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
《2024年北京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分析》范文

《北京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分析》篇一一、引言北京地区地处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因此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全面了解北京地区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现状,本文对北京地区农村民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材料使用、施工工艺以及地震后的损伤情况等进行系统性的调查,以期为提升北京地区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现场勘查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地区农村民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首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调查问卷,针对民居的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解。
其次,我们深入农村地区,对民居进行实地走访和勘查,了解民居的实际情况。
最后,我们收集了近几年来北京地区地震后农村民居的损伤情况,对民居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
三、北京地区农村民居的结构特点与材料使用北京地区农村民居多采用砖混结构、土坯房、木结构等传统建筑方式。
其中,砖混结构是较为常见的建筑方式,其优点是结构稳定,但抗震性能相对较弱。
土坯房则多见于山区,其结构简单,但抗震性能较差。
木结构民居则多见于一些古老的村落,其结构轻盈,但耐震性也较低。
在材料使用方面,北京地区农村民居多采用粘土砖、混凝土、木材等。
其中,粘土砖因其价格低廉、易于获取而广泛使用。
混凝土则多用于房屋的承重部分,以提高房屋的稳定性。
木材则多用于房屋的装饰和构造细节部分。
四、北京地区农村民居的施工工艺与抗震性能北京地区农村民居的施工工艺多以传统工艺为主,如砖砌、土坯砌筑、木结构搭建等。
这些传统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多依赖人工操作,缺乏机械化设备辅助,因此施工质量参差不齐。
在抗震性能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许多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较弱。
五、地震后农村民居的损伤情况与原因分析在近几年的地震中,北京地区农村民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其中,土坯房和木结构民居的损伤较为严重,砖混结构民居虽然整体损伤较轻,但也存在局部倒塌的情况。
(2023)(管理与人事)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与鉴定管理办法附件抗震鉴定报告(一)

(2023)(管理与人事)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与鉴定管理办法附件抗震鉴定报告(一)关于2023年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评估与鉴定管理办法附件抗震鉴定报告的分析背景为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北京市出台了《房屋建筑安全评估与鉴定管理办法》,其中附件《抗震鉴定报告》是关键的评定标准。
抗震鉴定报告的意义•确定房屋建筑的抗震等级,为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提供依据。
•发现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等方面的缺陷,通过针对性的改进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为房屋建筑的购买、出租等提供评估和鉴定服务。
抗震鉴定报告的内容•抗震能力评估范围•评估原则和方法•抗震等级鉴定•结果说明和建议抗震鉴定报告的要求•充分考虑地震灾害的危害性和可能性,根据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状况进行评估。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估。
•报告的结论必须客观公正,建议具备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抗震鉴定报告的意义和要求的分析•鉴定报告是评估房屋建筑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能够为房屋建筑设计、施工、验收等提供依据。
•抗震鉴定报告的评估方法和结果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评估过程和方法科学严谨。
•抗震鉴定报告的结论必须客观公正,建议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指导房屋建筑的改进提高抗震能力。
结论抗震鉴定报告是针对房屋建筑抗震能力评估的重要文件,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要求评估科学严谨、结论公正可靠。
房屋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需要通过全面、深入地进行抗震能力评估和鉴定来保障。
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评估和鉴定的监管力度,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开展更多的科学研究,完善抗震能力评估和鉴定方法,提高评估的精准度和可信度。
•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震意识和应对能力,避免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不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结语房屋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其质量和安全性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房屋检测鉴定报告

房屋检测鉴定报告房屋检测鉴定报告报告编号: 2022-001报告日期: 2022年1月1日报告地点:北京市报告摘要:本次房屋检测鉴定对位于北京市某小区的一栋二层独立别墅进行了详细检测和评估。
该别墅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
经过全面检查和评估,以下是我们对该房屋的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1. 结构安全性评估:房屋的主体结构坚固稳定,无明显的结构缺陷或安全隐患。
然而,由于年代较久远和长期使用,部分建筑材料和设备存在磨损和老化的迹象,需要及时维护和更新。
2. 水电系统评估:整体水电系统运行正常,管道和电线路均无渗漏或异常现象。
然而,部分维修孔和接口存在老化和松动情况,建议进行维修和加固。
3. 暖通系统评估:供暖和空调系统工作正常,温度调节稳定。
但是,部分暖气片和空调设备需要进行定期清洁和维护,以保证其长期有效使用。
4. 室内空气质量评估:房屋内空气质量良好,无异味或污染物。
然而,部分房间存在较高湿度问题,建议增加通风设备或使用除湿机进行调节。
5. 房屋外墙评估:外墙表面整体完好,无明显开裂或渗漏情况。
但是,部分外墙涂料已脱落和褪色,需要进行重新涂刷和修复。
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可以认为该房屋结构安全,水电系统运行正常,暖通系统正常工作,并且室内空气质量良好。
然而,房屋的一些细节部分存在老化和损坏的情况,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以确保居住的安全和舒适。
建议房主:- 定期对房屋进行维护和检修,特别是老化和磨损的部分。
- 增加通风设备或使用除湿机来解决部分房间湿度问题。
- 进行外墙重新涂刷和修复,以保持房屋外观和防水效果。
以上为本次房屋检测鉴定报告的主要内容,供参考和鉴定使用。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或进一步咨询,请联系我们。
《2024年北京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分析》范文

《北京地区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地震频发,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了研究的重要领域。
作为我国首都,北京地区的建筑安全,尤其是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报告主要对北京地区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进行调查分析,以提升该地区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现场勘查等方法,对北京地区农村的民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为农村的住宅建筑,包括传统土坯房、砖混结构房、以及部分现代建筑。
三、调查结果1. 建筑结构与材料北京地区农村民居的建筑结构多样,传统土坯房占一定比例。
这些房屋多采用土、砖、石等材料,结构较为简单,抗震性能相对较弱。
而砖混结构房和现代建筑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结构更加稳固,抗震性能较好。
2. 抗震设施与构造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民居没有设置专门的抗震设施,如减震支撑、隔震层等。
在构造上,部分房屋存在不合理的布局,如墙体连接不牢固、承重墙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都影响了房屋的抗震性能。
3. 居民防震意识与行为在居民防震意识方面,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地震的防范意识较强,但具体到如何提高民居的抗震性能,许多居民表示了解不足。
在行为上,部分居民会采取一些简单的防震措施,如加固门窗、堆放重物等,但缺乏系统的防震知识和技能。
四、问题分析1. 建筑结构与材料问题:传统土坯房等建筑结构与材料抗震性能较弱。
2. 抗震设施与构造问题:大部分农村民居缺乏专门的抗震设施和合理的构造布局。
3. 居民防震意识与行为问题:居民缺乏系统的防震知识和技能,需要加强防震宣传和教育。
五、建议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村居民采用更加稳固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
2. 在农村民居建设中,加强抗震设施的设置和构造布局的合理性,提高民居的抗震性能。
3. 加强防震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震意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
4. 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灾后救援等,以提高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导则》的通知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导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05.31•【字号】京建发[2011]277号•【施行日期】2011.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导则》的通知(京建发〔2011〕277号)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房管局,各有关单位:为规范我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技术水平,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制定了《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导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导则》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一日附件:北京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导则前言为规范我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技术水平,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依据国家现行的相关检测、鉴定技术标准(规范或规程)和管理规定,结合实际鉴定工作情况,在总结检测鉴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编制。
本导则将鉴定工作按照三个阶段(鉴定方案确定、鉴定方案现场实施和鉴定结论认定)分九个章节编写。
第一阶段包括接受委托、初步调查、鉴定方案、合同或协议;第二阶段包括房屋建筑组成部分的检查和结构构件的检查检测;第三阶段包括验算分析、鉴定评级和归档管理。
附录部分主要有: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委托单;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初步调查表;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和规程等。
本导则是指导我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的工作指南,鉴定人员应根据鉴定项目严格按照本导则规定进行鉴定工作。
请各使用单位在使用本导则过程中,结合鉴定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北京市房屋安全管理事务中心,以备适时修订。
目录1 总则第一阶段鉴定方案确定2 接受委托3 初步调查4 鉴定方案5 合同或协议第二阶段鉴定方案现场实施6 现场检查与检测6.1 一般规定6.2 房屋建筑组成部分的检查6.3 房屋建筑结构构件的检查检测第三阶段鉴定结论认定7 验算分析8 鉴定评级8.1一般规定8.2 房屋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鉴定评级8.3 危险房屋的鉴定评级8.4 房屋建筑可靠性的鉴定评级8.5 房屋完损等级的评定8.6 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鉴定9 归档管理附录A 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委托单附录B 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初步调查表附录C 主要依据的标准、规范和规程1 总则1.0.1 为规范本市房屋建筑安全鉴定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建筑安全性与抗震性鉴定报告

报告编号:xx办公楼建筑安全性与抗震性鉴定报告xx公司二〇一一年五月一日建筑安全性与抗震性鉴定报告报告编号:项目负责:检测人员:检测日期:报告日期:报告编写:审核:批准:说明:1、本报告无主检、审核、批准人签字均无效;2、本报告或报告复印件未加盖公司检测报告专用公章,无骑缝章,视为无效;3、一般情况,委托检测仅对来样负责;4、若对本报告结果有异议,请在收到报告十五日内向本公司提出;5、部分复印、涂改本报告视为无效;6、竭诚为您服务,真诚欢迎用户多提宝贵意见。
目录鉴定结论 (1)1 工程概况 (4)2. 鉴定目的、依据和设备 (6)2.1 鉴定目的 (6)2.2 鉴定依据 (6)2.3 现场检测鉴定使用的仪器 (7)3 鉴定内容 (7)4 现场调查、检测与分析 (7)4.1 建筑外观、现状调查 (8)4.2 地基基础调查 (9)4.3 材料强度检测 (10)4.4 建筑相对倾斜度检测 (12)4.5 调查、检测分析及结论 (13)5 结构抗震措施鉴定(第一级鉴定) (13)5.1概述 (13)5.2 单体1第一级鉴定(抗震措施鉴定) (14)5.3 单体2第一级鉴定(抗震措施鉴定) (15)5.4. 单体3第一级鉴定(抗震措施鉴定) (17)6. 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18)6.1 单体1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18)6.2单体2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23)6.3 单体3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承载力验算 (27)6.4 验算结论 (31)7.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及结论 (31)7.1 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31)7.2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33)7.3 鉴定单元评级及结论 (35)8 结构抗震鉴定结论 (35)8.1 地基基础 (35)8.2 上部结构 (35)8.3 抗震鉴定结论 (35)9. 加固维修建议 (35)××办公楼建筑安全性与抗震性鉴定结论批准:审核:主检:批准:审核:主检:批准:审核:主检:1 工程概况××办公楼位于××路,建筑面积为3268m2,基础型式为墙下条形基础,原设计单位为××设计研究院,该建筑物竣工于1985年,并于1999年进行过改造,改造时未改变该楼结构体系。
建筑物抗震鉴定实验报告

建筑物抗震鉴定实验报告
研究背景
地震是一种在地球表面引起的、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可能对建筑物造成破坏。
为了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进行抗震鉴定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测试,评估其在地震发生时的表现和潜在的破坏程度,从而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实验设计
1.选取样本建筑物:选择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作为实验样本。
2.实验仪器:使用地震模拟器和传感器等专业设备进行实验。
3.实验过程:模拟不同强度的地震,并记录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振动情
况。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建筑物在X级地震下表现良好,仅发生轻微的损坏。
2. 在Y级地震下,建筑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固。
3. 经过分析,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为Z级。
实验结论
建议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加强抗震措施,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结束语
本实验通过抗震鉴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和分析,为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希望相关单位和组织能够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北京地区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

北京地区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GKJD-2012-Lxxxx鉴定内容: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房屋名称:xxxx幼儿园教学楼委托单位:xxxx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鉴定机构:北京xxxx建筑设计院2012 年10 月30 日北京地区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目录一房屋安全及抗震鉴定信息汇总表二、房屋安全鉴定汇总表三、房屋抗震鉴定汇总表四、处理方案分析及造价估算五、附录附录1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附录2 房屋抗震鉴定详细报告附录3 检测报告附录4 鉴定单位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编号(一) 房屋安全及抗震鉴定信息汇总表(二)房屋安全鉴定汇总表(三)房屋抗震鉴定汇总表一. 房屋综合抗震能力描述(应包含场地、地基和基础、上部结构抗震鉴定主要结论)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该建筑按B 类(后续使用年限40 年的建筑)进行评定。
1、建筑场地处于有利地段,该地基基础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情况,该建筑所在场地满足抗震要求;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等现象,未出现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构件过大倾斜,开裂和受损等情况,整体稳定性较好,该建筑地基基础满足抗震要求。
2、上部结构抗震鉴定,该建筑圈梁、构造柱不满足;局部易倒塌部件的尺寸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要求。
一级鉴定不符合要求,需要进行二级鉴定,用PKPM 结构计算软件进行鉴定计算,得出验算结果:该建筑结构整体不满足计算要求。
3、用PKPM 结构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得出验算结果:结构整体的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需要采取整体加固措施对其进行抗震加固。
二. 建筑综合抗震能力评定结论□该建筑综合抗震能力满足鉴定要求□该建筑局部抗震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必须采取加固或其它相应措施回该建筑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鉴定要求,必须采取加固或其它相应措施(四)处理方案分析及造价估算附录2 房屋抗震鉴定详细报告(一)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鉴定结果汇总表(二)上部结构抗震鉴定结果汇总表(三)抗震验算结果附表、图附表一:结构整体信息表附图一:结构荷载平面图(如安全鉴定报告中有此项,可不附)附图二:墙体高厚比平面图(如安全鉴定报告中有此项,可不附)附图三:抗震验算结果平面图本层层高(mm):4300.0 本层重力荷载代表值(kN): 8662.4 本层墙体自重荷载标准值(kN): 5478.3 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kN): 3463.9 本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 1330.4 本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707.3 本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 3037.9*************************************************结构计算书工程名称 : 工程设计者:计算日期: 2012 年 10 月 30 日**************************************************** 砌体结构计算控制数据 *** 结构类型: 砌体结构 结构总层数: 3 结构总高度: 10.7 地震烈度:8.0楼面结构类型:装配式钢筋砼楼面(半刚性) 墙体材料的自重 (kN/m3): 19. 地下室结构嵌固高度(mm): 0. 砼墙与砌体弹塑性模量比: 3.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B 级*** 结构计算总结果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18987.1 墙体总自重荷载: 12587.5 楼面总恒荷载: 10634.5 楼面总活荷载: 3709.9 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 0.160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3037.9 --- 第 1 层计算结果 ---本层块体强度等级 MU: 15.0 本层砂浆强度等级 M 5.2 (墙体各项验算结果见计算结果图) --- 第 2 层计算结果 --- 本层层高(mm):3200.0 本层重力荷载代表值(kN): 7369.9 本层墙体自重荷载标准值(kN):3588.3本层层高(mm):3200.0 本层重力荷载代表值(kN): 6305.5 本层墙体自重荷载标准值(kN): 3520.9 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kN): 3968.5 本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 1153.2 本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1281.1 本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 1281.1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kN): 3202.2 本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 1226.3 本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1049.6 本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 2330.7本层块体强度等级 MU: 15.0 本层砂浆强度等级 M 5.2 (墙体各项验算结果见计算结果图) --- 第 3 层计算结果 ---本层块体强度等级 MU: 15.0 本层砂浆强度等级 M 3.1 (墙体各项验算结果见计算结果图)5.0 (2.0)5.0 (2.0)第 11 页,共 19 页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 5.0 (2.0)5.0 (2.5)5.0 (2.0)5.0 (2.0)5.0 (2.5)5.0 (2.0)5.0 (2.0)5.05.0 (2.0) (2.0)5.0 (2.5)6.5 (3.5)5.0 (2.5)5.0 (2.0)5.0 (2.0)5.0 (2.5)5.0 (2.0)5.0 (2.5)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第 _1 层楼面荷载平面图[ 单位:kN/m ](括号中为活荷载值)[括号中为板自重]<括号中为人防>5.0 (2.0)5.0 (2.0)第 12 页,共 19 页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6.5 (3.5)5.0 (2.0)5.0 (2.0)5.0 (2.0)5.0 (2.0)5.0 (2.5)5.0 (2.0)5.0 (2.5)5.0 (2.0)5.0 (2.0)5.0 (2.5)5.0 (2.5)5.0 (2.0)5.0 (2.5)5.0 (2.5)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第 _2 层楼面荷载平面图[ 单位:kN/m ](括号中为活荷载值)[括号中为板自重]<括号中为人防>6.5 (2.0)6.5 (2.0)第 13 页,共 19 页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 6.5 (2.0)6.5 (2.0)6.5 (2.0)6.5 (2.0)6.56.56.5 (2.0)(2.0)(2.0)(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 6.5 (2.0) 6.5 (2.0)第 _3 层楼面荷载平面图[ 单位:kN/m ](括号中为活荷载值)[括号中为板自重]<括号中为人防>5.5/24.1 11.9/23.415.4/24.11 层墙高厚比验算图(高厚比β/允许高厚比[β])第 14 页,共 19 页7.0/20.77.0/20.76.0/24.110.5/21.83.5/20.44.5/19.17.7/18.56.0/20.114.5/22.87.5/21.29.0/24.114.5/24.15.2/19.55.2/24.15.2/32.4 8.2/24.19.7/18.3 9.0/17.714.5/24.1 4.5/19.1 3.5/20.46.0/31.47.5/24.16.0/24.17.5/21.214.5/22.84.0/18.19.7/18.39.7/18.36.2/28.96.2/28.95.5/18.811.9/21.9 5.5/19.7 4.3/18.5 17.9/26.98.2/25.45.0/24.18.2/24.15.0/19.3 8.2/21.217.9/19.710.5/26.97.7/29.65.5/24.15.5/19.75.4/24.117.9/23.110.7/18.38.2/24.117.9/26.96.2/28.96.2/28.95.5/24.1 11.9/23.42 层墙高厚比验算图(高厚比β/允许高厚比[β])5.4/24.1 8.8/23.4第 15 页,共 19 页6.4/20.76.4/20.76.0/24.19.6/21.83.5/20.44.5/19.17.1/18.55.7/20.113.3/22.87.5/21.28.6/24.15.2/24.1 8.1/24.15.2/24.15.2/32.4 8.1/24.18.8/18.3 8.4/17.74.5/19.1 3.5/20.46.0/31.47.5/24.16.0/24.17.5/21.213.3/22.84.0/18.18.8/18.38.8/18.36.2/28.96.2/28.95.4/18.88.8/21.95.4/19.75.4/19.7 13.3/26.98.1/28.95.0/19.38.1/24.15.0/19.3 8.1/21.213.3/21.29.6/26.97.1/29.65.4/24.15.4/19.75.4/24.113.3/26.98.8/18.38.1/24.113.3/26.96.2/28.96.2/28.95.4/24.1 8.8/23.43 层墙高厚比验算图(高厚比β/允许高厚比[β])5.4/22.4 8.8/21.8第 16 页,共 19 页6.4/19.26.4/19.29.6/22.49.6/20.33.5/19.04.5/17.87.1/17.25.7/18.710.6/20.77.5/19.78.6/22.45.2/22.4 8.1/22.45.2/22.45.2/30.1 8.1/22.48.8/17.0 8.4/16.44.5/17.8 3.5/19.06.0/29.27.5/22.46.0/22.47.5/19.713.3/21.24.0/16.88.8/17.08.8/17.06.2/26.96.2/26.95.4/17.58.8/20.45.4/18.35.4/18.3 13.3/25.18.1/26.95.0/17.98.1/26.95.0/17.9 8.1/19.79.6/25.07.1/27.55.4/22.45.4/18.35.4/22.413.3/25.18.8/17.08.1/26.913.3/25.18.1/26.96.2/26.95.4/22.48.8/21.8第 17 页,共 19页1.23.7412..3264.741.24.88.611.1.8731..36811..37971..832.68.68.17.371.13.72.761.8.87..65931..79.82.81..977.71.67.88.53.87.981..26511..38181..13681.13.9181.141..75.75.74.54.72.86.63.79.61.08 0.772.45 1.011.381.381.78 0.75 1.35 1.35 0.88 0.86 1.79 0.930.87 0.870.611.151.00 1.020.71 1.04 0.882.48 0.71 0.76 1.070.710.820.910.910.990.75 0.700.860.95 1.38 0.86 1.07 0.800.720.730.620.701.020.931.371.380.77 2.45 1.010.76 0.74 0.70G1=8662.3 F1=707.2 V1=3037.9 γra=1.00 LD=8.0 GD=2.0 M =5.2 MU=15.01层纵向抗力效应比:1.01 纵向总抗力RL=3064.23 横向抗力效应比: 0.84 横向总抗力RT=2545.511 层89规范抗震验算结果 (抗力与效应之比, 括号内为配筋面积)G2=7369.8 F2=1049.5 V2=2330.6 γra=1.00 M =5.2 MU=15.02层纵向抗力效应比:1.30 纵向总抗力RL=3027.13横向抗力效应比: 0.90 横向总抗力RT=2105.092 层89规范抗震验算结果 (抗力与效应之比, 括号内为配筋面积)第 18 页,共 19 页0.87 2.86 1.17G3=6305.5 F3=1281.1 V3=1281.1 γra=1.00 M =3.1 MU=15.03层纵向抗力效应比:1.91 纵向总抗力RL=2452.29横向抗力效应比: 1.29 横向总抗力RT=1651.653 层89规范抗震验算结果 (抗力与效应之比, 括号内为配筋面积)第 19 页,共 19 页1.12 4.21 1.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地区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GKJD-2012-Lxxxx鉴定内容: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房屋名称:xxxx幼儿园教学楼委托单位:xxxx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鉴定机构:北京xxxx建筑设计院2012 年10 月30 日北京地区房屋建筑安全与抗震鉴定报告目录一房屋安全及抗震鉴定信息汇总表二、房屋安全鉴定汇总表三、房屋抗震鉴定汇总表四、处理方案分析及造价估算五、附录附录1 房屋安全鉴定报告附录2 房屋抗震鉴定详细报告附录3 检测报告附录4 鉴定单位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编号(一) 房屋安全及抗震鉴定信息汇总表(二)房屋安全鉴定汇总表(三)房屋抗震鉴定汇总表一. 房屋综合抗震能力描述(应包含场地、地基和基础、上部结构抗震鉴定主要结论)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该建筑按B 类(后续使用年限40 年的建筑)进行评定。
1、建筑场地处于有利地段,该地基基础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情况,该建筑所在场地满足抗震要求;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等现象,未出现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构件过大倾斜,开裂和受损等情况,整体稳定性较好,该建筑地基基础满足抗震要求。
2、上部结构抗震鉴定,该建筑圈梁、构造柱不满足;局部易倒塌部件的尺寸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要求。
一级鉴定不符合要求,需要进行二级鉴定,用PKPM 结构计算软件进行鉴定计算,得出验算结果:该建筑结构整体不满足计算要求。
3、用PKPM 结构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得出验算结果:结构整体的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需要采取整体加固措施对其进行抗震加固。
二. 建筑综合抗震能力评定结论□该建筑综合抗震能力满足鉴定要求□该建筑局部抗震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必须采取加固或其它相应措施回该建筑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鉴定要求,必须采取加固或其它相应措施(四)处理方案分析及造价估算附录2 房屋抗震鉴定详细报告(一) 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鉴定结果汇总表(二)上部结构抗震鉴定结果汇总表(三)抗震验算结果附表、图附表一:结构整体信息表附图一:结构荷载平面图(如安全鉴定报告中有此项,可不附)附图二:墙体高厚比平面图(如安全鉴定报告中有此项,可不附)附图三:抗震验算结果平面图本层层高(mm):4300.0 本层重力荷载代表值(kN): 8662.4 本层墙体自重荷载标准值(kN): 5478.3 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kN): 3463.9 本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 1330.4 本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707.3 本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 3037.9*************************************************结构计算书工程名称 : 工程设计者:计算日期: 2012 年 10 月 30 日**************************************************** 砌体结构计算控制数据 *** 结构类型: 砌体结构 结构总层数: 3 结构总高度: 10.7 地震烈度:8.0楼面结构类型:装配式钢筋砼楼面(半刚性) 墙体材料的自重 (kN/m3): 19. 地下室结构嵌固高度(mm): 0. 砼墙与砌体弹塑性模量比: 3.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B 级*** 结构计算总结果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18987.1 墙体总自重荷载: 12587.5 楼面总恒荷载: 10634.5 楼面总活荷载: 3709.9 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 0.160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3037.9 --- 第 1 层计算结果 ---本层块体强度等级 MU: 15.0 本层砂浆强度等级 M 5.2 (墙体各项验算结果见计算结果图) --- 第 2 层计算结果 --- 本层层高(mm):3200.0 本层重力荷载代表值(kN): 7369.9 本层墙体自重荷载标准值(kN):3588.3本层层高(mm):3200.0 本层重力荷载代表值(kN): 6305.5 本层墙体自重荷载标准值(kN): 3520.9 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kN): 3968.5 本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 1153.2 本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1281.1 本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 1281.1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kN): 3202.2 本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 1226.3 本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 1049.6 本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 2330.7本层块体强度等级 MU: 15.0 本层砂浆强度等级 M 5.2 (墙体各项验算结果见计算结果图) --- 第 3 层计算结果 ---本层块体强度等级 MU: 15.0 本层砂浆强度等级 M 3.1 (墙体各项验算结果见计算结果图)5.0 (2.0)5.0 (2.0)第 11 页,共 19 页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 5.0 (2.0)5.0 (2.5)5.0 (2.0)5.0 (2.0)5.0 (2.5)5.0 (2.0)5.0 (2.0)5.05.0 (2.0) (2.0)5.0 (2.5)6.5 (3.5)5.0 (2.5)5.0 (2.0)5.0 (2.0)5.0 (2.5)5.0 (2.0)5.0 (2.5)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第 _1 层楼面荷载平面图[ 单位:kN/m ](括号中为活荷载值)[括号中为板自重]<括号中为人防>5.0 (2.0)5.0 (2.0)第 12 页,共 19 页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6.5 (3.5)5.0 (2.0)5.0 (2.0)5.0 (2.0)5.0 (2.0)5.0 (2.5)5.0 (2.0)5.0 (2.5)5.0 (2.0)5.0 (2.0)5.0 (2.5)5.0 (2.5)5.0 (2.0)5.0 (2.5)5.0 (2.5)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第 _2 层楼面荷载平面图[ 单位:kN/m ](括号中为活荷载值)[括号中为板自重]<括号中为人防>6.5 (2.0)6.5 (2.0)第 13 页,共 19 页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 6.5 (2.0)6.5 (2.0)6.5 (2.0)6.5 (2.0)6.56.56.5 (2.0)(2.0)(2.0)(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6.5 (2.0) 6.5 (2.0) 6.5 (2.0)第 _3 层楼面荷载平面图[ 单位:kN/m ](括号中为活荷载值)[括号中为板自重]<括号中为人防>5.5/24.1 11.9/23.415.4/24.11 层墙高厚比验算图(高厚比β/允许高厚比[β])第 14 页,共 19 页7.0/20.77.0/20.76.0/24.110.5/21.83.5/20.44.5/19.17.7/18.56.0/20.114.5/22.87.5/21.29.0/24.114.5/24.15.2/19.55.2/24.15.2/32.4 8.2/24.19.7/18.3 9.0/17.714.5/24.1 4.5/19.1 3.5/20.46.0/31.47.5/24.16.0/24.17.5/21.214.5/22.84.0/18.19.7/18.39.7/18.36.2/28.96.2/28.95.5/18.811.9/21.9 5.5/19.7 4.3/18.5 17.9/26.98.2/25.45.0/24.18.2/24.15.0/19.3 8.2/21.217.9/19.710.5/26.97.7/29.65.5/24.15.5/19.75.4/24.117.9/23.110.7/18.38.2/24.117.9/26.96.2/28.96.2/28.95.5/24.1 11.9/23.42 层墙高厚比验算图(高厚比β/允许高厚比[β])5.4/24.1 8.8/23.4第 15 页,共 19 页6.4/20.76.4/20.76.0/24.19.6/21.83.5/20.44.5/19.17.1/18.55.7/20.113.3/22.87.5/21.28.6/24.15.2/24.1 8.1/24.15.2/24.15.2/32.4 8.1/24.18.8/18.3 8.4/17.74.5/19.1 3.5/20.46.0/31.47.5/24.16.0/24.17.5/21.213.3/22.84.0/18.18.8/18.38.8/18.36.2/28.96.2/28.95.4/18.88.8/21.95.4/19.75.4/19.7 13.3/26.98.1/28.95.0/19.38.1/24.15.0/19.3 8.1/21.213.3/21.29.6/26.97.1/29.65.4/24.15.4/19.75.4/24.113.3/26.98.8/18.38.1/24.113.3/26.96.2/28.96.2/28.95.4/24.1 8.8/23.43 层墙高厚比验算图(高厚比β/允许高厚比[β])5.4/22.4 8.8/21.8第 16 页,共 19 页6.4/19.26.4/19.29.6/22.49.6/20.33.5/19.04.5/17.87.1/17.25.7/18.710.6/20.77.5/19.78.6/22.45.2/22.4 8.1/22.45.2/22.45.2/30.1 8.1/22.48.8/17.0 8.4/16.44.5/17.8 3.5/19.06.0/29.27.5/22.46.0/22.47.5/19.713.3/21.24.0/16.88.8/17.08.8/17.06.2/26.96.2/26.95.4/17.58.8/20.45.4/18.35.4/18.3 13.3/25.18.1/26.95.0/17.98.1/26.95.0/17.9 8.1/19.79.6/25.07.1/27.55.4/22.45.4/18.35.4/22.413.3/25.18.8/17.08.1/26.913.3/25.18.1/26.96.2/26.95.4/22.48.8/21.8第 17 页,共 19页1.23.7412..3264.741.24.88.611.1.8731..36811..37971..832.68.68.17.371.13.72.761.8.87..65931..79.82.81..977.71.67.88.53.87.981..26511..38181..13681.13.9181.141..75.75.74.54.72.86.63.79.61.08 0.772.45 1.011.381.381.78 0.75 1.35 1.35 0.88 0.86 1.79 0.930.87 0.870.611.151.00 1.020.71 1.04 0.882.48 0.71 0.76 1.070.710.820.910.910.990.75 0.700.860.95 1.38 0.86 1.07 0.800.720.730.620.701.020.931.371.380.77 2.45 1.010.76 0.74 0.70G1=8662.3 F1=707.2 V1=3037.9 γra=1.00 LD=8.0 GD=2.0 M =5.2 MU=15.01层纵向抗力效应比:1.01 纵向总抗力RL=3064.23 横向抗力效应比: 0.84 横向总抗力RT=2545.511 层89规范抗震验算结果 (抗力与效应之比, 括号内为配筋面积)G2=7369.8 F2=1049.5 V2=2330.6 γra=1.00 M =5.2 MU=15.02层纵向抗力效应比:1.30 纵向总抗力RL=3027.13横向抗力效应比: 0.90 横向总抗力RT=2105.092 层89规范抗震验算结果 (抗力与效应之比, 括号内为配筋面积)第 18 页,共 19 页0.87 2.86 1.17G3=6305.5 F3=1281.1 V3=1281.1 γra=1.00 M =3.1 MU=15.03层纵向抗力效应比:1.91 纵向总抗力RL=2452.29横向抗力效应比: 1.29 横向总抗力RT=1651.653 层89规范抗震验算结果 (抗力与效应之比, 括号内为配筋面积)第 19 页,共 19 页1.12 4.21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