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重读杨朔——“以诗为文”的散文意境

204重读杨朔——“以诗为文”的散文意境赵 群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杨朔,是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家,他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散文追求诗的意境,诗化散文成为他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一直以来,对于杨朔诗化散文的研究,主要侧重在艺术表现方面或者是纯粹的意境理论研究,从诗性方面研究杨朔散文涉及的较少,所以本文着重从诗性意境方面来探讨杨朔的散文,重读杨朔的散文。
在唐代,王昌龄曾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而且从论诗出发,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
“物境”是指自然景观所展示的境界;“情境”是指作者融情于物而构成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世界。
晚清著名的学者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云:“文学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而王国维最强调意境的,是他在《人间词话》中的分析“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境”用以表达作家感情的具有形象或画面,意境要求作家把主观和客观、内情与外物、思想和形象高度统一在一个抒情写意的情境以及水乳交融的状态中,这样才能创造意境。
杨朔散文不同于同期作家的散文,是他会把诗的意境与自己的散文结合起来,在作品中创造性的将抒情诗的那种美的艺术境界带入其散文中。
他散文中诗的意境的创造性就体现在重视含蓄的立意,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含蓄,是杨朔从我国古典诗歌意境中提取的共通的美感因素。
清代赵冀说:“能者炼诗,不在乎句限语曲,惊人耳目,而在言简意深,一语圣人千百,此真炼也。
”说的就是诗必须创造含蓄的意境。
杨朔创作重视含蓄立意的散文大纲,比如《樱花雨》反映的是日本人民为反对“日美安全条约”而英勇斗争的一个侧面反映。
作者没有正面去描写过去那场斗争波澜壮阔的场面,而是放在了岛堂一个旅社叫君子的侍女身上,作品这样描写君子:这一问,君子迟疑起来。
她侧着耳朵听听纸门外边,想说又咽住,最后支支吾吾说:“究竟干了些什么坏事,我也不大清楚。
杨朔散文语言的艺术特点

杨朔散文语言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是继朱自清等作家之后十分明确地提出诗化散文艺术主张的作家。
他的散文就象一首首瑰丽的诗;“当诗一样写”,也是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美学的最高追求。
在《海市》小序里他也曾直言道:“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由此可见,杨朔对诗的偏爱是因为诗“......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致、耐人寻味”,所以他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从而创作了以《海市》、《茶花赋》、《香山红叶》、《荔枝蜜》、《樱花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清新隽永,俊逸秀丽的诗化散文。
读杨朔的诗,让人置身于诗一样美好的境界中。
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铁马金戈,都涂着时代的色彩,闪射着理想的光辉,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同时又融进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感情。
这种崇高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杨朔散文的诗意。
但是,诗意毕竟是内在的东西,美好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还必须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朔散文就是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一样的意境。
平易亲切、凝炼传神、优美生动和新颖隽永是杨朔散文语言风格的最大特点。
纵观杨朔的生平,他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是在人民生活的深厚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很少用华丽的词来追求散文的诗歌化,而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刻画了一群群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
其中有未等伤愈,便奔赴前线的战士(《平常人》);有饱经风霜、人老志不衰、热情助人的普通渔民老泰山(《雪浪花》);有在革命胜利前夕,为革命事业而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梁振江(《百花山》);有“越到老越红得可爱”的老向导(《香山红叶》)......作者满腔热枕地赞美这他们的劳动和智慧、心灵和情操、斗争和理想。
杨朔喜欢找寻那些常被人遗忘的景物来刻画,如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山中的一泓清泉;万绿《丛中一树茶花;深夜中的一片红叶;井冈山上的一株海罗杉;自然风光中的瞬间奇观;昆虫世界里的一只蜜蜂、一群蚂蚁;火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论述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与时代局限。

论述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与时代局限。
杨朔历史上被称之为“小学之祖”,作为经学的家,其文学贡献也不容忽视,其所著《古文观止》彰显着深刻的评论意识,其个人精通中国古代文化,在其散文中勾勒出一幅幅古老中国文化的画卷。
杨朔散文艺术特点以对景诗的、隐喻诗两种形式居多,言语采用繁多符号和比方,他将雕刻般的细腻和生动的佳句融入到语言里,满足人们追求美文的期望与憧憬,得以表达心中所想,此种表现形式清丽和自由,使他成为古有文帝之称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的灿烂明珠。
此外,杨朔的散文充满时代性。
在古代,宗教信仰深入人心,杨朔也重视这方面的意义,他把大自然的美景,贴近宗教的内容。
取材明清的农村风俗和争鸣斗辩的乡野风貌,体验百姓的生活,罗列田园欢喜的图景,赞美青春的磅礴大潮,这些都赋予他诗文一种亲密性和宁静感。
虽然杨朔散文取材有时代局限,但他作品中昭示出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对古今生活的诠释,则为后代留下可以深思的境界。
杨朔的文学成就,也是无可替代的,他真实地表达出一种诗人与民众的紧扣关系,让艺术作品贴近百姓生活,是古今文艺领域的一座高峰。
简述杨朔散文的特点

简述杨朔散文的特点杨朔,即杨玄,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更是近代著名的诗歌文学作品,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其作品的特点,无疑是令人赞叹的,在空间及时间上把人类自然历史的重大变化描写得如此完美淋漓,无疑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师才能做到。
杨朔散文的特点之一是其深邃的哲理思想。
他体现出对历史、自然、社会以及人生深刻的思考,以此证明他的睿智和智慧。
他从历史的变迁中认识到了历史的可怕和不可思议,从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宏大景观的震撼和壮美,从社会的风貌中发现了时代的变幻和变迁,从人生的尘世中看到了一条活灵活现的生命哲学思维脉络。
他对人生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洞察力,能够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展示出一种另类的玄观,这种玄观不仅只抓住单纯的物质,而且抓住那种深刻的、灵性的东西,以此来引导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杨朔散文的语言表达技巧非常出色。
他的文章结构严密,句式精彩,笔调质朴而简练,娓娓道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语句简洁而有力,用词准确,表达有力,极富现代感,具有强烈的美感,无论从视觉还是从感官上都有强烈的影响力。
此外,他还结合了古代文学传统,并将其与当代实际相结合,使得文章不仅深邃入微,而且丰富多彩,把一切事物和人按其本质联系起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更有魅力。
最后,杨朔散文的写作风格也非常了不起。
他的文章表达了大量的思想抒发和情感感悟,无论写小草、大风、大雪,还是写沧海、古山、苍茫,都能展示出一股浩大的气势,令人沉思。
他能够把一切自然现象准确而深情地表达出来,让文章充满了旷野的原始美和绵延不绝的空灵,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一种梦幻般的浪漫时代。
此外,他善于运用隐喻,让文章在推陈出新的同时又尽显浩然之气,使文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富有深度和寓意。
以上是有关杨朔散文的特点的概括。
杨朔的散文具有深邃的哲理思想,艺术上有精湛的表达技巧,充满着人文精神的韵味,无疑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
它能够触景生情,让人们能够有所回味,这也是它能够历久弥新,不断受到人们喜爱和尊崇的原因。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谈朔散文的艺术风格容摘要: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朔意境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个人简介朔(1910-1968),原名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
当代著名作家。
著名作家。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
"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
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
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的创作主,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从诗的意境的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着力创造散文诗的意境、虚幻之美朔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的诗化散文的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之美,诗一样的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
《荔枝蜜》就有这方面的特点。
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
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把蜜蜂的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分析阳朔散文特点

分析阳朔散文特点
杨朔的散文色彩浓郁、意蕴丰厚、构思精巧、以诗为文,形成了清丽隽永、含蓄凝炼的艺术风格。
杨朔的散文讲究神韵。
他的文笔尽是散开。
杨朔的散文创作在六十年代散文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他在散文“诗化”的追求中,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他用纯熟的笔法,进行了意境的营造、结构的曲深、语言的锤炼等多方面的探索,最终实现了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诗化“散文”的创作,并未使杨朔在思想内容上提供比同时代作家更多新的东西,但在散文本体属性和审美特征的回归上,杨朔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出了自己有限的探索。
如在散文体制上,他促进了散文由客观记叙体制向主观抒情体制的转移,使抒情散文创作蔚然成风。
构思上形成了“物情理”的模式,后期的作品运用的几乎都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总是去刻意寻找一虫一叶、一石一木与他要赞美的劳动人民的品质之间的联系,其散文意境的生成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结构上多袭“由幽入明,卒章显志”的套路,在外部形态上呈现为“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的“三段式”的创作模式;立意单一、明确,散文所载之“道”几乎无一例外属于:歌颂美好的江山、美好的人劳动人民,而作为散文家必不可少的“独抒性灵”的一面,却在散文中无声地缺席了。
杨硕散文特点

杨硕散文特点
杨朔散文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优良传统,同时又糅进了时代的激情,具有浓郁的诗化倾向,意境清新,富有诗意,注重表现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来写,以诗人的心灵去感受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
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
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对生活的激情、时代的要求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使他刻意去表现普通生活中美好的、闪光的一面。
一个普通花匠、几句平常的对话、天边的云彩、海上的浪花,都能引起作者诗意的感受,并从中引发出深刻的、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思想。
例如《荔枝蜜》取材很平常,1960年4月作者在从化温泉小住时,一杯清凉的荔枝蜜,使他感到生活的甜美,从而引起对蜜蜂的好感,于是参观养蜂大厦。
蜜蜂辛勤的劳动,触动了他的情怀,因而捕捉到蜜蜂这个值得赞美的形象,然后从中开掘、提炼、生发、联想,把蜜蜂的辛勤同劳动人民的勤劳联系起来,借以抒情写志,歌颂了社会主义时代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格和美好的心灵世界。
诸如此例还有《茶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等。
其散文“意”与“境”的交融很大程度是托物言志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杨朔的散文赏析

杨朔的散文赏析
杨朔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以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方式达到诗的境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写人状物时,他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其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常常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令人豁然开朗。
他擅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他的作品寓意丰富,耐人寻味,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总的来说,杨朔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人文情怀。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去思考和感悟生活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内容摘要: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取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杨朔意境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个人简介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
当代著名作家。
著名作家。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
"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
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
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从诗的意境的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着力创造散文诗的意境、虚幻之美杨朔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的诗化散文的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之美,诗一样的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杨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
《荔枝蜜》就有这方面的特点。
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
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把蜜蜂的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最后,采用虚实构思法,作者在文尾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表达了作者献身人民,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精神生活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和加入劳动人民行列的心愿。
作者从“厌蜂”到“看蜂”,又从“看蜂”到“赞蜂”,再由“赞蜂”到“赞蜂式人物”,最后由“赞蜂式人物”到“梦化蜂”整个情感变化过程中,先抑后扬,善用联想,巧用比喻,先实后虚,把随处可感的生活真实熔铸到艺术的真实里和形象的塑造中,创造出清新可感,耐人寻味,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杨朔散文和诗一样,总是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作者是写景的大手笔,他的散文往往由一连串异彩纷呈的画面构成,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但是最使人心醉神迷的是,杨朔总是把自己主观感情了无痕迹地融汇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似乎在向你倾诉着缕缕情思。
《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些情文并茂富有浓郁诗意的散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
因此,充满了诗情画意。
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意境与诗意是杨朔散文创作的有意识的审美追求,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中国古典诗章,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意境,于是他就往这面靠扰,在散文创作中以求得诗的意境。
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言志”、“歌缘情”。
“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何表现这个主体?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表现手法,不外乎这两大类:或明述事理,直抒胸意;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杨朔的散文,大多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如:托茶花的美丽姿质,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茶花赋》);借浪花冲击礁石的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的力(《雷浪花》);托蚂蚁垒起蚁山的奇迹,言非州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力量的雄伟(《蚁山》);借蜜蜂酿蜜来歌颂当代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荔枝蜜》)。
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作品的艺术效果。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一贵贴切。
如他在《香山红叶》里借红叶喻老向导就十分贴切。
“我”原先带着向往的心情去香山看红叶,“不巧的很,偏偏这天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看不到一片好红叶,同伴有人感到美中不足”。
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说道:“我却摘到一片最可贵的红叶、藏到我的心里去。
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这个“托物”手法的贴切,不仅在于联系的自然和巧妙上,更在于“红”字的取义上:“红”对于枫叶,从来就是美的标志,越红越好看,杜牧不是有“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吗?“红”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则又是高尚的思想品质的概括,越红越受人爱,越受人尊敬。
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二贵新巧。
杨朔在《茶花赋》里大胆地以茶花的资质咏叹祖国的面貌,是新颖、独创的。
祖国如此博大,如此之美丽,仅就一朵茶花如何容纳得下?仅得一朵茶花又如何比拟得像?这样,这朵茶花的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十分深邃而丰富,从它美丽的姿态,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从它的饱含春色,我们感到祖国的欣欣向荣;从它生命力的旺盛,我们禁不住喊出祖国万岁;从它们栽培者身上,我们想到祖国江山的缔造者;从它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的笑脸,我们欢呼祖国的未来。
运用“托物言志”法,三贵深刻。
杨朔的散文所选择的题材几乎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虫。
……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提炼,尤其是通过作者巧妙的比拟和联想,这些原来不甚惹眼的事物,却会闪射出熠熠耀眼的光彩,显示出深刻的道理来。
三、实践结构的艺术追求杨朔的散文,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在结构上构思精妙,匠心独运,而于开头,结尾处尤见功力。
杨朔说,他在写散文时,“总要象写诗那样,于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
他的确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种艺术追求。
《雪浪花》呈示出一个清晰、简单而精致的结构。
简单的故事情节,简洁的自然景色描写,以“我”与老泰山的结识,“我”对老泰山认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曲径通幽,卒章显志。
文字清新、明丽,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连人物对话也具有“诗一样”凝炼的特色。
四、力求精湛的转承技巧杨朔的散文,很有它的特点,别的暂且不提,单看他文章的转承技巧,就可以看出他驾驭文字的功力。
所谓文章的转承技巧,即是将一层意思推进或转化到另一层意思时,如何转得自然而不流于生硬,深刻而不流于肤浅,别出心裁而不流于一般化与公式化。
《京城散记》叙述作者怕思想发霉,出去看看新鲜景致,就来到陶然亭。
在这里作者借用一位工人来将陶然亭的过去作一对比,既渲染了陶然亭之美,更歌颂了新社会的好。
作者先写现在不知道古陶然亭在哪儿,这样,顺理成章地让一位工人登场,向他指说:“那不是!”于是作者面对美景,连声叫好。
笔锋一转,作者让那工人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以为陶然亭原先就是这样么?”当然未必是,作者知道这地方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开辟出来。
不过,他,他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读者,多半会认为“陶然亭既然先前是名胜古地,本来应该也不太坏。
”文章写到这里、又是再转,那工人忍不住道出了这里“早先是一片大苇塘。
死狗烂猫,要什么有什么。
乱坟数都数不清,死了埋一层又一层,上下足有三层。
那工夫但凡有点活路,谁也不愿到陶然亭来往”。
这样写,就使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得到不断深入的发掘。
五、展示语言的优美、文字的凝练是优美的散文都有文采。
文采的风姿是多样的,有个性风格的散文,总是显示有个性风格的文采,文采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杨朔散文就像一幅清新锦绣的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清新锦秀的诗意美。
杨朔的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它既平淡又华美,既明快又含蓄,既有清茶似的隽永又如醇酒般的浓烈。
杨朔自己说:“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可见,他在创作中是很重视推敲字句的,杨朔不仅重视推敲字句,而且喜欢用单音动词,使得杨朔散文用语洗练,独具特色。
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荔枝蜜》一个“颤”字,不仅能表达出作者此时已经被小蜜蜂的精神折服震动,而且包含了很多感情在其中,有愧疚,对蜜蜂不理解的愧疚;有崇敬,对它生命虽短却有如此伟大精神的崇敬,如果将“颤”换成“震”或“动”字,效果都远远不如“颤”字有感染力。
这就是杨朔的散文,在于选词用字,往往就用一个动词,略加点染,便能精确的传达出事物的细腻入微之处,可见杨朔不愧是千锤凝一字的大师。
杨朔能根据生活的情况,调颜配色,把作品写的诗意盎然。
杨朔的散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很有特色,他的散文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总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的影子。
读后令人赞叹不已,正如黄政相同志所说:读杨朔同志的散文,就象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境界深远; 读杨朔的散文像观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竟烟波云海,天地开阔。