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础试题及答案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势)和(数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促进学生会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7、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8、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最新(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一、填空1、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数学课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_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一、填空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必备的基本素养。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感态度与价值观)。
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现实 ) 的、 ( 有意义 ) 的、 ( 富有挑战性 ) 的,这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动。
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普及性)和(发展性)。
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和谐)地发展。
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

中坝小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课程标准》测试卷所任学科:姓名:得分:一、填空(每空 2分,共 46分)1、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和()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进行思考,增强()的能力、()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9、“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1、教师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
A、探究式B、自主式C、启发式D、合作式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最新(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

最新(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測試題(含答案)1一、填空1、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の培養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體發展の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の數學教育),(不同の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の發展。
)2、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の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の(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の發展。
3、數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の過程。
有效の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の統一,應體現(“以人為本”)の理念,促進學生の全面發展。
4、數學課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の科學。
5、《數學課程標准》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の總目標,並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方面具體闡述。
力求通過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の數學の(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の聯系,運用(數學の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の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の能力。
6、數學是人類文化の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所必備の基本素養。
7、《數學課程標准》中所說の“數學の基本思想”主要指:數學(抽象)の思想、數學(推理)の思想、數學(建模)の思想。
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の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學思想。
8、創新意識の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の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の過程之中。
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の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の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の重要方法。
9、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の(數據)和客觀世界中の(隨機現象)。
10、“綜合與實踐”內容設置の目の在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有關の(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の(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積累學生の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の能力。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规范标准专业考试试卷(检验测试检查卷含内容规范标准答案)

-!《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一、填空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势)和(数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h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促进学生会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 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藤。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7、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驗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8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_ (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 )9、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课标试题及答案

小学数学课标试题及答案【篇一: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测试卷含答案)】s=txt>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础试题及答案
凤凰小学刘国万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
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4、本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提出的十个核心词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
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诚信意识),它们是(数学课程
内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
5、数学课程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过程目标使用(经历、
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
6、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7、总目标中的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8、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9、数学课程资源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描述性)评价为主,第二学段采用(描述性)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
11、(书面测验)是考察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
12、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13、数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
生成性资源)。
14、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
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5、教师教学辅助用书主要是为了加深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教师对于(学
生学习过程)的认识,提高教师采用(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
16、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中产生的(新情
景、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等。
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
效性)。
17、信息技术资源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体育馆、科技馆、
少年宫、博物馆、纪念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文本资源包括()、()、()、
()等;环境与工具包括()、()、()等。
18、教材应具备可读性,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的空
间,教材可读与否,对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标准。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采用()、
()、()、()、()等多种方式;第二学段应在运用()、
()等形式的同时,逐渐增加()的比重。
第三学段可以将()、()、
()、()、()、()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
19、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以上三个方面。
20、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