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高原水文地质研究
高原湖泊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高原湖泊水文与水资源研究高原湖泊是以湖泊为主体的地貌形态,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
由于高原湖泊的特殊地理环境,其水文和水资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原湖泊的水文特征1. 湖泊水位变化:高原湖泊的水位变化主要受降雨和溶解水的影响。
季节性的降雨会使湖泊水位上升,而蒸发和流出量大于降雨时,则湖泊水位下降。
2.水温和混合状态:高原湖泊的水温受到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较大。
在夏季,高原湖泊的表层水温较高,而深层水温较低。
冬季则相反,表层水温较低,深层水温较高。
这种温度差异会导致湖泊的混合状态发生变化。
3.湖泊湖岸和湖泊湖底的水文特征:高原湖泊的湖岸带和湖底带有着不同的水文特征。
湖岸带常常有湖流入、湖流出和洪水等河流活动,而湖底带则主要受湖泊中的沉积物和湖泊地质条件的影响。
二、高原湖泊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水资源开发:高原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来源,可以为附近地区提供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
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防止过度开发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水资源保护:高原湖泊的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加强对湖泊的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保持湖泊水质的稳定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高原湖泊水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 气候变化对降水的影响:高原湖泊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可以影响到高原湖泊的降水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湖泊的水位变化和水质状况。
2.气候变化对水温的影响:气候变化也会导致高原湖泊的水温发生变化。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高原湖泊的水温也会随之升高,这可能对湖泊的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原湖泊的水文和水资源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高原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高原湖泊的水文特征、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合理利用高原湖泊水资源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西藏阿里地区哥布弄巴铁及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个 岩 性 段 。 一 段 ( 岩 性 为 安 山 岩 、 英 粗 安 E一 d) 石
( )晚侏罗 世 一早 白垩世 则弄群 (。 z 1 JK。 )
零 散分 布于 亚热 幅北部 的茶 里错 、 弄贡玛 、 打 布
岩 夹少 量流 纹岩 等 ; 段 ( 岩性 为流 纹岩 、 二 E一d) 流 纹 质火 山碎 屑岩 等 。其 上 部 与年 波 组 ( ) E n 呈喷 发 不 整合 接触 , 帕那 组 ( 。 ) 鱼 鳞 山组 ( ) 角 与 Ep 、 N y呈 度、 平行 不整 合或 断层 接触 关系 。
与 中酸性 岩体 接触 带 部 位 普遍 发 育 有 大 理 岩化 、 矽 卡岩 化 、 化 、 云母 化 、 岩 化等 , 多见 以铁 、 硅 绢 角 并 铜 为 主的多 金属 矿化 , 部 地 带 形成 具 有 工 业 价值 的 局 铁 、 矿 床 。本 组 地 层 是 区域 上 重 要 的 赋 矿 层 位 。 铜
21 年第2 O1 期
河 北 地 质
3 7
西 藏 阿 里 地 区 哥 布 弄 巴铁 及 多 金 属 矿 床 成 矿 地 质 特 征
范三伏 徐 桂林 张计 东 张 辉
( 北 省 区域 地 质 矿 产 调 查 研 究 所 廊 坊 0 50 ) 河 6O O
摘
要
调 查 区 位 于 冈底 斯 山 成 矿 带 西 段 。通 过 12 :5万 区域 地 质 矿 产 调查 工 作 , 研究 分 析 认 为 , 藏 阿里 地 西
调查 区位 于西 藏 阿 里 地 区 岗底 斯 山 西段 , 大地
构造 隶属 岗底 斯 一腾 冲 陆块 区南木 林分 区 。区域构 造 以北西 一北西 西 向断 裂为 主 。燕 山晚期 ~喜 马拉 雅期 岩浆 活动 频繁 。地层 分 布较 为 齐 全 , 要 出露 主
西藏阿里结则茶卡湖西隔水层的赋存状态及渗透性研究

西藏阿里结则茶卡湖西隔水层的赋存状态及渗透性研究作者:辜顺平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4期摘要:西藏阿里结则茶卡湖西的5个地块中,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积(Q4l)、冲洪积(Q4al+pl)、上更新统湖积(Q3l)。
粘性土层在其中4个地块的大部分范围有分布,而在2#干湖仅呈局部分布,在1#干湖分布面积为2.11km2,在3#干湖为4.17km2,在4#河滩为2.40km2,在5#湖滩为14.40km2。
各地块粘性土分布面积与各地块面积之比分别为:1#干湖76.7%、3#干湖83.4%、4#河滩71.9%、5#湖滩72.0%。
颗粒分析试验可知,土样中粒径小于0.075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91.9﹪~98.3﹪,粘粒(关键词:隔水层;赋存状态;颗粒分析;变水头渗透试验;结则茶卡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结则茶卡盐湖矿床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是以钾、锂、硼等多种有价元素共存的中度碳酸盐型盐湖卤水矿床,拟采用重叠兑卤+晾晒工艺开发盐湖液体矿产资源,产品方案为碱式碳酸镁0.75×104t/a、硼砂0.2×104t/a、70%碳酸锂0.74×104t/a。
[1]为满足晾晒工艺要求,计划在结则茶卡湖西阶地上修建盐田12km2。
盐田可选择采用膜田或泥田两种建设方案。
膜田方案需采用大量的人造防渗膜,其使用年限短、成本高及环保效益差的缺点显而易见。
在生态环境异常脆弱的藏北高原,在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泥田方案因具有既经济、又环保的特点,自然成为优先选择。
[2]而泥田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盐田地表下要有阻挡卤水下渗流失的“隔水层”。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结则茶卡地区前人工作程度较低,仅做过零星的地质工作。
[3]因此,采用工程地质手段,开展结则茶卡西侧阶地隔水层赋存状态及其渗透性的研究,对绿色开发利用盐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日土县地处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具有气压低、辐射强、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等特点。
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及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水驱加密挖潜研究的开题报告

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及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水驱加密挖潜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喇嘛甸油田位于青海省西部,是我国西部地区一座具有较大规模的石油油田。
该油田属于储层类型为古近系沉积岩,是一种砂岩和泥岩交替分布的砂岩岩性,具有良好的孔隙和裂缝发育状况,适合开展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工作。
但近年来,由于油井产出水含量高、含水期延长,加上油藏成分复杂、物性差异大、显露度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喇嘛甸油田油井产量不稳定,采收率下降,储量逐渐枯竭。
为此,针对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及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水驱加密挖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优化水驱工艺、调整采油方式和提高油井石油采收率等综合措施,实现喇嘛甸油田油藏的高效开发与利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主要围绕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及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水驱加密挖潜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分析,全面了解油藏地质特征、岩石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相关参数。
2. 厚油层水驱加密挖潜技术分析,研究采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3. 水驱工艺优化研究,探讨适合喇嘛甸油田的水驱工艺方案,包括驱动流体的种类、注入方案和调节注入参数等。
4. 采油方式调整研究,比较不同采油方式之间的优劣,并结合实际情况推荐最佳采油方式。
5. 油井石油采收率提高技术研究,研究如何提高油井石油采收率,包括添加助驱剂、增加注水井等技术手段。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调研法: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油厂设备、操作人员等方面的访谈,全面了解喇嘛甸油田现状,确定问题研究方向。
2. 实验法:采用岩心分析、数值模拟等实验方法,研究喇嘛甸油田地质特征和孔隙隙度、渗透率等物理参数。
3. 统计法: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水驱工艺方案之间的效果、采油方式和石油采收率等指标,分析各方案的可行性。
4. 综合法:综合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喇嘛甸油田厚油层水驱加密挖潜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油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西藏加查象牙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Ivory spring is famous for its travertine deposition resembling an “ivory”.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vory spring is helpful for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ravertine landscapes,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ies of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neotectonic activities in the Yarlungzangbo tectonic belt. Taking the Ivory spring and its traverti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vory spring and its travertine landscape,estimates the age of travertine formation,and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travertine landscape through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travertine,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pring water and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through correlation analy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vation of the ivory spring is 3 208 m,the temperature,16. 1 ℃ ,the pH value,6. 06 - 6. 64,and the total dissolved solid, 1 521. 1 - 1 524. 2 mg / L. The spring water is weakly acidic and brackish water. The cations are dominated by
关于西藏阿里高原的地质概况以及水文地质特性分析

2425
灰岩、砂岩
甜水海至阿克赛依湖南部
岔路口、加温达坂至空喀断 > 4000 砂岩、灰岩、硅质岩
层两侧
2527- 砂岩、灰岩、硅质岩、
铁隆滩、尼斯楚、日土以南
4992
页岩
页岩、砂岩、砾岩、
3500
天文点、河尾滩、八一达坂
玄武岩
灰岩、泥岩、砂岩、 白垩纪 1252
玄武岩
乔尔天山至铁隆滩南
泥岩、砂岩、砾岩、 乔尔天山北东、阿克萨依湖
为著名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是这一山系在西北方向的延伸。 此山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二叠纪统加温达坂组和空喀山口组。此结 构在构造上呈现不完整的向斜,其北翼已经被断层运动所破坏,实 际上是向西北和东北方向的单斜式倾斜。产状为 320° -25°∠ 45° 65°,次级同层小褶皱发育。
2. 喜马拉雅褶皱系 该山系的主要地理位置在印度河南部,有着极广大的范围,大 体走势为弧形,并向南部方向突出。从前震旦开始,直到新生界,整 个地层的完整性基本没有收到破坏。此处从古生界开始一直属于海底 地形,属海相,有一系列的从北至南的逆向掩推覆体,第三纪冰川期 时此地产生皱着并形成山脉,这也是我国境内独特的巨型新生代皱褶 系。 3. 帕米尔——喜马拉雅马字型构造系 位于喜马拉雅的弧形皱褶带以北,具体地理位置为东经 90°以 西,基础结构基本都沿着纬度线延伸。从象泉河到雅鲁藏布断裂带再 到东巧最后到丁青断裂带。西段构造主要呈现向西北方向收聚的趋势。
水能经济
关于西藏阿里高原的地质概况以及水文地质特性分析
尕玛吉 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西藏拉萨 850000
【摘要】西藏阿里高原是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南,西藏西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阿里地区的地质 概况应从地层、侵入岩和构造三个方面谈起,而其水文地质特征主要为冻土环境,根据纬度和海拔的不同,水文特征有所区别。 阿里地区的地下水主要类型为碎屑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缝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以及冻结层水五种。
雅鲁藏布江加查-米林段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活动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雅鲁藏布江加查-米林段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活动
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第一大水系,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冰川区,其中
加查-米林段冰川是该区域重要的冰川之一。
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
速导致冰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雅鲁藏布江流域上下游
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雅鲁藏布江加查-米林段冰川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活动特征,为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加查-米林段冰川的地质特征和冰川演化史研究,了解冰川融化和滑动的情况,探究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2. 对研究区域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地形分析、水文学分析、气象学
分析等,确定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险点。
3. 对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泥石流的形成、
发展和成因机理等,揭示泥石流运动规律和风险评估方法。
四、研究方法
1. 实地调查和采样:深入研究加查-米林段冰川地质特征和冰川演化史,采集泥石流物质和地质样品进行分析。
2. 地形分析:利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研究区域进行地形分析,识别泥石流的潜在影响区域。
3. 水文学分析:分析暴雨时的径流、地下水的流动情况,探究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因素。
4. 气象学分析:研究区域的气象变化和气象条件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并采用气象模型进行预测和分析。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加强青藏高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为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藏西北阿里地区措勤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浅析

藏西北阿里地区措勤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浅析翟向华;陈宇【摘要】介绍藏西北阿里地区措勤县的地质背景、地貌环境、气候条件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该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分析.措勤县地处西藏中西部、阿里地区东南、冈底斯山中段北侧.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环境下,该县境内泥石流、崩塌及冻土冻融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0(026)020【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泥石流;崩塌;冻土冻融;地质灾害【作者】翟向华;陈宇【作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1.1 气象措勤县地处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气候具有气压低、辐射强、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等特点。
据狮泉河镇站气象资料表明:本区多年平均气温0.1~2℃,7月平均气温 10~13.3℃,极端最高气温20℃,1月均温为 -12.2~12.4℃,极端最低气温为-35℃;干冷季与温暖季变化明显,前者较长 (10月至翌年 5月),后者较短(6~9月),多年平均降水量166.38mm,平均蒸发量在 2274~2420mm。
受西风环流影响,每年 12月至次年 10月出现大风,平均风速 4.4m/s,最大风速 30m/s。
气候引起的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水、内涝、水石流、风沙等。
1.2 水文县境地处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全县河流,湖泊众多。
扎日南木错为西藏自治区的大型咸水湖之一,面积 100000hm2,海拔 4613m。
措勤藏布是扎日南木错的重要补给水源。
中部有先南北后东西流向的措勤藏布河,分支渠、沟、溪为南北流向;东北部有东西流向的雄曲藏布河;东南部有东北是西南流向的独日藏布河。
中部的措勤藏布河为先南北后东西流向,东北为的雄曲藏布河为东西流向。
境内湖泊众多,水源充足。
1.3 植被措勤县土壤属山地灌丛草原土壤区,主要分布在海拔 4000m左右的灌丛草原上,4200~4700m高山草原土比重增大,土壤的发育生长有落叶灌丛和草本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高原海拔在 4000~6700m 之间, 相对高差多 在 1000m 左右, 为典型的高原、 高山、 极高山区。这里 气候严寒干燥, 冰雪峰林立, 冰川发育。昆仑山、 喀喇 昆仑山、 岗底斯山、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高度, 在不同地 段有所不同, 一般在雪线以下 300~500m 范围内, 永久 性冻结层发育, 属亚洲中、 低纬度高海拔多年冻土区, 海拔高度是控制多年冻土的主要因素。根据中科院兰 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观测资料, 由昆仑山北坡西大滩, 海 拔 4150m 为岛状高山多年冻土的下界, 海拔 4350m 为 大片连续的高山多年冻土的下界。而西昆仑山零星岛 状的高山多年冻土分布的北下界在麻扎达坂海拔 4600m 的山坡和山脊上, 该处的最低气温约在-50℃左 右, 大片连续的北下界始于新藏公路沿线大红柳滩南 3km 的河谷阶地上, 海拔 4450m。据电测勘探资料分 析, 多年冻土厚度 2.9m, 最低气温 -40℃ , 季节性融冻 层大于 2m。而在多玛一带冻土分布下界 4436m, 冈底 斯山的多年冻土分布下界约 4800m 左右, 象泉河流域 和喜马拉雅山为 5000m 左右。 根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资料, 纬度每升高一度, 地 温降低 l℃ 左右, 冻土厚度增大 20~30m; 海拔每升高 100m, 地温下降 0.8℃~0.4℃, 冻土厚度增大 20m 左右, 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西昆仑山新藏公路沿线冻土资料证明, 公路沿线 零星岛状高山多年冻土的下界处冻土厚度小于 5m, 冻 土温度约在 0℃ 左右, 季节性活动层 1.5~2.5m。甜水 海湖盆区海拔 3840~4900m, 该区是大片连续高山多 年冻土的最发育区, 季节性融冻层 1.0~1.5m, 多年冻 土的年均地温-3.2℃, 年变化深度 13~15m。按照地热 增温推算, 多年冻土厚 119.6m, 用直流电法测得多年冻 土厚 77m, 与青藏风火山地区的冻士温度和厚度接 近。该区多年冻土温度低, 厚度大, 是稳定型多年冻 土。区内大面积的永冻层为相对隔水层, 其上为季节 性活动层, 随季节的变化、 气温的回升而消融, 融冻水 赋存于永冻层之上的岩石孔隙和裂隙中, 在重力作用 下向低处径流, 同时又接受大量的冰雪融化水的渗漏 补给, 其富水性随季节变化, 除暖季呈液态水外, 冷季 变为固态水, 在冻结层之下的基岩中, 受历次构造运动 的影响, 不同地段有着发育程度不同的裂隙、 溶隙, 为 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 接受融区河水 的渗入补给, 或地下水的侧向补给, 因而永冻层之下赋 存着较丰富的地下水。冻结层上水及冻结层下水, 其
塘和泉水沟西的肖尔克谷地湖区附近。岩性为黄色砂 土、 灰黄色、 灰绿色薄层或微细层泥岩、 泥质粉砂岩、 浅 灰色砾岩、 砂砾岩。呈层状, 产状水平。砾石成分各处 不一, 分选差。可见厚度 20~30m。 洪积 ( Q3 ): 主要分布于鲁玛桥至噶尔沟谷、 狮泉 河谷两侧、 库尔那克堡东及门士等地。岩性为泥砂、 砾 石、 卵石, 成分为花岗岩、 灰岩、 砂岩等, 呈松散无胶结 或半胶结状态, 分选性差, 磨圆度较差。 冲洪积( Q
1 湖积 ( Q3 ): 分布于甜水海、 阿克萨依湖周围、 林济 gl gl 2 1 2
边地区, 由于气候干旱, 水中盐分浓缩, 在地表形成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盐层。 此外还有冲洪积( Q 4 湖积( Q 4 1.2
al - pl - 1 a - pl a-l ), 冲湖积( Q 4 ), 冲、 洪积—
)等混合类型。
120
西部探矿工程
2013 年第 8 期
西藏阿里高原水文地质研究
敖春来*, 吕光辉, 魏
摘 (中国人民解放军 68612 部队, 宁夏 银川 750021)
江, 武平生, 王金桥
要: 对西藏阿里高原的地质、 构造、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富水性、 水质特征深入
调查研究, 并提出地下水开采利用条件。 关键词: 阿里高原; 水文地质; 地下水赋存; 水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P6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716(2013)08-0120-05 阿里高原, 地处喜马拉雅山、 冈底斯山、 昆仑山和 喀喇昆仑山的交界处, 以平均海拔 4500m 的高度, 被称 作 “世界屋脊的屋脊, 高原上的高原” 。为了弄清阿里 高原的基础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 掌握该区的地下水赋 存、 分布规律, 水质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各类水源的开发 利用条件、 水质状况, 填补我国在西北高原高寒干旱地 区水资源勘查开发的空白, 同时也对该区的自然资源 开发、 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为藏族同 胞解决吃水难问题和稳边固防、 解决边防连队的生活 用水问题, 我部对该区域展开了水文地质调查研究。 现就调查研究内容论述如下。 1 1.1 地质概况 地层 (1) 前寒武系 (An∈): 阿里高原的前寒武系为珠穆 朗玛群。广泛分布于山岗、 札达以西的边境地带。岩 性为一套由片麻岩、 大理岩、 石英岩等组成的变质岩 系。厚度大于 2000m。 (2) 奥陶系(O): 分布于喀拉心野营地一带, 近东西 向展布。岩性为灰岩、 浅灰绿色夹灰紫色灰岩、 生物灰 岩、 方解石化灰岩、 钙泥质粉砂岩。与上覆地层呈断层 接触。厚度 700~1500m。 (3) 志留系 (S): 主要分布于喀拉喀什河上游, 岔路 口北部, 岩性为暗灰至灰绿色片理化粉砂岩、 钙质细砂 岩, 钙质板岩、 千枚岩、 灰岩、 生物灰岩、 竹叶状灰岩、 结 晶灰岩、 粗砂岩。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厚度 1058~2200m。 (4) 泥盆洗(D): 分布于天神达坂北部和东南部、 日 土东北部。岩性为灰岩、 生物灰岩夹泥质粉砂岩、 灰—
土、 砂卵砾石。砾石成分复杂, 分选性及磨圆度均较
122 2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西部探矿工程
2013 年第 8 期
富水性大小取决于含水岩类的岩性结构、 补给量的多 少及汇水条件的优劣。 阿里高原位于青藏高原西部, 是最年青的喜马拉 雅山的北部地区。横贯区内的高大山脉, 在构造运动, 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 在砂岩、 砾岩、 白云质灰 岩、 灰岩、 硅质岩等脆性岩中, 节理裂隙、 溶隙发育, 断 裂带附近尤为发育。这些分布在永冻区之下的裂隙、 溶隙, 导水性好, 冰雪消融水在河谷中不断渗入地下, 从而形成了较丰富的裂隙水和裂隙溶洞水。据泉水调 查资料, 出露于砂岩中的泉点最多, 出露于灰岩中的泉 水流量最大。 噶尔河、 狮泉河、 孔雀河等谷地和现代沟谷中及湖 盆区, 分布着厚度不等、 成因各异的第四系堆积物, 主 要岩性为松散的砂、 砂卵砾石、 碎石, 孔隙度大, 透水性 好, 是地下水赋存的良好空间。地表河流、 季节性水流 及地下潜流的侧向补给, 为地下水的赋存提供了充足 的补给源, 因此上述地段均分布着第四系孔隙水, 其富 水性的强弱受堆积物的岩性结构制约, 一般冲、 洪积卵 砾石层富水性强, 冰水沉积的含土砾石和冰碛泥砾层 富水性较弱。 3 3.1 主要的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松散岩类孔隙水 由于区内为高寒山区, 松散岩类堆积物只在洼地、 河谷中分布。岩性多为冰碛泥砾、 冰水沉积的含土砂 砾石及部分冲、 洪积砂砾岩石层。所以松散岩类孔隙 水富水性受储水构造、 含水层岩性厚度和补给条件诸 因素控制。 3.1.1 水量较丰富的冲洪积层潜水
1 ①下更新统(Q1): 湖积( Q1 ): 零星分布于札达、 阿克
洪积 ( Q 4 ): 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间洼地, 岩性为 松散砂砾石层、 含土砾石层。 冰碛( Q 4 ): 分布于喀喇昆仑山脉南, 河尾滩正南, 泉水沟上游及三十里营房—康西瓦大沟, 现代冰川的 末端。砾石成分因地而异, 砾径 l~2m, 小者 5~10cm。 磨圆度差, 无分选性。可见 50~100m 厚的冰舌。堆积 厚度可达 50~200m。
a - pl 3 pl
): 分布于河尾滩及天文点等地。岩
性为冲砾石。砾石成分硅化灰岩、 石英岩、 紫红色砂 岩。分选差, 磨圆度好, 具成层性。厚度 20m。 冰水沉积 ( Q3 ): 主要分布在巴嘎—勒米松巴、 岔 路口等地, 岩性为含土砾石。分选及磨圆度较好。
1 (4) 全新统(Q4): 湖积( Q 4 ): 分布于区内各大湖泊周 fgl
围。岩性各湖区不一, 萨利吉勒干南库勒湖周围为白 色或浅土黄色半胶结湖积泥砂, 泥质粘土; 阿克萨依湖 周围为无胶结有分选的小砾石、 粗砂、 粉砂土; 班公湖 北岸可见有二元结构, 上部为粉砂质淤泥、 砂质粘土, 下部为砂砾石层。厚度各地不一。
al 冲积 ( Q 4 ): 分布在现代河谷中。岩性为松散砂
侵入岩 阿里高原侵入岩分布相对较少, 多呈零星条带状
分布。岩石主要是酸性岩, 基性岩次之。可分为华力 西期和燕山期。 华力西期侵入岩: 分布于南屏雪山南边。主要为 深层的超基性或基性的侵入体。岩性为橄榄辉石岩, 在其周围又有后期的酸性岩体侵人。 燕山期侵入岩: 分布于大红柳滩西南部, 泉水沟东 北部, 呈点状或条带状。主要为燕山期中期的中性侵 入体。岩性为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此外, 区内还有很多时代不明岩体, 主要分布在扎 西岗东部和西部、 斯潘古尔的等地, 岩性为花岗岩。 1.3 构造 (1)冈底斯褶皱系: 位于加温达—温泉断层西南, 为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的西北延伸部分。由下二 叠统加温达坂组、 空喀山口组组成。在构造上为不完 整的向斜。北翼被断层破坏, 实为一向北西—北北东 倾斜的单斜。产状 320°~25°∠45°~65°, 次级同层小褶 皱发育。 (2) 喜马拉雅褶皱系: 位于印度河以南广大地区, 是向南突出的弧形。从前震旦系到新生界, 地层齐 全。古生界开始为海相, 有一系列由北向南逆掩的推 覆体, 在第三纪时褶皱成山, 是我国境内独特的巨大的 新生代褶皱系。 (3) 帕米尔—喜马拉雅马字型构造体系: 喜马拉雅 弧形褶皱带以北, 东经 90° 以西, 主要构造基本上沿纬 向展布; 由象泉河—雅鲁藏布断裂带和班公湖—东巧— 丁青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复背斛、 复向斜组成区域性纬 向构造带。其西段, 构造线向北西方向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