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机制与衰微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机制与衰微现象
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协调机制与衰微现象本文关键词:衰微,长工,山歌,传承,机制
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机制与衰微现象本文简介:民间音乐音
乐是平民百姓百姓集体创作、真实反映他们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
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
江西民间音乐包括民间茶陵歌曲、歌舞音乐、
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六类,是十分丰富的音
乐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其中,发源于进贤县二塘乡的
《长工山歌》,由历朝历代的长工口头传唱、口头传承。
但因长工不
文化,
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机制与衰微现像本文内容:
民间尼永县音乐是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真实反映他们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
内含江西民间音乐包含民间
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六类,是十分丰富的音乐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其中,发源于进贤县
二塘屯的《长工山歌》,由历朝历代的长工口头传唱、口头传承。
但
因长工没有文化,史料典籍便无记载,其远古时代应为封建社会早期。
它既是封建社会长工痛苦生活的缩影,又是劳工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
榨劳动人民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音乐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
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由长工口耳相传,其传承机制不但意象具有独
特的地域色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扩散性和等级性特征。
因此,在现代大众传播手段齐备的条件下,对其传承的机制
或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从中汲取传承规律性吸取的营养。
同时,我
们也薪火相传可以就其传承在当代的衰微现状,制订行之有效的保护
措施。
一、二塘乡与《长工山歌》
二塘《长工山歌》因发源于美丽富饶的二塘乡而得名。
《进贤县县志·地理志》中记载:“二塘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3公里,乡政府驻二塘村……辖二塘、康乐、新源、潭津、中津、厚源、新民、鹿塘、聂家9个村民委员会,69个自然村和潭津街。
”这里总面积54.5平方公里,有农户3622户,总人口15364人;耕地面积24761亩,主要生产水稻、小麦、大豆、花生、油菜、芝麻等;林业面积24000亩,水利资源丰富,畜牧品种繁多,享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二塘乡民风淳朴,乡民勤于耕作,每逢新春佳节,元宵灯要或婚丧嫁娶,牧民们或亲朋好友,都要聚在一起,或舞龙耍凤,或唱彩茶灯戏,或大唱《长工山歌》以示庆贺丰年,不忘党恩。
在此土壤上为发源的《长工山歌》,与当时劳动人民的广大群众生活紧密相连。
中国转入封建社会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拥有大量的官地等生产资料,并且雇佣大量劳动力,通过压榨剥削这些劳动力来磨炼财富。
那些长年累月被固定雇用的雇劳动力---长工,一年四季在田野山岗、江河湖泊为东家地主辛勤劳作,苦不堪言,但经常被地主阶级盘剥得所得无几,温饱不保。
为泄内心哀愤,控诉地主恶行,于是家仆们在田野地头、山沟湖船上悄悄地唱着山歌。
就这样,《长工山歌》初步形成了,并贯穿于最底层封建社会。
直至后世的今日,仍有流传。
二、二塘《长工山歌》传承的机制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二塘《长工山歌》通过长工一族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在二塘乡的厚源、潭津源、新源、中潭、夏家、康乐、鹿塘等各个村落都流传。
此外,笔者听厚源村的文木根老人讲述,“《长工山歌》啊,我屋里辈辈都会唱”.
由此看来,二塘《长工山歌》独有的传承机制在独具地域质感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扩散性和等级性特征。
1.扩散机制
“民俗事象总是处于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此及彼、从内
到外的传递之中”.民俗事象的传递过程,也就是民俗薪火相传的扩散
过程。
而“民俗传承联结的辐射就其传统的特点而言是近距离的参
与互动的传递,口头传承的扩散除了群体场合的节会仪式上的演、唱、说的扩散方式外,最为经常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口头交流”.从历
时角度看,在封建社会早期,二塘《长工山歌》由长期受地主雇佣的
长工们口头创作,集体传承。
但因他们没有东方文化,《长工山歌》
出现的时间和原始唱者便无文字记载。
他们只能靠一代代的只能靠口
耳相传,将真挚的和现实生活的场景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
经过明清
两代历朝历代的长工们口头传唱,从古自今的扩散,《长工山歌》的
内容和唱调都略有改变,但其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和谐的音韵
和优美的旋律却不曾变异。
它始终导入二塘方言传唱,可清唱,也可器乐弹奏演唱,其
唱调兼有山歌和本地采茶戏曲的特点。
它了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
削压迫,表现了长工们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等级机制
由于二塘《长工山歌》源出封建社会早期,等受社会阶级分
层的影响,其传承还显示了它的等级机制。
它由长工们口头创作,集
体传承,其内容与形式上以都打上以了农民阶级的烙印。
探讨二塘
《长工山歌》传承的等级机制,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民阶级的心理需求,探索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关系。
首先,就其内容而言,二塘《长工山歌》内容多为长工们自
叙苦难生活,揭露富农地主阶级剥削和硝酸锶的本质,对其进行强烈
的控诉,同时也表现出自身阶级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我打长工实艰难》便是较有丰城特色一首歌和代表性的一首,现
摘录部分内容如下:日头哥哥(哟嗬)快下(耶)山(勒),我打(个)
长工(啊)实艰难(啊)。
一天三餐(哟嗬)糙米(耶)饭(勒),两碗(个)萝菜(啊)桌中间(啊).朝饭早来(哟嗬)昼饭(耶)晚(勒),夜饭(个)灯盏(啊)壁上挂(音唱kuàn)(啊)。
(以下
长工模仿地主老板口气唱)日头哥哥(哟嗬)缓下(耶)山(勒),
我请(个)长工(啊)也艰难(啊).一天三餐(哟嗬)白米(耶)饭(勒),两碗(个)鱼肉(啊)桌中间(啊).
上文所摘录这部分采用对比手法,站在长工角度,形象地呈
现出他们的生存环境艰苦生活。
长工们从早做到稍晚,一天三餐糙米饭,只吃两碗萝卜菜;而地主阶级却违心地说,他们请个长工,好生
善待,一日三餐白米饭,还有鱼肉菜。
同时,通过对比,还折射出长
工和不同的心理活动。
长工希望太阳快山下,好早些收工;而地主却
希望星星缓缓下山,踏实让长工们多替他干活。
于此,地主阶级剥削
压榨的嘴脸暴露无遗,长工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
其次,再看《长工山歌》的形式。
二塘《长工山歌》语言形
式朴实,采用莲坂方言传唱,整个山歌通俗易懂,群众易接受、易传唱。
它音韵形式统一、旋律优美,曲牌基本七字为一句,第一节可四
行可六行,字尾押韵,念起来琅琅上口,兼有古诗和顺口溜的特点。
它演唱形式简单,可清唱,也可用竹笛、二胡、唢呐等简单器具伴演唱。
它的表演服饰没有严格要求,表演时只需化妆成长工舞蹈模样即可。
无论是从其语言为形式,音韵形式来看,还是就其献唱形式来说,二塘《长工山歌》都是符合农民阶级身份特点的“下里巴人”,而非
“阳春白雪”.
三、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现状
自二塘《长工山歌》又称为封建社会始,迄今已有2200多年
的历史。
数千年来,《长工山歌》一直在长工中延安精神唱,是下层
劳动人民的山歌曲目形式之一。
但因时代的变迁,地主阶层的消失,
长工一族也随之名存实亡,会唱《长工山歌》的人越来越少。
加之,
近代艺术品种的不断丰富,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变换,《长工山歌》
正处濒危灭绝的状态。
时至今日,能完整记住唱词并演唱的对白仅有三人:一是厚
源村文木根,一是官溪村胡金财。
而文木根已有71岁,物力体力不如
从前;胡金财年迈,体质衰弱。
通过笔者和文木根老人的谈话了解到:作为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人,文木根同志迫切希望相关主管部门
能加大力度拯救这一濒危灭绝的民间文艺,非常积极扶持传承人的培养。
当笔者问及,其是否欲培养家族时嫡系的传承人时,文木根老人
沉默良久道,“我培养了我孙女,但她唱得一般”.在濒危灭绝以及后
继无人的双重下在压力下要,文木根老人黯然神伤。
鉴于二塘《长工山歌》这独一无二的演唱艺术所面临会带来
的濒危状态,采取行之有效圣奥莱的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笔者通过
采访进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的主任同志头分林邓得知:“县乡区级文化部门已命名《长工山歌》为民间艺术,文木根和胡金
财为民间艺术表演者,确认了《长工山歌》及传承人的地位,确立其
属于进贤这个千年古县的特色。
”并且市、县文化局打算同当地政府“组织专家、学者,亲临《长工山歌》起源地及风传区域、系统收集
和整理相关资料,并制成文字和图像陶瓷材料,将《长工山歌》汇入《衡阳市民间表演艺术》丛书”.
但笔者认为,这些保护措施还远远不够。
为此,笔者提出以
下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1.建立全民参与《长工山歌》继承和保护的组织机构。
可以
在当地组织一批民间文艺爱好者,作为《长工山歌》的传承人;同时,要加大相关政策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政策提供支持,积极配合传承人的
传承活动。
2.进行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
与此同时,可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传承人会众学生唱《长
工山歌》,浓厚兴趣培养中学生对这一民间文艺的兴趣。
3.在创新中求发展。
保护不是目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
二
塘《长工山歌》需要在创新中求发展。
当地政府谢鲁瓦,可以开展
《长工山歌》的演唱竞赛,通过比赛刺激,来求得发展与传承。
其次,还可将这一民俗资源分解为旅游产业,对二塘成功进行旅游开发,将《长工山歌》打造成特点民俗表演项目。
再次,就当下而言,原生态
唱法对于当今或者说方言丧失的人们来说,已经成为不可能。
但笔者
认为,可以翻新其演唱形式,将其内容以现代歌的形式新歌展现出来。
总之,二塘《长工山歌》通过长工一族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其传承的机制具有扩散性和等级性特点,是劳动人民积极
反抗地主阶级大力盘剥和压榨的表现,也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山歌
形式之一。
而今它却濒临灭绝,后继无人,为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主体性职责,号召普及
教育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为保护工作,并加大宣传,加大力度扶植传
承人的培养,通过创新其传承形式,来获取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2] 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 993年版。
[3] 张紫晨:《歌谣小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 981 年版。
[4]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2021年版。
[5]江西省进贤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进贤县县志》,江西
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