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
把原生态东北秧歌提炼为民族民间舞教材的方法——与北京舞蹈学院教学交流一得

在东北秧歌 的技巧训练过程 中, 学院的前 辈们认 为手 巾花不同难度 的耍法是东北秧歌技巧组合重耍的一部分 。 根据东北秧歌原生态素材} 特点 , 向 在不同秧歌 类型的手巾 花舞法上总结出适合教学训练的手 巾花训练 内容 。 如他们 在素材 中提炼出“ 顶转花” “ 、立转花” “ 、底转花 ” 等不 同的 技巧动作 。但是考虑这些动作的难度系数 , 纯编排手 巾 单 花 的训练 组合 , 没有 多少人能够作到 , 以他 们将手 巾花 所
主要表现在舞蹈道具高跷的跷 尖部位安有跷钉 。 由于东北
地区冬季寒冷 , 容易形成深厚的冻土 层 , 表演秧歌舞蹈 在
时。 跷尖部位的跷钉可以牢牢 的插在 冻土里 , 舞蹈起 来可
以比较稳定 . 这种舞蹈 的地域环境赋予东北秧歌 独有 的特 点, 也是其它地区其它秧歌所不具备的特 点之一 。东北秧
再过渡到“ 、 、 上身动律的训练过程。 扭 摆 圆” 在这些训练达 到一定程度后 , 又进入了东北秧歌 基本扭 法的训练 , 单 如“ 臂花 ”“ 、双臂花 ” “ 、蝴蝶花 ” “ 、蚌壳花” 交替花”等上身扭 “ 法的训练 。在这个训练 阶段 的学 习过程 中. 要求学生像芭 蕾训练 中擦地 、 划圆 、 、 蹲 控制 等一样 , 目的就是训练 学生
季漫长 、 寒冷的自然条件 , 在一片银光素裹} 景观下 , 向 劳动
审美特点 . 因此舞蹈学院的东北秧歌 的教 材也 就是在这个
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舞院的艺 术家们通过长期的采风学习 。 民间东北秧 将
歌 中上身的“ 、 、 引申为 “ 扭 摆 圆” 上下动律 、 前后动律 、 划圆 动律 ” 因为这些动律特征在 民间, 。 已经成 为上身动律的一
是东北秧歌的学习中 , 发现了其与原生形态 的东北秧歌存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民族民间舞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东北秧歌作为中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学特色。
本文将围绕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东北秧歌展开论述,探讨其教学法和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历史背景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东北秧歌源远流长。
秧歌最早起源于农耕时代,表达了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喜悦,代表了东北地区的独特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东北秧歌逐渐演变为一种流行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东北秧歌的特点1. 舞蹈动作特色鲜明东北秧歌以欢快、矫健、朝气蓬勃的舞姿为特点。
舞者用手臂、腰部、腿部等肢体动作,展示着东北人民阳刚、奔放的精神风貌。
舞蹈中的跳跃、旋转、腾挪等动作给人以饱满、激情和活力的感觉。
2. 音乐和服饰独具特色东北秧歌的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
节奏欢快、明快的音乐为舞蹈提供了动力和节奏感,更凸显了舞蹈的欢乐气氛。
此外,舞蹈中的服饰也是东北秧歌的一大特色,它们彩色斑斓,富有民族特色,展现了东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
三、东北秧歌的教学法1. 基本功训练在东北秧歌的教学中,基本功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包括舞蹈姿势、肌肉的伸展和力量训练等。
舞者需要通过反复训练,熟悉并掌握正确的体态和动作,并培养良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
2. 动作练习动作练习是东北秧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舞者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各种基本步伐和舞姿,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
同时,要注重动作的精确度和协调性,灵活运用肢体,展现舞蹈的美感和力量感。
3. 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东北秧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有机结合不同舞姿、动作、音乐和情感,设计并安排出优美的舞蹈片段。
在编排过程中,还要注意统一舞姿和动作的风格,以及舞蹈的整体效果和表达。
四、东北秧歌教学的意义1. 传承东北文化东北秧歌的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和表演东北秧歌,舞者能更好地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风俗和民俗,从而增加对东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第四章《东北秧歌》。
详细内容包括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身段及组合练习。
具体章节为:4.1节“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4.2节“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4.3节“东北秧歌组合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
3. 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配合、组合练习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镜子、把杆。
学具:舞蹈服装、扇子、手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东北秧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舞蹈的基本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步伐学习:讲解并示范东北秧歌的基本步伐,让学生跟随老师练习。
3. 手势与身段学习:讲解并示范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让学生分组练习。
4. 组合练习:将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融合,进行组合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节奏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所学内容,老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2. 内容:基本步伐:前进步、后退步、踏步、十字步等手势:抓、绕、翻、扔等身段:扭、摆、颤、跳等组合练习:步伐+手势+身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一段30秒的东北秧歌组合,要求包含所学的基本步伐、手势与身段。
2. 答案示例:步伐:前进步、后退步、踏步手势:抓、绕、翻身段:扭、摆、颤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看更多关于东北秧歌的视频,了解其文化背景,提高舞蹈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民间舞蹈比赛,锻炼舞台经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东北秧歌的手势与身段配合、组合练习的节奏感。
2.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高中音乐人音版公开课教案东北秧歌基本动作

1、整理:放松练习
2、课小结:布置课外练习,宣布下次课内容
教学反思
8、撤左脚,右前踏步位,双护胸右手揽回,4拍,并右脚,1点正步位,双护胸左手揽回,4拍。
9、双护胸,右起划圆动律,2拍1次,做4次。
10、撤左脚,迅速并右脚,压右旁腰,2拍退,分2组做。左右脚交替快速上步,上身划圆动律2次,1拍1次,右前踏步位,微蹲。
11、并左脚,右起划圆动律,2拍1次,做4次。
12、同动作11。
多媒体
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
准备部分
一、课堂常规
1、课代表整队集合、点名、检查 着装。
2、师生问好
基本部分
体态动律训练组合
准备:双手胯前交叉打开至两侧,双叉腰手位。
1、压脚后跟,4拍1次,做2次。
2、左起上下动律,4拍1次,做2次。
3、压脚后跟,2拍1次,做4次。
4、右起前后动律,2拍1次,做2次。右起划圆动律,2拍1次,做2次。
2、三种动律在“艮”与“扭”的关系中,由脚下的“艮”(即点)带动腰部的“扭”(即线)
难点:压脚后跟强调起的低,压的快,分量沉重,重拍在下,切分不容易把握,强调稳、艮,压脚后跟压在正拍上,上身动律把在附拍上,艺诀称“踩在板儿上,扭在眼儿上”。
教学手段与方法
示范法、动态纠正法、静态纠正法北秧歌(体态动律训练组合)一
教学课时
第8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特征、手位、脚位。
2、东北秧歌的动律训练:压脚跟、上下、前后、划圆动律,“扭”。并掌握常用舞姿,为今后的综合训练奠定基础。
3、认识鼓的叫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东北秧歌的韵律核心为“艮中扭”,动律训练中强调“扭”。
东北秧歌怎么学习优选篇

东北秧歌怎么学习优选篇东北秧歌怎么学习1东北秧歌怎么学习(一)脚和膝的特点东北秧歌的伴奏多以2/4拍和4/4拍为主,乐曲中大量使用符点音符,导致伴奏乐曲的节奏重心后移,伴奏节奏变化多样。
在这样的伴奏下,下肢动作要求干净利落,“出脚要快、落脚要稳,膝关节带哏劲。
”东北秧歌的下肢发力主要由膝带动,脆而快的膝部颤动,需要__和力量,也是舞蹈“哏”的主要特征。
膝部特殊的律动源自于东北秧歌传统的高跷表演,要想在高跷上保持平衡,势必有膝的微曲,以保持身体平衡。
在膝关节带动下,脚下动作灵活多变,具有丰富多样的“俏、哏”特点,脚下步伐有压脚跟、跨步动作、踢步动作等。
脚下动作的起落要很好__,气息要运用的得当,不能憋气。
__古典舞的身韵内容提沉训练对身体节奏的__在这里得以使用。
东北秧歌脚下动作中踢步最为灵活,踢步上下动律脆快,气息要调整顺畅,提沉的身韵技巧在这种小动作中有很好效果。
在乐句中,完成吸气与吐气的过程,脚下步伐左右交替完成,起伏感随之而来,舞蹈的情绪也烘托出来。
(二)腰与肩的特点腰与肩的动作要带上哏劲,腰、肩、胸之间相互配合非常重要。
腰部动作上,身韵技巧训练的含、展、冲、靠、腆、移都能运用得上。
东北秧歌的腰实际上更多的是旁腰的运用和__。
东北秧歌中的肩部非常灵活,发力在胸腰表现在肩部。
秧歌中很多身体姿态都有“∞”字,肩部为“∞”字肩是左右肋骨的上提与收缩;秧歌中的挺身是冲的速度加快。
秧歌中“浪”的特点要运用上肩部旁移,肩部的左右旁移在舞蹈中是多种舞姿都会用到的,乐句中要有胸的提沉起伏。
从东北秧歌舞蹈姿态细节分析,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__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技巧运用了,也正是有了身韵技巧的__,才把东北秧歌“俏、哏、浪”的舞蹈特点烘托准确。
手绢花训练的重要作用和很多民间舞一样,东北秧歌有特殊的舞蹈道具,其中运用广泛的有手绢、扇子和红绸。
在东北秧歌中手绢的技巧多种多样,是舞蹈中最具特色的道具,能够__东北秧歌的特色。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优质教案(推荐5篇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优质教案(推荐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民族民间舞》教材中第四章“东北秧歌”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东北秧歌历史起源、基本动作和组合、音乐节奏以及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将全面解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舞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
2. 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音乐节奏感知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音乐节奏把握。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兴趣和热爱,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舞蹈服装、手绢、扇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东北秧歌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讲解:介绍东北秧歌历史起源、基本动作和组合、音乐节奏等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让学生跟随学习。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之处。
5. 互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提高舞蹈表现力。
7. 拓展延伸:让学生解其他地区民间舞蹈,比较它们异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2. 基本动作和组合3. 音乐节奏4. 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编写一段关于东北秧歌简短介绍,包括基本动作、音乐节奏和文化内涵。
2. 答案示例:东北秧歌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它基本动作有“十字步”、“划船”等,音乐节奏明快,表现东北人民豪爽和热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东北秧歌表现出较高兴趣,但部分学生在动作掌握方面仍有困难,需要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地区民间舞蹈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东北秧歌基本动作和组合掌握2. 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培养3. 教学互动环节有效性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1. 在示范环节,我会将动作分解,逐一讲解,确保学生能看清、听懂。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部分第一章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部分第一章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东北地区的秧歌更是独具特色。
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秧歌在表达汉族人民身心愉悦、展示其精神风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您一起探索汉族民间舞蹈部分第一章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特点。
一、东北秧歌的起源和发展东北秧歌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秧歌最初起源于农民为庆祝丰收而表演的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团体舞蹈,并融入了地方民间文化元素。
秧歌舞蹈的舞步动作力度强烈、明快,配以欢快的音乐,展现了东北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
二、东北秧歌的舞蹈形态东北秧歌舞蹈形态多样,从舞蹈动作到舞蹈服饰都呈现出地域特色。
在舞蹈动作上,东北秧歌注重舞者肢体的协调性,舞蹈动作大气磅礴,舞者通常呈现出饱满的精神状态。
服饰方面,东北秧歌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和流苏装饰,舞者身着传统的汉族民间服饰,展示出朴实而富有民族特色的风貌。
三、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秧歌音乐多采用锣鼓合奏,旋律欢快激昂,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音乐中常常融入了一些本地的民间乐器,如锣、鼓、板胡等,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使东北秧歌独具一格,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东北秧歌的表达主题东北秧歌的表达主题多种多样,既有庆祝丰收和欢乐团聚的主题,也有表达爱情和婚姻美满的主题。
舞者们在表演中通过舞蹈动作和歌曲的表现,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幸福的渴望,体现出东北汉族民间舞蹈中独特的情感表达。
五、东北秧歌的演出场合东北秧歌可以在各种场合进行表演,如节日庆典、民俗传统活动、婚礼等。
秧歌舞蹈常常成为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增加喜庆气氛,也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同时,秧歌也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是东北地区人民娱乐、健身的方式之一。
六、东北秧歌对当代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秧歌逐渐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的表演方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部分第一章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部分第一章汉族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章节一:东北秧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演形式。
其中,汉族民间舞蹈是最为广泛流传和受欢迎的一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第一章——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浓厚的东北民俗文化特色。
秧歌舞蹈在东北地区的民间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杂剧中就有秧歌的表演,而后受到了宫廷舞蹈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东北秧歌具有欢快、热烈的特点,舞者们身穿艳丽的民族服饰,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翩翩起舞。
舞者的动作形象生动,手臂摆动自如,腰部灵动,舞姿舒展大方。
在舞蹈形式上,东北秧歌以一支队形为基础,队伍由若干人组成,通常有队长带领。
队伍通常分为男女两队,男队站立在前排,女队站在后排,整个队形呈倒三角形或轮状。
东北秧歌的音乐以锣鼓为主导,通常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感觉。
舞蹈中的舞者会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各种动作和表演,例如踢腿、转身、起跳等,动作矫健有力,整齐划一,给人一种节奏感极强的视觉效果。
东北秧歌的表演场合多样,通常在民间节日、庆典、婚礼等喜庆场合中进行。
舞者们会结合传统节日习俗,通过舞蹈表演来祈求好运、庆贺丰收、祈福健康等,也是东北地区民众展示自身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东北地区,秧歌舞蹈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分支,例如吉林地区的长白秧歌、黑龙江地区的信众小秧歌等。
这些地方特色的秧歌舞蹈在动作、服装、音乐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
总的来说,东北秧歌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展示了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反映了东北人民的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
东北秧歌舞蹈通过欢快的音乐、热烈的舞姿,传递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它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不可忽视的文化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点
东北大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又有稳静、幽 默的特点。动作即哏又俏、即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 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要扭起 红似火,静似花儿笑,站立一棵松,跑起水上漂。
中国民族民间舞 教学法——东北秧歌
第二章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东北秧歌包括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地秧歌三大类:
一、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在辽宁省流传甚广,遍及城乡各地,它演
出形式共有两种:大鼓高跷、小鼓高跷。 1、大鼓高跷
主要是以大鼓、钹、锣、小钹和唢呐等乐器为主,在 秧歌队伍的尾部伴奏表演的秧歌,称大鼓高跷。
纵观流传在辽宁地区的各种秧歌形式,体现其基本特 征的共同点是上身扭、摆、圆,下肢软、硬、颤,扭法 圆、活、抖,节奏有长又短,男逗女媚哏又俏,鼓中动 作有特点。
体现上述动律特征的主要环节:
韵律、屈伸、体态、扭法、节奏、手绢。
第五章 组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各种不同 形式的组合予以体现的。为达此训练目的,将动 作、复合动作、动律、技巧、表演,组织在一起, 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单元——组合,这是对 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主要教学内容。在东北秧歌 教学中,同样是通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组合训练来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四面斗、编蒜辫子等。详见教材第10、11页 (3)清场:又叫单场或小场,是秧歌的主要表演部分,
由舞蹈小场和小戏演唱组成。详见材第11、12页 (4)过街楼:是秧歌队走在周围群众很多的热闹街道上
边走边表演的一种欢快的表演形式,也称街趟子。详见 教材第12、13页
2、小鼓高跷
又称上打家什、锣鼓四件。该高跷表演时,主要以 其中演员手持小锣、身挎腰鼓,边表演边为秧歌伴奏 的一种表演形式,故称小鼓高跷。
形式又有辽南、辽东、辽西和辽北之分,其中尤以辽 南高跷为最。
辽西高跷则主要以大高跷著称,即表演者脚缚一米
以上的跷腿进行表演,基本上以大场集体舞蹈为主,具有
大搧大舞的特征。
大鼓高跷的表演形式:
大象、跑大场、清场、过街楼四部分
(1)大象:详见教材第10页第2、3段 (2)跑大场:大场的队形有圆场、龙摆尾、二龙吐须、
秧歌组合包括动作个性组合、动律训练组合、 表演组合和典型人物组合等,其中个性组合是一 切训练组合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个性组合方能真 正的学好秧歌、扭好秧歌。
寸跷秧歌的表演是以“花场”为主,即走阵式。其 “花场”可分为大花场和小花场。
大花场,即秧歌队整体变化各种花场阵式;小花 场,即大花场后由几个人物变化各种阵式。
3、地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其历史悠 久,它同高跷秧歌和寸跷秧歌皆有密切关系,是非常 普及的一种自娱性、表演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地秧歌 的表演形式非常丰富,并以各种不同的名称流传于辽 宁省的城市各地。
小鼓高跷又分天津高跷和回民高跷。
天津高跷主要流传于丹东,营口沿海一带,是由天 津传入该地区,表演者多是渔民。
回民高跷主要流出于沈阳一带,表演者多是沈阳回 回营的居民,该秧歌由十六至二十人组成,跷腿高约 一尺六寸左右,有各种花场和下场表演,载歌载舞形 式丰富。
二、寸跷秧歌
寸跷秧歌,又名踩寸子,主要流传于辽宁省本溪、 丹东等市县。寸跷秧歌基本上吸收了地秧歌的表演形 式和表演特征,结合寸跷的表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艺术种类。寸跷秧歌是由大鼓、钹、小钹和唢呐组成 乐队为之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