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艺术分析

合集下载

满族蒙古族说唱艺术差异和通融

满族蒙古族说唱艺术差异和通融

满族蒙古族说唱艺术差异和通融满族与蒙古族同为生存于北方的两个少数民族, 虽然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抗衡与纷争, 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 却是两个存在着较近族缘关系的少数民族。

其相近的族缘关系体现在地域空间、文字、宗教、社会军事体制、婚姻等方面。

因此, 这两个民族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这种可比性存在于两个民族生存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 具有广泛的可比范围, 其中也包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学艺术。

而在文学艺术成就中, 两个民族各自所创造的说唱艺术体现着更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 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比较研究学术价值。

一、满族蒙古族说唱艺术差异性比较(一) 满族说唱艺术汉化倾向明显; 蒙古族说唱艺术民族化特色和风格浓厚1.传达媒介———语言运用的差异满族入关以前, 满族的社会活动基本还保持着民族的本色, 满人说汉语仅仅是政治需要或者只是部分人参与的满汉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满族入关以后, 他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变成了绝大多数满人都必须与汉人交流, 正是这种社会活动质的改变才产生了“满式汉语”在满人中的主流地位。

满族说唱的表达工具也经历了满语→满文汉音记录→汉语这样的变化过程。

今天所能看到的满族说唱艺术表演大都是用汉语来演唱的, 只是在东北三省有为数越来越少的活化石式的民间艺人用满语说唱。

汉语言文字成为满族说唱艺术这种文化遗产的记录和表达工具。

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创立了一个历史朝代———元朝, 但蒙古族统治中国的时间较为短暂, 在思想文化方面并没有达到与汉民族相互深度融通的程度, 况且, 丧失统治权力后, 他们便退守到民族发源和崛起之地———广袤的蒙古高原, 形成了集中、固定的生存区域和环境, 即使是流散到其他地域的蒙古族, 也依然以部落为单位, 据有了较为稳固的一方生存水土。

这样, 因为生存环境较为固定, 人口较为集中, 民族文化的传承便获得了一定的保障条件, 对外来文化的阻拒能力也相对较强,被汉民族文化思想同化的速度也相对变得缓慢。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传统婚礼音乐浅析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传统婚礼音乐浅析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传统婚礼音乐浅析作者:刘桂香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4期【摘要】婚礼是每个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式,而婚礼的过程与形式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杜尔伯特蒙古族传统婚礼仪式与婚礼音乐体现了这里独特的生活习俗。

【关键词】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过程;婚礼音乐特征婚礼是每个民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式,纵观古今中外,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婚礼的存在,只在规模的大小、形式的繁简上有所区别,而婚礼的过程与形式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在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传统婚礼仪式与婚礼音乐体现了这里独特的生活习俗。

一、杜尔伯特蒙古族婚礼的流程杜尔伯特蒙古族主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的后裔,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至嫩江中游东畔,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至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现大约有人口4万。

杜尔伯特部原来是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活的,那时称科尔沁部。

1547年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大汗达赉孙,与达赉孙一起从呼伦贝尔草原迁徙到辽河上游,松花江和嫩江流域。

奎蒙克塔斯哈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博达喇有九个孩子,第八个名为爱纳嘎,游牧于嫩江中游东畔的古朵儿边部游牧的地域,并承袭了朵儿边部(杜尔伯特部)的名称,成为杜尔伯特部的始祖。

①历史上的杜尔伯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其它蒙古族部落的文化都在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时,这里还保留着相对多的最原始的民俗民风。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蒙古人曾经历过抢婚、从表婚、交换婚、收继婚、入赘婚等不同的婚俗类型。

在杜尔伯特,现在的蒙古族婚俗虽然摆脱了原始形式的束缚,但却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程序,现代称这种婚俗为“蒙古婚礼”。

②杜尔伯特的蒙古族传统婚礼可分为求婚、订婚、聘礼、结婚四个程序。

其中求婚,是男方托媒人到中意的女方家提亲,蒙古族遵循“多求而与之则崇之乎,少求而与之则贱之乎”的原则,求婚一般都的上门多次,女方才能表示同意。

延续·传承

延续·传承

延续·传承作者:李英梁姝嫱来源:《音乐生活》2020年第07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南部,系大庆市郊县。

有蒙古族、汉族、满族、达斡尔族等17个民族,总人口2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8.2%。

长期以来,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以及其他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杜尔伯特地区独特的蒙古族文化特色。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地区,蒙古族四胡从元代就已经出现,到清代达到高潮。

蒙古族四胡是杜尔伯特蒙古族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无论演唱民歌、说唱“好来宝”[1]还是说唱“胡仁乌力格尔”[2],都需要蒙古族四胡为这些艺术形式伴奏。

2007年杜尔伯特蒙古族四胡音乐被列入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对蒙古族人数比例占全县最多的四个乡六个村一个屯进行了考察,走访了11位蒙古族四胡民间乐师和1位专业四胡演奏者。

这几个乡镇四胡乐师最多,也具有代表性:江湾乡永丰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杰、包其林2位四胡民间乐师;胡吉吐莫镇胡吉吐莫村马铁匠屯王清、胡吉吐莫镇胡吉吐莫村白玉君及常淑梅(女)3位四胡民间乐师;敖林西伯乡敖林村郭俊胜、敖林西伯乡诺尔村王玉山、张文海、钱玉欢、韩锁贵、杨忠林共6位四胡民间乐师;巴彦查干乡乌古墩村四胡民间乐师徐忠清(由于近几年为敖林西伯蒙古族学校培训四胡,现居住在敖林西伯乡敖林村);杜尔伯特蒙古族歌舞团专业四胡演奏员包迎春。

自古以来,杜尔伯特地区就有很多说书拉四胡的民间乐师。

“清末、民国初期,闻名全国的杜尔伯特旗的王永喜“胡尔沁”[3],每逢年节,哲里木盟各旗都来请他说唱。

”[4]“随着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黑龙江地区蒙古族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有所变化和增补,音乐分类也趋于精密,出现了重新分野和组合状态。

”[5]目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处于半农半牧的生活状态,放牧之余和农闲季节,喜爱四胡的蒙古族人会聚在一起拉四胡、唱民歌、唱好来宝。

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

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

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作者:金童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3期[摘要]蒙古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和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诺恩吉雅》在内容和曲调方面及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特点都非常明显。

在内容上不仅表现了主人公个人的经历,而且还表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传承了杜尔伯特蒙古族人民的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内容特点;人物特点;传承[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068 — 02蒙古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其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地方特点,但是,民歌的发祥地始终保留着原民歌的某些特征。

杜尔伯特民歌《诺恩吉雅》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变异,甚至在内蒙古地区形成了一种忧伤、衰怨的抒情民歌。

因此,本文对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诺恩吉雅》和杜尔伯特蒙古族地区传唱的民歌《诺恩吉雅》的歌词内容和曲调以及歌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来展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一、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内容特点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经典段落描述了主人公诺恩吉雅的出生地,歌词唱道:“静静的辽河岸边,马儿拖着缰绳。

柔弱善良的诺恩吉雅,嫁到了遥远的边地了。

”〔1〕(p952)并由此介绍了诺恩吉雅出生地的生产方式,即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形式。

歌词中唱到马,马是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同时也表明,诺恩吉雅的故乡还保留着传统的蒙古族生活方式,但是歌词中更多的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方式。

歌词中出现了大瓜、香瓜、谷子、穄子米和农家常用的车马等生产工具。

此外,更多的是表现远嫁的姑娘诺恩吉雅思念故乡、思念母父、哀怨父亲的场景。

内蒙古民歌《诺恩吉雅》从歌词表现的整个内容上来看,他没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没有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

表现形式比较单一,除了抒情还是抒情。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探析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

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和重要节庆活动中,传统歌唱艺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从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帝国时期。

蒙古族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歌唱艺术在他们的牧歌生活中得到了充分发展。

古代蒙古族的传统歌唱艺术多以叙事歌曲为主,歌词内容涉及到生活经历、战争事迹、英雄传说等。

这些歌曲富有朴实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音乐节奏,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瑰宝。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特殊的喉音技巧。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中的喉音是一种独特的发声方式,使歌曲的音色更加丰富多样。

其次是多声部合唱的表演形式。

在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中,常常有多个歌手同时演唱,通过巧妙的和声和呼应,营造出壮美的音乐效果。

再次是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蒙古族的传统歌曲歌词富有诗意,表达着对自然、家园和亲人的热爱。

旋律优美动人,引人入胜。

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在蒙古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文化意义。

首先,传统歌唱艺术是蒙古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歌曲的传唱,蒙古族人民能够记载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使其得以延续。

其次,传统歌唱艺术是蒙古族人民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在蒙古族的生活中,歌唱艺术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等。

再次,传统歌唱艺术是蒙古族人民与自然、与神灵沟通的桥梁。

在蒙古族的传统信仰中,歌唱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行为,通过歌唱,人们可以与自然界的神灵进行交流和祈福。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文化的多元化,蒙古族传统歌唱艺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传统歌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困难。

年轻一代的蒙古族人对传统歌唱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弱,这使得传统歌唱艺术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阻碍。

浅谈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与艺术特色

浅谈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与艺术特色

浅谈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与艺术特色蒙古族音乐是指由中国蒙古族、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蒙古族所演奏的音乐。

该音乐以其丰富的韵律和传统乐器的使用而闻名。

蒙古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从传统的牧民音乐到现代的表演音乐,其音乐风格多样,并深受人民的喜爱。

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历史上,蒙古族音乐以其神秘和宗教仪式为特色。

最早的蒙古族音乐是由牧民演奏的吟唱。

这些歌曲通常是关于生活和自然的歌曲,歌颂了草原美景和动物的生活。

与此同时,当时的蒙古族艺术家还演奏了一系列的套马和胡琴乐器,这些乐器被认为是古代蒙古音乐中最著名的乐器。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蒙古族艺术家和演奏者为开拓新的声音和新的乐器做出了努力。

最重要的改变是乐器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特别是弓琴、马头琴和吹管乐器的出现。

这些乐器为蒙古族音乐增添了更多的音色和节奏。

在19世纪,蒙古地区曾是中俄文化交融的中心,蒙古族音乐也从这一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蒙古族音乐经历了新时期的发展。

现代的蒙古族音乐注重表演和娱乐,有着更加活跃的表现形式。

当代的蒙古族音乐家们大力创新,把各种传统元素融入到音乐中,如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流行歌曲等。

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在于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节日气氛,以及强烈的野性和崇高的精神。

在音乐表演上,蒙古族音乐家的演奏技巧和动作也相当重要,以完美的艺术表现方式来呈现蒙古族音乐的特色。

在演出中,蒙古族音乐也大量采用独唱、合唱以及合奏等多样化的形式。

在独唱中,艺术家通常会使用特殊的技巧,如喉音歌唱和唇鼓等,多样化的声音和技巧令人惊叹。

而在合唱方面,蒙古族音乐家特别注重和声,在合奏方面,蒙古族艺术家经常使用轮唱和口吹乐器。

这些展示不同音色和节奏的形式都向听众展示了蒙古族音乐的丰富与多样。

总的来说,蒙古族音乐是丰富多彩的,其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混合融合使其从多个层面更加有趣。

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舞蹈一样重要。

在音乐表演方面,蒙古族音乐家们注重艺术表现,在各种演奏形式中展示音乐的特色和内涵。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蒙古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蒙古长调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和形式,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悠久而迷人的音乐形式。

蒙古长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蒙古长调以其宏大而悠远的音乐语言展现出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草原文化的热爱。

以骑马放歌、猎歌等为主题的蒙古长调,常常以大胆豪放的旋律和深情厚重的音域表现出蒙古族人民豪情壮志的气魄,并流露出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深情厚意。

蒙古长调独特的喉音唱法、高亢激昂的音色和极富辨识度的旋律,使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蒙古长调的形式也具有独特性。

蒙古长调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短序曲、长调正歌、尾声和哭歌。

这四个部分通过复杂的编排和细致的演唱技巧,充分展示了蒙古长调的音乐魅力。

其中短序曲旨在引入主题和调子,并为下一部分做好准备;长调正歌是蒙古长调的主体部分,包括多个段落,以不同的旋律、动态和节奏变化,形成丰富的音乐韵律,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尾声往往是对前面部分的总结和回顾,表达出独特的情感和追忆;哭歌则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对亲人离别和生死的思考和祈祷。

除了以上的基本形式,蒙古长调还有一些衍生和变体形式,如独唱、二重唱和合唱等。

这些变体形式在保留蒙古长调的特点和风格的同时,增加了更丰富的音乐层次和表现手法。

独唱常常由一位优秀的歌手演唱,以其娴熟的喉音唱法和动人的演唱技巧,将蒙古长调的音乐艺术表现地淋漓尽致;二重唱则增加了人声的交互和对唱,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挑战性;合唱则聚集了多个歌手的力量,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团结和友爱,使音乐更加庄重肃穆。

蒙古长调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独特性,在表现主题和内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蒙古长调以其自由奔放的形式和深邃迷人的音乐语言,常常表达出对大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蒙古长调的主题涉及到草原风光、民族历史、战争和爱情等,使其音乐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

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

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蒙古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和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诺恩吉雅》在内容和曲调方面及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特点都非常明显。

在内容上不仅表现了主人公个人的经历,而且还表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传承了杜尔伯特蒙古族人民的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

标签: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内容特点;人物特点;传承蒙古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其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地方特点,但是,民歌的发祥地始终保留着原民歌的某些特征。

杜尔伯特民歌《诺恩吉雅》在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变异,甚至在内蒙古地区形成了一种忧伤、衰怨的抒情民歌。

因此,本文对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诺恩吉雅》和杜尔伯特蒙古族地区传唱的民歌《诺恩吉雅》的歌词内容和曲调以及歌词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来展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一、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内容特点内蒙古地区传唱的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经典段落描述了主人公诺恩吉雅的出生地,歌词唱道:“静静的辽河岸边,马儿拖着缰绳。

柔弱善良的诺恩吉雅,嫁到了遥远的边地了。

”〔1〕(p952)并由此介绍了诺恩吉雅出生地的生产方式,即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形式。

歌词中唱到马,马是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同时也表明,诺恩吉雅的故乡还保留着传统的蒙古族生活方式,但是歌词中更多的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方式。

歌词中出现了大瓜、香瓜、谷子、穄子米和农家常用的车马等生产工具。

此外,更多的是表现远嫁的姑娘诺恩吉雅思念故乡、思念母父、哀怨父亲的场景。

内蒙古民歌《诺恩吉雅》从歌词表现的整个内容上来看,他没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没有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

表现形式比较单一,除了抒情还是抒情。

总之,内蒙古地区所流传的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所表现的场景是内蒙古近代的历史背景,没有涉及到内蒙古更遥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内容特点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经典段落描述了主人公诺恩吉雅的出生地,歌词中唱到:“嫩江啊嫩江,嫩江的水清又清,野鸭呦鸿雁呦,翱翔鸣叫在蓝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艺术分析
杜尔伯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部落,杜尔伯特源于朵儿边,朵儿边是古代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朵儿边是蒙古语数字四的意思。

杜尔伯特是蒙古语四的复数音译之词。

朵儿边一语最早见于 1240 年成书的《蒙古秘史》,《蒙古秘史》载:哥哥都蛙锁豁儿生有四个儿子。

都蛙锁豁儿过世后,他的孩子们从不把朵奔篾儿干放在眼里,不久便弃他而去,变成了朵儿边人。

朵儿边氏族于 10 世纪末至 11 世纪初叶已经开始活动于人类舞台。

经三次迁徙来到了嫩江左岸。

第三次迁徙是在完颜阿骨达1115年建立金朝以后。

朵儿边部东迁至嫩江左畔,成为金国的渔猎民,肩负着向朝廷贡珠的任务。

后金时期,即 1624 年,由于北元内部的分裂,科尔沁部首领奥巴修书于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奏请会盟。

努尔哈赤立即遣巴克什库尔緾、希福往,与科尔沁台吉奥巴、阿都齐达尔罕等会盟,刑白马黑牛,置酒一器,肉一器,骨血及土各一器,焚香誓曰:满洲科尔沁二国,愤察哈尔侮慢,是用缔结盟好,昭告天地。

从此杜尔伯特蒙古部落追随后金,走上了建立清朝的征途。

清朝建立之后,于顺治五年 (1648) 四月,以其父阿都齐达尔罕举国投诚封杜尔伯特部镇国公色棱为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固山贝子。

此为杜尔伯特实行旗制的开始。

中华民国初年 (1912),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固山贝子希拉布罗丕勒晋升为多罗贝勒,杜尔伯特旗归黑龙江省,不再会盟。

新中国建立之后,于 1956 年撤销旗建制,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至今。

一、杜尔伯特蒙古族好来宝的表现内容
1. 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远古的情歌传唱到如今敕勒川,阴山下,经验丰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首表现游牧民族生活的民歌,通过汉语的翻唱,流传至今天,仍不失为绝唱。

《蒙古秘史》是古代蒙古族文学巨著,其中记录的优秀民歌也仍旧被蒙古族人民传唱。

如《翁吉剌惕嫁女歌》中唱道:从不袭扰外族他乡/我们翁吉剌惕人/赶着黑骆驼驾的车子/载着貌美如花的姑娘/送给那众人敬仰的可汗!/此曲好来宝表达了古代蒙古翁吉剌惕部落的人民通过以和亲的方式换来和平的生存环境,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种表达方式至今也影响着杜尔伯特蒙古族新民歌的创作,《新媳妇开车》中唱道:拖拉机停到了院当心呀/急坏了做饭的那个新媳妇/顾不得给丈夫端洗脸水/一出门钻进了舵楼子/钻进舵楼子,/瞪大眼睛踩油门/咬紧牙根使足了劲/轰隆隆窜到了院墙根哎哟哟,哎哟哟,/铁牛还真有怪脾气!/此首好来宝式的新民歌通过新媳妇的举动,歌颂了党的好政策给农牧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也展现了广大的农牧民想尽快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改进生产方式,加快发家致富步伐的迫切愿望。

2. 反映社会动荡,反省自身的作品也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蒙古族人民始终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实却往往和人们的向往有很大的差距乃至向背。

古代蒙古社会中曾有过一段抢婚现象,抢婚就是通过战争或抢夺的手段虏来其他部落的女子为妻子。

《蒙古秘史》以好来宝的形式记录了一场因抢错了对象而遭杀身之祸的肇事者在逃往途中的悔恨与哀叹:不识为命食残皮/却想吃到天鹅肉/如同卑贱的乌鸦鸟/胆敢与其去争斗/无能下贱的赤勒格儿我不识自己命运薄/却去冒犯孛儿帖/招来灾难深又重/将毁篾儿乞惕全族众!
3. 反映现实,揭示社会上的美与丑美与丑,存在于社会各阶层,蒙古族好来宝艺人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时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社会的现实,抨击那些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发展方向的现象,揭露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杜尔伯特好来宝《虚伪的旧社会》以辛辣
的语言无情地揭露了封建主们的贪婪和虚伪,向广大的群众揭示了他们的真正面目,好来宝中唱道:穿上红色缎袍子的人,/到处耍威风的旧社会。

/自以为是装蒜的人,/可以胡说八道的旧社会。

/穿上蓝色袍子的人,/可以横行无阻的旧社会。

/自吹自擂的官吏商贾,/整天喊空话的旧社会。

/。

向往美好生活,歌唱美好生活,为建设家乡而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也是杜尔伯特蒙古族好来宝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为歌颂先进人物刘大钊的好来宝中这样唱道:九月草原风光好嗬,/千里迎客蒙古包嗬。

/奶茶美酒哈达飘,/农牧民追忆刘大钊。

/感人事迹知多少,/听者动容泪淘淘。

/百草萌动垂悲切,/长空飘雨祭英豪。

/好来宝唱词在讴歌家乡山水的同时,也唱出了广大的农牧民对心中的英雄人物的怀念与敬仰。

4. 歌唱家乡美丽风貌,讴歌改革开放成果,弘扬民族文化
尔伯特蒙古族好来宝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始终秉承着这一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好来宝所表现的内容更富有时代气息,流程透明而且被广泛传唱,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

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在杜尔伯特蓬勃兴起,好来宝艺人们也发挥出了自身的优势,向广大的游人歌唱杜尔伯特,宣传杜尔伯特的美丽风貌,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杜尔伯特好来宝《杜尔伯特赞》向游人们介绍道:诵起精美的诗和词,/歌唱家乡杜尔伯特。

/自古以来就有美名,/历史书籍早有记载。

/嫩江十旗中最传奇,/英雄辈出杜尔伯特。

/跟随英雄成吉思汗,/美名曾被传遍天下。

/。

由此向人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杜尔伯特在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获得的成就,听众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改革开放给杜尔伯特带来的新气象。

表现这类内容的好来宝还有《多克多尔山赞》《我的蒙古族》《蒙古族学校》等
二、杜尔伯特蒙古族好来宝的表现形式
杜尔伯特蒙古族好来宝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基层文化极为落后时期,杜尔伯特蒙古族中兴起了说书热潮。

说书就是讲故事。

说书人普遍使用蒙古族中流行的四胡琴作为伴奏乐器,故事的情节伴着四胡琴的固定乐曲展开。

好来宝在民间的兴起就是在说书人开始说书之前,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在四胡琴音乐的伴奏之下向前来的听众高歌一曲,为开始的故事作为铺垫。

这是好来宝在蒙古族民间兴起时的最初形式。

随着表演形式的不断发展,杜尔伯特蒙古族的好来宝表现形式也有了充足的发展,好来宝的曲调基本被固定在已定型的五种曲调之上,但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根据作品的需要也可以在这五种曲调上进行发挥。

好来宝的表演也由单人表演发展成双人表演和多人表演的形式。

单人表演的好来宝,杜尔伯特蒙古族称其为扎达盖好来宝。

由一个人说唱,多以叙事、赞颂、讽刺、比喻、诅咒、对偶等手法来描绘一个人,一件事情,以此表达爱与恨。

多以渲染烘托,夸张想象的手法,对表现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细腻的刻画。

好来宝《虚伪的旧社会》就是揭露旧社会官员言行不一的代表作,好来宝《多克多尔赞》是一部赞颂杜尔伯特山水的代表作,《欢乐的那达慕》更博得现代人的喜欢。

双人表演的好来宝,杜尔伯特蒙古族称其为比图好来宝。

由两个人说唱。

这种好来宝除在民间演唱外,更多的表现为舞台艺术,为众多的观众表演,表演者以一问一答的方式,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唱词进行表演,所以更多的受到了蒙古族青少年的喜爱,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

《草原颂》《我的蒙古族》尤为被群众喜欢。

论战式好来宝,杜尔伯特蒙古族称其为达日拉查嘎好来宝。

表演由两人或多人进行,这种好来宝是两人好来宝的发展,是对古代蒙古族的辩论词的继承。

辩论词在古代主要出现在蒙古族的宴会、集会、以及婚礼仪式之上。

表演论战式好来宝时,表演的双方都是唇枪舌剑,说唱起来,尖锐激烈,互不相让,直把对方辩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以智慧和辞令决出胜负。

其代表性作品为《孤儿传》和《阿尔嘎聪的传说》等。

在杜尔伯特好来宝中论战式好来宝的唱词有待于进一步
的搜集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