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与奶牛》公开课教案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优秀9篇)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优秀9篇)七年级上册《安恩和奶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重点、难点: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家赵丽宏希望同学们走进文学之门,巴金老人引领我们走进了散文天地,冰心老人用隽永的小诗带我们漫步了诗的国度。
今天我们将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延森的步伐,轻轻地叩开小说之门,去感知小说世界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二、走近作者约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
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岸的西玛兰。
从小学起,他就迷恋书本,尤其喜爱丹麦古典文学和北欧神话传说。
西玛兰教育了延森对时空的强烈感受,使他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并与大自然深深结缘。
17岁时,延森到格陵兰上高中,三年后,到了哥本哈根念大学,结识勃兰兑斯等一些丹麦的著名学者和作家。
1895年,延森在一份周刊上发表发表连载惊险小说《卡塞亚的宝物》,这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紧接着,他又写了一系列侦探小说。
第二年,长篇小说《丹麦人》出版,由延森根据学生时代的经历写成。
从此,延森成为一名职业作家。
从1897年起,他陆续创作了30多篇描写家乡西玛兰风土人情的短篇小说,后来结集出版了《西玛兰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连续再版达几十次之多,为延森赢得了世界声誉。
延森曾两度到美国旅行,并写出了小说《德拉夫人》(1904)和《车轮》(1905)。
两篇小说均本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充满了讽刺、滑稽与悲剧色彩,较深奥难懂。
延森的重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途》(1908-1922):《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
这六部长篇小说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垫和优美奇特的风格。
安恩和奶牛教案xx

安恩和奶牛教案最新第一章:认识安恩和奶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人公安恩和她的奶牛。
2.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学内容:1. 介绍安恩和她的奶牛,让学生熟悉故事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安恩和奶牛之间的互动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养过宠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宠物经验。
2. 讲述故事背景:介绍安恩和她的奶牛,讲述她们的生活环境。
3. 引导学生关注安恩和奶牛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安恩和奶牛之间的互动。
4. 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安恩和奶牛关系的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讲述宠物经验时的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对安恩和奶牛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安恩照顾奶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恩如何照顾奶牛。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责任心。
教学内容:1. 讲述安恩照顾奶牛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学习安恩的责任心和关爱动物的态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安恩和奶牛的关系。
2. 讲述安恩照顾奶牛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安恩的责任心和关爱动物的态度。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照顾动物,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奶牛产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奶牛产奶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讲述奶牛产奶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知识。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奶牛产奶的过程。
2. 讲述奶牛产奶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奶牛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农业知识的重要性,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安恩和奶牛的友谊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恩和奶牛之间深厚的友谊。
2. 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讲述安恩和奶牛之间深厚的友谊。
2. 引导学生学习珍惜友谊的态度。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安恩和奶牛的关系。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3课《安恩和奶牛》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3课《安恩和奶牛》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安恩的形象。
1.2学习课文中描写安恩与奶牛之间情感交流的语句。
1.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安恩的形象。
1.2学习课文中描写安恩与奶牛之间情感交流的语句。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安恩和奶牛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1.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标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讨论,分析安恩的形象。
4.课堂展示4.1学生代表朗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4.2学生代表进行课文内容复述,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
5.合作探究6.仿写练习6.1教师提供一组描写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词语,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仿写。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安恩与奶牛之间情感交流的短文。
2.搜集有关人与动物之间情感交流的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安恩的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组织和学生互动方面进一步加强。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针对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优秀6篇

《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优秀6篇读文学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阅读,亲近文学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安恩和奶牛》教学设计优秀6篇,欢迎阅读。
安恩和奶牛教案篇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小说情节巧妙的设计。
2.把握本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难点】1.体会小说情节巧妙的设计。
(重点)2.把握本文的主旨。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
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
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
这一堂课,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走进一百年前的丹麦小镇希默兰,一起去解读一个给人无穷启发的温馨故事。
二、自主预习在真相大白之前,你觉得安恩有欺骗大家的嫌疑吗?明确:安恩去集市原本就没有卖牛的打算,和买牛人一再发生冲突是她根本没想到的,所以从头到尾她都没有存心欺骗众人。
她一开始就和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想干扰别人做生意;面对嘈杂喧闹的集市、熙来攘往的人群,她不过是一个悠闲的旁观者;对所有的买主,她拒绝的态度都很鲜明;较后真相大白,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三、合作探究(一)情节设计1.安恩把奶牛带到集市上让它与同类相聚,这样的考虑合理吗?明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安恩富有同情心,善待动物,她认为自己先进的奶牛孤单,无奈之下想出这个办法,这是一位农家老奶奶的智慧,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小说结尾,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了解释后,为什么没有写集市上人们的反应?明确:这样结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也许有人会恍然大悟,对安恩的做法表示理解,甚至称赞她的智慧;也许有生意人仍然不理解,因为每个养牛人也要生存,何况安恩并不富裕;也许有人会想到安恩的仁爱如同天使,他们会敬仰这样一位老奶奶;也许会引发一些人的思考……(二)探究主题一幕集市上引人瞩目的奶牛风波结束了。
《安恩和奶牛教案》课件

《安恩和奶牛》课件第一章:课程引入1.1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安恩和奶牛》。
1.2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一张安恩和奶牛的图片,询问学生对这张图片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否曾经接触过奶牛,以及他们对奶牛的了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关于安恩和奶牛的故事,并引导他们预测故事的内容。
1.3 教学资源:安恩和奶牛的图片。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他们对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故事阅读2.1 目的:通过阅读故事《安恩和奶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2 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部分故事内容。
学生轮流朗读故事,其他小组成员倾听并跟读。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并回答相关问题。
2.3 教学资源:故事《安恩和奶牛》的文本。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参与程度。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目的: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安恩、奶牛等。
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模拟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角色的情感和动机,并鼓励他们积极表达。
3.3 教学资源:故事《安恩和奶牛》的角色介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角色扮演表现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讨论和思考4.1 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4.2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4.3 教学资源:故事《安恩和奶牛》的文本。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5.1 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反思。
5.2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总结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未来的学习建议。
5.3 教学资源:故事《安恩和奶牛》的文本。
安恩和奶牛教案xx

安恩和奶牛教案最新第一章:认识安恩和奶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安恩是谁,以及她与奶牛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安恩这个角色,她是一个年轻的农村女孩,与奶牛一起生活。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的开头部分,了解安恩与奶牛的日常生活。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看安恩和奶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阅读故事开头部分,回答相关问题,如:安恩和奶牛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第二章:安恩的照顾奶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安恩是如何照顾奶牛的。
培养学生对动物照顾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中安恩照顾奶牛的部分。
讨论安恩的照顾方法,如:喂养、清洁、梳理等。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照顾动物的经验。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安恩照顾奶牛的情景。
第三章:奶牛的产奶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奶牛的产奶过程。
培养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兴趣。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中奶牛产奶的部分。
讲解奶牛产奶的过程,包括怀孕、分娩和哺乳等。
3.3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奶牛产奶的视频,增加直观感受。
分组讨论,学生绘制奶牛产奶过程的图片,并互相展示。
第四章:安恩和奶牛的友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安恩和奶牛之间的深厚友谊。
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中安恩和奶牛友谊的部分。
讨论安恩和奶牛之间的互动,以及友谊对他们的重要性。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的故事,讨论友谊的意义。
创作小作文,让学生描述安恩和奶牛之间的友谊。
第五章:安恩和奶牛的分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安恩和奶牛之间分离的情节。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故事中安恩和奶牛分离的部分。
分析分离的原因和安恩的感受。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分离情节的意义和影响。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安恩和奶牛的分离场景。
《安恩和奶牛》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要求学生阅读下一课的课文及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 点。
思考问题和提出疑问
鼓励学生就下一课内容提出问题和疑问,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 课效率。
Part
08
教师自我反思
对本节课的总结与反思
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掌握 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 都是平等的,应该尊重生 命、珍爱生命。
Part
02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课文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约翰尼斯·延森及《 安恩和奶牛》的创作背景。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 主题思想,如人与动物的关系、 生命的尊严与价值等。
故事情节梳理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 节,理解安恩和奶牛之间的关系 及情感变化。
分析人物
引导学生分析安恩和奶牛 的形象特点,探讨它们在 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 。
品味语言
指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语 言特色,如生动的描绘、 贴切的比喻等,提高学生 的语言感受力。
学生的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 方式,自主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相 关知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 关影片等方式,拓展视野,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和感悟。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情感共鸣。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安恩和奶牛,通过 表演的形式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 界,感受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
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语音 、语调、重音和停顿等,体会文本 中蕴含的情感。
《安恩和奶牛》教案 10篇

《安恩和奶牛》教案 10篇《安恩和奶牛》教案 1教学目标1、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
小组学习。
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一、走进作者丹麦小说家诗人。
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漫长的旅途》等。
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
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就是是《安恩和奶牛》,曾作为丹麦的语文教材,广泛流传。
二、正音释词:miǎntiǎn腼腆羞怯;biě干瘪瘪;zhě七皱八褶;Cáo嘈杂;xiè卸货;wēi依偎;jiàn相间xiácī瑕疵;dú小犊;zīzhū锱铢必较;chóuchú踌躇三、整体感知安恩为什么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读了全文你觉得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四、初识安恩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安恩的?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头奶牛?写奶牛对表现安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五、走近安恩阅读课文3—19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安恩对买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六、人物形象归纳:年老贫困、勤俭朴素、沉静安详、善解人意、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七、课堂小结: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
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恩和奶牛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探讨,能理清小说巧妙的情节构思,说出其对于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4、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二、重难点:
1、重点:(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2、难点:(1)理解安恩对奶牛特殊的情感及其生活态度。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人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如果你拥有一只小动物的话,你将如何与它相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约翰尼斯•延森一起去看看他笔下安恩和一头奶牛的生活。
1、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
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中短篇小说集)等。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一)读准生字词字音,
羞怯干瘪腼腆褶撂木屐锃亮嶙峋嘈杂蹭
反刍翕动纯粹瑕疵粗粝踌躇窘迫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锃亮瘦骨嶙峋熙来攘往嘈杂翕动瑕疵粗粝踌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可范读一段,然后请学生朗读。
2、明确朗读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正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四、概括故事情节
1、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思考,并在“课堂练习”上写)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
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
时间:一天,地点:集市上,人物:安恩
开端(起因):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
发展(经过):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
高潮、结局(结果):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2、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五、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人物——初识安恩
(一)第一段
1、导言: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故事梗概,现在来初识安恩。
2、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段(要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3、提问:第一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从这些语句中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示例:从“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
”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4、学生发表见解。
5、教师明确:
(1)“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衣着外貌描写,突出安恩并不富有,她的衣着陈旧,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节俭和朴实的老人,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
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沉静安详。
板书:沉静安详
(3)“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自然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4、提问第一小节中有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反衬安恩的沉静和安详。
(二)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主要是对牛的描写,从中可看出这是一头怎样的牛?从哪些语句中又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2、学生发表见解。
3、教师明确:
是头年老、美丽,健壮结实、甘于奉献的好牛。
从“依偎”“蹭”还有它的漂亮可以看出安恩很爱牛,把牛照顾的很好,跟牛很亲近。
六、小结
这是第一部分,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七、作业:《课堂作业》P6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人物。
一、复习旧知识
二、研读第二部分,深入了解人物——再识安恩
1、提问:第二部分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明确:有四拨
(1)锱铢必较的人
(2)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精明利落)屠夫
(3)死乞白赖的人
(4)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刨根究底的人)。
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以对付。
这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2、提问:第二部分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安恩?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最后为什么“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可以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明确: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她的态度是拒绝,从谦恭到不屑,到坚定的拒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了误解,不知该如何解释不卖的原因。
可以看出安恩是个爱怜牛,同时也很善良,怕自己给别人造成误解。
3、在安恩拒绝了众多的买主之后,终于有人对此寻根究底,不断追问。
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很耐人寻味。
请你揣摩一下其中的语气。
明确:先是疑问,后是猜测,最后不满、愤怒,语气越来越强烈。
4、对最后一个买牛人所提的几个问题,安恩是怎样的反应,可看出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对于疑问,安恩只是一般的回答。
对于猜测,她感到歉意,想做些事情让对方消气。
对于不满,安恩感到愤怒和无助。
看出安恩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5、被质疑、责难的安恩为什么还坚持不卖奶牛呢?请结合最后一个小结说说安恩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怜惜、爱护,奶牛是她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当成和自己同类的生命看待。
尤其是三个“我们”。
三、概括文章主旨和写法
1、从安恩和奶牛身上,我们能读出点什么?
我们更可读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在里面,一种淡泊与坦然的生活态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孤独是痛苦的。
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
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
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
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
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2、文章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呢?
明确:(1)充满矛盾、设置悬念,卒章显志。
(2)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细节描写。
四、作业:《课堂作业》p6第4、5、6题。
五、课后巩固延伸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
A.绮(yǐ)丽亲(qìng)家渐(jiān)染觥(gōng)筹交措
B.角(jué)斗殷(yān)红贻(yí)人口实形容枯槁(gǎo)
C.惭作(zuî) 青蒿(hāo)自惭行秽(huì)浑身解(jiè)数
D.烙(lù)印果脯(fǔ)间(jiàn)不容发海市蜃(shèn)楼
2、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 A
①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
②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
③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④汉代以后,博士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⑤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
A.⑤②④①③ B.①⑤②④③
C.⑤④③①② D.①④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