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传说故事
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母三迁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传说。
相传,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母亲是个非常有智慧的女子,她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迁居三次。
故事中,孟母生下孟子后,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有才德的人。
孟母自己教育孟子,但她发现家里的环境不够理想,无法提供孟子所需要的良好学习
条件。
于是,孟母决定搬家,希望能找到更好的环境。
她先后迁居了三次,分别住在靠近学
校的附近。
每次搬家,孟母都会选择离学校更近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让孟子更方便地
接受教育。
最后,孟子在优秀的家庭环境以及母亲的辛勤教导下,成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教育家之一。
孟母三迁的典故象征着母爱的伟大和母亲对子女教育的关注与付出。
它也强调了家庭
环境和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只有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才能培
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孔子孟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
一、孟子的马
孟子的故事最着名的可能就是他的“马”故事了。
传说孟子的经济状况贫困,但他总是义务地给当时的部长出席朝会,所以没有马车只能步行,久而久之他的穿着也比较破旧,有一回孟子去见部长,有人嘲笑他:“你以为自己是谁,以为有马可以骑?”孟子在此间有了一想法,他说:“虽然没有马,我却有“心马”可以骑!”,他把“心马”想象得如同现代的超人一般,穿梭于秦朝的五色神火之间,不断地自律、精进,最终才能晋级到做宰相的位置,由这个故事也可以得知,孟子把自律和自信放在了第一位。
二、孔子的乡行
孔子乡行的故事描述的是孔子返乡的故事。
传说孔子在刘公望政策下,从学院里回到故乡,到达故乡时,由于长期处在学究之中,精神有些高兴,走到街上,就起身来舞蹈,街上众多的人都望着孔子不解的看着,心里想:“这就是我们家的孔老师?”正当他担心时,突然有一个老人走上前来对孔子说:“孔子,一位君子舞蹈应该拜有次序,不可乱的舞蹈!”孔子当即认真的调整舞步,和节奏里拍,重新起舞。
街上的众人看到此情此景,此刻她们再也没有看孔子不解里有怀疑了,能找出这个老人,孔子一定是个很伟大的人物。
孟子的传说故事

孟子的传说故事是继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孟子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孟子的故事: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孟子的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孟子的故事:孟子休妻的故事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
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别说了,我听明白了。
古代关于仁爱的故事

古代关于仁爱的故事在古代,有许多关于仁爱的故事流传至今,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仁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们在相互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美德。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些古代关于仁爱的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孟子的故事。
据传说,孟子曾经游说于诸侯之间,力图说服他们行善。
有一次,孟子来到楚国,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你很擅长说服别人,你能不能教我一些道理呢?”孟子便对楚庄王说,“陛下,如果您的臣子们在宫殿里犯了罪,您会怎么处理呢?”楚庄王回答说,“我会责罚他们。
”孟子又问,“如果是您的儿子犯了罪,您会怎么办呢?”楚庄王说,“我会宽恕他们。
”孟子便指出了楚庄王的矛盾之处,他说,“陛下,您对待臣子和对待儿子的态度不一样,这就是不仁。
应该对待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这才是真正的仁爱。
”楚庄王听后深有感触,从此改变了对待臣子的态度,成为了一个仁爱的君王。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孝顺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孟母的母亲,她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孟子,她希望孟子能够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为了让孟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孟母不辞辛苦地带着孟子四处寻找良师益友。
有一次,孟母带着孟子来到了齐国,她听说了齐国有一个很有名的老师叫仲尼,于是便带着孟子拜访了仲尼。
仲尼见到孟母和孟子的母子俩,非常感动,他对孟母说,“您是一个非常孝顺的母亲,我一定会教好您的儿子。
”孟母听后非常高兴,她感慨地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很多人的关爱和教导,我只是一个母亲,能够得到您的帮助我非常感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最基本的仁爱,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不辞辛苦,仲尼也因为孟母的孝顺而对孟子加以教导。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宽容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叫晋景公的君王,他非常宽容大度。
有一次,他的大臣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晋景公本可以处死他,但是他选择了宽大处理,他说,“我不忍心杀害一个人,我相信他会改过自新。
”后来,那个大臣果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向晋景公谢罪,晋景公也原谅了他。
关于孟子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关于孟子的历史典故〕导语: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孟子7个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1、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2、孟子休妻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叉开腿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叉开腿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古代感人故事

古代感人故事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智慧深沉的女性。
据传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曾经三次迁居,以求寻找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孩子学习。
她的母爱和对孩子的期望让她不畏艰辛,不惜迁居,最终孟子因此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了后来备受尊敬的大儒。
故事二,柳下惠让梨。
柳下惠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智者,他曾经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向他要梨吃。
柳下惠心地善良,便将自己的梨分给了乞丐。
后来,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要将梨给乞丐,柳下惠回答说,“我能让梨,何况人?”这句话表达了柳下惠的仁爱之心和对人的尊重,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故事三,孟浩然送别王维。
孟浩然和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曾经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有一次,王维因为官职调动要离开家乡,孟浩然便前去送别。
在送别的时候,孟浩然写下了“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深情厚谊。
这段友谊和离别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动容。
故事四,文成公主与吐蕃王子的爱情。
文成公主是唐朝的一位公主,她被嫁到了吐蕃,与当地的王子成婚。
在异国他乡,文成公主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感化了当地的人民,也让吐蕃王子深深地爱上了她。
他们的爱情故事跨越了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成为了中华民族和吐蕃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这些古代感人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古代,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让爱与智慧在时光的长河中永恒闪耀。
与孟子有关的故事

与孟子有关的故事孟子,名轲,字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尊为圣人。
关于孟子的故事,流传甚广。
其中,有一则关于孟子与弟子们讨论人性善恶的故事颇有意义。
据传说,有一次孟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外面游学,路过一片荒地,看到有人在那里种树。
孟子对弟子们说,“这个人真是太聪明了,他知道这片荒地需要树木来改善土壤,所以他在这里种树。
”弟子们听了都很惊讶,觉得这个人真是太聪明了。
过了一会儿,他们又看到有人在那里砍树。
孟子对弟子们说,“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他砍树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树木对土地的重要性,他只知道自己需要木材。
”弟子们听了都很生气,觉得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
孟子的一个弟子问道,“为什么您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完全相反呢?”孟子笑着说,“这就是人性的善恶之分。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人的行为会受到影响,所以有时候会表现出善良,有时候会表现出恶劣。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本善,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这也正是孟子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人们就会表现出善良的一面,这也是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初衷。
除此之外,孟子还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两种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但是在特定环境下会出现恶的行为。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启示。
总的来说,与孟子有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传闻或者传说,更是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教益。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努力让人性的善良一面得到更好的展现。
古代圣贤的故事及传说--孟子

古代圣贤的故事及传说-孟子孟子名轲,生于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年)四月,父名激,母仇氏,本鲁公族孟孙之后。
后迁居邹地(今山东邹县)故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邹人。
孟子从小聪慧,善模仿,以家近墓地,乃学做坟墓埋葬之事。
孟母认为这不是教养他儿子的地方。
乃迁住到市场旁边,孟子又仿作商贾贩卖之事,他母亲又以为这里也不是教养他儿子的地方。
于是再徒居学宫的旁边,孟子耳儒目染,乃设俎豆,为揖让进退诸事,孟母以为这才是他儿子居住的好地方,遂定居在那里。
孟子少时不肯用功读书,孟母乃断织训子,孟子始发愤勤学不辍。
史记孟荀列传说他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赵歧孟子题辞则说他师长孔子的孙子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考子思卒年及孟子生年,则以前说为可信。
孟子受到慈母良师的教诲,成为天下名儒。
孟子学成以后,一面为学生授业解惑,一面周游列国,想获得行道治国,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
孟子降生的时代,为中国的战国时代,是一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篇)的时代,是「强凌弱,众暴寡,智诈愚,勇苦怯」的时代,也是「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四方」的时代,更是一个「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一面则「民有飢色,野有饿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篇)。
在这个时代里,因为圣王不再,诸侯任性非为,士子乱发议论,杨朱墨翟的学说,布满天下。
诸侯穷兵黩武,所需要的--合纵连衡,是扩张土地的权谋之士,如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孟子守著先王之道,不肯阿世取宠,称尧舜,崇孔子,发中正和平、王道民本的言论,被诸侯视为迂儒 , 而不见用,周游列国三十馀年,找不到一个实现他理想主张的机会,乃束装回国,和他的门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论道,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思想学术上发扬儒学,薪火相传以保卫圣贤道统。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正月,享年八十四岁。
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传说故事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家。
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孟子的传说故事,希望你会喜欢!
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孟子休妻的故事
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
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
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
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
“别说了,我听明白了。
”孟母问明了情况,大声斥责儿子说:“这分明是你无礼,不是你妻子无礼!”孟子有些茫然,他不服气。
孟母接着解释说:“不是有这样几句俗话嘛:‘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
不管是进谁的门,都要事先敲一下门,或者大声地咳嗽一声,好叫人家知道有人来了。
不能乘人不备,来个突然闯入。
这是常人都懂得的礼貌规矩。
可你倒好,到你妻子的燕私之处,进门前不敲门,不声不响地往里闯,见了你妻子蹲着,你得赶紧先退出去一会儿,你却还在看,这叫你妻子怎么办?这不正是你无礼吗?怎么能说是你妻子无礼呢?”
孟子没有想到,母亲恰恰从同一事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批评虽很尖锐,但是句句有根有据,于是孟子赶紧认错。
一暴十寒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
这些
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辩,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辩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骗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
他又作了一个比喻:“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
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用箭射空中的天鹅。
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