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立志成才的名人故事

古代立志成才的名人故事

古代立志成才的名人故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名人,他们以其立志成才的勇气和才能
著称。

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位古代立志成才的名人故事:孟子和韩愈。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儒,他的名言"人之初,性本善"被后世流传。

孟子出生贫寒,但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年轻时,他努力学习,研究儒家经典,虽然遭受了许多困苦,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

最终,他成为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他的名言和思想对中国
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768年-824年)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出身贫寒,
但如同孟子一样,他有着坚韧不拔的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年轻时,他励志学习,攻读经典文献,并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

然而,他曾多次失败,遭受了许多挫折。

但韩愈从不放弃,他坚信通过勤奋和努力,他能够取得成功。

最终,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章和言论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名人的故事向我们证明,无论出身贫寒还是遭遇困境,只要具备对自己命
运的渴望和改变的决心,每个人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他们的故事鼓励了许多年轻人,激励他们追求梦想和努力奋斗。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古代名人的故事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摘要:本文探讨了孟子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命题,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介绍了孟子的观点,进而分析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因和含义,最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讨论了个人和社会对于性善本能的培养和引导。

1. 孟子的观点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

在孟子的理论体系中,人性被赋予了高尚的品质和潜力。

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是具有智慧和道德感的,对他人体贴、关怀和帮助他人的愿望是人性天然具备的。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发展和完善人性。

2. 人之初性本善的原因和含义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首先,人作为社会的动物,依赖于集体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具备合作和奉献的本能。

其次,人类在环境中的生存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人们通过互助和协作来满足生存需要。

这种本能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也是人性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果。

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是,人性的本质是善良、无私的,具有自觉性和道德情操。

人类天生具备社会性,有着关怀、同情和支持他人的本能,这是人类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基石。

正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才能相信人类有改变自己和改造社会的潜能。

3. 个人和社会对性善本能的培养与引导尽管人之初性本善,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和社会的教育、环境和价值观念会对人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个人在成长中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善恶之间的选择和行为表现被塑造和引导。

因此,个人和社会需要注重对性善本能的培养和引导。

个人层面:个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可以通过学习优秀的道德榜样、读经典文化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方式来推动。

社会层面: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环境,加强对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此外,社会应该鼓励和奖励善行,展示正能量,为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榜样。

4. 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案例证明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存在。

孟子的语录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语录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的语录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的语录: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齐名。

他的学说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下面将以孟子的语录为线索,探讨他对于人性本善的理解和强调。

一、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之初,其性本善。

这一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善良”观点相一致,即每个人天生都具备善良的本性,渴望向善、行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下是孟子的一些经典语录,给出了他对人性本善的解释和观点: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意味着人民的利益最为重要,国家的利益次之,君主个人利益最为轻微。

孟子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认为人民的利益应当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和保护。

2.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句话表达了人民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追求正义和道德的内在力量,不会被死亡所威胁。

3.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人皆具备同情心和怜悯心。

恻隐之心是指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和同情关怀。

人性中的这种同情心使人们能够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并与他人建立起共同的情感纽带。

4.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意味着人性大致相似,但人们的行为和道德修养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人类天生具备善良的本性,但是它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人性本善与教化的关系孟子强调了人性本善,但他也指出人需要通过教化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语录:1. “生于其国,伍人而攘之,不义也。

”孟子提出了“生于其国”的观点,即我们在出生时就获得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然而,如果受到了不道德的教育和负面影响,我们就会逐渐失去这种本善之性。

2. “故君子所居为美,所好乐为善,所恶恶如。

”这句话强调了良好的环境和修养对于培养和引导人性本善的重要作用。

只有在美好的环境中,以善行为目标的人才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

《孟子》人性本善论的哲学分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

其中,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性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一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孟子》中的人性本善论进行哲学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基于对人类天赋的理解。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品性,这种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外在的教育或者规范。

孟子相信,人性的本善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品质。

这种天赋的善良使得人们具有同情心、仁爱之心,能够体恤他人、关爱他人,追求和谐与美好的社会。

其次,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体现了他对人类的乐观态度。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性善者,其善也厚。

”他认为人性本善的人具有内在的善良品质,这种善良品质使得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

孟子相信,只要人们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就能够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对人性的本善持乐观态度,认为人类有能力实现道德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对于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孟子》中,孟子提到:“故曰:人之性善,恶则为之,不善则已。

”他认为,人性本善是一种潜在的品质,但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才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够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就会陷入恶的境地。

因此,他强调了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倡导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最后,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问题,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

孟子的人性本善论提醒我们,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品性,只有发挥自己内在的善良品质,才能够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孟子的仁义道德与人性本善

孟子的仁义道德与人性本善

孟子的仁义道德与人性本善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强调了仁义道德与人性本善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他所倡导的思想体系中,人人皆可成为仁人,实现道德和人性的完善。

孟子深信人是天生具有善良本性的。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人遵循仁义道德。

他将人性的善视为一种天赋的品质,只要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培养,就能展现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他用“天下之心也一”,来说明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心智,这个心智能指引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对于孟子来说,仁义是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道德准则。

仁义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而不仅仅是自我中心的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实践仁义来完善自己,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仁义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还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通过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可以表达和传递仁义的价值观念。

在孟子看来,仁义是可以被教育和培养的。

他主张借助正面的教育方法来引导人们发展和完善仁义之心。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道德潜力,引导人们追求仁义道德的境界。

他提出了“爱人”教育方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正确引导人们的道德情感,才能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仁义的种子,使之茁壮成长。

在实际生活中,孟子通过不同的事例和故事来阐释仁义理念。

例如,他提到“不仁者,不可与有子也”,即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能与之共同生活和建立家庭的。

他还举例说,如果一个人看到别人掉入井中,会立即感到恐惧和惊慌,这种心灵共鸣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这种例子说明了仁义的力量和作用,以及人性中所蕴藏的善意。

然而,孟子也明白人性的善良本质是需要不断修炼和发掘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善良,但是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将善良的本性转化为积极的道德行为。

孟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主张人们应该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日前,读《孟子卷》,知道《三字经》的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是由孟子提出,并贯穿于其思想学说中;而“性相近,习相远”,则为孔子提出,并由孟子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完善。

孟子主张性善论。

他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人为不善,不是人自身材质的罪过,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

“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人没有不可以为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人之可使为不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象水被“搏”、“激”而向上一样,是“势”造成的。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上》)“尧舜,性者也。

”(《尽心下》)孟子认为,尧舜是人的本性扩充最完美的人。

他推崇尧舜,最终目的是让人们效法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其对性善说的进一步发挥。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孟子性善论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由此,给大家讲2个故事,并从性善论的角度,对事件的主人公作一比较和剖析。

一个是子救父的故事,是一个在北京住院的朋友讲的真事,他们同病房有个山西大同的张大爷,快60岁了,严重心衰,医生给他做了心脏搭桥。

手术后,血管没有缝合好,造成大出血,命悬一线,幸亏医生抢救及时,给他做了第二次手术,缝合了出血点,才化险为夷。

两次手术,医院给他输了1000cc的血,费用1万多元。

老张家在农村,经济困难,为给他治病,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光了,其弟变卖了自己的汽修厂,还借了亲戚朋友的一些钱。

家里,债台高筑,妻子愁的病卧在床;家外,欠医院万余元的医疗费,护士天天催交。

走投无路下,护理他的16岁儿子,听说医院有规定:在市内献血,医院将按照3倍的比例进行补偿,如患者的直系亲属献出1cc的血,医院将按3cc的比例冲抵患者的用血,于是,他悄悄跑到市内的一个采血点,献出了600cc的血液,尔后把献血证交给医院,冲抵了父亲的用血及拖欠的医疗费用。

而他回到病房,却因献血过量晕倒在地。

另一个是子伤父的故事。

几年前,我在报纸上看的一起故意伤害案。

父亲是受害人,儿子是被告人,儿子因家务琐事把父亲打成轻伤。

经过法院庭审理清了纠纷的原委:老人已经70多岁,生有六个子女,把他们抚养成人后,又逐一给他们结婚成家。

“人之初,性本善”并非孟子的原意,关于人性善恶孟子是这么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并非孟子的原意,关于人性善恶孟子是这么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并非孟子的原意,关于人性善恶孟子是这么说的这一篇是《孟子》的第三篇,滕文公是战国时期腾国的国君,滕文公非常注重治国之道,他在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在第一篇《孟子·梁惠王》中,有一段就是孟子和滕文公的对话。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投靠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呢?”孟子告诉他:“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

一定要我说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孟子的回答中说“与民守之”这四个字就充分体现了孟子“民本主义”治国思想。

而在第三篇《滕文公》中,有几段和孟子的对话,其实也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其中有一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滕文公对孟子的印象,说的是孟子跟他谈论人性善良的道理时,句句都离不开尧、舜。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句著名的“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并非孟子的原话,而是后来编著者总结了孟子的行善论思想提炼而成的。

其实孟子的性善论,更多的是讲“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意思是说,人都有本能的向善的动力,当然,在欲望和诱惑的面前,人也可能会向恶。

在《孟子·告子上》: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告子的一段对话,告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无善无恶的,而孟子认为,人性是有自然而然的向善的本能,就像水一下会向下流动。

而这一篇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孟子对“井田论”的具体阐释了。

井田制孟子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每一方里的土地定位一个井字,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

八家各有一百亩私田,并且共同耕种公田。

公田农事做完,然后才能做私田的事,这就是区别官吏和农夫的办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有着“优秀”的童年教育。

他的妈妈懂得胎教:“我怀着孟子的时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生下来了,有一天看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一只小猪。

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妈妈笑了:“给你吃啊。

”说完就后悔了,这不撒谎吗。

于是,孟妈妈真的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

孟子长到可以满地乱跑的时候,就到村外坟地跟野孩子们追逐嬉戏,还拿着个小火铲东挖西挖,表演筑墓埋棺,很有才艺。

他妈妈不高兴了,觉得有失斯文,带着这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搬了家,到农贸市场围墙外租房子住。

于是孟子学习商人的样,讨价还价,喧嚣热闹。

孟妈妈怕孩子染上锱铢必较(念资珠必较)的市侩习性,又赶紧搬家,到政府公立学校旁边去住。

这儿天天有一帮傻乎乎的人学习揖让进退,摆弄俎豆祭器(俎,念祖,案板子。

豆是盛放篮子),都是软弱无力的儒生,在演习礼仪。

孟母忐忑不安的心总算踏实下来了。

儿子终于可以浸染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和循规蹈矩的本领了。

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不过,太以自己意愿为中心的父母,往往剥夺了孩子自主独立的性情和创新发明的欲望。

当然,孟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一度反抗过,但被妈妈镇压了。

孟子有一次从学校回来,被孟妈妈问及:“你近来学习怎么样?”孟子烦恨地说:“还不是跟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

”孟妈妈气坏了,立刻乱摔乱砸,把“缝纫机”都打坏了,吓得孟子缩脖抱颈。

孟妈妈斥责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听明白了没有。

孟子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从此再无自我主见,终于成为
优秀的两脚书橱。

由于孟子很有本事,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

到了五十来岁,还没有一官半职。

于是他拿着自己的仁政药方,跑到中原大梁的魏国来推销自己的主张以讨到一份工作。

,魏惠王跪在案子后面,两鬓班白,问孟子道:“叟!不远千里而来(成语出处),有什么办法可以利吾国。

”不料孟子大怒:“你们天天嚷嚷着利,我却只要谈义!”孟子是不许人谈利的,君子谋道不谋食。

他还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一个增加了,一个就要减少。

于是后代中国人都不务利,而只求讲德。

魏惠王见孟子不许讲利,就发牢骚说:“好!那就讲义吧。

我治国,也算讲义的啊!我黄河以南发生饥荒,就把灾民移于黄河以东。

我这不是义吗?当黄河以东发生饥荒,我也是如此。

我调剂粮食,迁移灾民。

我看邻国的政治,还不如我呢。

可是我的人口也不加增,邻国的也不见减少。

”“您这就叫五十步笑百步啊。

您和您的邻国都不怎么样?关键是你没有行仁政。

行仁政的话,仁人无敌于天下啊。

”孟子拿出了自己的药方。

魏惠王来精神了:“请先生教诲。

”“仁政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来征服人,您搞仁政,就可以使万民心悦诚服,诸侯相举来朝。

岂不就是王道了。

”魏惠王听了半天孟子的话,觉得很无奈。

孟子讨不到好处,气得没法,又混了一年,就卷好行李和简历,踏踏实实地离开了魏国。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吃白饭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找工作。

齐国临淄城门“稷门”外的稷下学宫。

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不用干活,只做高谈阔论,每天都是王霸义利、天人善恶之类的,还赐给高
宅大第,住宽敞的校舍,坐华丽的校车,享受上大夫工资待遇。

孟子在稷下学宫混得久了,就被齐宣王接见了。

齐宣王忐忑不安地问:“象我这样的人,能修炼仁义,保民而王吗?”孟子赶紧给自己的仁政理论作广告,我的仁政实行起来,就像捡起一根羽毛,折断一根树枝那么容易,您当然可以啦。

上次,我看见您祭祀的时候热爱大动物,不忍看见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饶了,而去改宰山羊,这是仁心发现啊!(山羊就不需要仁了?)您这就是君子啊!君子远庖厨嘛!“那我该怎么行仁政啊?”齐宣王虔诚地问。

当需要拿出具体“仁政”的办法时候,仁政主义者孟子就显得捉襟见肘、问东答西了,回答得幼稚可笑:“大王,您应该这么办!不要违背农时,不要把鱼打光了,砍树要选好的时候。

五亩的宅基地,旁边种上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了。

鸡豚狗彘(念至)这些东西,不要失其时,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

一百亩的自耕地,也不要夺其时,全家几口就不会饿死了。

然后大家聚起来,讲孝顺的道理,仁义的理念,这样老头儿就不会扛着东西在马路上走了(因为有活雷锋帮他扛)。

您这么一弄,然而不称王天下的,我绝对不信!”(这最后一句中跳跃过的逻辑环节也太多了!怎么这么一弄就王天下了?!)孟子只知道五亩之宅、农时什么的,真是答非所问!人家问他称王,他说这个干吗?这个就能王天下了孟子所描述的简朴经济生活,跟老子的小国寡民一样微弱,居然还想称王,称王也太容易了吧!就这孟子还笑话别人“五十步不如百步”呢。

不知怎么搞得,“大贤”孟子一顿胡咧咧,居然受到齐宣王前所未有的礼遇。

齐宣王授与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请教。

孟子一出门就有好几百人跟
着。

齐宣王向孟子学起了仁政。

]后来,孟子在处理燕国的事情上,栽了跟头,给齐国带来巨大损失。

齐宣王开始怀疑孟子的能力了。

孟子被迫辞去卿位。

齐宣王又觉得不忍心,表示要给孟子一幢宫室,以及万钟小米的年薪,白养活孟子,算是退休。

不料,孟子脾气大极了,不但不领情,还拍着桌子大叫:“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于我何加焉!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