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讲义大全】

合集下载

工程热力学课件完整版

工程热力学课件完整版
的热消失时,必产生相应量的功;消耗一定量的功时 ,必出现与之对应的一定量的热。
第三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2、正确理解理想气体比热容的概念,熟练应用比热容计算理想 气体热力学能、焓、熵及过程热量; 3、掌握有关理想气体的术语及其意义; 4、掌握理想气体发生过程; 5、了解理想气体热力性质图表的结构,并能熟练应用它们获得 理想气体的相关状态参数。
T
不可逆过程的熵增(过程角度)
q
T
0
克劳休斯积分不等式(循环角度)
dsiso 0
孤立系统角度
ds sf sg 非孤立系统角度
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1. 熵的定义
ds qre
T
2. 循环过程的熵
3. 可逆过程的熵变
qre Tds
ds 0,则 q 0 可逆过程中ds 0,则 q 0
dv
q cndT Tds
T s
n
T cn
T ,定容过程 cV
T ,定压过程 cp
4个基本过程中的热量和功的计算
2
2
1、定容过程
w pdv 0 1
wt 1 vdp v( p2 p1)
2、定压过程
qv u cv (T2 T1)
2
w 1 pdv p(v2 v1)
热力学上统一规定:外界向系统传热为正,系统向外界传热为负。
可逆过程的热量
T
1
B
qre = Tds
T
A
2
q
ds qrev
T
S1
S dS S2
q “+”
q “-”
热力循环
功:工质从某一初态出发,经历一系列热力状态后,又回到原来 初态的热力过程称为热力循环,即封闭的热力过程,简称循环。

工程热力学课件-培训PPT全套

工程热力学课件-培训PPT全套

对于可逆过程有:
p
wt w p2v2 p1v1 f
1
2
2
1 pdv 1 d ( pv)
2
vdp (2-4a) 1
g
2
根 据 上 式 可 在 p-v 图 上 表 示 可 逆过程的技术功,如右图中的曲边 梯形面积 f-1-2-g-f 所示。
v
可逆过程的技术功
§2-4 焓
焓:
H U PV
热、使之全部转化为功而不留下其他任何变化的热力
发动机。
热力学第三定律: 绝对零度不可达。
1 基本概念
1-1 1-2 1-3 1-4 1-5 1-6 1-7
本课涉及的几种热能转换(移)过程 热力系统 工质的热力学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 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 工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过程功和热量 热力循环
一般国际上常用到的温度计量标准有四种:
➢摄氏(Celsius)温标; ➢华氏(Faharenheit)温标; ➢开尔文(Kelvin)温标(热力学(绝对)温标); ➢朗肯(Rankine)温标。
摄氏温标和热力学(开尔文)温标间的关系:
t(C) T (K) 273.15
(1-1)
华氏温标与摄氏温标的转化关系:
?
§1-6 过程功和热量
一、功的热力学定义
功w 如
何在p-v 图上表示
?
功是热力系统通过边界而传递的能量,且其全部效果
可表现为举起重物。 约定:系统对外界作功为正,外界对系统作功为负。
二、可逆过程的功
功的数值不仅决定于工质的初态和终态,而且还和过程
的中间的途径有关,是过程量。对于可逆过程有: Nhomakorabeap1
2
2、可逆过程和准平衡过程是相同的,表述方式不同,本 质一样!有能量耗散时,准平衡过程也不可能成立。 当热力过程满足准平衡过程的条件时,它必然没有能 量耗散,此时可逆过程的成立条件也已经满足。

《工程热力学》课件

《工程热力学》课件

理想气体混合物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性质
理想气体混合物具有加和性、均匀性、 扩散性和完全互溶性等性质。
VS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计算
通过混合物的总压力、总温度和各组分的 摩尔数来计算混合物的各种物理量。
真实气体近似与修正
真实气体的近似
真实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近似为理想气体。
真实气体的修正
由于真实气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因此需要引入修正系数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 修正。
特点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需要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定律 和公式,同时还需要了解其在工程实 践中的应用。
工程热力学的应用领域
能源利用
工程热力学在能源利用领域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如火力发电、核 能发电、地热能利用等。
工业过程
工程热力学在工业过程中也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如化工、制冷、 空调、热泵等。
稳态导热问题
稳态导热是指物体内部温度分布不随时间变 化的导热过程,其特点是热量传递达到平衡 状态。
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的基本规律
对流换热的基本规律
对流换热主要受牛顿冷却公式支配,即物体 表面通过对流方式传递的热量与物体表面温 度和周围流体温度之间的温差、物体表面积 以及流体性质有关。
辐射换热的基本规律
辐射换热主要遵循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即物体发射的辐射能与物体温度的四次方成
正比,同时也与周围环境温度有关。
传热过程分析与计算方法简介
要点一
传热过程分析
要点二
计算方法简介
传热过程分析主要涉及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 和辐射)及其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物性参数、几何形 状、操作条件等因素。
常用的传热计算方法包括分析法、实验法和数值模拟法。 分析法适用于简单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的传热问题;实验 法需要建立经验或半经验公式;数值模拟法则通过计算机 模拟传热过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最新工程热力学-制冷循环上课讲义

最新工程热力学-制冷循环上课讲义
Q1=desired output
2.Heat pump
Q1 Q2W0
HP
W0=required input
热泵供暖循环—从环境
Q2
提取热量并输送到暖,
COLD environment
其效果就是维持暖房温 度始终高于环境温度。
3.制冷循环与热泵循环的比较
T T1
3
2
T0
耗净功w0
T2 4
1 制冷量q2
T4 T1
T 2
3 T0
因 s23 s14
得 T3 T4
T2 T1
TR
1
4
代入上式
T1 T2 T1
1 T2 1 T1
1 1
1
s
上式表明,增压比越小,制冷系数越大。制冷量呢?
T1
T
T2 T1
1
1
T0
3
1
T3
2
2”
2’
3”
3’
T1
1
4’
4” 4
s
上式表明,增压比越小,制冷系数越大。 但增压比越小循环中单位工质的制冷量也越小。
2、
增 压 比 对 制 冷 系 数 的 影 响
T
T3
T0
3
2
2”
2’
3”
3’
T1
1
4’
4” 4
s
相同大气温度和冷藏室温度范围内的卡诺逆循环的
制冷系数为 c
T1 与
T3 T1
T1 T2 T1
1
1
比较可
1
知在相同温度范围内,卡诺逆循环的制冷系数最大。
2
、2、 增 压 比 对 制 冷 系 数 的 影 响

《工程热力学》PPT课件

《工程热力学》PPT课件

四、课程的特点、要求、学时分配、考核
特点:本课程理论性较强,无多少实物供参照,课堂上的 讲授以理论分析和推导为主。
对重点章节要熟练掌握。
要求:要求课上集中精力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习。
学时分配:总学时40
考核: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20%;考试80%。
参考书: 1.《汽车发动机原理》徐兆坤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汽车发动机拖拉机》(第3版)董敬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压力:用P表示,单位是Pa,Mpa、kPa。 定义:系统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垂直作用力。 即:P=F/A 3、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K。 (T↑气体分子的平均 定义:表征物体的冷热程度 动能越大)
三、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1、理想气体:气体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分 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的气体。 2、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即: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全部用来增加系统的内能。
5、过程曲线
绝热压缩 温度升高
绝热膨胀 温度降低
五、多变过程
在实际的热力过程中,P、ν 、T的变化
和热量的交换都存在,不能用上述某一特殊
的热力过程来分析,需用一普遍的、更一般
的过程即多变过程来描述。
1、过程方程式:Pvn=常数 n=0,P=常数
n:多变指数。
是分子的内动能,仅与温度有关,是温度的单值函 数,用符号u表示,单位J。
三、闭口系统的能量方程
1、定义: 与外界没有质量交换的系统。 2、能量方程式
Q-W=Δ U
对于微元过程: 对于1kg工质:
故Q=Δ U+W δ Q=dU+δ W q=Δ u+w
(J/Kg)
—闭口系统能量方程
★以上各项均为代数值,可正可负或零,且 不受过程的性质和工质性质的限制。

工程热力学ppt课件

工程热力学ppt课件

{
但 T < T0 ,Q不能传回 T 0 。
结论:温差使过程不可逆。
进一步分析,为使Q能传回 T 0 ,需加热泵,但要消耗一 定的功 W泵 ,也不可逆(比较水泵)。
压力差的影响:压力差使过程不可逆。
F α P f
pA > F cos α + f pA = F cos α + f
非准静态过程—nonequilibrium process 非准静态过程 准静态过程, 准静态过程,不可逆 准静态过程, 准静态过程,可逆
定义:工质从中吸取或向之排放热能的物质系统。
热源
{
温度高低
温度变化
{ {
高温热源(热源 — heat source) 低温热源(冷源—heat sink) 恒温热源(constant heat reservoir)
变温热源(variational heat reservoir)
3.1 热力系统(热力系、系统、体系)和 外界及边界 系统(thermodynamic system or system)
3.6 热力系示例图
刚性绝热喷管
取红线为系统—闭口系 取喷管为系统—开口系绝热系?
§1-3 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基本状态数
• 热力学状态— state of thermodynamic system
— 某一瞬间系统所呈现的宏观物理状况
• 状态参数— state of properties
— 描述系统所处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a) .状态参数是宏观量,反映了大量粒子运动的宏观平均效果, 只有平衡态才有统一的状态参数。 常用的状参有:p, T,V,U,H,S等, 其中p,T,V称为基本状态参数。 b)状态参数的特性:状态的单值函数 物理上:与过程无关 dx ∫ dx = 0, ∫abc dx = ∫adc 数学上:其微分是全微分

《工程热力学》课件

《工程热力学》课件

空调技术
空调系统的运行与热力学密切相关。制冷和 制热循环的原理、空调系统的能效分析以及 室内空气品质的保障等方面均需要热力学的
支持。
热力发电与动力工程
热力发电
热力学在热力发电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锅炉、汽轮机和燃气轮机等设备的能效分析和 优化上。通过热力学原理,提高发电效率并降低污染物排放。
动力工程
热力学与材料科学的关系
材料科学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应用,而热力学为材料科学提供了材料制备、性能优 化和失效分析的理论基础。
在材料制备过程中,热力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控制材料的相变、结晶和熔融等过程,优化材料的性能 。
在材料性能优化方面,热力学为材料科学家提供了理论指导,帮助人们理解材料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 等性能,从而改进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范围。
热力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热力学与物理学的关系
热力学与物理学在研究能量转换和传递方面有 密切联系。物理学中的热学部分为热力学提供 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温度、热量、熵等。
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 定律,是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的具体 应用。
物理学中的气体动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为热力学 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解释,帮助人们理解热现象 的本质。
高效热能转换与利用技术
高效热能转换技术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效热能转换与利用技术 成为研究的重点。例如,高效燃气轮机、超临界蒸汽 轮机等高效热能转换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能够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热能利用技术
除了高效热能转换技术外,热能利用技术的进步也是工 程热力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例如,热电转换技术、 热光转换技术等新型热能利用技术,为能源的可持续利 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工程热力学讲稿

工程热力学讲稿

工程热力学讲稿一、基本知识点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理解热能利用的两种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了解常用的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1.什么是工程热力学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规律和方法,以及有效、合理地利用热能的途径。

电能一一机械能锅炉一一烟气一一水一一水蒸气一一(直接利用) 供热锅炉一一烟气一一水一一水蒸气一一汽轮机一一 (间接利用)发电冰箱一一-(耗能) 制冷2.能源的地位与作用及我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3. 热能及其利用(1).热能:能量的一种形式(2).来源:一次能源:以自然形式存在,可利用的能源。

如风能,水力能,太阳能、地热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能源,如机械能、机械能等。

(3).利用形式:直接利用:将热能利用来直接加热物体。

如烘干、采暖、熔炼(能源消耗比例大)间接利用:各种热能动力装置,将热能转换成机械能或者再转换成电能,4..热能动力转换装置的工作过程5.热能利用的方向性及能量的两种属性过程的方向性:如:由高温传向低温能量属性:数量属性、,质量属性 (即做功能力)注意:数量守衡、质量不守衡提高热能利用率:能源消耗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6.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研究对象:与热现象有关的能量利用与转换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1).研究能量转换的客观规律,即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

(2).研究工质的基本热力性质。

(3).研究各种热工设备中的工作过程。

(4).研究与热工设备工作过程直接有关的一些化学和物理化学问题。

7..热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特点(1)宏观方法:唯现象、总结规律,称经典热力学。

优点:简单、明确、可靠、普遍。

缺点:不能解决热现象的本质。

(2)微观方法: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运动出发,统计的方法总结规律,称统计热力学。

优点:可解决热现象的本质。

缺点:复杂,不直观。

主要特点:三多一广,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热力学讲义大全】绪论问题:本课程是什么?干什么?有什么特点?一、能源和动力工程1、能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称为能源。

人们的衣、食、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能源。

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历史。

而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先进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能源的利用:能源的利用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利用,即将自然界的能源不经过形态转换而利用。

如晒太阳、风车、水车等。

自然界现有形态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

二是间接利用,将一次能源经过形态转换再利用。

如火力发电、发动机等。

这样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在能源利用的发展史中,先是一次利用,后来发展二次利用,电能的优点是众所周知的。

从节能和环保的观点出发,能源一次利用方式并非落后和将被淘汰,应当发展。

3、动力工程:由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装置称为热机,所有热机(蒸汽机、内燃机、蒸汽动力装置等)称为动力工程。

二、工程热力学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质;热力过程;热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及其规律的科学。

早期是随着热机而诞生的,如今应用已很广,包括热机、制冷、空调、化工等众多领域。

2、研究方法:宏观方法(宏观定义、宏观定律、宏观参数)与合理抽象、简化手段相结合。

3、特点:用少量的宏观基本定律演绎出丰富的内容,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三、几个问题:1、能量和能源一样吗?2、能量守恒吗?什么是节能?如何节能?节能的标准是什么?第一章 基本概念工程热力学的概念较多,要注意理解。

本章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1— 1工质和热力系 一、 工质1、 定义:实现热功转换的媒介物质。

2、 举例:*工质的物理特性:流体(气体和液体)、大热容、变比容。

*工质可分为两大类,气体和蒸汽。

气体工质一般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二、 热力系1、定义:热力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或范围。

例:媒介热 功工质2、系统、边界、外界:系统是人为的,和外界是相对的。

边界是可以移动的,可以是假想的。

3、意义:热力学问题的分析首先从建立热力系开始。

抛开研究对象的外观、结构等,抽象为具有一定特征的热力系统。

只关心系统内工质的变化。

4、分类:(1)封闭系:Q W (m) 例:........(2)开口系: Q W m 例: ........(3)绝热系: (Q) W m例: ........ 抽象概念.(4)孤立系: (Q) (W) (m) 例: ....... 抽象概念1—2状态和状态参数一、状态:工质在某一时刻的宏观物理状况。

例:......二、状态参数:描述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如p v t u h s e a 等。

* 状态参数的物理特征:在某状态下一定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其数值与如何到达这一状态、经过什么路径到达这一状态无关。

三、状态和状态参数的关系:二者首先是同一事物的两种描述方法。

1、固定关系:状态确定之后,所有的状态参数都确定(状态状态参数)。

z 1(状态)p 1 t 1 v 1u 1 h 1 s 1 。

状态参数一定,状态也一定。

P 1 t 1 v 1 u 1 h 1 s 1 z 1。

但需要全部状态参数才能决定状态吗?不需要。

最少需要几个参数来决定状态呢?状态公理:需要n+1个参数。

n 是热力系中作功形式的个数。

在我们的简单可压缩物系内,只有一种形式的功—容积变化功,n =1。

所以我们需要两个独立参数来决定状态。

可表示为z=f(xy)。

Z 可以代表状态,也可以代表状态参数。

3、 变化关系:状态变了,状态参数要变化,但不一定全都变化。

状态参数变了,只要一个参数变了,状态就一定变化。

四、 平衡状态1、定义: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所有状态参数都不变)2、条件:系统内外势差为零。

内力平衡 Δp 内=0 内热平衡 ΔT 内=0内、外热平衡 T 内=T 外 内、外力平衡 p 内=p 外3、特点: 只有平衡状态是可以描述的(有确定的状态参数)。

平衡状态不会自行打破。

非平衡状态会自动趋于平衡。

p 外 T 外势差 = 0p 内T 内五、 状态参数的数学特征1、点函数。

如前所术,z=f(xy)。

由状态参数的物理意义可推出其数学特征为点函数。

点函数的所有数学性质就是状态参数的性质。

2、微分性质:全微分。

)(xy f z = dy y z dx x z dz x y )()(∂∂+∂∂= 令: M xzy =∂∂)( N y z x =∂∂)( 则: Ndy Mdx dz += (格林公式) 且 y x xNy M )()(∂∂=∂∂ (二次偏导与次序无关) 4、积分性质:与路径无关。

⎰-=2112z z dz ⎰=0dz六、 基本状态参数定义: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并且可以直接或间接测量的参数。

它们是:p v t 。

其余参数如:u h s 等称为导出参数。

1、 比容定义:单位物量(公斤)物质(工质)具有的体积。

mV v = 单位:m 3/kg 立方米/公斤 密度:vV m 1==ρ kg/m 3 比容和密度是两个相关参数,相互不独立,相当于一个参数。

2、 压力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垂直作用力。

物理中的压强。

AFp国际单位:力F —牛顿N ,面积A —平方米m 2,压力p —帕(斯卡) p a 。

1Mp a =106p a 1kp a =103p a 1bar=105p a工程单位:物理大气压atm ,工程大气压at , 毫米汞柱mmHg ,米水柱mH 2O ,1bar ≈1at 。

“压力”与“压力单位”要区别开。

绝对压力和相对压力:绝对压力—工质的真实压力。

p相对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的值。

p g p vp=p b +p g p=p b --p v3、温度宏观:物体的冷热程度。

定义: 微观:物质微粒热运动的程度。

热力学:热平衡的标志。

宏观定义中“冷、热”似乎依赖于人体的感觉,而人体感觉相同温度的不同物质(如铁和木头)时是不一样的。

微观定义中的“运动”是不能等于零和负值的,所以温度也不能是负值,但是近代科学已经证实负温度的存在。

前两个定义不严密,热力学定义是严密的。

热平衡:两个物体接触而没有热传导时称之。

当两个物体达到热平衡时,一定存在某一点共性,某个状态参数存在且数值相等。

就把这一参数定义为温度。

工具:温度计测量: 原理:热平衡原理(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AB 热平衡,BC 热平衡,AC 一定也热平衡。

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标准。

摄氏温标 标准物质:水t 定点温度:物理大气压下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

分度方法:冰点和沸点之间100等份。

华氏温标 标准物质:水定点温度:物理大气压下冰点为32℉,沸点为212℉。

分度方法:冰点与沸点之间180经验温标——与测温物质有关的温标。

摄氏温标和华氏温标都是经验温标。

其缺点是除了定点温度之外其他温度值都不准。

这是由于等分温度而把温度与体积的曲线关系 图所示标准物质:水热力学温标 定点温度:三相点(固、液、汽三态共存)定为273.16K 分度方法: 从绝对0K 至三相点分为273.16份热力学绝对温标是绝对准确的理论温标。

与测温物质无关。

该温标的理论依据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热机。

(后面再详述)由于卡诺热机无法实现,热力学温标没有直接测量的手段。

热力学摄氏温标:t=T—273.15* 1热力学绝对温度=1热力学摄氏温度=1经验温标摄氏度* 以上是三相点取值273.16的原因。

1—3工质状态(参数)的表示方法状态要用状态参数来描述,状态的表示方法实际就是状态参数的表示方法。

或者说确定方法。

一、解析法:z=f(xy) p=f1(Tv) u=f2(pT) h=f3(Tv) ......已知三个参数的解析关系,可由两个已知参数求另一未知参数。

特点:如果已知解析关系式,则利用关系式计算方便、准确。

但大多数实际气体没有简单的关系式可用,因此该方法一般只能用于理想气体。

例如理想气体有状态方程pv=RT。

二、列表法:将各参数的关系数据整理成表,特点:方便、可靠。

依赖于前人的大量工作。

多用于实际气体。

三、图示法:由z=f(xy) ,建立笛卡尔坐标图T hv s s特点:用点来表示平衡状态,直观、形象,没有工质限制。

多用于定性表示和分析。

1—4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一、过程定义:工质从一个平衡状态变化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中间途径。

1.意义:热功转换需要过程。

.2二、准静态过程1、引出:从状态1变化到状态2可以有多条路径。

不同路径的热功转换情况不同。

为此需要知道具体路径,需要描述具体路径。

必须建立准静态过程的概念。

p2、模型:1。

中间没有平衡状态点。

2v-Δp p...............pv当Δp趋近于零时1—2成为连线,1—2过程成为准静态过程。

3、定义: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中间状态都是平衡状态的过程。

4、条件:势差无限小、时间无限长、过程无限缓慢。

5、意义:有确切的路径,可描述,可研究。

(类似于平衡状态)6、实用性:从以上模型、定义、和条件看来,准静态过程与实际过程相差甚远,没有哪个实际过程进行的无限缓慢。

但进一步分析,只要工质恢复平衡的速度大于外界破坏平衡的速度即可实现准静态过程。

热力设备中工质恢复平衡的速度是音速,300m/s以上,而外界破坏平衡的速度是机械速度,要小地多。

例如1500r/m的高速内燃机的活塞移动速度也只有每秒十几米。

因此,把实际过程当作准静态过程处理没有问题。

三、可逆过程1、模型:2、定义:某个可以反向进行回到初态且不给外界留下任何痕迹的过程。

3、条件:过程准静态、传热无温差、作功无摩擦。

(举例详述)即:没有任何损失的理想过程。

4、意义:可逆过程是不存在的,不可逆是必然的,但是不可逆性可以减小,可逆性可以无限接近。

可逆过程是过程的最理想目标,是节能的方向。

四、可逆过程与准静态过程的比较“同”:抽象、理想过程。

“异”:(1)着眼点不同。

‘准’过程着眼于工质内部,‘可’过程着眼于工质与外界的联系。

(2)用途不同。

‘准’过程是热力学研究过程的工具。

‘可’过程是实际过程完善和改进的目标。

1—4能量、储存能、转移能一、能量1、实质:是运动。

不同的运动形式决定了能量的形态。

2、转换:改变运动形式就改变了能量形态,就转换了能量。

3、守恒:能量在形态转换中总量不变,数量守恒。

4、不守恒:能量在形态转换中质(品位、作功能力)下降。

二、储存能1、 组成:P K E E U E ++=其中 221mc E K =、mgz E P = 属于机械能。

2、 内能:分子平移动能—— f(t)分子转动动能—— f(t)分子振动动能—— f(t)分子内位能—— f(t,v)原子能——化学能核能*是状态参数 ),(v t f u = 1221u u du -=⎰ ⎰=0du*单位:J , J/kg , kJ/kg*零点:没有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