迤而东北。

轵关之山,其脉来自太岳,与太行中隔沁水;白陉之山,其脉自发鸠,别而东,与太行中隔丹水;井陉、滏口之山,其脉自清漳之原沾岭,别而东,与白陉中隔漳水;飞狐、蒲阴之山,其脉来自北岳,与井陉中隔滹沱;军都之山,其脉自大同府之外阴山,别而东,与蒲阴中隔桑干水。

特以太行尤著,或称太行八陉耳,非谓轵关以北,军都以南,皆可谓之太行也。

核实言之,在今山西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南河内县北二十里。

”清代山西阳城人张贻谷《太行考》一文罗列诸说,界太行为千里之说本于程朱,谬。

张文又说:“余素喜批览舆图,访察水道,于诸说皆窃疑之,及壮岁游两河历三晋,知世所指为太行者,自河北诸处望之,陡见连峰叠嶂,巀嶭而起,恍若云之排空。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doc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doc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篇一:古建筑调查报告古建筑调查报告题目:洛阳古建筑调查报告指导老师:黄杰专业:装饰艺术设计学号:Z 姓名:李英飞目录内容摘要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一)、调查的时间 (3)(二)、调查的地点、方式 (3)(三)、调查的目的 (3)(四)、调查的内容……………………………………………………………… (3)(五)调查的过程 (4)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5)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5)四、结语 (6)内容摘要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

这座一白马寺白马寺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

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

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博物馆考察报告

成都博物馆考察报告

成都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四川成都考察报告四川成都考察报告——成都锦里文化商业街品牌推广策划书班级:13文管姓名:陈保君学号:1307120124一、背景分析1、概况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是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

锦里古街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侧,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全长350余米,是一条以川西古镇建筑风格为特色,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休闲街区。

成都版清明上河图——“锦里”,是感受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的魅力街区。

2、旅游资源(1)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为外表,展现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

(2)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3)拥有定期民俗表演,并按照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特色主题活动,让你在一种原汁原味的川西民俗文化氛围中去享受最惬意的休闲娱乐方式。

(4)现代与古代的结合,酒吧以古街为基点,通过仿古的建筑,吸引游客二、区位分析1、交通概况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成都武侯祠大街中段,处于市中心位置,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与著名的武侯祠仅一墙之隔,临武候祠大街,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该片区属于政府的“三国文化”打造区。

公交1路、57路、304路、306路、335路可直达。

2、经济政府大力扶持,投入资金,创造先进运营模式,商业业态控制力强,依托武侯祠,吸引游客,小吃,茶馆,酒吧等业态刺激游客消费,其经营水平居全国类似项目最高水平3、文化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建筑以青黑,灰白,木黄为主色,形成朴实自然的平民化风格,将三国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链,使锦里成为展现川西文化,三国文化的仿古商业街三、目的分析1、市场概况锦里以三国文化做背景依托以民俗风情为招牌,将休闲与时尚融合,这种运营方式为全新的,属于首例,这是锦里的自我优势,其优势可以通过品牌效应继续扩大,由于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人们需要一个可以集休闲,时尚的地方,而锦里正适合为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考察报告考察时间:4月19日——4月22日考察地点:北京考察对象:故宫博物院、雍和宫、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国子监、孔庙、圆明园遗址公园、八达岭长城、定陵、国家博物馆第一站:故宫博物院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明清两代皆为皇家宫廷,前后沿用五百多年。

我们从故宫博物院的正门神武门进入。

神武门是故宫的四大门之一,位于故宫正中最北面,原名玄武门,玄武为“四象”之一,位主北,故故宫正北门名曰“玄武”,清时避康熙皇帝名讳更名曰:神武门。

进去之后,最先来到的是御花园。

御花园并不是很大,园中古柏参天,名花荟萃,假山上怪石嶙峋,亭台小阁置于假山上。

故宫中只有此处栽植树木花草,这样做据说是为了防止刺客潜入。

我们延中轴线从北向南走,过坤宁门,就是坤宁宫了。

坤宁宫与乾清宫相对,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则代表阴性,因此这里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

到了清朝,这里还作为皇帝大婚的场所。

再往前走是交泰殿。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

再往前走是乾清宫。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

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和天启初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清代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

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

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以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为中心,是故宫内廷的主要建筑,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富有生活气息。

从乾清宫再往前走便是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和太和殿。

三大殿是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了。

外朝就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的,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

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建极绥猷”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

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

出太和殿我们返向北走,来到了钟表馆。

钟表馆中陈列着许多近代西方各国向清朝朝觐的钟表,这些钟表大多做成佛教物品造型,很多钟表以动物为底座,有大象、骏马,其上是钟表的主题。

钟表全身多饰以金银之物和宝石之属,看上去完全不是日用品,而更像是珍宝。

钟表全是西方的产品,但却看不出当时西方科技之精,不知是不是当时的西洋来使为了迎合天朝上国皇帝的自大心理而有意为之。

出钟表馆,我们来到了养性殿。

这里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的居住地,因此这里的建筑不是特别的庄重,而是显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调。

养性殿附近,还有清代宫廷戏曲陈列馆。

陈列馆内,上自戏曲剧本,下至各种戏曲道具,应有尽有。

京剧形成于清朝,乾隆时有四大徽班进京,慈禧太后又酷爱京剧,皇宫正是它的摇篮。

戏曲陈列馆正是京剧成长的一个见证。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故宫的西侧,这里大多是后妃的居所。

这里有储秀宫,应是清朝秀女暂居之地。

长春宫是慈禧太后居所,因其位于故宫西侧,故而慈禧太后又被称为“西太后”。

故宫西侧的建筑大多数是大同小异,这与后宫诸嫔妃的地位相似。

故宫的中心部分三大殿,地势较其他地方显得很高,这里有没有花草树木,所以在夏天会很热,而到了冬天,有因地势高经常有北风光顾,所以我认为故宫从整体上来说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

它的建筑布局虽然体现了皇家的威严气派,但却缺少了作为生活区的舒适。

故宫北面就是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它的西边是中南海,这些地方在清朝是作为皇家避暑地的。

封建专制政权的劳民伤财,可见一斑。

下午五点,我们由午门、天安门出故宫博物馆。

第二站:雍和宫20日早上约九点,我们来到了雍和宫。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雍和宫是当时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现在的雍和宫仍然是一座香火极盛的喇嘛庙,过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

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颗于左右碑,正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

殿内正中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

弥勒塑像后面,是护法神将韦驮。

出雍和宫大殿,是永佑殿,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

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

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六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

在雍和宫西侧的佛堂内,供奉有许多藏传佛教的佛像。

那些佛像和内地佛教造像有很大的不同,佛像反应的是西藏和尼泊尔地区的人物特征,佛像旁还伴有大象、蛇等动物,有些佛像更像所谓的“妖魔鬼怪”,这应该和藏传佛教的形成有关,藏传佛教吸收了很多苯教的风格。

佛堂内还供奉有乾隆皇帝念经做佛事的一尊造像,清朝皇帝信仰藏传佛教者甚多,不知和其宗教民族政策有无关系。

雍和宫内有许多喇嘛,他们大都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皮肤呈现古铜色,看上去不像汉族人,这些人应该是从青藏地区过来的僧众吧。

我看他们都在很认真的念藏语佛经,真的很虔诚。

雍和宫是我见过的最真实、最令我肃然起敬的香火最盛的寺庙。

第三站: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本来不是行程范围之内的,不过短暂的参观却让我们收获颇丰。

说是博物馆,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不过是一座浓郁的老北京特色的四合院。

在四合院的门前,一位志愿者讲解员大哥从门前的拴马桩、下马石,从门楣,从门上的对联向我们讲起四合院的诸多讲究。

这个四合院原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徐廷芳的宅子,徐的官阶很高,因此这个四合院极为讲究。

后来徐的后人因卷入戊戌变法被抄家,因此徐家衰落。

后来,这个四合院辗转到了李松堂先生手中,先生将其改造为一个私人博物馆,供人们免费参观。

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北京城为数不多的保留有元朝遗物的老四合院了。

四合院极小,但每个物件都堪称精品。

院中还有一个小的展室,内中陈列了许多李松堂先生耗尽心血收集的多见珍贵文物,尤以木制雕刻为主,有木质门楣,有形态各异的石门墩,有从三个方面采用镂雕手法进行雕刻的清代石雕梁“皇帝巡游图”,有木质屏风。

还有以“和谐”为主题的木雕窗花,现在我们调侃和谐为河蟹,没想到古人真的是以荷花和螃蟹来表达这美好的祝愿。

博物馆有个地下室,叫“通议第”,有谭嗣同手书牌匾,原来这里便是当年维新派人士秘密的集会地,“通议”就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之意。

院内还有梁启超手书“气象维新”匾,这所小院子可以说见证了19世纪末的那场政治运动。

第四站:北京孔庙孔庙为祭祀孔子之地。

元朝时,统治者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的地位达到鼎盛。

北京的孔庙正是这一时期新建的。

北京孔庙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

1302年(元大德六年)建,大德十年建成。

孔庙虽然经过历代重修,但其结构基本上仍然保存元代风格。

门内院落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孔庙主体建筑是大成殿,上有康熙皇帝手书匾额“万世师表”。

在我们进殿参观前,导游要求我们摘下帽子,否则就是不尊重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

殿内正中供奉着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和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

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位哲人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

大成殿前右侧,有石刻十三经,还有元明清三代进士名录碑,应该是鼓励西侧国子监读书的学子们。

第五站:国子监国子监位于孔庙西,紧邻孔庙。

我们由孔庙西侧的持敬们进入国子监,“持敬”就是要求国子监的学子有监入庙时要心怀敬意。

随后我们来到了太学门(二门),太学门大门颜色是黑色,而不是传统的红色,导游讲解说这正符合墨水的颜色。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

据说这边是龙门,以前只有状元方可由此进入,“鲤鱼跳龙门”,所以我们都是跳着进去的。

往前走是国子监辟雍,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

辟雍是和珅设计的,整体无梁,结构十分巧妙。

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雍”字犯雍正皇帝年号讳,此处不知为何仍用以为名。

辟雍后有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第六站:圆明园遗址公园20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外的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是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的统称,是清代行宫式御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