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心理空间建构理论

由于“一带一路”以及其他具有建设性意义政策的大力实施,加之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交际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众多语言学家纷纷加入了探讨跨文化交际的队伍中来,他们结合各种语言学理论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空间建构理论重在解释实时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过程,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利于拓宽语言学的研究思路。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中英语境与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跨文化交际;心理空间建构;语境;语言结构

跨文化交际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各国合作交流的加强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交际方式。来自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际者在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时,交流的信息会随着交际双方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以及语言结构的差异在交际双方的心理建构过程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认知网络系统,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受交际双方主观表达的需求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呈现动态性、语境相关性的特点,即“语言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空间系统不断建构的过程”〔1〕。

因此,以应用语言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为出发点对心理空间建构理论进行浅析,旨在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建构分析有更创新的解读视角,更加直观生动的阐释较为复杂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减少交际双方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歧义与误解的概率。

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涵与本质

(一)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概念

Fauconnier将心理空間看作是一个小概念包,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的理解与行动而建构的网络系统〔2〕,同时也是交际双方交际的表层语言信息背后的各种深层语义、语用和文化等信息在交际双方各自认知系统中相互作用,并进行加工与整合的过程,这一加工整合过程需要以交际双方的思维能力、经验背景知识的储量与认知水平为基石。此外,Fauconnier将其理解为是关于如何生成并进行话语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建构话语意义、触发认知程序,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呈层级性的逻辑语义关系〔3〕。因此,话语的生成与阐释具有层级性,相互关联性与动态性,是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系统。

(二)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内部架构

作为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领军人物,Fauconnier将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发展成了一种话语理解和话语管理的综合性认知理论,是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创新。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学家们将心理空间划分为四个不同但却相互关联相互

作用的空间(其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以及合成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在类属空间的映射下整合空间的概念整合过程。两个输入空间拥有各自不同的成分,成分有其特定的特性和关系,类属空间是对两个输入空间在跨空间映射时共享的结构与信息的反映,合成空间是由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投射的成分和结构组合而成进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系统,这一认知系统被称为层创结构。这一层创结构是经过两个输入空间加工而成且不存在于两个输入空间的,动态的,实时的结构。在双方信息加工整合过程中有赖于经验背景知识、语境知识与各自的语言结构,可以衍生出实时建构的意义,进而达到理解或者语用交际目的。〔4〕心理空间的建构除了这四个空间外还需要借助介词性词组、副词、连接词和主谓搭配这四类空间构造词。交际的各种信息或概念都要建立在拥有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如果交际双方中有一方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等,心理空间的构建将不成立,交际将会失败甚至无法展开。

二、跨文化交际概述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反映了其所属的文化,反之,文化也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跨文化交际过程亦是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他认为跨文化传播旨在研究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的交流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技巧。经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交际双方掌握对方所属的语言知识与结构,同时还要理解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即交际依附于语言,根源于文化。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语境,不同的社会制度,各自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等多重社会文化因素与背景知识等。

从认知语言角度出发,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是信息交流者主动地、有意识地将同一事物映射于不同的心理空间网络系统中。Fauconnier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与总结,提出了文化概念跨空间映射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交际者在受到语言符号系统的刺激下对其进行概念化的跨空间文化映射所引起的结果。〔5〕因此,交际双方需要从客观上依据自身所处的语言背景等,主观上要依赖于自身所积累的经验构建现实和理解现实,建构内部心理表征。

三、心理空间构建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Gilles Fauconnier是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于1985年出版的《心理空间》这一著作对于“空间语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使其在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方面都有了新的延伸和拓展。1996年,Fauconnier与Sweetser发表了《空间、界与语法》,这一著作实现了自然语言意义的实时建构,书中主要探讨了心理空间的生成以及各个心理空间的互动产生的合成空间,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Grady在2005年运用这一理论探讨了概念整合中的隐喻对应联系的性质,这一研究拓宽了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研究范围。次年,Turner通过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分析指出了人类通过双域整合来进行概念压缩,这一研究结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就国内而言,汪少华与郑守疆在2000年发表的“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结合隐喻更加深刻地阐述了合成空间理论的来源与框架,为我国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引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

王文斌提出了“空间输入”、”空间对接”、等的幽默言语的实时认知解读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心理空间理论的内部架构。由此看来,众多学者都以辩证的思维与实践方式来研究心理空间建构理论,使其不但在理论内部结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对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改进措施。就应用方面而言,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它与文学、文体学以及比喻语言等领域的结合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将以跨文化交际为背景就其应用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为跨文化交际与心理空间建构提供新一个全新的视角。

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心理空间建构理论的分析与研究

人类的思维与言语交际的过程都离不开心理空间的建构,同时心理空间的建构过程也受到语境与语言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心理空间建立在语篇输入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心理空间的信息重组与加工过程也有赖于语篇理解者所属的背景知识、元概念认知能力与中英语言结构的差异敏感性,即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是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形式、交际双方的认知状态及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语境因素与心理空间建构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并将语境划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二者在时间的流变中可以互相转化。其中,文化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文化习俗与社会规范的集合体。〔6〕由于受语境的动态性以及交际双方文化语境的差异性的影响,语境转换过程的心理空间建构会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如果能够准确建构,交流会非常地顺畅;反之,交流会出现偏差与误解,最终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当交际双方对于各自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词语含义的准确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即语境的转换触发了心理空间构建,心理空间的建构也受语境的制约与影响。

心理空间建构的动态性是指“人们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实时地理解或作出相应的行为,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而建立起的在线实时局部概念组合。”〔7〕因此,在跨文化背景之下,為了能够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建构对等的心理空间,交际双方需要有共同的百科全书式经验与知识框架。例如,中西方对于时间价值观的心理认知属性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西方国家对于时间的理解是“面朝未来,背对过去”,而中国则正好相反,即“面朝过去,背对未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都熟知这一文化语境,则在建构心理空间时会减少交际障碍,对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样的表达的理解也会驾轻就熟。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心理空间中元概念的组合因文化、思维与经验的不同存在差异,认识事物时的认知参照点也有诸多差异,正如洪堡特所言:“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8〕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会出现对方空缺的现象。如汉语中的“木耳”、英语中的“cats and dogs”等,如果交际双方缺乏对应的文化认知与经验背景则会进行字面理解,在心理空间建构过程中难以对应,对元概念的加工理解会以失败告终,最终阻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