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

合集下载

心理学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旅游、学术交流还是国际商务,人们都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

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一、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中适应和融入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良好的文化适应可以带来心理健康的改善,而适应困难则可能导致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1. 文化适应与自我认同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体需要面对不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

良好的文化适应意味着个体能够接受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同时保持自我的稳定和认同感。

而适应困难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和不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2. 文化适应与社交支持良好的文化适应有助于建立和维持社交网络,获得来自他人的社交支持。

社交支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能够缓解压力和消除心理问题。

然而,对于适应困难的个体来说,可能会感到孤立和社交支持的匮乏,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二、促进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的方法了解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后,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

1. 学习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了解并学习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行为规范,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

学习新的语言、习惯和礼仪,积极融入新的文化环境,有助于促进文化适应。

2. 建立社交网络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的社交活动,加入社群组织或团体,建立和维持社交网络。

通过结识当地人和其他的跨文化交流者,获取社交支持和互助。

3. 寻求心理支持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适应困难和心理压力,可以寻求心理支持。

与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支持组织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寻求适应的方法和建议。

4. 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跨文化交流中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保持积极的心理态度是促进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关键。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研究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世界各地间交流的深入,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研究变得更加迫切。

本文将探讨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1 文化的定义与影响文化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一套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1.2 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在跨文化背景下,个体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适应过程中可能产生挫折感、沮丧或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1.3 社会支持与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社会支持可以来自于家庭、朋友、社区等,它对个体适应新文化环境有积极的影响。

二、跨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2.1 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跨文化背景下,个体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挑战,感到自己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缺乏归属感,进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2.2 跨文化沟通障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增加应激和焦虑,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3 文化歧视在跨文化背景下,文化歧视的存在可能加剧个体的压力和负面情绪,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三、解决跨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3.1 研究和教育开展针对跨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高人们的意识并加强相关教育,以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

3.2 增强社会支持建立支持体系,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组织,加强社区的互助合作,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新文化环境。

3.3 增强心理弹性培养个体具备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弹性,以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出现的问题。

结论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应重视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关注文化适应、社会支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教育和支持,以及培养个体的心理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幸福。

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的指导研究

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的指导研究

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的指导研究【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的指导研究】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差异成为了必要的技能。

本文将借助心理学的观点,探讨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的指导研究,以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一、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可能会造成跨文化交流的误解和困惑。

因此,理解文化差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跨文化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提出了五个跨文化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与女性性别角色、短期与长期导向。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维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障碍1. 语言障碍:语言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基本的工具,但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存在差异。

这会导致交流双方在语言上的困难和误解。

2. 价值观差异:不同文化对于价值观的看法和评判标准也存在差异。

例如,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

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冲突和误解。

3. 非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非语言因素。

这些因素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和解读也存在差异,可能会产生误解。

三、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的指导研究1. 提高文化敏感度: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心理学可以通过研究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2. 培养跨文化沟通技巧:心理学研究可以指导人们学习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例如,适应性沟通、积极倾听、关注非言语交流等都是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

3. 发展文化智商:文化智商是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可以研究文化智商的构成和培养方法,帮助人们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层面

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层面

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层面跨文化交流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而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涉及到心理与情感层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层面,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首先,跨文化交流往往会带来心理上的挑战。

不同国家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习惯,这些差异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无礼或冒犯,而在其他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诚实和坦率。

当人们面对这种差异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这样的心理挑战可能阻碍人们真正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文化。

其次,跨文化交流也会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

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人们对陌生事物产生情感上的反应,有时甚至会产生互相排斥的情绪。

这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习惯的、熟悉的文化模式,与之不同的文化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适应的感觉。

例如,某些文化中的亲密接触,如拥抱和接吻,可能在其他文化中被视为侵犯个人空间。

这种情感上的困扰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跨文化交流持怀疑态度,甚至回避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那么,面对这些心理和情感上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在接触不同文化的人和事物时,我们应尽量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对方的文化。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这包括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以及学会尊重和接纳差异。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逐渐建立起心理和情感上的连接。

此外,借助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与情感问题。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例如跨文化适应和文化智商。

跨文化适应指的是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整,以达到与他人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文化智商则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灵活应对和适应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适应研究

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适应研究

心理学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适应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和知识的传递,更涉及到对不同心理文化的适应。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适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1. 礼仪和规范: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没有适应对方文化的礼仪和规范,可能会引起误解和冲突。

2. 价值观和信仰:不同文化对于价值观和信仰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对于这些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是跨文化交流中心理适应的重要方面。

3. 沟通方式:不同文化对于沟通方式的偏好也存在差异。

有的文化更注重直接沟通,而有的文化更倾向于间接和非言语沟通。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被理解和适应。

二、跨文化交流中的心理适应研究1. 文化震荡理论:文化震荡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体会面临来自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认知冲突和心理应激。

研究发现,适应性强的个体更容易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

2. 文化智商:文化智商是指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处理信息和适应文化差异的能力。

心理学家通过对跨文化人员进行文化智商测试,发现文化智商高的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容易适应,减少文化冲突和心理压力。

3. 文化参照群体:研究发现,跨文化人员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时往往倾向于寻求和依赖与自己文化背景相似的群体。

这种文化参照群体在帮助个体适应新文化、减少心理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心理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1. 跨文化培训:心理学研究为跨文化培训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教授适应新文化的技巧和知识,跨文化培训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2. 跨文化咨询:心理学家可以提供跨文化咨询服务,帮助个体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咨询过程中,心理学家会根据个体的需求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心理适应建议和支持。

语言文化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浅析

语言文化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浅析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浅析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

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

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

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

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

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

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

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

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

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

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

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

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

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

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层面

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层面

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层面跨文化交流是在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还涉及到心理与情感层面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心理和情感层面,并讨论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一、文化差异对心理层面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塑造了每个人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

当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1. 误解和偏见:我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他人进行评判和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交流的失败和误解的产生。

2. 语言障碍:即使使用共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导致语言理解的困难。

因为语言往往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其中包含了许多文化特有的概念和隐喻。

3. 个人空间和非语言行为:不同的文化对于个人空间和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个人空间需求和非语言行为可能会导致困惑和冲突。

二、情感层面的挑战除了心理层面的挑战,跨文化交流还会涉及到情感层面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情感层面的挑战:1. 留恋家乡:身处异国他乡,我们可能会感到思乡之情,对自己文化背景的乡愁和怀念。

这种情感可能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2. 文化冲突: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自己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情况和观念。

这种冲突可能会引发情感上的困惑和挣扎。

3. 社交隔阂: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我们可能会感到与他人交流的困难。

这种社交隔阂可能会导致心理上的孤独和隔离感。

三、克服跨文化交流的心理与情感挑战为了克服跨文化交流中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学习与尊重他人的文化:通过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我们能够避免偏见和误解,并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价值观。

2. 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学习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如主动倾听、表达尊重和适应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改善交流效果。

跨文化心理学: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跨文化心理学: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跨文化心理学:不同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跨文化心理学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问题,揭示了文化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深刻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这些因素塑造了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心理健康常被定义为个体的情感平衡和自我满足感。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常见,并且倡导个人主义的治疗方法和自我探索方式得到广泛接受。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联系,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

在亚洲文化中,情感表达可能更为内化,而心理健康的定义通常涵盖了对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的履行。

因此,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可能更多地被视为集体或家庭问题,而非个人的情感挑战。

跨文化心理学的挑战在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迁移使得不同心理健康观念的交融成为现实。

心理健康专业人士需要灵活运用跨文化理解,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治疗。

总之,跨文化心理学不仅仅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本身,更强调文化对心理健康定义和治疗的影响。

通过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由于“一带一路”以及其他具有建设性意义政策的大力实施,加之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际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众多语言学家纷纷加入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队伍中来,他们结合各种语言学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

作为认知语言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空间建构理论重在解释实时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拓宽语言学的研究思路。

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中英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建构;语境;语言结构跨文化交际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各国合作交流的加强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交际方式。

来自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际者在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时,交流的信息会随着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的差异在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认知网络系统,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

另一方面,受交际双方主观表达的需求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呈现动态性、语境相关性的特点,即“语言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空间系统不断建构的过程”〔1〕。

因此,以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为出发点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浅析,旨在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建构分析有更创新的解读视角,更加直观生动的阐释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减少交际双方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歧义与误解的概率。

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涵与本质(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概念Fauconnier将心理空間看作是一个小概念包,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的理解与行动而建构的网络系统〔2〕,同时也是交际双方交际的表层语言信息背后的各种深层语义、语用和文化等信息在交际双方各自认知系统中相互作用,并进行加工与整合的过程,这一加工整合过程需要以交际双方的思维能力、经验背景知识的储量与认知水平为基石。

此外,Fauconnier将其理解为是关于如何生成并进行话语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建构话语意义、触发认知程序,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呈层级性的逻辑语义关系〔3〕。

因此,话语的生成与阐释具有层级性,相互关联性与动态性,是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系统。

(二)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部架构作为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领军人物,Fauconnier将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发展成了一种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的综合性认知理论,是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创新。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学家们将心理空间划分为四个不同但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空间(其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以及合成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在类属空间的映射下整合空间的概念整合过程。

两个输入空间拥有各自不同的成分,成分有其特定的特性和关系,类属空间是对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时共享的结构与信息的反映,合成空间是由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的成分和结构组合而成进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系统,这一认知系统被称为层创结构。

这一层创结构是经过两个输入空间加工而成且不存在于两个输入空间的,动态的,实时的结构。

在双方信息加工整合过程中有赖于经验背景知识、语境知识与各自的语言结构,可以衍生出实时建构的意义,进而达到理解或者语用交际目的。

〔4〕心理空间的建构除了这四个空间外还需要借助介词性词组、副词、连接词和主谓搭配这四类空间构造词。

交际的各种信息或概念都要建立在拥有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如果交际双方中有一方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等,心理空间的构建将不成立,交际将会失败甚至无法展开。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反映了其所属的文化,反之,文化也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过程亦是如此。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他认为跨文化传播旨在研究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的交流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技巧。

经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交际双方掌握对方所属的语言知识与结构,同时还要理解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即交际依附于语言,根源于文化。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语境,不同的社会制度,各自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等多重社会文化因素与背景知识等。

从认知语言角度出发,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是信息交流者主动地、有意识地将同一事物映射于不同的心理空间网络系统中。

Fauconnier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与总结,提出了文化概念跨空间映射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交际者在受到语言符号系统的刺激下对其进行概念化的跨空间文化映射所引起的结果。

〔5〕因此,交际双方需要从客观上依据自身所处的语言背景等,主观上要依赖于自身所积累的经验构建现实和理解现实,建构内部心理表征。

三、心理空间构建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Gilles Fauconnier是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于1985年出版的《心理空间》这一著作对于“空间语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使其在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方面都有了新的延伸和拓展。

1996年,Fauconnier与Sweetser发表了《空间、界与语法》,这一著作实现了自然语言意义的实时建构,书中主要探讨了心理空间的生成以及各个心理空间的互动产生的合成空间,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Grady在2005年运用这一理论探讨了概念整合中的隐喻对应联系的性质,这一研究拓宽了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研究范围。

次年,Turner通过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分析指出了人类通过双域整合来进行概念压缩,这一研究结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就国内而言,汪少华与郑守疆在2000年发表的“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结合隐喻更加深刻地阐述了合成空间理论的来源与框架,为我国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引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4年王文斌提出了“空间输入”、”空间对接”、等的幽默言语的实时认知解读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心理空间理论的内部架构。

由此看来,众多学者都以辩证的思维与实践方式来研究心理空间建构理论,使其不但在理论内部结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改进措施。

就应用方面而言,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它与文学、文体学以及比喻语言等领域的结合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就其应用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为跨文化交际与心理空间建构提供新一个全新的视角。

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分析与研究人类的思维与言语交际的过程都离不开心理空间的建构,同时心理空间的建构过程也受到语境与语言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心理空间建立在语篇输入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心理空间的信息重组与加工过程也有赖于语篇理解者所属的背景知识、元概念认知能力与中英语言结构的差异敏感性,即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是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形式、交际双方的认知状态及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语境因素与心理空间建构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并将语境划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二者在时间的流变中可以互相转化。

其中,文化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文化习俗与社会规范的集合体。

〔6〕由于受语境的动态性以及交际双方文化语境的差异性的影响,语境转换过程的心理空间建构会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

如果能够准确建构,交流会非常地顺畅;反之,交流会出现偏差与误解,最终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当交际双方对于各自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词语含义的准确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即语境的转换触发了心理空间构建,心理空间的建构也受语境的制约与影响。

心理空间建构的动态性是指“人们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时地理解或作出相应的行为,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而建立起的在线实时局部概念组合。

”〔7〕因此,在跨文化背景之下,為了能够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建构对等的心理空间,交际双方需要有共同的百科全书式经验与知识框架。

例如,中西方对于时间价值观的心理认知属性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西方国家对于时间的理解是“面朝未来,背对过去”,而中国则正好相反,即“面朝过去,背对未来”。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都熟知这一文化语境,则在建构心理空间时会减少交际障碍,对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表达的理解也会驾轻就熟。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心理空间中元概念的组合因文化、思维与经验的不同存在差异,认识事物时的认知参照点也有诸多差异,正如洪堡特所言:“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8〕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对方空缺的现象。

如汉语中的“木耳”、英语中的“cats and dogs”等,如果交际双方缺乏对应的文化认知与经验背景则会进行字面理解,在心理空间建构过程中难以对应,对元概念的加工理解会以失败告终,最终阻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此外,在心里空间建构过程中,汉语属于“直接投射”,而英语属于“间接投射”。

在交际过程中通过“投射”将心理空间关系连接在一起,心理映射把意义成因激活起来。

中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以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为代表的语境文化主要以集体为中心;思维方式呈螺旋式结构;交际方式比较委婉;权势语言丰富。

爱德华·霍尔将具有这种语言特点的语境称为强语境文化。

与强语境文化相对应的则称为弱语境文化。

弱语境文化的特点则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线性逻辑思维;交际方式较直接,具有这种语境文化特点的国家多为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等既是交际双方心理空间建构的重要基石,它们对交际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心理空间建构的过程也是对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的映射过程,即交际双方通过跨文化交际对双方进行不断地深入的了解,最终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并使得双方的交集域不断扩大。

(二)语言结构与心理空间建构在汉语语言结构中,交际者会运用大量的动词并根据时间顺序一一排列,突出动词的优越性,以体现汉语语言的魅力;英语语言则着重于空间搭架,即现将主语与最核心的动词搭建完成,再将其他的各个关系词附着于主语和和新动作词的前后,直接或间接的相连。

例1:(汉语)穿衣服戴帽子手套围围巾(英语)wear the clothes/hat/gloves/scarf在汉语中,人们关于着装会根据不同的服装种类运用不同的动词,而英语中则会以所修饰的名词为核心同一运用同一个动词wear进行表达。

例2:(汉语)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 ----老舍《养花》(英语译文)I often leave off sedentary work after writing a few dozen words and go to the courtyard to take a look at the flowers,watering them and moving about the potted ones. Then I’ll return to my room to write a bit more. I’ll go through the same back-and-forth process again and again,thus combining mental with manuallabour ...... (张培基译)〔9〕例2中,老舍的原作将一系列的动作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列出,一气呵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