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ppt课件(上课用)3 北京版

合集下载

华威先生课件

华威先生课件

时代大事记 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1935年的华北事变前后,仍然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但 是这次加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宣布准备自卫发表自卫宣言,准 备抗战,到8•15会战后国民党开始了真正的抗战。 4.1938年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 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 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0 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 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 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失败后 国民党开始了消极抗日的政策,至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正 式确立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1.小说为了讽刺华威先生的庸俗可笑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举2-3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 鲜明的对比 1、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对比。他“上帽子”, “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 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 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 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 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 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 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 “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 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 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 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 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
2、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对比。他坐的包车“‘叮当, 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往左 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让到路边”, “行人赶紧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来不及看清楚就跑得老 远老远”,“像闪电一样快”,“速度全城第一”,总让人觉 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 放在面前”,“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眉毛皱着、嘴 唇使劲撮着”,“立刻就走”,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 但他每到一个会场,“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 “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照例——会场里的人全 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有几位拉长了脸”,“有一位甚 至抓着拳头瞪着眼”,对他敢怒不敢言,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早 退;“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 “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这就戴起 帽子去赴一个宴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 是他请人吃饭”。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 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

北京版必修五高三语文课件:华威先生

北京版必修五高三语文课件:华威先生

北京版必修五高三语文课件:华威先生
导读:本文北京版必修五高三语文课件:华威先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华威先生一、快速浏下面的材料,用笔画勾画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天翼,原名张元定,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

中国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

他善用轻松明快的笔调,讽刺与幽默的手法暴露和讽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罪恶。

是左联时期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讽刺作家。

代表作有《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

《华威先生》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

本站课件均从网络收集或是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大家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并积极上传自己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普通下载。

《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教案

《华威先生》教案《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

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2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3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4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个-----)第二节,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

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的原因和目的。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2年第10期)从上的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

故在此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并希望得到各位同行专家的指正。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6《华威先生》教案 北京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6《华威先生》教案 北京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6《华威先生》教案北京版必修5《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的一篇讽刺性的小说。

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绘,鲜明的塑造了一位在抗战后方表面上整日忙着为抗战工作而实际效果是阻碍了抗战运动发展的灵魂丑恶的社会“混混”的典型人物形象。

在设计此文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在预习作业中,竟有部分同学同情华威先生的工作节奏,觉得他真的太忙了,很敬佩他的忘我的工作态度,故虽是自读课文,我还是设计了两节课的教时。

并且把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放在全文学习将结束时再讲。

否则学生的学习思路一开始就会按统一的轨道前进,不利二期课改理念的落实。

第一节课,着重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情节和人物的第一印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 华威先生一天开了几次会?(4次----)文中具体写了几次?(3次-----)2. 华威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忙”)。

他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开会和宴会)3. 他每次参加会议有什么共同点?(迟到早退;说相似的两句话--努力工作和一个领导中心。

)4. 全文一共写了几个华威先生的生活片段?(5个-----)第二节课,在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味文本的讽刺性的特点。

然后着重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的分析和领悟,理解华威先生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

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再导入作家张天翼写的写此文章的原因和目的。

(“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从上的课的效果而言,如此安排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反响较好。

《华威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威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威先生》的时代背景
• 《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 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当时 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 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 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 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 》1952年第10期)
请你告诉我
• 1、在课前准备资料的过程中,你对于抗战 初期的国有怎样的感受与认知? • 2)你觉得作者张天翼的写作风格有怎样的 特点?为什么张天翼会用这样的风格刻画 “华威先生”这样一个人物?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华威先生
请你告诉我
•一、有关于作者“张天翼”的事情 •二、有关于“华威先生”的事情
张天翼
• 张天翼生于 张天翼生于1906年9月, 年 月 祖籍湖南湘乡。 祖籍湖南湘乡。早年当 过小职员、 过小职员、记者和教员 , 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 年在鲁迅主编的 奔流》 《奔流》月刊上发表小 说。张天翼还是一位著 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抗 战初期, 战初期,张天翼发表了 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其中一 篇就是《华威先生》 篇就是《华威先生》, 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 发表于 年 月 日
你怎样看待“华威先生”
• 作业: • 写一篇 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我眼中的华威先生》 字左右的《 字左右的 我眼中的华威先生》
让我告诉你
1、华威先生究竟为什么这么“忙” 华威先生究竟为什么这么“ 华威先生究竟为什么这么 ? 2、华威先生忙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华威先生忙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小说的艺术特点 •讽刺手法 讽刺手法 讽刺 •漫画手法 漫画手法 漫画 •夸张手法 夸张手法 夸张
小结
• 张天翼写华威先生用了很多令人钦佩的手 法。文中并没有直接点明(议论),而是 用了一些自相矛盾、甚至夸张的手法,寥 寥几笔像漫画似地勾勒出华威先生的形象 。在矛盾的情节中,达到讽刺的目的—— 揭示他的虚伪。引发了我们对他的嘲笑, 这笑声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戳破了他华 美外衣下的虚伪和丑恶。

《华威先生》作品解析课件

《华威先生》作品解析课件

梳理文章结构
1.简介“我”与华威先生的关系和他繁忙。 2.通过与黄包车对比 进一步写华威先生的匆忙。 3.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 会议。 4.华威先生参加 通俗文艺研究会 会议。 5.华威先生参加 文化界抗敌总会 会议。 6.华威先生加入 战时保婴会 的情形。 7.华威先生因未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感 到 深深地失落与恐惧 。
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难民救 济会
通俗文 艺研究
忙 会
战时 保婴
文化抗 敌总会
漫画式的场景
• 1、(1-8)与我的寒暄与诉苦; • 2、(9-13)包车飞速奔向会场; • 3、(14-42)出席难民救济会; • 4、(43-45)出席通俗文艺研究会; • 5、(46-64)出席文化界抗敌总会; • 6、(65-72)对“战时保婴会”成员训斥; • 7、(73-88)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发怒。
张天翼中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 文学。曾任中国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 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 职。 代表作《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 《大林和小林》 长篇小说:《鬼士日记》 他的作品富有鲜明的 讽刺 色彩。他 善于用 夸张的 、 诙谐的 语言去揭示 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义道德” 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作品分析
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华 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 织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 场去了。 他不是真正关心组织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 力抓到手,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 的。小说巧妙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 法,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这部漫画小品式 的中篇小说,是抗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 学。华威先生这一带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 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 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华威先生》教学设计(1)

《华威先生》教学设计(1)

《华威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基本理解文章内容,领会讽刺手法让部分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华威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参考作者个人资料:张天翼(1906~1985)祖籍湖南湘乡,现当代作家,早年当过小职员、记者和职员。

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月刊上发表小说。

抗战初期,张天翼发表了《速写三篇》,其中一篇就是《华威先生》,发表与1938年4月16日。

参考写作背景:《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揭露了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揭露了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运动”(张天翼《关于华威先生》载《中国语文》1952年第10期)二、质疑交流“忙”:结合课文,谈谈从哪些文句中可以感受到华威先生的“忙”。

二、了解“华威先生”鲜明的个性。

1、假和空在抗战这种严峻的环境中,华威先生整天忙碌,却不做任何实事。

他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更要“忙碌”,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不做实事,只尚空谈的作风,是有其久远的文化渊源的。

2、有极强的权力欲华威先生隐藏在假和空背后的实质,是强烈的权力欲。

方方面面他都要插手,都要占主导地位。

权力欲掩藏他生活和内心的空虚。

他是靠权力来证明他生存的意义。

没有他开会、讲话的权力,他的存在仿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虚伪华威先生努力作出谦和、民主的样子,让别人叫他“威弟”“阿威”,但实际上却很霸道。

开会时他“很客气地坐在一个角落,离主席的位子顶远的一角。

他不大肯当主席。

”但是他却“推举主席”,而且“拍几下手板”就霸道地决定了。

他口上说自己忙得“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但实际上晚上经常喝得大醉而归。

他装扮成对年轻人慈祥的长者,总是谆谆教诲,可是一旦不如他的意,就大骂“混蛋”。

4、媚上欺下华威先生对人的态度,是有很大区别的。

北师大版语文选修《华威先生》ppt课件1

北师大版语文选修《华威先生》ppt课件1

解放后,主编《人民文学》并从事 儿童文学的写作,有《罗文应的故 事》《宝葫芦的秘密》。 小说内容 张天翼写得最多的,是对势利庸俗 人世的敏锐深刻的解剖。其中有: 《脊背与奶子》《砥柱》
小说内容 1、张天翼写得最多的,是对势利庸俗人世的敏 锐深刻的解剖。其中有: 《脊背与奶子》《砥柱》 2、描绘于动摇中日趋庸俗、仰慕荣达而渐显枯 窘的小公务员、小市民、小知识分子形象,深刻 地描写小市民生活并批判他们向上爬的心理。如 《一年》《陆宝田》。 短篇《包氏父子》是张天翼这方面的代表作。 3、张天翼193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 以速写式、辛辣的讽刺笔法,刻画了抗战时期的 一个国民党官僚形象。 1938年《华威先生》的问世引起了长达数年 之久的关于抗战文学“暴露与讽刺”的论争,为 整个40年代国统区讽刺文学开了先河,率先打破 了左翼创作僵化的局面。
华威先生各种战会场表演的几个片断:开会、 赴宴、作报告、发指示、插手各种抗日组织活 动、对不听他指挥的人进行讹诈和恐吓。 作者从错综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截取了最能反 映生活特征的横断面进行艺术的典型化创造, 从而揭示出了重大的历史主题。
人物形象
(1)“开会迷”、 “讲话假大 空”、“家长作风”的外部特征 (2)强烈的权力欲和投机性 (3)虚伪而做作、色厉内荏的性格 本质
艺术成就
1. 人物描写的片断性。
2.人物描写手法的漫画化。
3.采用了精微的细节描写,善于运用小特 点来描写大性格,。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1. 人物描写的片断性:
作品分析
作品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抗日时期。当时前方战事紧张,而后方的 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着为抗战做“贡献”──到各个组织 开会、讲话,然而总是讲不了两句,就又赶到下一个会场去 了。 他不是真正关心组织不过是想把各个组织的权力抓到手, 强调“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小说巧妙 地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运用夸张和对比手法,辛辣地讽刺 了当时的国民党顽固派。这部漫画小品式的中篇小说,是抗 战前期著名的暴露国统区弊端的讽刺文学。华威先生这一带 有某些类型化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权力的狂热与无孔不入 的流氓气质而具有了一定超时代的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读来 仍然有所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 包而不办, 装样子骗人,他忙得宣布“恨不得取消晚上睡 觉的制度”,逢会即抢先发言以示公务忙碌,但 “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 这样一对照,就将华威先生的虚伪庸俗暴露无 遗。
(二)拓展性学习:精湛的叙述——对《华威先生》的 叙述学解读
• 1.叙述角度、叙述者 • 在文本中,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内部视角,且以故事中一个仅起
叙述作用的次要人物“我”为叙述者,这就最大限度地取消 了叙述者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权力。
• 这就使叙述者“欲说还休”,留下了诸多叙述空白,从而使故 事充满了张力,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为文本营造 了一个个“叙述之迷”。读者要解读文本,就必须破译叙述者 所设的“叙述之迷”。正是在这接连不断地“猜迷”过程中, 读者获得了无限丰富的审美愉悦。
• C.随着争论的深入,大批暴露抨击国民党黑暗 的作品应运而生.如矛盾的《第一阶段的故事》 等。
• 4.华威先生形象分析的变化: • 三四十年代 投机型的文化救亡者----四十年
代以后 国民党反动官僚的象征(文化特务)---现在理解日益泛化
• 5.艺术特点: • ⑴善于抓住细节凸显人物的灵魂。 • ⑵善于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来达到暴露
你能不能够对我担保———你们会内没有汉奸,没有不良分子?
你能不能担保———你们以后工作不至于错误,不至于怠工?
你能不能担保,你能不能?你能够担保的话,那我要请你写个书
面的东西,给我们文抗会常务理事会。以后万一———如果你
们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负责。”

……
• “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团体 了么?”

• 2.思想内容
• 作品发表于1938 《文艺阵地》第一卷第一期,刻画 了一个挂着抗日招牌,四处插手,包而不办的官僚型 的文化人形象,揭露国民党反共限共的本质,暴露民 族矛盾掩盖下的阶级矛盾---抗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 领导权的斗争。
• 3.作品发表引起的争议
• A.作品是张天翼针对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全国出现 不少盲目乐观的文学作品,对国民党反共限共,争夺 抗日统一战线内部领导权缺乏清醒认识而及时创作 的.(廖沫沙在长沙编《抗战日报》,约他写一篇小说, 把他反锁在房子里,他一口气写完的。)
• B.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 日本《改造》杂志当年将其译载并嘲讽攻击 中国的抗日。
• 国内围绕要不要和怎样反映抗战中的现实问 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 一些人认为作品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回让人把一些真正的抗日救亡者错当为华威 先生.另一些人认为不是作品不好,而是事实本 身黑暗,暴露黑暗对抗战无害,反而有益。
• “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 ——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
• 由此可见:
• 联系前后这两场冲突,华威先生“每会必到” 的心理动因就一清二楚了:华威先生每会必到, 并不是出于“爱国心切”,而是为了抓权,为了 对抗日运动及抗日组织进行有效监控。
者把它和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并 称为《速写三篇》。
•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对象一边用简单 线条把它的主要特点迅速地画出来,同时速写也是一 种文体,它扼要描写事物的情况,及时地向读者报道。
• 这里所说的速写不是急就章之意,而是对作品独特的 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 它篇幅短,简捷夸 张,尖峭幽默,意蕴深厚,讽刺意味浓郁。
• • 1. 张天翼(1906~1985),原名元定,号一
之,另有笔名张无诤、铁池翰等。祖籍湖南 湘乡,生于江苏南京。
• • 1922年写作滑稽和侦探小说,在《礼拜六》
杂志发表短篇《新诗》。

2.1928-1942创作的主要作品:
• 短篇小说集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奶子》 《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 《追》《速写三篇》等;
• 中篇小说《清明时节》; • 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
《在城市里》等; • 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中
篇小说《奇怪的地方》等,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3.总的特点:其创作始终直面人生,展现世态,贯穿着 反暴虐,反虚伪,反庸俗的讽刺主题。
• A.张天翼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他熟悉 旧中国中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憎恶他们的 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风;他善于用夸张的、诙 谐的语言去揭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 击用“仁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我们从下面二则材料来看一看:
1)一次,妇女界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找华威先生,这令华 威先生大吃一惊,他设法找来一个负责人:

“我知道你们委员会已经选出来了。我想还可以多添加
几个。由我们文化界抗敌总会派人来参加。”

他看见对方在那里踌躇,他把下巴挂了下来:

“问题是在这一点:你们委员是不是能够真正领导这工作?

这么谈判了两次,华威先生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
员。于是在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华威先生挟着皮包去
坐这么五分钟,发表了一两点意见就跨上了包车。
• 2)一次,“我”去华威先生家作客,恰遇华威先生大发 雷霆:
• “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 告诉我?”
• “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 华先生又是不在家———”
与讽刺的目的。 • ⑶常用漫画式的夸张和谐谑的讽刺笔调揭示
社会的虚伪和丑恶,谑而不虐,冷峭审视生活。
• 如写他的忙与假:
• 他挂着“抗日”的招牌到处插手,一会儿在这 里参加抗日会议,如写他的忙与假.一会儿在那 里作抗日报告,私人包车满街叮叮当当跑,俨然 一个“抗战要人”,其实这些对抗战工作没有 一点用处。
• B.对于畸形社会各种类型的小市民、小地主 和小官僚和一些空虚无聊的知识分子,作了 生动的描绘和无情的鞭笞,出色地刻画了20 年代后期和30年代旧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 相”。
• C.他的冷嘲热讽,不是浅薄地把世态化为一 笑,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社会的弊病。
二、作品分析:华威先生
• (一)常规性的把握 • 1.华威先生在体裁上属于短篇小说.在结集出版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