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灸法
灸法

《内经》论灸法

默认分类2009-06-09 21:57:26 阅读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简、便、廉、效诸特点,在古代颇为盛行,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很重视灸法,而将其与针刺、汤药并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灸法属外治法范畴,临床功效独特,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灸法的特点、治病机理、适应范围及禁忌症等,《内经》中均有所阐述,整理并加以研究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灸法是大有裨益的。

一、灸法的起源地域

火的运用及取火方法的掌握,为发明灸法创造了必要条件。由于灸法的特点,决定其产生和发展有明显的地区性,北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了北方居民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特征,《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起源于我国高寒地带,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以后才逐渐流传于各地。

在《内经》成书前后的那一时期,施灸的主要形式是直接在穴位皮肤上置艾的烧灼灸法,故称“灸焫”。汉许慎《说文》曰:“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知方地》注:“焫,烧也。”唐王冰注《素问·异法方宜论》:“火艾烧灼,谓之灸焫。”这种烧灼灸法,在当时应用的很普遍,连医家以外的人士亦常提及,如《庄子·盗跖》有“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有“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等等,可见那时的艾灸,几乎是尽人皆知的。

二、灸法的治病机理

《灵枢·四时气》指出:“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灸法与针刺都是通过经络穴位产生

治疗作用,但灸法有别于针刺,乃是借灸火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以期疏通经络气血,协调脏腑阴阳,故灸法治病是取其火热的特性,利用灸火的作用和特点,或补其不足以治虚,或泻其有余以治实。

火性属阳,更有艾叶生温熟热的纯阳之性,可以资助人体阳气,这是灸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所以阳虚之证宜于灸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灸法则是温补的重要方法之一。阳虚气弱,鼓动无力,脉道虚陷,《灵枢·官能》提出:“经陷下者,火则当之。”《内经》还多处提及“陷下则灸之”是指对于诸种气虚下陷所致病症,皆可采用灸法以温阳补虚,举陷升提。阴阳互为其根,无阳则阴无以升,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灸法既可扶助阳气的功能,也可加强阴气的作用,协调阴阳平衡,强壮人体机能,乃取阳生阴长之意,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所以无论是阳虚、阴虚,还是阴阳两虚的病症,都可以用灸法施治。《灵枢·官能》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正是此意。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者热之。”寒为阴邪,具有收缩、牵引、凝结、停滞等特性,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因寒邪侵袭机体,可以导致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灸则痛立止。”《素问·调经论》也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的作用,经络气血通畅,脏腑阴阳协调,维持正常机能,全赖灸法振奋阳气,蠲除寒邪,鼓动气血,畅通脉道。故《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还说:“火气已通,血脉乃行。”说明灸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导滞祛淤的作用。

三、灸法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一大特点,《内经》有关灸法适应症的论述,可以体现出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灵枢·禁服》说:“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曰灸刺。”

《灵枢·通天》说:“古之善用针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经水》也说:“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答曰:……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气少血,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各调其经气。”说明灸法与针刺一样,必须注意患者体形、体质、十二经气血多少而辨证施治。

灸法可温阳散寒,益气补虚,《内经》中对此论述较多。如《灵枢·官能》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灵枢·禁服》说:“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原则上概括了凡是一切阳气不足,经脉下陷及虚寒性疾病,宜用灸法。此外,《内经》中还列举出一些阳虚阴盛有寒的病症取用温热法施治,也是灸法的适应范围,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等等。

灸法还可以疏风解表,调和营卫。《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发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素问·骨空论》也说:“余闻风者百病之使也……大风汗出,灸譩譆。”又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还说:“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这些都是灸法治疗外感病的记载。

此外,《内经》对治疗内伤病、脏腑病亦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传之肾)弗治,肾传治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胆病者……,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此为脏腑病的灸治。《灵枢·九针论》说:“形乐志苦,病在于脉,治之以灸刺。”此为情志内伤病的灸治。还有,《灵枢·癫狂》说:“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

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还说:“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都是指灸治癫狂之疾,也为后世取督脉的长强穴治疗神志异常提供了依据。

灸法治疗外科病症,《内经》中亦有记载。《灵枢·痈疽》说:“(痈)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焫之。”还说:“(痈)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素问·病能论》也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这些都说明痈症施灸治疗,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王冰注:“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软而攻之,大甚焫出之。”热毒内壅,郁而为痛,为痤,以灸法引郁热之气外发,拔引郁毒,畅达气血,此亦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甚者从之、从者反治”的从治、反治之意。

《灵枢·背腧》采用灸法治疗疾病时,还根据疾病的虚实选择补泻方法:“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灸法的补泻,是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针对虚实病症而设立的灸治手法操作方式,与针刺补泻手法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灸补之法,火力温和而微,且时间较长,可使真气聚而不散,补其不足。灸泻之法,火力强劲较猛,且时间较短,是使内蕴之邪随灸火之热迅速发散,泻其有余。由此可见,当时医家已对灸法补虚泻实与刺激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四、灸法的禁忌

《内经》强调施灸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有些疾病不宜施灸,而有些疾病可以施灸,但也要注意施灸方法和刺激量。《灵枢·经水》说:“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指出灸法必须依据患者的年龄大小、性别差异、体质强弱、病症虚实等情况来施治。《灵枢·论痛》说:“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亦然。”如果虚实不辨,过量施灸,反而会成为伤害人体的“恶火”,骨节枯萎,血脉涩滞不畅。所以临床施灸,要遵从《灵枢·官能》所说:“语得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由此可见,孟浪从事,草率施灸,徒伤皮肉,于病无益。

《内经》还提到一些疾病禁用灸法,如《灵枢·终始》说:“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具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藏气坏矣。”还说:“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说明阴阳俱不足而甚者及阴阳盛极而淫溢者,都不宜施灸。《素问·奇病论》说:“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素问·腹中论》还说:“有病膺肿颈痛,胸腹胀满,……名厥逆。……灸之则喑。”都是告诫人们,要准确把握灸法的禁忌症,不可滥施灸法。

从《内经》灸法学术思想可以看出,灸法施治,需要辨证,应当掌握灸法的特点和作用范围,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只有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才能得《内经》灸法之精髓。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 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着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 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

中医技术灸法试题及答案

中医技术灸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灸法的作用()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结 D、以上全是 正确答案: D 2【单选题】不属于灸法应用范围是() A、虚证 B、阴虚阳亢 C、寒证 D、阴证 正确答案: B 3【单选题】以下病症哪个适合艾灸治疗() A、中风闭证 B、高热神昏 C、遗精阳痿 D、阴虚咯血 正确答案: C 4【单选题】下列哪些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 A、面部穴位 B、乳头

C、大血管 D、孕妇的腹部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 E 5【单选题】温和灸与皮肤的距离约为() A、2~3cm B、4~5cm C、5~6cm D、10cm 正确答案: A 6【单选题】下列疾病中适合雀啄灸的是() A、胎位不正 B、风湿痹痛 C、感冒 D、腹痛 正确答案: A 7【单选题】下列哪种疾病不适合灸法() A、虚证 B、痹痛 C、中风脱证 D、中风闭证 正确答案: D

8【单选题】最适宜隔盐灸的部位是() A、中脘 B、气海 C、脐中 D、关元 正确答案: D 9【单选题】针灸并用的方法是() A、太乙神针 B、雷火神针 C、温针灸 D、温和灸 正确答案: C 10【单选题】瘢痕灸是指下列哪种方法() A、化脓灸 B、非化脓灸 C、间接灸 D、灯火灸 正确答案: A 11【单选题】可以治疗蛇蝎毒虫所伤的灸法是() A、隔姜灸 B、隔蒜灸 C、隔附子饼灸

D、隔盐灸 正确答案: B 12【单选题】下列哪项是施灸的禁忌证() A、瘿瘤 B、阴虚发热证 C、乳痈初起 D、脱肛 正确答案: D 13【单选题】隔姜灸多用于治疗() A、肺痨瘰疬 B、未溃疮疡 C、阳痿早泄 D、风寒痹症 正确答案: D 14【单选题】关于瘢痕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涂以少量大蒜汁 B、每壮艾柱不必燃尽,燃剩1/4时应易柱再灸 C、选用大小适宜的艾柱 D、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正确答案: B 15【单选题】属于间接灸的是() A、太乙神灸

王焘“中灸轻针”的历史成因

【佚事】 王焘,唐代陕西省郿县人,生约于公元670年,出身官宦世家。从小体弱多病,酷爱医书。 其祖父王珪——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为官清廉善谏,与魏征齐名。曾是李渊大儿子李建成的老师。 母亲——南平公主,身体羸弱。 父亲——李敬直,是南平公主的附马,也被封了爵位。 两个儿子——也都做了官,大儿子是大理寺少卿,次子担任了苏州刺使。 王焘,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也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为了治好母亲,放弃了高官厚禄的职位,选择长期在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且“七登南宫,再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载”,他在那里度过了20多年的时间,如,积累了大量医学资料。为编写《外台秘要》打下了基础。 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竟然把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由此,他便决心发愤编写医书。卒于公元755年,是唐代的著名医学家。 1 “重灸轻针”思想的产生与社会背景有关 1.1唐朝的社会经济和儒释道教的盛行 王焘生活的时代(约公元690~756 年),即武则天天授元年至唐肃宗至德元年,其间共66 年,正是初唐至盛唐的鼎盛时期。“开元末年西京东都米价一石不到二百钱,布帛价也很低廉,海内安富,行人走万里远路,用不着带武器。”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宗教哲学也都有高度发展,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的局面,各种宗教行为皆以社会经济为基础,以服务政治为目的,三教对唐初政治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 王焘出身于儒宦世家,因此与其他医家相比他的医学思想具有比较正统的儒家思想,他强调学术的实用价值,认为作为治病救人的医学,最能体现“仁者爱人”的效果。因受儒家重现实、重人文的传统影响,所以王焘对生命与疾病的理解就更加偏向现实客观,而较少有成仙的幻想及鬼神的阴影。并且当时朝廷重视医药,“主上尊贤重道,养寿祈年”,文人仕族以治儒兼能习医为荣。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王焘认为,面对文化和经济水准低下的劳苦民众,应从实际出发,使更多的黎民百姓能自如地应用简、便、廉、验的灸法进行保健医疗,自我救护,在其《外台秘要》中不录深奥、有杀人之险的针刺方法,而唯取灸疗是与当时的社会意义有关。唯其如此,才无须“外请名医,傍求上药”,自行灸治,把灸疗法广泛地推广于“水陆舟车,客途旅次”,以及穷乡僻壤之处,岂不是“人人和缓而家有华佗”吗?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六种: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 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六种: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艾灸的好处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现代应用上。 艾灸的作用一、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艾灸的作用二、行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三、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艾灸的作用四、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艾灸的作用五、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艾灸的作用六、防病保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现代多用于温灸,温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养生和保健,很多美容院养生馆也都增加了温灸项目。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讲课稿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 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 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 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 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艾灸的分类和施灸方法 除了特殊的灸法,在施行艾灸时都需使用到艾叶,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将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治疗时可直接将艾绒捏成炷状施灸,也可制成艾卷进行艾灸治疗。不过艾绒和各种艾卷在各药店和医院均有成品出售,价格便宜,不需我们自己收集和制作了。 按照灸法分为艾灸和发疱灸(非艾灸,又叫天灸),后者用斑蝥、巴豆、大蒜泥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上覆盖包扎,让其局部发疱,即为之发疱灸,现在广为流行的“冬病夏治”多属于此。 根据施灸的形式分为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艾卷灸 直接灸则是将细艾绒捏成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燃烧,温度可达达70℃。此法又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前者又称为瘢痕灸、着肤灸、打脓灸,虽然对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不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阳痿,遗精,早泄,缩阳症,其他慢性病、顽固性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因烧灼皮肤,痛苦异常,复有担心化脓后感染,现已较少应用。 非化脓灸则因操作方便,无痛苦,易于为大众所接受。操作时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 (比麦粒稍大也可以)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旋转于穴位之上,再用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知痛即去掉或按灭,每穴一般灸三、五壮,局部发红为止,最多起小水泡,一般不致化脓,不须处理。如果施灸过重,起大水泡,可以用消毒针穿破放水,如需连续施灸,可在原处再灸,用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必须常灸,每次多灸几穴,才能收效。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间隔灸,即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这样可以

艾灸的五大功效

艾灸的五大功效 步入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愈发重视,古法艾灸也随之进入城市家庭与个人生活。艾灸的功效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以下介绍艾灸最主要的五个功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同时,艾灸可以补气养血、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二、温经散寒。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三、调节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可以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古人对人体的阴阳调和异常重视,人体阴阳若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四、回阳救逆。我们都知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可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五、防病保健。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1 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Manipul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学分:6 总学时: 102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实验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经络腧穴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2.刺法灸法学,杨兆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3.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针灸甲乙经校释,山东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 6.针灸大成,杨继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刺法灸法学是介于经络学、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针灸治疗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原理,它集合古今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一体,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⑴了解刺法、灸法、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⑵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⑶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⑷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2.基本技能 ⑴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⑵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 ⑶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三、学时安排

对《扁鹊心书》重灸左命关穴治疗危症的探讨

作者单位:100120 北京市二龙路医院脾胃病科(王帅);北京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陈腾飞) 作者简介:王帅(1989-),女,硕士,住院医师三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三E?mail:xisa1212@https://www.360docs.net/doc/0f2657326.html, 通讯作者:陈腾飞(1989-),硕士,住院医师三研究方向:中西结合重症医学三E?mail:824053093@https://www.360docs.net/doc/0f2657326.html, 对‘扁鹊心书“重灸左命关穴治疗危症的探讨 王帅 陈腾飞 【摘要】 命关穴出自‘扁鹊心书“,为窦材治疗脾肾阳虚类疾病的常用穴位,多以100~300壮之重灸取效三笔者通过阅读研究发现,窦材所使用左命关穴具有不同于右命关的特殊作用,在治疗脾阳虚衰之危重症时疗效突出三本文从左侧命关穴的解剖位置以及临床验案等方面,分析了重灸命关穴抢救危症的可行之处,以期为急诊临床抢救提供参考三 【关键词】 左命关穴; 危症; 扁鹊心书; 重灸 【中图分类号】 R245.8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8.024 1 命关穴定位 命关穴见于窦材‘扁鹊心书“,为窦材使用灸法时的常用穴三窦材云: 命关二穴在胁下,举臂取之,对中脘向乳三角取之,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三”食窦穴首载于‘针灸甲乙经“: 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阴脉气所发,仰而取之三”‘经络腧穴学“教材中指出,食窦穴 在胸外侧部,当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1]三由窦材 食窦(即命关,在中府下六寸)”可知,此处食窦穴(命关穴)与现代经络腧穴中 食窦穴”的解剖位置基本一致三2 窦材对命关穴的使用情况概述2.1 命关穴的主治 在‘扁鹊心书“中,窦材提到用命关穴治疗疾病有36 处,列举了8则使用艾灸命关穴的医案三窦材所列使用命关穴的验案中,疾病的病机多为脾虚二脾肾两虚[2]三窦材认为人体元阳易伤,因而重视保扶阳气,温补脾肾之阳,应以 灼艾第一”三又命关 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三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三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此法试之极验”,如 水肿臌胀二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三2.2 注重使用左命关穴 命关穴虽然左右各一,但窦材在临床使用中非常注重左命关穴的使用,而且在救治危重症时更加突出三 ‘扁鹊心书“中共有12处强调使用左侧命关穴,其中1 处为验案记录三综观原文,灸左命关治疗的病症包括胁痛重症二脾疟重症二坏症重伤元气以及虚劳之汗出不止等,皆属于危重症范畴三如 老人两胁痛,此由胃气虚积而不通 服 草神二金液十日,重者灸左食窦穴” 若用攻克,重伤元气立死,须灸左命关二百壮”三3 左命关治疗危症可行性的探讨3.1 左命关特殊解剖部位的探讨 上文提到,左侧命关穴解剖位置相当于心尖搏动附近三

哪些人不适合艾灸疗法

哪些人不适合艾灸疗法? ●当然,艾灸也有它的禁忌证,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艾灸, 比如大醉大怒大惊大喜过劳过饱时禁灸,皮肤过敏者、 孕妇、妇女月经期间不宜艾灸,有热性病、阴虚阳亢以 及邪热内积的人不宜艾灸,所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施 灸。如果在艾灸中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 汗、颜面苍白等症状也就是晕灸时,应立即停止施灸, 开窗通风。如遇温度过高有热烫感,应及时停止或增加 艾灸的距离,以免灼伤。 ●《灵枢经》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 有所区别罢了。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 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 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

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所以, 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 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 凡属于虚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阴虚阳盛” 的“厥阴”证候)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 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 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

艾灸的原理

艾灸的原理 灸法的药性作用机理和科学实验根据(化学作用) 1.1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 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届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白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 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丁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白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 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 作用;乂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 丁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活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活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法的热作用(物理作用) 2.1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 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痈、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蠹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丁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丁脸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脸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丁治疗多种疾病。

详解中医艾灸养生法

详解中医艾灸养生法 中医“艾灸”较之于“针灸”不为人所熟知,其实,中医“艾灸”同样是我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艾灸,就是透过灼或烟熏,利用热力刺激穴位,其用途和功效非常广泛,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艾灸这种疗法,在我国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据《黄帝内经》所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就是艾灸能弥补针刺之不足。艾,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以湖北蕲州所产品质最佳。一般而言,艾叶需晒干,再存放三至五年,待油分挥发至一定程度,才适合用于艾灸。 “直接灸”起水现代少用 跟针刺原理相近,不过艾灸主要透过燃烧艾绒,利用热力刺激经络穴位,以达养生或治病之效。中医认为,“艾叶药性辛、苦、温,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之效。而艾灸主要有三种功用,分别是畅通经络,补阳气不足,以及驱散寒湿。” 现时使用艾灸的种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艾粒、艾条和艾绒。“艾粒”通常会连同针刺一同使用,将艾粒放在针头,再刺入穴位;“艾条”则会用“悬起灸”,不会直接接触皮肤;至于“艾绒”就是状似绒毛的艾叶碎,通常会聚成一个小粒使用。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较古老传统的便有“直接灸”,意思是直接将艾绒置于穴位燃点,刺激度最强,通常用来治疗疮毒。不过由于会令皮肤红肿并形成小水?,不易令人接受,所以现时已很少使用。取而代之则为“间接灸”,即是将艾绒放在姜片、附子或蒜泥上,再置于

穴位燃点。姜片主要用来驱散寒气,常用于治理作呕作闷和风湿病上;附子则有补阳气之用,主要针对不孕不育、肾功能差、头晕,以及脱肛的病人身上;而蒜泥则有消肿拔毒之效。 缓解关节痛五十肩 如果使用艾粒,则为“温针灸”,利用艾叶的热力沿针直达患处,加速温经通络,通常针对关节痛、腰痛、骨伤病上。至于艾条,则会用“悬起灸”,当中手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温和灸”以燃烧的灸条,跟皮肤保持一定高度的距离,患者通常只觉温热而无灼痛的感觉,例如用来治疗扳机指(Trigger Finger)。“回旋灸”则于皮肤上反覆回旋熏灸,一般针对范围较大的病症,如五十肩。“雀啄灸”则对准某一穴位,一上一下摆动,状如麻雀啄食,刺激度较前两者强,通常用于治理头痛、驱寒湿等。 使用艾条治理,一般需时15至30分钟;如果使用艾粒、艾绒,通常为五至十壮,每壮的意思即是将其燃尽为一壮。 发烧喉痛急性扭伤忌用 虽然艾灸用途广泛,但不等于人人适用,首先要注意的,便是个人体质。“阴虚火旺的人士,如有暗疮、口气重、喉咙痛等征状,一般不宜使用艾灸。另外患有热性病,如发烧、急性扭伤等,同样不宜,否则有可能造成反效果。”除了上述人士外,小孩子的肌肤比较幼嫩,亦未必适合使用艾灸。孕妇同样要小心?,虽然艾灸可用于胎位不正,但在其他情 下,恐影响胎儿,亦不宜使用这种疗法。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一、灸法的适应证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的。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证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证。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壳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我们祖先早已十分重视艾灸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了。 二、灸法的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形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三、禁灸穴 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禁灸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时至今日,如人体解剖学以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禁灸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古人的禁灸穴: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清明、下关、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申脉、委中、素髎、巨髎、禾髎、颧髎、天牖、髀关、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晴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其它的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一、灸法的概念,又称灸,攻法,火法。《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 ’,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可见灸法是一种用艾火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等非艾材料。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二、灸法的特点 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根据《内经》的记载,灸法可以治疗寒性腹痛腹胀、泄泻等;治疗气血不足、亡阳虚脱等;治疗局部瘀血肿块等。此外,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还指出,灸法特别善于祛风,治疗。古今某些医家认为,灸法还可以治疗热证。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针刺操作不慎,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灸法在这方面要安全得多。而且,灸法在操作技术方面,也较针刺简单,容易掌握。因此,历史上很多中医都常用灸法治病。 3.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某些出血性疾病,不能用针刺治疗,用针刺治疗往往出血不

止。这时,可以采用灸法治疗。 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四种。艾炷灸根据隔不隔药物,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灸后化脓留瘢痕的化脓灸和不化脓、不留瘢痕的非化脓灸;间接灸根据间隔的药物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艾条灸按操作方式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悬起灸又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之分;实按灸又有太乙针、雷火针、百发神针、三气合痹针之别。[] 1. 艾灸类 2. 非艾灸类· 艾炷灸· 灯火灸· 艾条灸· 黄蜡灸· 温针灸· 桑枝灸· 温灸器灸· 药锭灸 · 药捻灸· 电热灸· 阳燧灸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一、灸感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一般灸法和化脓灸法的灸感往往不同。[]灸感与疗效亦有密切的关系。[]二、灸量1. []2.灸量原则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正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作者:周楣声 一,灸法的作用与一般的选穴要点灸法自最早的直接灸而下,历代以来对之均有不同的改进、补充和发展。降至近代,虽无确切统计,但也不下百数十种之多。如果把属于光电范困内的灸法也包罗在内,那就更不可胜数了。但大体上不外是直接灸,间接灸和温和灸三大类。虽然由于灸法的种类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就不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治疗原则还是不会改变的。故先行对不同灸法的共同作用与选穴要点作一说明,再于相同中求相异,而分别对待。 (一)不同灸法的基本功效不论是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又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不同灸法所共有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1、就近(周部)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处,古人称为阿是穴成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就称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调整局部机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治疗方法,

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胃肠,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生殖系统,胸背诸穴,均作用于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机能,使机能障碍的血 液循环和淋巴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促进渗出物之吸收。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劣性冲动,大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患处中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的孔 穴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则病理产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特别是灸些,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多种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直接加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同样可以 刺激神经末稍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

女人湿气重艾灸如何调理

女人湿气重艾灸如何调理 湿气,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体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湿气。当人体湿气较重时,就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如:脸上皮肤长痘、皮肤瘙痒、口臭等,严重的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对女性来说,更容易产生湿气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调理会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其中艾灸法是通过艾灸人体一些穴位达到排毒排湿气的效果作用,本文就简单介绍下艾灸如何排湿气。 ★湿气重艾灸哪些穴位湿气重艾灸哪些穴位: ★曲池穴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  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合谷穴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解溪穴   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取穴: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  手法: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

(有图版)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不同灸法的操作规范及其临床应用》 基本内容提纲: 1、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2、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 3、量效要素和注意事项; 4、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灸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 又称“艾灸”,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驱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广义的灸法即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一、灸法种类和操作规范 (一)艾灸的材料 1.艾叶 (1)艾叶的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水分较少,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是理想的灸疗原料。 (2) ①味辛、微苦、性温热,具纯阳之性; ②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体表深部; ③艾产地广泛,易于采集,价格低廉; 2.艾绒 (1)艾绒的制备:

①制作流程:采集(农历4、5月)→暴晒干燥→捣碎→筛→晒→捣→筛→艾绒(淡黄色洁净细软) ②分类:按加工程度不同分为:粗绒(艾条或间接灸);细绒(直接灸) ③分级: 优—质量以无杂质、柔软易团聚、干燥; 劣—以含杂质、生硬不易团聚、湿润,燃烧时易破裂,散落火花而灼伤皮肤,不宜采用 新制艾绒—含挥发油多,灸时火力过强,有失温和之性,常致患者不能耐受; 陈旧艾绒—临床常用 (2)艾绒的储藏 密闭于干燥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处;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 3.艾绒制品 (1)艾炷 ①艾炷规格:(直径与高度大致相等) 小炷:麦粒大,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烧灼,作直接灸用 中炷:半截枣核大,作间接灸用; 大炷:半截橄榄大,可燃烧3~5分钟,作间接灸用 ②艾柱制作方法 ⅰ.手工制作法: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 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强到弱,患者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大小可随 治疗需要而定。 ⅱ.艾炷器制作法:艾绒紧密,大小一致,便于应用 (2)艾条(艾卷) 长20cm,直径1.5cm,常用于悬起灸、实按灸 ①纯艾条:不含药物 ②药艾条: ⅰ常用药艾条: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 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研成细末;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 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 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 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 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 2. 益气升阳。气虚 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 回阳 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4. 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5. 温肾 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6. 祛风解 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 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 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 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目的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 疾病之目的

操作流程 1.评估. 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 艾炷灸法.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 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 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 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 小艾炷如 麦粒大(见图艾炷)。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 两大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 点燃艾炷后, 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剧痛, 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换一次。数天后即现灸疮,

艾灸排寒气的感觉

艾灸排寒气的感觉     现代人很少使用寒气这个代名词。寒气是指人体受寒所产生的东西,寒气才是感冒真正的原因之一。做任何事情的方法都是不唯一的,排寒气当然也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方法。有艾灸排寒气,拔罐去除体内寒气,等等。下面是给大家总结出来的几种关于艾灸排寒气的感觉。 第一次艾灸半小时后,患者自述全身感觉寒冷,寒气由双肩膀排出,第一次灸完后,患者自述频繁排气,第二天早上起床排黑色大便。 第二次艾灸仍取如上穴位,排寒感觉明显,排气现象减少,大便已成形。 第三天来时患者说鼻子感觉通了,鼻音没有那么严重了。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我也没有给她灸肺俞啊,更没有灸鼻子,怎么鼻子就自己通了呢?我灸了膀胱经的大肠俞,虽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可也没有过类似的医案啊!百思不得其解。第三次灸时感觉腹部寒冷,寒气由腹部排出,持艾条的手亦有气感,感觉到寒气由患者腹部排出直冲手指。更奇怪的是,能感觉到患者左侧更甚,问患者是不是左边更冷一点,患者说是啊,你怎么知道,我说,我能感觉得到。忽然又感觉左手寒气更重,问患者现在是不

是左边更严重,患者惊奇道:“是啊,刚冷到都打了个冷颤。” 这还只是仅仅能感觉艾灸的出的寒气,灸的多了还会有更多的灸感出来,还需时日。 体内寒邪重的人,在艾灸一段时间后,会感觉体表非常冷,穿多厚的衣服还是感觉冷。不要以为这样不好,这样的现象是脏腑的寒邪在向体表移动,是体内寒邪外排的一种表现。逐渐艾灸的时候,才会体会到慢慢热起来。 当然这种表现人与人不同,有的人排几天就感觉渐热,而有的人寒重,会很久才感觉渐热,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不要气馁,坚持下来,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以下穴位,坚持施灸,对身体有好处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